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大运河文化带5︱美爆了!颐和园的西堤春色美景!!
  • 来源:徐徐道来话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乾隆修建清漪园之前曾经有一个有意思的承诺:乾隆九年,也就是1744年。当时可是刚修缮完圆明园啊,乾隆写了一篇《圆明园后记》。在这篇文章中,他踌躇满志地夸耀圆明园是如何如何的好,实在已经达到皇家园林的极致了!于是就此声明自己从此之后不再修建新的御苑了!同时也告诫后世子孙应该满足于已经有的这份遗产,而不要再劳民伤财另建其他园林。但是,仅时隔6年,乾隆便公然自食其言,开始修建清漪园。这就让人好奇了,到底背后有什么原因让乾隆皇帝反悔呢?




原来啊,乾隆修建清漪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水。乾隆写过一篇文章叫《万寿山清漪园记》,写成于清漪园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对自己食言的行为找了一个辙。本来自己说修完圆明园就再也不修行宫了,可是他反悔了,这怎么交代呢?在这篇文章中就点出了修建清漪园是为了“治水”。也就是:进一步完善西北郊的供水系统。







到了清代中期,北京越来越繁华,人口也越来越多。西北郊的私家园林一个接一个的修建。久而久之就带来一个负面的问题——耗水量大增。以前明代的供水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京城的需求了,所以治水成为一种必要。乾隆十四年,乾隆开始大刀阔斧地治水,将昆明湖湖面向东推到现在的东堤,修建水闸让昆明湖成为一个人具有调节水量功能的蓄水库,这样就达到了蓄水防洪的效果。所以说,乾隆是想告诉后人,他修清漪园不是虚荣享受,是为百姓造福呢!







发现不一样的西堤美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的富丽堂皇、秀美华丽让世人倾倒。然而在一般游人常走的线路中,总觉得佛香阁过于奢华,谐趣园过于纤巧,苏州街过于市俗……并且,那些著名景点都是游客最多的。在颐和园千般景色之中,很多人最爱的是昆明湖上极为幽静浪漫的西堤,还有那西堤六桥。西堤全长2600米,是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西堤虽是当年清乾隆皇帝仿西湖苏堤而建,但决不是一味的模仿。可以说乾隆只是借用了苏堤的理念







西堤的景致是需要慢慢品的。可以品四季,也就是春夏秋冬,分别有春花、夏荷、秋柳、冬枝。特别是2017年春天,正赶上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很多人走在西堤上,都惊呼,这比电视剧中的十里桃花还要漂亮,当时,颐和园的桃花次第盛放,长长的西堤被桃花装点成了一条桃花玉带,飘在昆明湖畔,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前来拍照赏景。







如果想要游览颐和园西堤,从颐和园西门、南如意门入园或是北如意门进园都可以,到西堤的距离都会相对近一些。咱们提倡绿色出行啊,您如果从南如意门进园,可以乘坐公交74、374路,如果从西门入园,可以乘坐公交469、539路。北如意门暂无公交、地铁、停车场,离它最近的是北宫门公交站,地铁四号线,330、331、332、346、584、594、375、563、508、579、303、观光3线等等都可以到。







今天我们给大家奉献上了几十张西堤美图,千万别错过。好了,西堤上到底有什么美景呢?请您横置手机,咱们一起慢慢看。









乾隆皇帝曾有诗曰:“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诗中所描绘的是颐和园中西堤的景色,说明这昆明湖水中的长堤是仿杭州西湖上的苏堤而建,它的上面建有六座桥亭,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一派江南景色。印证了乾隆皇帝下江南,陶醉于江南秀美山水,费尽心机要把江南情调搬到京城园林中来。






20多年前的西堤,还有些荒凉破败,算是颐和园的西边界。经过近些年的不断重修改建,现在的西堤还真颇有些杭州西湖苏堤的味道了。现在,颐和园的西边界已向西扩展了很多,西堤东面是传统的昆明湖,西堤的西面有南北两湖-—西湖和养心湖。西堤及其支堤就把整个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才真正恢复了清皇室当初建清漪园时的规模,也就是仿照东海仙境三山“蓬莱、方丈、瀛洲”而做的“一水三山”的设计,使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






站在万寿山的佛香阁山门前,如果您拿出手机,打开拍照镜头,向西望去,就可以看到湖上的西堤、堤上的豳bīn风桥和它周围茂密的林木。在镜头的压缩下,西堤似乎与远处玉泉山秀丽的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组成了一个整体景致。







西堤的最北端,也是颐和园的西北角,就是北如意门,京密引水渠也在这里跟昆明湖相接,为昆明湖补水。即便是在冬天,西堤的东侧这边,也很像是春意盎然,岸边依旧柳树婆娑,湖水清清,水草茂盛,不知什么原因这里的水温会比较高,是因为从京密引水渠放进来的水温度较高吗?不得而知。







1

界湖桥



走上西堤,迎面看到的就是西堤六桥的第一座桥—-界湖桥。




西堤六桥从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风格样式各异。界湖桥的名称由来大概因为它是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它也是六桥中唯一没有桥亭的。这座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换了。







从西堤看对岸的万寿山西侧,这是一座城关—宿云簷yán,在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没有围墙,这座城关就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此处设入园关卡,有重兵把守。城关下有大船坞,想必以前皇室成员们游湖所乘的大船平日就停放在这里。






万寿山并不高,但它上面的主建筑-—佛香阁及其前后左右的建筑群,在阳光照耀下,分外醒目,在开阔的湖面映衬下,颇有君临天下的王者之尊。







回到西堤的西面,这里有一大片建筑和绿地,是颐和园的耕织图景区。它始建于乾隆时期,当时乾隆皇帝特意将宫廷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建成了体现中国传统“男耕女织”思想的一处独具匠心的绝妙佳景。1860年,英法联军也将这里焚毁了。2000年以后颐和园陆续复建了这里的建筑和园林,使它以水榭、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情趣。






2

豳风桥



再往前走,就是西堤上的第二座桥—“豳风桥”。




“豳(音宾)风”取自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一诗,诗歌描写了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省彬县)百姓农耕蚕桑等生产生活,桥名恰好与此桥西侧“耕织图景区”中水乡泽国、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吻合。当初乾隆帝将它命名为“桑苧桥”,1860年此桥被英法联军烧毁,到光绪年间重建时,慈禧太后此时垂帘听政,对“桑苧”一名大为不满,她想起了死去的丈夫奕詝(咸丰皇帝)。由于“詝”和“苧”同音,而“桑”和“丧”又是谐音,所以,可以说是犯了大忌,因此下令改名。







西堤上有很多古桑树,这些古桑都是乾隆年间栽种的,因为迁到此处的织染局蚕户房需要养蚕的食料。如今已不再需要这些桑叶喂蚕,只有游人徘徊在这些古桑柳间,冬望西山雪,夏赏万寿景,是一处绝好的休闲之地。






3

玉带桥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六桥中最著名的桥—“玉带桥”,这座桥建造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优美的弧形线条十分流畅,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当年帝后们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都会经过这座桥。






玉带桥的西面就是西湖,湖中心有一座荒岛,这座岛正是昆明湖“一水三山”的三山之一,岛上的建筑残迹,是乾隆年间所建的一组圆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留下的,名曰“治镜阁”,为了营造出海上“仙山琼阁”的模样,当年乾隆帝对这座阁宇的建造倾注了很多心血。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清漪园。看到如此高大、坚固的建筑,怀疑藏有军队,不敢近前,遂用重炮轰击,使这座宏伟的水城一时化为残墙断垣。但到1886年慈禧命人重修颐和园时,治镜阁已经因年久失修而破败;同时,因为财力匮乏,慈禧不仅无力修复治镜阁,还不得不将阁上的部分木石构件拆下,去营建园内的其他建筑,治镜阁由此废弃。




治镜阁曾是这座皇家园林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如果今后能得以复建,颐和园的景观无疑将会更加完美。但也有人说,治镜阁位于水中孤岛,是园内最为华美壮观的楼阁,与佛香阁遥相呼应,一虚一实,相得益彰。使得整个园林布局重心平衡,和谐完美。治镜阁不修复,则颐和园价值减半。


















西堤六桥今天只说了前三桥,还有三桥,您不妨明天继续收听观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组美图,尽赏颐和园西堤美景吧!








哪里能听: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名人

<< 6 7 8 9 10 >> 

公众号 • 徐徐道来话北京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