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杭州人赶紧去翻抽屉!热播剧《大江大河》里的这个老物件,说不定你家也有!
  • 来源:江干发布

供稿 | 丁兰街道



最近有部热播剧《大江大河》

不知道江干人有没有在追?

讲真,这是一部能让90后和50后

在饭桌上找到共同话题的电视剧



电视剧中这样的对话

让不少江干人感叹 “原来以前是这样子”

今天,小微要来说说老江干人都熟悉的物件

粮票


全国通用粮票,图片来自网络


相信老江干人对这些粮票肯定不陌生,包括丁兰街道的吴莉萍。

 

如果不是无意间翻出了这张小东西,吴莉萍都不记得曾经过过那样的日子,远离那样的日子,实在是太久了。

 

这张面值5市斤的粮票,发行于1966年,比今年退休的吴莉萍还大上两岁。


吴莉萍家里翻出的5市斤粮票(正、反面)


在那时,买啥都得凭票,钱没多大用,在某些情况下,花钱买东西甚至是非法的。

 

那是遥远的计划经济时代,包括大米、布匹、油盐酱醋等所有生活用品都定额限量供应,按人头计,由国家发放至个人,要领取这些生活用品,就得靠票,这就诞生了一种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粮票、布票、油票等各式各样的票据——几乎我们能想到的东西都要凭票供应。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国家进入市场经济后,各类商品物资的渐次敞开供应,票据就此逐步退出舞台。

 

这张小小的粮票,成了独属于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吴莉萍那代人的集体回忆。


凭“票”时代的童年


怎么描述那个时代呢,大约可以用“我们都一样”来形容,大家穿着一样、收入一样,房子结构大小一样,甚至每人每月吃的粮食数量都是一样的。

 

譬如,资料显示,杭州家庭每人每月粮食定额是24到30斤,吴莉萍5市斤相当于一个人一星期的口粮,在1966年绝对算是大额粮票。

 

各个时期的粮票,资料图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90年代,我们共经历了40多年的凭票供应时期。

 

使用票据也是无奈之举,历经抗战、内战后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资极为缺乏,此后又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十年文革等,解决人民温饱一度是国家最为紧迫的问题。


 

已经很难想象杭州家庭当时的日常生活,即便是吴莉萍本人。

 

日子肯定是紧巴巴的,鸡蛋就是奢侈品,零食是根本没有的,“我小时候,最眼馋的是麻花”吴莉萍说,“拿着半两粮票去国营粮食店买麻花,印象最深刻了”。

 

她还记得,那时候,要买东西,只能去国营店,“每次都要排队”,如果是逢年过节,那队伍就更长了。


当时抢购场面,资料图


吴莉萍早就不记得,这张5斤的大额粮票是怎么就被遗忘了,而当进入80年代末后,日子越过越好,票的用处越来越少,渐渐地“就把粮票彻底淡忘了”。


勾起回忆,更珍惜当下


丁桥乡成了丁兰街道,村也成了社区,田地上建起了一栋栋高楼,从程控电话,到功能机,再到现在的智能机,吴莉萍就这样迎来目不暇接地迎来了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巨变。


今日丁兰


“如果不是这张小粮票,我们是真的不记得这么困难的当年”,吴莉萍说,想想过去,对比现在,“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吴莉萍本人性格爽朗,爱交朋友,平日里没事就喜欢去社区转转,和姐妹们谈天说地,最近大伙热议的话题就是吴莉萍这张无意间翻出的粮票,相当于“忆苦思甜啦”。


吴莉萍


社区知道这事后,也特别感兴趣,搜集了吴莉萍等家里的粮票后,专门搞了个“旧物展”,是社区去年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活动内容之一。

 

在吴莉萍等社区居民眼里,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让年轻的一带丁兰人,认识过去,了解过去,体会到“我们国家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再过几个月,吴莉萍就要退休了,她还没想好退休后具体要干嘛,她说这不是问题,“现在的日子丰富着呢”。


再说到粮票,不算完全退出历史,像和邮票一样,成为少部分人的收集爱好。


粮票,资料图


你手中也有着这样泛黄的粮票吗?

背后又有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哦~


编辑 | 陈舒阳 王佳欣

每一个被点亮的好看,都是珍贵的赞赏~

传媒

1 2 3 4 5 >> 

公众号 • 江干发布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