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为什么会被饿死?
- 来源:最爱历史
1
2
但缺粮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唐帝国。
到了唐玄宗在位时期(712-756年),唐玄宗就有五次由于关中地区缺粮,而迁到洛阳“就食”。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第一次前往洛阳“就食”前,当时长安城内太庙由于梁柱腐朽崩塌,为此唐玄宗认为是上天警示,就犹豫要不要前往洛阳,宰相姚崇于是劝唐玄宗说:
“王者以四海为家,陛下以关中不稔幸东都,百司供拟己备,不可失信。”
姚崇以“不可失信”的名义劝说唐玄宗东迁,但根本原因仍然是“关中不稔”粮食歉收供应不足。就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第五次东迁洛阳“就食”后,唐玄宗终于受不了了,于是,他广召臣下商讨对策。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的粮食运输,仅仅是从洛阳含嘉仓转运进入陕西,1石粮食就需运费五百文,早期长安城每年运粮20万石,就需要运费10万贯;而关中地区在高峰期粮食缺口达400万石,仅仅从洛阳到陕西一带的运粮费,就需要200万贯,这种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大唐帝国不堪重负,而官吏为了催促运粮更是驱使百姓,使得民怨沸腾。
不仅如此,江淮地区的粮食、财赋,要经由黄河进入渭水,通过漕运供应到长安,但黄河三门峡段非常凶险,“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常)十(之)七八。”
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百姓的怨恨,以及运粮的损耗,种种原因,使得从隋文帝到唐玄宗的隋唐两代帝国多位皇帝为了“就食”,一直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往返奔波疲于奔命,为此,唐玄宗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当时的京兆尹裴耀卿提出对策,一是在漕运经过的沿岸广设粮仓;二是优化漕运的办法,将通过大运河的漕运从全程通航变为分段通航,例如在黄河三门峡段开凿18里山路,通过陆运以避开三门峡的黄河天险,然后再继续船运。
裴耀卿的漕运改革对策被付诸实施后,史书记载,按照裴耀卿的改革措施,唐朝在三年间共漕运粮食700万石,仅仅运费就省下了“三十万缗”。此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前,通过大运河加陆运的方式,每年江淮流域进入关中地区的粮食,每年都能达到200多万石的水平,基本满足了关中地区的粮食需求,从而使得地窄人稠粮少的关中地区得以粮食充裕,唐玄宗终于不用再为了“就食”东迁洛阳了。
唐玄宗为此非常高兴,此后,立了大功的裴耀卿被逐步升至宰相。
而在解决了关中地区吃饭问题的基础上,大唐帝国逐渐进入了开元盛世的最高峰,为此,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3
4
参考文献:
杜海斌:《唐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粮食问题研究
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 》
吴宾 党晓虹:《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6期
吴宾 党晓虹:《试论中国古代粮食分配与粮食安全 》
吴宾 党晓虹:《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对古代粮食安全的影响》
吴宾 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
王军 李捍无:《面对古都与自然的失衡:——论生态环境与长安、洛阳的衰落》
蔡云辉:《战争与古代中国城市衰落的历史考察》
陈东:《唐长安城毁灭的历史地理考察》
历史
-
-
- 一个人成功必备的三大要诀: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 《管子·乘马》中有言:“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这句话告诉我们谋事成事的诀窍:做成一件事,往往产生于周密考虑,成功于实践探索,失败于骄傲自满。一个人做好这三点,必将取得成功。 1 生于虑“生...
- 顶尖老板圈子
-
-
-
- 唐朝为什么会被饿死?
- 因为吃饭问题,唐中宗李显发了很大脾气。 大唐景龙三年(709年),由于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地区接连遭受水旱灾害、再次出现粮荒,于是,有大臣建议唐中宗效仿他的父亲唐高宗和母亲武则天,搬到洛阳“就食”,以方便...
- 最爱历史
-
-
-
- 赵光义当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24岁的嫂子的?真相让人愤怒
-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考虑到太子尚且年幼,临死前任命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跟随柴荣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两人虽为君臣,感情却比亲兄弟还要好,柴荣对他无比信任。只可惜,赵匡胤辜负了柴荣的信...
- 史学界的9527
-
-
-
- 海昏侯和他的玉器|再现西汉高等级贵族的生活
- 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其父刘髆(bó)乃刘彻与孝武李皇后(史称李夫人,汉武帝一生中最钟爱的女人)所生之子,是汉武帝第五子、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外甥。公元前97年,刘髆受封“昌邑王”,建都昌邑(今山东省巨野...
- 玉器鉴定专家
-
-
-
-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 作者 :不雨亦潇潇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公元234年秋,天地肃杀,落木萧萧。一位面容憔悴的老人,在军士的搀扶下,来到军营操练场上。望着那雄武奋发的士卒,他仰天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这老...
- 古墨社
-
-
-
- 以新视角讲述大情怀,《啊摇篮》实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突围
-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啊摇篮》将目光聚焦于那段鲜为人知却值得被铭记的历史,以中央托儿所的保育员和孩子为时代缩影,回望历史长河中这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以此为切入口,在5月21日的专家研讨会上,与会...
- 广电头条
-
-
-
- 双时空叙事的《大浪淘沙》,这些创新值得一说
- 《大浪淘沙》有两新:一是双时空视角的呈现手法,二是展现“大浪淘沙”历史选择的主题表达。作者:江勇一张长桌,几碟小菜。 1926年8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与李惠馨,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见证下,结...
- 广电时评
-
-
-
- 亡一人,亡一城,亡一国
- 1公元1253年,大理国灭亡南宋就此变成孤家寡人自赵匡胤黄袍加身以来在古代中国的土地上辽、金、西夏、西辽、吐蕃诸部……曾经那么多相爱相杀的小伙伴如今只剩下宋一个了站在宋土上向南、向东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
- 最爱历史
-
-
-
- 王阳明:墙,推倒了就是门
- 禅师给小和尚出了一道题:把你放在一个四面是墙的房间里,房间里有扇门,你要找到它,因为你只能从门中出来。小和尚找了很久,连砖缝也没放过,最终确信没有门,只有墙。小和尚想:没有门,就不能自己造一扇门吗...
- 做人
-
-
-
- 半年800余人,无一遭遇意外!这场“秘密大营救”深刻改变了中国
-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前,一叶红船从嘉兴南湖驶出,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一百年后,红船驶过的地方,红色土地换了人间。 在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中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身先士...
- 瞭望智库
-
-
-
- 巴以暂熄战火,冲突为何七十余年久拖不决?
- 巴以冲突发展到今日,彼此之间的伤害陈陈相因,已很难决然分出对与错。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是巴勒斯坦的主人,让谁离开都不可能;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双方自然各不相让;以色列打死了很多巴...
- 南方人物周刊
-
-
-
-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 01格局越大,越不纠缠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 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
- 顶尖老板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