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网瘾不可怕,可怕的是关掉手机或电脑后,孩子面临的孤独
  •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图片

在家庭教育上,
家长越回避什么,就越被什么所控制。

作者:安子


 1 
前不久和朋友聊天:他不到10岁的女儿整天抱着手机和Pad打游戏,起床开打,饭后开打,睡前开打,无论用多么温和或凶狠的口气管教,总免不了闹上一场大别扭。

无奈之下甚至求助了心理医生,过一阵子正式准备开始“观察病情”以便“实施治疗”。

朋友很糟心,竹筒倒豆般一番诉苦。

我故意逗嗑:打游戏也是活动脑子,挺好的事,怎么是“病”呢?

他答:担心影响学习,现在孩子想的都是游戏,不爱出门,也不爱说话,看着都着急。

我问:那你们准备了什么办法了么?

朋友:这不说了么,看医生。

我歪头:除此之外?

朋友盯着我沉默了片刻,也跟着我歪了歪头。

当他歪头的时候我就明白,如果不从作为父母自己本身上找问题,单单依靠心理医生,医术再高明也是白找,他只不过是把教育孩子的一部分责任和压力,分摊给了一个“专业的”外人而已。

因为沉迷,本身并不可怕,甚至非常美好。

人的一生难免会沉迷于很多东西:电子游戏、读书、写作、飙车、栽花养鸟、钓鱼、戏曲、绘画、健身、旅游——简直不胜枚举。

有时它和“业余爱好”还得区分开来。同样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提升生活情趣,业余爱好更多情况下像是生活的调味料,锦上添花,却很难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回忆。

换言之,沉迷更像是人们生活的特定时期,特定状态下的一道主菜,是那段生命的色彩,是获得某些难以在现实生活寻求的精神体验的高速公路。

缺什么,就自然找什么,现实里得不到的,总有一个领域能够满足自己,这就是沉迷的原理。

这个玩意儿,既千奇百怪,也喜欢住在寻常百姓家。

我开导朋友:我小时候也泡过网吧,咱回忆一下自己沉迷游戏的时光,是个什么状态?

朋友笑了:我一直没沉迷过啥。

我替他遗憾。

 2 

相信有很多家长——包括十几年前我亲爱的爹妈——都有过这样的思维:

我的孩子本是优秀的,懂事的,活泼的,可万恶的网络游戏攻破了我家宝贝脆弱的心理防线,一举俘虏了宝贝的灵魂,让我家宝贝成为了不优秀的、不懂事的、不活泼的孩子,作为家长,要和网络游戏不共戴天。

我私下把这种思维称作“狐狸精逻辑”。

如同于传统礼教对女性的人格践踏:
一个男人本该是优秀的,懂事的,神武的,可万恶的女人像狐狸精一样,用妖艳和魅惑使男人脆弱,糊涂,无耻,懒惰。

每当历史的节点,总会有一个可恶的祸水红颜葬送一切大好形势。如果没有女人,男人可以在道德礼教的作用下,冲出银河系,哪怕统一宇宙也都是时间问题。

我对这种逻辑不作评价,因为我从中和大家分享的是另一个思路。

有没有发现?上述二者都在逃避某样东西?

对,主动担责

在家庭教育上,家长越回避什么,就越被什么所控制。

很多家长懒得去担责,没有魄力担责,甚至压根没有意识去担责。

从性意识的教育,到试错教育,到自我意识培养,再到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对于这些教育话题的回避,恰恰证明了父母们脑子里对它们的消极态度,以及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就是没有办法,而愤怒往往都来自于没有办法。

我劝朋友:静心想想,为什么小姑娘会沉迷于游戏。

现在想来,这句话我应该这么问更有穿透力:为什么没有让孩子沉迷于你?

如果家长沉迷于孩子的教育,沉迷于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沉迷于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沉迷于带领孩子学会尊重、换位思考、照顾自己、探索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不相信一个9岁的女孩会抱着某个游戏爱不释手。

她不是爱这个游戏,是除了扎进这个游戏,无处可去!

我9岁那年,小学三年级。暑假时语文老师布置一个课外作业,每个小朋友在暑假里自己随便背诵唐诗自我积累,开学之后搞一个比赛,看看谁背的多,最多的那个同学担任下学期语文课代表。

我爸知道这事后,一个暑假两个月的时间里,抱着那本《唐诗三百首》以及凭自己的记忆里的几十首宋词,把每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表达内涵讲的头头是道。

包括当着我的面开始表演背诵《琵琶行》和《阿房宫赋》——让那个当时对诗词只停留在“鹅鹅鹅”和“床前明月光”程度的我,对唐诗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古代文学创作有了最深刻的启蒙——原来古诗词还能这么写。

从此对我爸有了一种蜜汁崇拜。

我学会了趁我爸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翻他的书柜,果然翻到了一本,激动的看了一下午,那是我看的第一本不带插画的书。

那本书是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上下两本,书上还有我爸阅读时的标注和笔记。

我至今仍然感谢他对我的培养,因为这个领域真的很奇妙,很美。喜爱文字艺术,喜爱阅读的快乐,如同彩虹,遇上方知有。

我对朋友说:不是我炫耀自己的爹,而是从此我把他当做了我的标准,当爹起码得当成这样。

说夸张点,家长的魅力如果足够,一个10岁不到的小孩每天崇拜你都来不及,听你讲各种新鲜的玩意儿都来不及,哪有闲工夫沉迷什么游戏?

 3 

每一个孩子的性格都是独一份,他们的家庭环境也是独一份。

所以教育本身不存在什么固定套路,更不存在照猫画虎,一切行动都以充分了解孩子为基础即可。

对于心理医生,再高明也只是辅助作用。

孩子在医院里恢复得再好,回到家里还是要和父母生活。如果父母依然意识不到问题的所在,又有什么用呢?

我并不相信心理医生给孩子提出的问题有多么高深莫测,他们的第一步也一定是先了解这个孩子内心在想什么,这个孩子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这个孩子的内心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

而这些问题,如果家长能够明白,其实也就不需要什么医生了,不是么?

回到这个“网瘾”小姑娘身上,这个小家伙从会说话到10岁才短短几年光阴,仅仅这几年连自己的亲生女儿的心智发育都摸不清楚,我口气稍加强硬地问过朋友,家里是干多大买卖,忙成多焦头烂额?

如果觉得教育孩子和工作挣钱无法做到精力上的均摊,以工作繁忙作为忽略家庭教育的借口,那我们当初又何必把这个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

悉心养育生下来的孩子,是对妻子负责。

悉心教育生下来的孩子,是对孩子负责。

再累再苦,也要主动在生计和教育中来回穿梭,是对这个家负责。

如果各位的宝贝们看起来也“沉迷”于某款游戏,在此,我很乐意将我提供给朋友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 多用沟通、好奇的语气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游戏好玩”,而不是一把夺走手机再骂一句“这游戏有什么好玩”。


  • 只会傻学的孩子没意思,只会玩游戏的孩子也没意思,如果这两种孩子你都嫌弃,那么请你先主动成为一个有意思的父母。


  • 如果你的孩子有朋友,从孩子的朋友入手,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请你想方设法成为Ta的朋友,不然请不要把锅推到“狐狸精”的身上。


  • 网瘾不可怕,可怕的是关掉手机或电脑后,孩子面临的孤独。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图片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图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育儿

1 2 3 4 5 >> 

公众号 • 儿童心理课堂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