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品读之约:小春院
  • 来源:开平文化


第 一千二百二十二期

连载之一

品读之约:小春院

小 春 院

文 ● 黄传豪

在这满山遍野铺金的时节,我回到大同江畔的老家。泥夯的四合院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皱纹和裂缝爬满全身,弥漫着一股岁暮沉沉的气息。打开锈迹斑斑的虎头锁,映入眼幕中的庭院杂草丛生,花木盆景枝萎蔓枯,叶子掉得像秃子的万寿树已显龙钟老态,憔悴得只剩下干枝枯梢,黄褐色的叶子孤零零地挂在枝丫上,枯枝败叶懒散地撒在地上。忽然间,我想起了文森的《九日》:“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心情顿时惆怅起来。

跨过已经磨掉棱角但很滑亮的石头门槛,穿过裂痕丛生的晒场,踏着蟋嘘作响的落叶,迈过前院,用力推开“吱吱”作响的厚重陈旧的木门,一股霉变、夹杂着各种味道的气息扑鼻而来……客厅墙角蛛网横挂,几只蜘蛛正在网上张开大臂,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到来。桌子和椅子摆放得整齐有序,但已布满了厚厚的一层灰尘,梅兰菊竹的挂图和诗词书法条幅已经发黄,却端正地贴在墙上,电视柜上的老式留声机、收音机和一叠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唱片以及一些线装书籍摆放得端端正正,这些就是父亲一生的爱好和追求,也是父亲的一种情怀。已经泛旧的木床和格木衣柜歪斜地依在房间的角落,民国时期的家具已经手脚不全,如受伤一般,需用木条加固后才勉强站稳。

后院天井苔藓铺地,绿绒绒的一片;满满的水缸清澈见底,孑孓虫在里面悠然地游荡着。屋顶上的桁条木不时传来钻木虫“吱咯吱咯”的声音,偶有木粉零星飘下,掉到头发上;被老鼠当作舞台的瓦屋顶漏出一丝丝光线,漏光正下方的地板有着几圈发黄变黑的痕迹,那是漏雨的印记。书房中几个高大的木书架已经发黑,部分图书开始脱落,有的掉在地下,有的已经发黄,有的孤零零地躲在书柜里,似乎期盼着主人的归来,继续翻开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品读之约:小春院

曾祖父是一名清朝秀才,地方乡绅,二十五岁应光绪戍子科考入县学第二名,前后娶了两个妻子,育有六子四女。老大、老三操持家族事务,在家乡开铺营商;老二任平南县北河七里游击总指挥、团防局局长;老四曾任平南县中学校长、县教育局局长、柳州高中校长、雒容县县长和广西省咨议员;老五是我的爷爷,老六在广州黄埔军校毕业后进入桂系部队。当时的新桂系广西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成立农务处,在各区设立垦荒局,提出“植桐造林,发展林木”号召,并将之作为县长考绩内容之一。于是,全省动员,各县响应,公司参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植桐造林热潮。爷爷带着奶奶、父亲、姑姑和几个侄子到柳江县农林试验场,成立同兴垦植公司,垦荒造地,大量种植桐树。当荒山瘠地变成满山绿油油的桐果时,爷爷的梦已成真,一切都丰收在望,然而回家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爷爷奶奶与他们种植的桐树一起,永远留在那一片青山绿水中,守护着他们苦心经营的漫山遍野的桐树林。直到十多年前,我们才把爷爷奶奶的遗骸迎回老家安葬,爷爷奶奶终于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国时期、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代。爷爷奶奶去世后,族中的堂兄用箩筐挑着年幼的父亲和姑姑从柳江县回到老家生活, 父亲与姑姑自幼寄养在他堂兄的家里,读完高小后,父亲跟着堂兄们去干活谋生,再无机会读书。家族里藏书非常丰富,父亲始终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白天和堂兄们一起干活,晚上就在油灯下阅读《幼学故事琼林》《声律启蒙》《四库全书》《三侠五义》以及四书五经等古典书籍。

土改时期,由于父亲是个孤儿,没有田地财产,被划分为*雇*,其他叔伯兄弟因为拥有田地财产而被划分为*主、*农,成为“*类*子”和牛*蛇神。每次运动来临,吃了不少的苦头,他们戴着用报纸糊成金字塔式的尖尖的高帽,脖子上挂着“反**分子某某某”“*类*子某某某”“*鬼**某某某”的纸牌,或游*或*村或陪*,群情激愤的*命*众和红**挥起了高高的*拳、或施展拳脚、或抡起圆竹木棍,如雨点般砸在他们认为是十恶不赦的阶**人身上,以渲泄他们对阶**人的无比愤恨。

父亲出色的工作才能赢得了组织和领导的肯定,组织安排他到人民公社当一名人人羡慕的气象观测员,成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吃起了“皇粮”。正当组织准备提拔父亲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在祖国大地上蔓延开来。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阶级斗争、家族历史、宗族关系等问题不断向上级捏造事实,造事生非,父亲受到了排挤和打击,年轻气盛的父亲不想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一气之下愤然辞职回家。回家后的父亲垦地开荒、种植庄稼、割木收脂、挖石开矿、挑泥搬砖,样样都是好把式。作为兄长的父亲帮助姑姑成家后,自己才娶妻生子。困难时期,由于食物药品的匮乏和医疗条件的局限,我的两个姐妹先后因病离我们而去;长期劳碌奔波的父亲也积劳成疾,结实硬朗的身体已是伤病缠身,以药为伴几乎成了父亲后半辈生活的大部分。

品读之约:小春院

1976年,县政府在大同江下游开工建设燕滩电站,拦水坝把原来的水位抬高不少,我的出生地——现来屯已被淹没,全屯成为搬迁户,搬到隔壁屯一个叫门岭的小山包。工程建设指挥部对搬迁进行统一规划,并进行适当补贴,各户自行建设。四弟那时还没出生,父母加上我们兄弟仨共五口人,每个人补助100元,不足部分由搬迁户自行解决。实际上,我们所得的补助款远远不能满足建房的开支,父亲通过各种途径筹够了建房款。资金落实后,就开始谋划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备料是关键。母亲带着我和哥哥上山砍伐直径约10公分的小树木作为墙筋,墙筋木要经过自然风干,放在泥墙里才有牵拉力,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钢筋。

我们每天放学后的任务就是翻土、浇水、润土,目的是增加泥土的湿度和粘度,水不能太多,土不能太湿,太湿的泥土夯不了墙,这项工作要提前做好准备。运土是一项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墙高在2米以下时,可由几个人手手相递将泥土倒进墙桶内;超过该高度时,人够不上这个高度,工人须挑着泥土,沿着简易的有点颤动的木梯往上走,将泥土运上去并倒进墙桶内;到达更高处时,颤动的木梯,高高的墙身,胆小的根本不敢往上走,感到岌岌可危。夯土和掌墙是个技术活,人们把土倒进墙桶后,夯土的人拿着木杵进行樁土夯实,泥土要一层一层地夯;在约一米宽的墙桶内只能容许两个人在墙桶内一前一后地干活,显然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干湿适宜的泥土,夯起来的速度会快一些,夯了一周后需要停下来,让墙体风干一下,之后接着继续开工,约两个月左右,夯土工作基本完成。农村盖房子一般是在秋收之后,庄稼收割完后的农闲时节,秋高气爽利于墙体的快速风干。接着开始安装桁条、钉木格、盖瓦、压脊、结檐,一栋新房就大功告成。厨房灶门动工的日子和朝向也必须讲究,万事俱备后,挑个黄道吉日搬进新居,亲朋戚友过来热闹一番,大家开怀畅饮,人生的一件大事总算了结了。

【編 輯:刘大书 本文、圖與開平文化微信公众平台、“雲端外“微博同步】

◆ 品味至尊 终身保真 ◆

开平文化收藏作品展

北京都市翰丹国际文化发展

有限公司提供

品读之约:小春院

作者:张近生55cm×69cm

品读之约:小春院

作者:穆瑞彪70cm×70cm

品读之约:小春院

作者:晏本立 140cm×70cm

综上开平文化收藏作品可议价

指导人人:杜女士

微信:chen1kaiping

故事

<< 21 22 23 24 25 >> 

头条号 • 开平文化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