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局揭晓:最笨的那个人,最牛
- 来源:最爱历史
01
明代的苏州,有四户人家。这四户人家后来在历史上出名,都因为家里的小孩。
四个小孩,自小是这样的:
甲:5岁能写大字,读书过目成诵,9岁能作诗,被称为“神童”;
乙:性极聪颖,才锋无前,16岁参加秀才考试,中了第一名;
丙:2岁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6岁仍站立不稳,9岁尚口齿不清;
丁:天性聪颖,少长文理,家里连一本藏书都没有,却自幼无所不通。
很明显,这是三个神童和一个笨小孩的故事。
若干年后。
甲:书法一绝,人称“明朝狂草第一人”;
乙:乡试(省考)第一名,随后卷入科场案,从此游荡江湖,成一代名画家;
丙:一生九次参加乡试,均落榜而归,苦熬终成一代宗师,诗、文、书、画俱佳,人称“四绝全才”;
丁:26岁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33岁病逝,诗写得极好,被誉为“吴中诗冠”。
时间终究抹平了童年的差距。
四人皆各有所成,青史留名。出人意料的是,自小最笨的那一个,成就最大。
甲:祝枝山,1461—1527年;
乙:唐伯虎,1470—1524年;
丙:文徵明,1470—1559年;
丁:徐祯卿,1479—1511年。
他们,正是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按正史的叫法,是“吴中四才子”。
进入1510年代,四大才子中最年轻的徐祯卿,最早离开人世。到了1520年代中后期,唐伯虎在悲苦中死去,祝枝山在不服中离世。
只剩下文徵明,开窍最晚的那个人,孤独地多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到90岁那年,文徵明安然离世时,江南四大才子的时代才彻底落幕。而当时许多人家中两三代人都听着文徵明的名声长大,一直以为他是作古已久的历史人物,没想到他活了那么久。
俗话说,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文徵明画像
02
人生有些交集很诡异。
文徵明与唐伯虎同年出生,两人从16岁结交朋友,友情保持了一辈子。
不过,两人性情迥异:唐伯虎风流旷达,才气逼人;文徵明老实本分,为人严肃。
野史记载,有一次,江南四大才子在苏州城外的一条船上饮酒聚会,唐伯虎事先为文徵明安排了一个苏州名妓伺候。
然而,名妓的突然出场,让文徵明六神无主,谎称有事,就要告辞。
名妓笑盈盈上前牵住文徵明的衣袖,文徵明赶紧拢起衣襟,作势要跳湖:
别逼我,我真跳了。
唐伯虎觉得无趣,先送文徵明上了岸。
那个时代的风气,文人雅士总是和青楼雅事撕扯在一起,大家都习以为常,不仅不排斥,反而以风流韵事来抬升才子的身价。
只有文徵明是个例外。大家都觉得他笨得可以。
他确实够笨。
1498年,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参加乡试。
两年前,文徵明已经单独来考过一次,名落孙山了,自我安慰说,江南天才极多,失败也算正常。
唐伯虎则是第一次赴考,此前就是听了老大哥祝枝山的话,稍稍复习了一下子。
结果,放榜的时候,唐伯虎的名字牛逼闪闪,高中解元。文徵明拨开人群,凑到榜单前,找了两遍,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被挫败感击中的文徵明,再也无法淡定。当晚,落寞地写了一首《客夜》,感叹说:
功名无据频占梦,风土难便苦忆归。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父亲文林一如既往地看好文徵明,给宝贝儿子灌鸡汤。
当年,文徵明2岁不会说话,6岁站立不稳,8岁口齿不清,文林一直抚慰家人:“这个孩子,面貌清奇,骨骼不俗,将来不会痴傻一生的,他的福气别人比不上。”
这次,文林照样宽慰儿子说,伯虎虽然有才,高中解元,但他为人轻浮,做事不稳,恐怕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呀;而我的孩子,你将来的成就,绝对不是伯虎所能及的。相信老爸一次。
▲唐伯虎画像 [明]张灵
03
仅仅一年后,1499年,两人的命运再次翻转。
春风得意的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谁料被人举报与富家子弟徐经买通考官、科场舞弊。试没考完,人已入了监狱。
这事最终因无证据,成了莫须有的指控,但牵涉其中的唐伯虎,后半生命运已被改写。
同年,预言唐伯虎人生不顺的文林,因病死在温州知府任上。
文林看不到儿子文徵明一生所达到的成就,但在自己的身后事上,他若能感知儿子的处理方式,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按照官场惯例,死在任上的官员,地方会负责丧葬费用,当地官绅也会送来赙仪,加起来达数千两银子。这笔合情合理的收入,对于缓解父亲一生清廉造成的家境窘迫,以及顺利办理丧事,均十分必要。
但,文徵明断然谢绝了这笔收入。
他专门写了一封答谢书,解释说,我父亲在贵地做知府,从未贪过公家一分钱,他走得堂堂正正,今天我若收下大家的贡献,就是辜负了父亲一生为官的清白。利用死去的父亲之名,为自己谋利,我不忍为。就算自己再没出息,我也不会让父亲在名声上蒙受污点……
温州人见文徵明如此坚持,觉得他很愚笨,但又很佩服。
最终大家用这笔钱在当地修了座亭子,叫“却金亭”,以表彰这对父子。
1500年,唐伯虎出狱还乡,整个江南为之哗然。文人士大夫认为,唐伯虎丢尽了江南举子的脸面,恨不得直接将其开除原籍。
唐伯虎的妻子,也跟他闹离婚,分家产。
走投无路的唐伯虎给文徵明写信,吐槽说,人一倒霉,连家里的老狗都看他不顺眼,一顿狂吠。
他告诉文徵明,他想去远游,唯一放心不下自己的弟弟,想把弟弟托付给文徵明。
文徵明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二话没说,立马应承下来,并多次写信劝唐伯虎不要自暴自弃。
唐伯虎十分感动,回信说:“我心惟君知。”
▲品茶图 [明]文徵明
04
1514年,宁王朱宸濠派人到苏州广招人才。
唐伯虎应聘,去了南昌。文徵明劝他别去,唐伯虎不听。
来人也请文徵明一起去,说宁王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待遇大大的好。
文徵明再次发挥他那股“傻劲儿”,不管别人怎么吹嘘,他就是态度坚定,称病不往。他写了一首《病中遣怀》,表明心迹:
潦倒儒冠二十年,业缘仍在利名间。
敢言冀北无良马,深愧淮南赋小山。
病起秋风吹白发,雨深黄叶暗松关。
不妨穷巷频回辙,消受垆香一味闲。
意思是,他宁愿淡泊自守,绝不趋炎附势。
而唐伯虎到了南昌宁王府,每日写诗作画,待遇确实优渥。
不到半年,宁王不时暴露出造反的倾向,唐伯虎这才觉察出自己进了贼窝。他想走,又走不了。于是,装疯卖傻,日日纵酒,做些违规逾矩之事,正史的记载叫“佯狂使酒,露其丑秽”。这牺牲也蛮大的,把下半身都暴露出来了。
连宁王都受不了,最终把他打发走了。
数年后,宁王果然起兵谋反,被王阳明一举擒获。
唐伯虎逃过一劫。
事后,人们评价文徵明,说他有远见。
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唐伯虎也自愧不如,郑重地给文徵明写下一封信,说他愿意拜文徵明为师。
唐伯虎在信中称赞文徵明,说他对待有身份地位的人,对待声色犬马之事,看似淡泊无心,其实很有自己的立场,而且意志坚定,从不动摇。
唐伯虎说,虽然自己在诗画创作方面,可以和你一比高下,但在学问品行方面,我简直无地自容。我虽比你早出生十个月,但愿意拜你为老师。
文徵明对唐伯虎拜师的举动,态度如何,没有史料留下来。但我们可以推测,以他的性格,一定是坚辞不受。
命运,最终将这对多年老友彻底分开。
1524年,唐伯虎悲苦离世之时,文徵明的人生却出现转机。他刚好离开苏州,在京任职,无法出席唐伯虎的葬礼。
余生,只能在记忆中祭奠这段深厚的友情。
▲兰亭修禊图局部 [明]文徵明
05
文徵明赴京出任的职务,是翰林院待诏。
这一年,他已经54岁。
这个职务是翰林院里最低的事务官,从九品。即便如此,文徵明获任此职,还是工部尚书李充嗣爱慕其才,特别举荐的结果。
按照正常的通道,文徵明不可能进入翰林院供职。他从20多岁参加科举,考到50多岁,一共考了9次,每次均铩羽而归。
中国的传统文人,都有追求功名的情结,历经坎坷得到后,方才意识到官场并非自己的理想所在,随之幻灭,超然物外。
江南四大才子中,徐祯卿科举最顺,26岁就中进士,但竟因貌丑而进不了翰林院,郁闷不已。
祝枝山的科举之路跟文徵明一样坎坷,但比文徵明好一些,考了5次才中举人,又考了7次仍与进士无缘。后来到广东做了个知县,等到人家要给他升官,他说自己不善于做官,辞职不干了。
唐伯虎在科举路上遭遇牢狱之灾,余生悲哀,不过即便他顺利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他的个性,肯定也会甩手走人的。
文徵明在翰林院待到新鲜期一过,就萌生了辞职南归之意。
同僚中一些人欺负他没有学历,当众发难说:“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视文徵明为画匠,故意贬低他,让他难堪。
这样的龌龊事,加上官场中许多无意义的争论,让原本不善钻营和交际的文徵明十分苦恼,急欲摆脱。
他不停地辞职,但吏部始终不放人。
在干了三年半后,他终于得到批准退休还乡。离开京城那天,他写了一首诗,兴奋地宣告自己又可以在青山绿水间过闲适的生活了:
独骑羸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万斛尘。
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闲人。
回首这段短暂的为官生涯,他自己说是“小试闲官便乞身,素衣曾不染缁尘”。这说明他的内心,从未融入帝国官场。
当文徵明决然还乡之时,祝枝山已经去世。
至此,江南四大才子仅余文徵明一人。而文徵明一生所能达到的名声和成就,才姗姗到来。
▲豳风图 [明]文徵明
06
从帝都归来的文徵明,自此绝意仕途,力避与权贵交往,全身心致力于诗文书画达30余年。
当时人说他的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堪称“四绝全才”。
文林当年预见儿子的人生画卷,此时终于徐徐展开:文徵明晚年名满天下,声望极高,是苏州乃至整个江南文坛的盟主。
苏州文氏家族,也因为文徵明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出现,而成功跻身世家大族。
然而,尽管他已是彪炳千秋的一代宗师,大家最感念的,依然是他的人品。
晚明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物欲横流,纸醉金迷。文人卖文、卖画,甚至卖科举指南,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但文徵明一生坚守清贫,做出了迥异于时代的选择。
在他晚年,声名如日中天,向他求取诗文书画的王公贵族络绎不绝。有明朝藩王直接给他送去古董宝玩,他看都不看,原封退回。他始终坚持自订的底线:不给藩王、权贵、外国使者写字作画。
要是有邻里亲友求画,无论带来多不值钱的土特产,他一概来者不拒,欣然磨墨运笔。
有学者统计,文徵明替人写字作画所收受的礼物,基本都是普通的食品、日用品和文化用品。这些“收入”仅能作为他的家庭日常开支的补充。
实际上,他常年生活在温饱线上下,有时候不得已,还要向富有的朋友借米度日。
有个御史听闻文徵明借米的事,有意接济他,就把他请到家中畅谈。
临走,御史说:“听说你生活贫寒……”
不等说完,文徵明打断:“我并不贫寒。”
御史很诧异,指着他一身褴褛的衣服说:“不贫寒为什么还穿这么破的衣服?”
文徵明淡定地回答:“这是因为下雨,才穿破衣服出门。”
自始至终,御史都开不了口提借钱给文徵明的事。
明明可以靠才艺致富,他却不愿多取一分一文。
由于文徵明的书画太有名了,他在世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赝品伪作。按时人王世贞的说法,市场上文徵明的真迹,只占20%。
有朋友当场揪住文徵明书画的作伪者,告到文徵明那里。文徵明把作伪者的作品拿过来一看,然后说,此人的才艺不在我之下,只是没人知道,我不过比他名气大一点而已。
全然不放在心上,也不予以追究。
这名作伪者后来甚至拿着伪作,要文徵明帮忙签名盖章。文徵明欣然应允。
别人冒他的名,他却从不打假。有人拿着书画上门求鉴定,他也一概说是真迹。
他的弟子们很不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文徵明解释说,凡是有能力收购字画的,必然是家里有余财的富贵人家,而出卖字画的,一定是因为家境困难,急需用钱。如果因为我一句话而导致双方无法成交,卖字画的人家不是更要陷入困境了么?
在他看来,拥有一副菩萨心肠,比维护自己的名声重要得多。
难怪清人朱彝尊无限感慨地说,文徵明“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湘君湘夫人图 [明]文徵明
07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诗酒风流,大喜大悲;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诗才逼人。
不像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人,他没有一丁点儿天才属性,仅靠着自己的勤奋、专注、模仿,以及上天眷顾的长寿,虽然走得慢些,最后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就。
他少时读书,字写得太丑,被老师列为三等。一气之下,每天坚持练习写《千字文》,一天写十遍,一段时间后,书法大进,大家刮目相看。
他的苦守和坚毅,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直到80多岁时,他还能写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终其一生,他把小楷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被称为“明朝第一”。
▲文徵明楷书
他的画,师从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并青出于蓝。在沈周去世后,撑起整个画派达四五十年。
他培养的艺术才俊,影响波及明清两代。
他的诗,写得极有韵味,像他的个性一样平静淡然,却又余韵悠长。比如这首《饮酒》,写出了他归隐后的心态:
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
难忘是花下,何物胜樽前。
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
唯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
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四才子中,仅收录了徐祯卿和文徵明的诗。
我们可以通过文徵明的头衔,来厘定他的历史地位:
诗文方面,他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书法方面,他与祝枝山、王宠并称“三大家”;
绘画方面,他与唐伯虎、沈周、仇英并称“明四家”。
晚明文坛领袖王世贞,后来给文徵明写传记,特别感慨道:
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寅伯虎。彼自以专技精诣哉,则皆文先生友也,而皆用前死,故不能当文先生。人不可以无年,信乎!
意思是,江南四大才子中,诗、书、画各有专攻,唯有文徵明样样精通,为什么?因为其他三人都没有文徵明活得长,所以他们都成不了文徵明。
这就是命。
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说,16—18世纪的300年间,文徵明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
史载,1559年,90岁那年,文徵明在替别人写完一篇墓志铭后,把笔搁在一边,端坐着,静静结束了他的一生。
世间再无文徵明。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最爱历史作品集,优享4.6折
▼
历史
-
-
- 北宋最大的绯闻,捧红了一首绝世好词
- 正史记载,宋徽宗在位期间,喜欢微服出行,出宫狎妓。而根据宋人笔记和野史的说法,当宋徽宗与一代名妓李师师共处一室之时,他不知道床底下还藏着另一个人。宋徽宗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进贡的新橙,李师师用刀子切...
- 最爱历史
-
-
-
- 央视国产天花板,6集拿下9.3,这剧还不红好委屈!
- 据说,康熙皇帝会在批奏折时,画一朵小红花;帅绝古今的嵇康有懒癌,十天半月才洗一次脸。还爱憋尿,不憋到浑身发抖,绝不去厕所...这些匪夷所思的历史冷知识,都被这部央视出品的新片拍了出来。它的豆瓣评分高...
- 乌鸦电影
-
-
-
- 广东一水潭底发现多具女尸,绑着铁链姿势奇怪,揭开一段黑历史!
-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答案:点击手指上方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即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社会统治,都会有它相对应的法律条文,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规矩。无规矩不方圆,...
- 中国好文章
-
-
-
- 666这个数字,为何对中国如此重要?
- 衣服使人区别于禽兽,衣冠的丰富多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毛皮树叶,到麻布,到丝绸,再到棉花制品,伴随衣冠的升级,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现代化,文明被不断推向了更高的阶段。无论中西,工业文明的启动都和...
- 瞭望智库
-
-
-
- 我国完整收回的四块土地,至今牢固掌控
- 从世界历史来看,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丧权辱国,这是最基本的国际游戏规则。正是因为如此,近代我国衰弱后,就立刻成为西方列强打击和瓜分的对象,为此国家土地大量失去,整个那是非常凄惨。光是近代我国丧失的土...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唐代书法及其风潮对日本的影响
- 王羲之《丧乱帖》摹本唐代书法及其风潮对日本的影响祁小春 日本的书法历史,在进入平安时期以前,也曾有过一段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早在飞鸟时代(592年-710年)的初期,圣德太子就曾遣小野妹子等留学生、留...
- 中国艺术报
-
-
-
- 不世出之才子亦是得道之高僧,他为何青睐当时闭塞的温州?|草地观展
-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作者:瞿冬生“碧天芳草——李叔同师友翰墨展”在温州衍园美术馆开幕以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无不感念百年前驻锡温州12载的弘一法师——问君此去几时来初春江南...
- 新华每日电讯
-
-
-
- 这个湘妹子是中共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员
- 向警予:中共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员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出生于湖南溆浦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员和中共中央第一任妇女部主任。向警予早年接受新式教育,对封建主义具有极强的...
- 三湘风纪
-
-
-
- 叶攀︱《音乐之声》背后的历史
- 文︱叶攀今年2月5日,影星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去世,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在普卢默主演的诸多电影中,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引进的《音乐之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中的优美风光令人印象深刻...
- 上海书评
-
-
-
-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135年,每一页都在“吃人”(4)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配图 兵车行 局部...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秦妇吟》失而复得之后|吴令华
- 吴世昌(1908-1986)中国古诗,晚唐韦庄的《秦妇吟》应该是篇幅最长的之一了。它曾风靡一时,作者因此被呼为“《秦妇吟》秀才”;又湮没千年,只留下一联佳句,引人猜想。直到上世纪初,敦煌学起,拜前辈学者罗...
- 文汇笔会
-
-
-
- 行军大总管是什么官职,唐朝为何取消行军大总管,设立节度使
-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500 字阅 读 需 要 8 分钟阅读唐朝的史书,我们会看到一个涉及到官职的历史名词“行军大总管”。那么,行军大总管到底是什么样的官职?唐朝为何取消行军大总管,设立...
- 历史D学堂
-
-
-
- 党史百年回眸——1932年
-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信达推出《党史百年回眸》专题,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对日战争宣言1932年4月15...
- 中国信达
-
-
-
- 结局揭晓:最笨的那个人,最牛
- 01明代的苏州,有四户人家。这四户人家后来在历史上出名,都因为家里的小孩。四个小孩,自小是这样的:甲:5岁能写大字,读书过目成诵,9岁能作诗,被称为“神童”;乙:性极聪颖,才锋无前,16岁参加秀才考试,...
- 最爱历史
-
-
-
- 康震丨都市燕乐中的宋词(三)
- 宋词——都市燕乐中的宋词文|康震三、士大夫笔下的宋词宋代的词人非常多,我们无法一一列举。在这里,我们只能选取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词人,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柳永——白衣卿相第一位是柳永,原名柳三变,...
- 章黄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