• 《零零后》——12年垂直跟踪,以生命记录生命,揭开孩子成长的秘密
  • 来源:朵妈聊育儿
朵妈聊育儿解决带娃难题,甄选生活好物,关注我就够了!


前段时间上映的《零零后》引发了一众热议,我的朋友圈也被这部电影刷屏。
这部电影是北师大的张同道教授兼导演制作的,是我国第一部连续跟踪拍摄“零零后”12年的纪录片电影,也可以说是中国版的《人生七年》。
影片围绕两位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展开,跟踪纪录了他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成长轨迹。
导演们长征12年,用镜头将孩子的成长历程一一定格,父母的尊重、老师的耐心,孩子的自我疗愈....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揭开了孩子们成长的秘密。
贯穿在其中的尊重、爱、信任和个性化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这些,应该是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学习的。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所有家庭都会面临的抉择与困惑。即使是影片中这两个可以称得上已经赢在起跑线上、“精英”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欺负人、被欺负、不合群被孤立、成绩差被批评、择校困境、青春期早恋、扬长还是避短、不断被拒绝....
成长路上要经历的烦恼,很多人都无法避免。我的心情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跟着两个主人公跌宕起伏。
迎风起舞的玫瑰花—柔柔
柔柔是芭学园的一个小朋友,常被其他小孩欺负。她不懂如何和小朋友相处,经常被大家集体孤立,被人说是“傻子”、“骗子”....
看到小小的柔柔哭着和大李老师说自己没有骗人、一个人躲在小柜子里,我忍不住泪目了。
为了帮助柔柔,大李老师召集所有老师一起讨论,商量解决办法。让柔柔担任自己的小助手,提高柔柔在小朋友们眼中的地位,同时增强柔柔和小朋友的互动相处,让小朋友们从内心接受她。
大李老师用两年的耐心和时间,引导柔柔变得自信乐观,学会和别人相处,主动融入集体生活中。
小学,柔柔的爸妈为她选择了家庭学校,但柔柔的数学一直不好,不管老师怎么讲,她对数学都不敏感。
中学又面临择校的难题,爸爸妈妈看着她对数学那么不感冒,在教育方式上产生了分歧。
爸爸的观念比较传统,觉得数学不好,那就报个补习班。妈妈的思想比较前卫,觉得不能为了一纸成绩,放弃一直热爱的舞蹈。到底扬长还是避短,该如何抉择?
两人在讨论的过程中,妈妈说“要以终为始,不断回望,记住我们想让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说服了爸爸。选择尊重女儿的热爱,支持女儿的选择,让她继续学习热爱的芭蕾舞。(ps:正确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自己选择的,再难也要坚持)
爸爸妈妈的分歧,其实也是传统应试教育和新式素质教育的碰撞。
他们能够在大多数人选择补课考试升学的大环境下,坚持女儿的热爱,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勇气,也是因为他们对女儿的观察,了解女儿真的很爱跳舞。这种因材施教、个性化的选择教育是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深思的。
14岁的柔柔孤身求学异国,她认真努力,成绩几乎全部是A+,但却一直经受着住宿家庭的困扰。柔柔换了三次住家,有一次因为卫生间脏乱,住家责怪她自私、品性有问题,甚至要求她当夜收拾东西搬走。
由于频繁更换住宿家庭,造成了一些不好的谣言,使得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躲着她、疏离她。
当她想和爸爸妈妈吐槽的时候,爸爸因为忙匆匆结束了电话,妈妈则直接拒绝了她的视频邀请。那一刻伤心无助的她,依然笑着说出“这就是生活,被拒绝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她明白地球不是绕着她转的,她不再是小时候那个娇弱的小公主了。
当柔柔在练习室自信地跳着芭蕾舞,微微扬起头,光打在她脸上的那一刹那,我们发现曾经那个孤独地躲在小柜子里的柔柔不见了,她成长了!她蜕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信、有梦想的女孩!
不断挣扎的小狮子—池亦洋
刚上幼儿园的池亦洋,和柔柔完全相反,他是大家眼里的“问题小孩”。他霸道蛮横,打人、抢东西、骂老师、威胁小朋友“我要掐死你”,活脱脱魔童哪吒的既视感。
户外活动池亦洋踢足球犯规,被大李老师罚点球。年纪小小的他脾气可不小,一边否认自己犯错,说老师不懂,一边大哭,甚至气急败坏大骂老师是“混蛋”…
面对又哭又叫的池亦洋,大李老师没有妥协,也没有生气地斥责他,而是先安抚孩子的情绪,温和而坚定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不高兴,可是比赛要遵守规则”。
既考虑到了孩子的情绪,表明我理解你,又坚守了原则,让孩子明白哭闹没有用,比赛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
当小朋友家长集体抗议,要求“请走”池亦洋时,大李老师却说“从另一个角度看,池亦洋为男孩们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他带领男孩们立正、齐步跑、挖地道、玩打仗…让柔弱的男孩有了更多的活力,变得更强壮”。
大李老师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办学理念,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小孩。根据池亦洋的个性特点,用共情和耐心慢慢引导他,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将池亦洋从“问题小孩”变成了“孩子王”。
甚至小伙伴之间有了矛盾,他还学着老师处理问题,主动当起了调停者,让小伙伴们重归于好。
然而上了小学的池亦洋,成绩一度垫底,成了班里的“差等生”,每天不停地被老师批评。作业不会写,自己气得大哭,说自己“太没用了”…
没有了大李老师的耐心和帮助,他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又无处发泄。看着他一个人躺在幼儿园滑梯上,眉头紧锁,身边空无一人,我的眼眶湿润了,好心疼…
作为父母,池亦洋的爸爸妈妈自然也看出了儿子的低落。他们清楚儿子的成绩虽然有进步,可还是非常吃力。担心孩子压力太大,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所以尽管池亦洋的成绩依然不如意,他们也没有逼迫他,给他压力。
这对于处于困境中的池亦洋来说,知道自己最尊重的爸爸妈妈理解自己,即使自己成绩不好,也没有逼迫自己、依然爱自己,这无疑是最好的支持了!
直到中学偶然邂逅橄榄球,这种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才让池亦洋从此找到了人生方向,重拾自信。然而,在这个关键档口,池亦洋恋爱了。
早恋一向是父母眼里的禁忌。但池亦洋的父母知道后,没有粗暴地打压。而是考虑到练球和恋爱冲突,所以和儿子在饭桌上开诚布公地谈论了一次。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提醒他认真考虑自己做的每个决定....
2016年,当15岁的池亦洋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在国际赛场上庄严唱起国歌的时候,镜头切换到了5岁的他,在操场上带领一群男孩们唱国歌。
那时候的他,歌词都没记熟,直接从“筑起新的长城”切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两幅画面叠印,让人感概万千,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小小少年长大了....

很多“00后”说这部电影不能代表他们这一整代人。就像导演说的“每个人都有饱满的个性,没有谁能够代表一代人,但每个人都蕴含着一代人的DNA”。 
导演不带观点的讲述故事,至于如何解读,有何感悟,则是“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每个人都可以与这个纪录片对话,从中找到自己心中问题的答案。
可能是我有大宝和乐乐,他们俩一个在读中学,一个在读幼儿园,所以看着影片特别有共鸣。
池亦洋和柔柔都不是天生优秀的孩子,但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帮助下,都成长成了真正优秀的人。(ps:池亦洋、柔柔在和导演聊天)
希望我们做家长的,都能够不断地学习成长,理解尊重孩子,认真发掘孩子的热爱所在,并尽全力支持他们,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健康优秀”的人。
最后分享一句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共勉~









朵朵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知道了








确定


其他

<<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