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 来源: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981,阅读时间:约8分钟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答:在古代典籍中的历史记录里,最让人不忍卒读的,就是对古代灾荒的种种描绘,那些“大旱”“大饥”“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等恐怖景象,让多少读史者读到心头滴血,却也叫一些“聪明人”一拍脑袋:“古代动植物资源这么丰富,没粮食吃可以捕鱼打猎嘛,古人为啥这么想不开?”
那么,古代饥荒时“捕鱼打猎渡荒”的主意,到底靠谱不靠谱?确实有靠谱的时候,历朝历代的灾荒时节,也常有离乡背井的流民钻进山林,靠打猎捕鱼讨生活。最出名的就是唐朝中晚唐年间,生活在嵩山山区里的“山棚”,基本都是各地逃荒到这里的流民。但更残酷的事实是:放在那些破坏力巨大的灾荒面前,“捕鱼打猎”的法子,基本没用。
为何没用?明末大饥荒时,原籍陕西安塞县的官员马懋才,就在奏疏里来了个现身说法:在马懋才看来,他自己在全国多地当过官,还是从辽东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过。什么样的惨景都见过,却是“未有极苦极惨如所见臣乡之灾异者”。也就是哪怕战场上的尸山血海,都不如饥荒里的灾区惨:陕北闹旱灾后,简直“草木枯焦”,老百姓只能跑到山里吃树皮野草,树皮野草吃光了就只能吃泥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近代史上保守估计饿死一千万人的晚清“丁戊奇荒”,更是生动写照:在直隶山西陕西等受灾省份里,“有尽村无遗者”,整个村子全都饿死。还有灾民“望地而
所以,碰上这样的大灾,就算能靠山吃山,山里的动物大多跑光,特别是在“草木枯焦”的旱灾里,河流也大量干涸,哪里有什么鱼虾,就算有,又怎能供得起这么多灾民?
而对于饥荒里的百姓来说,“饿死人”往往只是苦难的开始,首先是瘟疫肆虐,大量的灾民死亡,随后就带来大面积的瘟疫。比如明末大饥荒里的河南地区,就是“瘟疫大作”,开封府治下的武阳县,就在瘟疫里“死者十九”,荥阳县由于死人太多,以至于春季三月时节“路无人行”。然后就是持续的动乱,比如在马懋才的家乡安塞,幸存的灾民为了活命,就开始“相聚为盗”,而后就走一路抢一路,“而抢掠无遗矣”……
而当饥荒引起的动乱,发展成规模后,就是震撼全国的大乱,一连串连锁反应下,周边原本没有饥荒的地区,自然被无情波及。还是以席卷明朝北方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来说,不止是灾区在动乱里血流成河,原本富庶的江淮地区,也在一波波战乱和横征暴敛里受害严重。官员徐标途径江淮进京上任,一路看到当地“蓬蒿满路,鸡犬无音”的惨景,他在这个春耕时节走过江淮各地农村,竟连一个种田的农人都看不到……
这一番惨景,叫看到徐标奏疏的崇祯皇帝,也是边看边流眼泪。可再流泪又有什么用呢?就连这大明王朝,此时都已进入“倒计时”—— 如果说饥荒好比一个王朝的伤口,那么接下来因“救灾不力”而引发的种种惨状,就好比各种凶猛的并发症,一轮接一轮的爆发,直到完全吞噬这个王朝的生命。明朝的灭亡,就是生动的样板。
所以,比起“让老百姓捕鱼打猎”之类的馊主意,中国古代历代“大一统”王朝在“饥荒问题”面前,都重点在一桩大事上开动脑筋——如何提升粮食储备,增强抗灾能力。以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重视粮食安全”。
在这个问题上,从元末大饥荒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明王朝,曾经一度“弦崩得紧”。明太祖朱元璋开基建国后,除了延续了宋元王朝的“常平仓”政策外,又在全国各地广建“预备仓”,不遗余力储备粮食。他在位晚年时,明王朝就出现了“府县仓禀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的盛况。甚至在“放粮救灾”方面,明朝官场一度也有“红线”——官员救灾不力,有可能会被处死,倘若灾情紧急,地方官完全可以不经请示,先行开仓放粮。
雄厚的粮食储备,也曾是明王朝亮眼的“名片”。明末时拉达、利玛窦等外国传教士们,都记载过明朝“远比欧洲富裕得多”的盛景。哪怕在万历十年改革家张居正去世时,此时的明朝依然“太仓粟可支十年”,仅太仓积攒的粮食,就是“十年吃不完”。理论上说,这样的明朝,完全可以扛得住任何饥荒。
而取代了明朝的清朝,立国后也牢记着明王朝“饥荒亡国”的教训,对于“粮食安全”不敢放松。特别是雍正年间时,经过“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改革,清朝的粮食储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千八百万石。乾隆皇帝登基后,更把储粮标准提高到了四千八百万石。追求“十全文治武功”的乾隆,在粮食政策上却无比务实,乾隆年间的救荒政策,不但彻底取消了官定利息,且有严格的“各省互救”国策,千方百计杜绝饥荒。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明清两朝都曾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那么为何在其末世时,都出现了景象惨烈的“奇荒”现象呢?因为破坏“粮食安全”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就以明朝为例,虽然明朝历代帝王,都高度重视粮食储备,但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丰厚的储粮也成了官员眼中的肥肉,贪占挪用粮食成了惯用套路,就连一度遍布全国的“预备仓”,到了明末已彻底不见影,许多“预备仓”甚至改建成了王府。万历“亲政”的几十年里,由于他擅做甩手掌柜,明朝的粮食储备更是锐减,比如万历四十六年时,“天子脚下”的京仓,竟然就“仅有两年之积”,通仓“仅半年之储”。
外加明末商品经济发达,原本作为“产粮区”的江南地区,大批农田都改种了经济作物。而在全国各地农村,大批农民都扔下土地涌入城市,哪怕北京周边农村,也是“土旷人稀”,一批批农民进入城镇矿山谋生。粮食产量自然锐减,就算在经济富庶的苏松地区,明朝万历晚期的十年里,粮食价格竟不知不觉涨了一点六倍。表面繁荣下,已是巨大的粮食危机。再然后,就是明末大乱里,“缺粮”的晚明王朝,陷入到一轮轮困境里,直到灭亡。
晚清年间的“丁戊奇荒”,更是“人祸破坏粮食安全”的写照。在“丁戊奇荒”前的二十年里,出于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北方各省大片良田都改种了鸦片。比如在“重灾区”山西省,全省五百三十万亩农田,有六十万亩种上了鸦片,于是山西境内哪里产烟最多,哪里就“饿毙者多”。在山西境内大片“罂粟花”下,受灾百姓多达五六百万,“每日饿毙者何止千人”。丰厚的鸦片收益,喂饱了极少数蛀虫,也碾碎了清王朝的“粮食安全红线”。
这一幕幕并不遥远的景象,对比“灾民捕鱼打猎”的遐想,怎能不让人深深思考?
而比起那些让我们不忍直视的惨痛教训来,同样需要后人明白的是,无论身处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粮食安全”“饥荒”这些字眼,都不是一个遥远的词汇。联合国最新的报告告诉我们:目前全球就有六点九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也就是说至少每11个地球人里,就有一个人正在挨饿。以这个意义说,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每一顿饭每一粒粮食,就是当下我辈的“粮食安全红线”。
参考资料:《崇祯亡国史》《丁戊奇荒述略》《明代粮仓研究》《明代张居正的理财思想》《洪武皇帝大传》《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民食安全研究》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朝文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汉周严选
历史
-
-
- 《西游记》里的土地神|陈大康
- 动画片《大闹天宫》 (1961)中的蟠桃园土地在向孙悟空介绍“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蟠桃《西游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类神祇是土地,可是作品中最先出现的居然是天上蟠桃园的土地。悟空奉玉帝之命掌管蟠...
- 文汇笔会
-
-
-
- 三件事不做 六句话不说
- 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身居高位数十年而官运不衰。其秘诀在于他有一套独特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归纳起来,就是:三件事不做,六句话不说。1自私贪婪的事不做曾国藩曾说:“独享大名,实折...
- 中庸
-
-
-
- 其实,北京城已被沙尘暴困扰了八百多年|短史记
- 作者丨陈慕谭编辑丨吴酉仁说一说古代北京城遭遇过的沙尘暴。金朝海陵王贞元三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155年5月前后,北京城进入了一种“昏雾四塞,日无光”的状态,一共持续了十七天之久①。这或许是北京地区遭遇严...
- 短史记-腾讯新闻
-
-
-
- 一星差评,被骂下架,央视竟然「翻车」了
- 这几年,央视出品了不少神仙综艺。既有《国家宝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科普类节目。又有《你好,生活》这样轻松愉快的旅行综艺。称得上是老少咸宜,有口皆碑。前不久,央视又推出了一档全新综艺。这次是回归老...
- 独立鱼电影
-
-
-
- 离你最近的人决定你的成败!
- 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跟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有时候会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能够成就什么,有时并不在于你自己...
- 亿万富翁智慧网
-
-
-
- 专访开国少将王政柱之子:叶挺未能回延安,是父亲心中抹不去的痛
- 人物简介:王延,1944年出生于延安,开国少将王政柱之子,原海军驻航天部第二研究院总军事代表、高级工程师、大校。|口述:王延|采访整理:李璐璐王延和延安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作为开国少将王政柱之子,他从小随...
- 环球人物
-
-
-
- 岁时节日丨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兴
- 自唐代到今天,二月二在时间长河里经历了它的流变过程。大致说来,这一流变过程可以分为唐宋时期、元明时期、清代民国时期和20世纪中叶以来等四个阶段。唐宋:发生发展期二月二为节始于唐代,是一个以踏青、挑菜...
- 章黄国学
-
-
-
- 人口只有902万的以色列,为何会成为中东第一军事强国
-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3000 字阅 读 需 要 9 分钟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传奇国家,这个国家传奇之处在于:自1948年成立后的历次战争,以色列几乎没打过一次败仗。其军队——以色列国防军成为...
- 历史D学堂
-
-
-
-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 青年觉醒,山河激荡。文 | 清晏 编辑 | 王卓娇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先贤,共同领导了五四运动,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陈独...
- 南都周刊
-
-
-
- 我国不断崛起,为何海外的年轻华人却没那么“爱国”呢?
- 从世界历史来看,近代以来,因为整个大航海时代,使得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相互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相互之间的人员往来,使得每个国家都有很多的海外侨民群体。而一般来说,国家越是强大,那么海外的侨民越是爱...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黄洋、金寿福对谈贝尔纳与《黑色雅典娜》
- 黄洋、金寿福(章静绘)《黑色雅典娜》是马丁·贝尔纳最出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兼具争议性和影响力,迄今已经被翻译成东西方十余种文字。全书的结论是古典文明的深厚根源在于亚非语文化,但在十八世纪以后,主要由...
- 上海书评
-
-
-
- 近代中国失去大片领土的原因,其实根本上只有一条
- 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华民族那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了,整个创造了五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版图一直非常巨大。最高峰时期,那是超过了2000万平方公里,一般的状态也在1300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全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末代皇帝溥仪:他是最孤独的孩子,最自私的丈夫,最可怜的王..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授权自 国馆(guo...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981,阅读时间:约8分钟历史提问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答:在古代典籍中的历史记录里,最让人不忍卒读的,就是对古...
- 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