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为何冒着被轰炸风险举行红场阅兵
  • 来源:历史D学堂
图片
图片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3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



1941年11月7日,苏联首都莫斯科大雪纷飞。但这一天对于苏联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天,1917年的11月7日,俄共(布)在列宁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红色政权,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人类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而1941年11月7日这一天,正是十月革命24周年的纪念日,苏联政府按照惯例,将在莫斯科举行红场阅兵,庆祝属于全体苏联人民的“红色国庆节”。

当然,1941年11月7日又显得与众不同。往年的11月7日,苏联人民都是在欢声笑语中庆祝十月革命的纪念日。而1941年11月7日,苏联人民将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炮声中度过十月革命纪念日。为了鼓舞苏联军民粉碎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斯大林力排众议,冒着德军飞机轰炸的风险在莫斯科举行了红场阅兵,受阅部队高喊口号通过红场,直接奔赴同法西斯殊死搏斗的战场。

那么,面对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和德军飞机轰炸的危险情况,斯大林是如何成功组织1941年11月7日这个特别的红场阅兵呢?



图片
图片
上图_ 莫斯科1941年红场大阅兵



第一,虽然苏联红军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损失58万兵力,但苏军在经受较大损失后重新组织防御部队,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防御战术顶住德军进攻,为斯大林举办莫斯科红场阅兵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投入180万兵力发动莫斯科战役。1941年9月下旬,德军攻克布良斯克。10月3日,德军攻占奥廖尔,德军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顽强抗击德军进攻。但由于苏军指挥失误,苏军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地区部署的重兵集团被德军歼灭大部——苏军损失58万兵力,仅有85000人逃出了德军的包围圈。

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的胜利让德军喜出望外,但让德军没有想到的是,虽然苏军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地区损失58万兵力,但苏军新组建的生力军已经投入到莫斯科战场。比如,苏军在哈萨克斯坦地区组建的第316步兵师就编入苏军第16集团军的序列,紧急参加莫斯科保卫战。



图片
上图_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著名军事家



为了统一组织苏军部队保卫莫斯科,苏军于1941年10月17日对防守部队进行了重新调整:

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方面军,由朱可夫大将担任司令。西方面军右翼作战部队和苏军第22、29、30、31集团军统一合编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大将担任司令。

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密切配合,其下属的各个集团军、各个野战军和步兵师在各条战线上统一行动,给予德军重大杀伤。朱可夫还采取梯次防御的部署战术,将方面军下属的各个集团军部署在重要的防御据点互相配合打阻击,逐渐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一旦一线阵地被敌人突破,朱可夫就把二线预备队拉上去抵抗德军进攻。

在朱可夫梯次防御的节节阻击下,德军始终攻不动苏军的防线,再加上天气寒冷等原因,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战斗攻势渐渐慢了下来。



图片
图片
上图_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士兵正在作战



总而言之,正是朱可夫和科涅夫等将领调整部队指挥机构,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防御战术粉碎德军的进攻,让苏军在经历维亚兹马-布良斯克的重大损失后仍然能顶住德军进攻,为斯大林在红场阅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军的拼死抵抗给了红场阅兵多大的帮助呢?在斯大林举行红场阅兵的前夕,朱可夫派出信使给斯大林送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德军士气低落,近期不会发动新的进攻——朱可夫。”看到朱可夫给的便条,斯大林心里有底了。斯大林心里也清楚,“德军士气低落”正是无数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图片
上图_ 莫斯科郊外,红军战士进攻被德军占领的村庄



第二,苏联 “人民战争”保卫莫斯科的充足准备,让斯大林举行红场阅兵在客观上有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德军发起莫斯科战役以后,确实有莫斯科市民和苏联的党政官员萌生出逃跑的想法。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在1941年10月中旬的一天,苏联就有779名党政干部逃离首都,随身携带了2500万卢布的货币和贵重用品。但随着莫斯科市民保卫首都的“人民战争”进入全面准备阶段,莫斯科城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堡垒。

具体说来,苏联为保卫莫斯科的“人民战争”做了如下准备:莫斯科市民普遍参加军事训练,组建了12万人的民兵队伍和169个巷战小组,莫斯科城区的工人还组建工人民兵营,配合红军作战。截止10月下旬,莫斯科城区修建了700公里长反坦克壕沟,修建了3800多个火力点。一旦德军攻打莫斯科近郊,甚至莫斯科市区,民兵和巷战小组将和红军一起坚守莫斯科的每一个街道,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苏联内务部组建的20个契卡战斗小组将配合守城军民,防守莫斯科车站、克里姆林宫等据点。

苏联民兵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苏联工人民兵和苏军第50集团军一起坚守图拉,让德军战线大大延长,客观上增加了德军的作战压力。



图片
上图_ 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民兵日常军事训练



苏联当局还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城区大部分地区被德军占领,苏联军民将组建地下抵抗小组,依靠城区的59个秘密军火库和德军打游击。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大楼、大型宾馆、圣瓦西里大教堂等建筑都埋设了地雷和炸药,一旦德军进城就引爆炸药。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里德斯的研究和推断,即便莫斯科大部分被德军占领,苏联的“人民战争”将让德军在莫斯科付出血海尸山的惨重代价,直至精疲力竭。随着苏联远东军到来支援莫斯科防守,德军很有可能就被迫投降了。

不管尼古拉斯·里德斯的结论是否正确,但从当时的情况看,苏联军民以和德军血战到最后一刻的最坏打算做好的“人民战争”准备,以及苏联民兵组织和正规部队的并肩作战,让莫斯科失守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稳定了莫斯科和苏联的民心士气,让斯大林举行红场阅兵有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图片
上图_ 莫斯科1941年红场大阅兵 旧照



第三,斯大林个人的性格原因是斯大林本人举办莫斯科红场阅兵的主观因素。

公允而言,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斯大林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斯大林在性格又是一个不愿意服输,意志极为坚强的领导人。他不愿意在对手面前表现得软弱,德军兵临城下的压力越大,斯大林就越想通过阅兵的方式,震慑德军,鼓舞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

斯大林举办红场阅兵的主观目的有以下几个:

1.告诉苏联红军,告诉苏联人民,作为红军统帅和领导人的斯大林没有离开莫斯科,斯大林和苏联人民一起,与莫斯科共存亡,这对于苏联军民而言,其“正能量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2.告诉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友,苏联人民有决心有能力粉碎德军进攻。

3.告诉德军,虽然苏军在战争初期损失较大,但苏联人民的战斗意志永远存在。

正因为如此,斯大林本人才在大部分人反对阅兵的情况下力排众议,举行红场阅兵。



图片
上图_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苏联士兵准备高射炮回击德国轰炸机。(1941)

图片
上图_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高空防御瞄准小组(1941)



第四,朱可夫为莫斯科防空做了精心的准备,严防德军空袭莫斯科。

为了防止德国空军在阅兵当天空袭莫斯科,苏联空军进行了一系列积极部署:朱可夫将2个空军航空兵师和方面军下属的空军航空兵部队统一部署在莫斯科周围的机场。苏军高射炮也积极参加首都的防空作战。

朱可夫的部署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7日阅兵当天,希特勒在广播中听到了斯大林阅兵的消息非常震怒,命令德国空军第2航空队起飞轰炸机空袭莫斯科。德军轰炸机还没进入莫斯科上空,苏军战斗机升空拦截德军飞机。多架米格1战斗机在子弹打光后直接撞向德军飞机。正是苏联空军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殊死抵抗德军空袭,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得以顺利实施。

有了苏军的拼死抵抗和有效防御,有了苏联人民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人民战争防御”,有了斯大林的决心和勇气,再加上朱可夫严密的防空部署,斯大林终于顺利的举办红场阅兵。而为了保密,参加红场阅兵的苏军部队直至阅兵前的最后一刻才接到了正式参加阅兵的命令。



图片
上图_ 莫斯科1941年红场大阅兵 斯大林发表说话


在1941年11月7日的阅兵上,斯大林发表了演讲:“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你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解放战争······”。讲话结束后,迫击炮学校、列宁军政学院、第323步兵师、第2步兵师、捷尔任斯基步兵师、民兵方队、火炮和坦克方队等诸多部队依次通过红场接受检阅。当然,受阅部队没有返回驻地,而是直接奔赴和法西斯殊死搏斗的战场。

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以苏军的全胜而告终,而这场伟大的战时红场阅兵将永远载入人类反侵略战争的史册,永远被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所怀念。

参考资料:《东线3 莫斯科保卫战》 朱世巍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文物视频推荐📹
👇
历史大学堂
两千年前的谷物,还能吃吗#博物馆#
视频号


更多精彩 点击观阅

1. 参谋长是一个怎样的官职,它在部队中的地位是高还是低呢

2.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大学堂】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说,历史领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图片
图片

你“在看”了没 图片

历史

  • 见的风就是雨:古代人的天气预报手段
    见的风就是雨:古代人的天气预报手段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前几天北京黄沙漫天,尘土飞扬,让人猝不及防,好在现在有灵敏的天气预报,才让我们免于夜里吃土的命运,那么古人是如何预报...
    冷炮历史
  • 遍体鳞伤,走向刑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路……
    遍体鳞伤,走向刑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路……
    图源:电视剧《觉醒年代》1927年7月4日晚国民党反动军警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这位革命者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视死如归敌人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毫不理会几个行刑的刽子手强行把他按下去但是,...
    云岭先锋
  • 出来混,没一个讲义气的
    出来混,没一个讲义气的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文章配图 游骑...
    历史教师王汉周
  • 宋真宗洗刷「澶渊之盟」耻辱的奇葩手段|短史记
    宋真宗洗刷「澶渊之盟」耻辱的奇葩手段|短史记
    作者丨陈峰编辑丨吴酉仁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在澶渊签订边境和平协定,互约为兄弟之国(以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渊之盟在当时是一件影响非凡的大事,真宗与在朝大臣...
    短史记-腾讯新闻
  •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自此开始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自此开始
    遵义,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块奋发有为的热土。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会址。86年前,一场关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会议在这里召开,中国革命的历史在此转折。门楼上,6个金色刻字“遵义会议会址”熠...
    求是网
  • 我房痛失乌圆大将军。
    我房痛失乌圆大将军。
    来源:吃畫人(ID:chihuaren93)乌圆大将军不见了。春秋时期的吴国正是因为失去了伍子胥而被勾践所灭,如日中天的唐朝亦是在废黜张九龄后走到了命运的拐点。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乌圆大将军的失踪对于我大明—...
    古墨社
  • 万历二十九年,苏州有位「葛将军」
    万历二十九年,苏州有位「葛将军」
    那么普通,那么伟大。文|言九林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三十四岁的江苏昆山人葛成,决定干一件大事。他原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已在苏州城艰辛求生多年。那时的苏州,是江南丝织业的中心之一,丝织品加工业(如染色...
    大象公会
  • 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为何冒着被轰炸风险举行红场阅兵
    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为何冒着被轰炸风险举行红场阅兵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3200 字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1941年11月7日,苏联首都莫斯科大雪纷飞。但这一天对于苏联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天,1917年的11月7日,俄共(布)在列宁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
    历史D学堂
  • 鉴宝恋爱两不误,《骊歌行》今晚20点“胜负cp”加速撒糖
    鉴宝恋爱两不误,《骊歌行》今晚20点“胜负cp”加速撒糖
    今日份“骊歌行·心动游园会”爱磕糖的宝贝们都看了吗胜负夫妇超近距离贴脸聊天李一桐:刚才的高粱饴甜吗?许凯:(小声)跟你一样甜~狗粮大甩卖 处处是酥点鹅已经吸空三个氧气瓶了还没看的快去补课!!!PS:高...
    腾讯电视剧
  • 富国变穷国的典型:从民富国强到穷困潦倒,只用了三十年
    富国变穷国的典型:从民富国强到穷困潦倒,只用了三十年
    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任何穷困国家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富裕国家,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因为只有如此,那么国家才是稳定的,国力才是强大的。所以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的国家,都在为从穷国变成富国而努力,就...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白棉花与黑鸦片:如何敲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白棉花与黑鸦片:如何敲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问答音频探究视频辟谣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苏灿《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370,阅读时间:约7分钟为何区区棉花的生产和贸易可以引发世界范围内的连锁反应呢?这就不得不回答这样的...
    朝文社
  • “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生妻”是指什么样的女人?
    “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生妻”是指什么样的女人?
    文 | 来源网络图/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的俗语非常之多,而很多俗语都是结合前人们了经验而产生的。不仅包含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
    杂文
  • 黄帝真面目:绝非定居君主 更像是牧民入侵者鼻祖
    黄帝真面目:绝非定居君主 更像是牧民入侵者鼻祖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在现今留存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对黄帝日常行为模式的描写: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意思是黄帝一生四处迁徙,没有...
    冷炮历史
  • 渭华起义:革命火种从这里撒播
    渭华起义:革命火种从这里撒播
    秦岭苍苍,渭水泱泱,先烈之风,山高水长。陕西省渭南市高塘塬上的苍松翠柏间,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邓小平同志为纪念碑题写了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格外醒目。90多年前,在这...
    求是网
  • 玄武门之变核心是一次斩首行动
    玄武门之变核心是一次斩首行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授权自zhihu.co...
    历史教师王汉周
<< 16 17 18 19 20 >> 

公众号 • 历史D学堂

  • 历史D学堂微信号 : lishi1600
  • 《历史大学堂》官方微刊物,一分钟读懂历史。(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 手机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订阅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