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拉干村飘扬出优美的淳朴民风
- 来源:中国乡村美文
文图编辑:莹莹
上拉干村飘扬出优美的淳朴民风
文/付勇杰
四月初的化隆县巴燕镇春风拂面,一片生机。大病初愈的阿扎卜扎村村民李秀英,兴高采烈地行走在两年未回娘家的乡村道路上。从小生活在上拉干村的她,刚走进村口时,猛地惊呆了。
眼前一条条干净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全村每家每户,公路两旁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豪华气派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大楼映入眼帘,一栋栋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清一色灰顶白色的围墙格外引人注意,一户户同样深蓝色的大门嵌入高大的门楼之中……李秀英恍惚在梦中。“难道是我走错了地方?”她自言自语。转身看到伴随着她长大,那熟悉而又亲切的清真寺,她才确信无疑,这里就是她的娘家——巴燕镇上拉干村。
她半信半疑地走进村里,因为记忆中的村庄已荡然无存,现在的村庄对于她来说,仿佛是人间天堂。她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已经找不到她亲人的家了。正当犹豫不决的时候,远远看见她的堂弟跑了过来,寒暄一阵后将她迎回家中。
1
上拉干村位于巴燕镇西北角浅脑山地区,解放前属于藏传佛教多达寺属地,仅有寥寥几户人家。解放后,在政府统一安排下,陆续从甘肃、乐都、化隆周边等地迁来村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全村共有198户853人。其中,汉族108户446人、回族85户386人、藏族5户21人,是一个汉、回、藏三个民族杂居的村子。
国家精准脱贫政策以前,这里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较差,人均耕地不足1.2亩且产量较低,村民靠天吃饭,生活一直徘徊在小康水平下游。村民们基本是喝酒、晒太阳,打牌、暄干淡,时不时还有邻里纠纷的矛盾甚至是大打出手的事情发生。
2
2014年以来,在国家精准脱贫的政策倾斜下,在两届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该村一手抓精准脱贫工作,一手抓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特别是2017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后,立即着手建立健全了村级各类组织机构,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并征求村里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村党支部及支部书记、村委会及村委会主任、监委会及监委主任、群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同时明确了村警、村医、村保洁员等各自岗位职责,要求尽全力推动自己分管工作的同时,加强内部合力建设,对工作任务进行适当分工,避免遇事相互推诿、拈轻怕重、职责不清的问题,大家各司其责,实现了工作有成效、村民得方便、群众很满意。
村“两委”打破了以往服务群众时间、地点不确定逢人办事的局面,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实行每周一、三、五全天坐班制,着力为村民代办户口迁移、收缴合作医疗、养老保险金、申办残疾证,调解邻里、家庭矛盾纠纷,解决村民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事务,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彻底扭转了“村级工作无人干,村级场所无人管、村级事务无人办”的被动局面,深受广大党员群众的好评。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拉干村的巨大变大,离不开两任村“两委”的不懈努力。该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基本是一位汉族一位回族,虽然不是同一民族,但工作配合得非常默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上一届的赵国录书记、肖美莲主任如此,这一届的李善祥书记、韩宗明主任更是如此。
他们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往往考虑建档立卡户或村里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总是书记考虑回、藏族村民,村主任却关心汉族的村民。正因为如此,村“两委”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畅。广大村民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主心骨和领导集体,也处处向村“两委”看齐,渐渐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到镇”的良好风貌。
3
按照县、镇两级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积极贯彻落实产业扶贫、互助资金、家庭牧场、小额信贷、危旧房改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保障等政策项目。享受产业扶持资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89人,资金为48.06万元,购买化隆县综合农贸市场37.36平方米商铺1处,年租金3.6万余元,每人年分红407元。互助资金完成借款4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家庭3户。
24户贫困家庭有19户已递交小额信用贷款申请,有7户成功贷款共24万元,主要用于养殖、开小商店、开拉面馆等。贫困家庭危旧房改造共15户,享受国家补贴40万元。建档立卡户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2人(其中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8人,挖机操作4人)。通过上述措施,促进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同时,以建设新农村,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核心,上拉干村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地理条件,将资源转化为动力,积极实施土地流转工程,成立了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饲草等。
通过自愿流转的方式,让土地“流出户”与“流入户”自主协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年限、转包费用签订使用权合同,村党组织对家有富余劳动力、承包地少、在家中又没有其他致富门路的农户进行劳务输出动员,通过村干部、党员帮助联系沟通,做牵线搭桥工作,还采取激励扶持措施,鼓励党员、干部承租土地,优化种植业结构,进行规模种植,杜绝了土地闲置荒废现象。
在此基础上,村“两委”按照“打造亮点,整体推进”的思路,创新推出了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和网络化卫生保洁机制,全面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先后投入1600万元完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广场、村道硬化、太阳能路灯、污水管网、农户围墙6000余米、大门52合、村庄绿化、电网改造以及配置垃圾箱、垃圾车等基础设施,使上拉干村整体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观,文化底蕴更加凸显,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通过认真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使上拉干村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经济发展、村容整洁、村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先进村。
4
生活条件好了,村民的精神层面也相应提升到了一个层次,现在村里再也听不到麻将的声音。晚饭过后,村民三三两两齐聚射箭场,不管是汉族、回族还是藏族村民,在射箭场谁也不服谁。一个个认真地把箭搁在弦上,两只手指夹住箭的末尾,用力地向后拉弓,并且瞄准箭靶,闭上眼睛,手一松,箭就向靶心飞去。射中的村民们神采飞扬,未中的也不示弱,摩拳擦掌地喊着比试下一场……
“自去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以来,在上届‘两委’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更加重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工作。根据镇党委、政府部署,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订完善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村党支部书记李善祥饶有兴趣地介绍到。
现在的上拉干村,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的和煦春风。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平时,村党支部定期不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增强党员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和表率示范意识,提高了村级组织和党员在广大群众中的凝聚力、公信力。
同时,教育引导村民人人讲原则、讲风格,对出现的邻里纠纷、婚姻纠纷、土地纠纷、债务纠纷等,由村干部、党员干部牵头积极主动地上门协调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村里一线。村“两委”班子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作出公开承诺,带头监督制止歪风邪气,积极倡导婚事新办、喜事省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等新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基础在于村民,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做长久,是绝对离不开广大村民的支持。工作中,我们把宣传教育活动与培树‘优秀村民’、‘五好文明户’、‘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好夫妻、好邻里’等结合起来,做到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为建设乡风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村主任韩宗明兴致勃勃地说道。
5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村里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建档立卡户赵长福母亲莫福英患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在省人民医院实施膝关节移植手术。针对近10万元高额的手术费及材料费,赵长福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下,积极通过“水滴筹”和“中国社会扶贫网”寻求爱心捐助。
为尽快募集医疗费用,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在第一时间捐款的同时,一方面广泛转发链接,请求亲朋好友尽个人绵薄之力予以支持; 另一方面为尽快让“水滴筹”平台通过审核,村里会操作智能手机的村民发起倡议,广大村民积极响应踊跃捐款,并在链接中及时证明赵长福个人寻求捐款的真实情况,掀起了一场爱心接力热潮。倡议两个小时后,实名证明人员达60余人,短短几天“水滴筹”“中国社会扶贫网”就分别募集捐款11000余元和2000余元人民币。
经济条件好了,家里弟兄之间的难事就不是难事了。建档立卡户冶尕西木的弟弟因触犯刑法被判处无期徒刑,弟媳也提出了离婚,唯一的侄子正值初中学习阶段。正当村“两委”为此事一筹莫展的时候,冶尕西木主动提出抚养其侄子,并负担其生活、学习所有的费用。建档立卡户陶万海的二哥因病去世,嫂子改嫁,唯一的侄子无人抚养。自己是单身汉的陶万海也是主动提出抚养其侄子,没有任何怨言……正是因为有了冶尕西木、陶万海这样乐于助人的人,村里本应是孤儿的孩子却又拥有了温馨有家。
如今的上拉干村,不仅于2017年全面脱贫,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富足、文化蓬勃发展、班子作风过硬、党建工作扎实的民族团结示范村。
展望2020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围绕脱贫攻坚第一要务,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带领村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争每家拥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住房实现砖瓦房,逐步实现“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效果。
◉ 本文审阅校对:中乡美新闻报告文学栏目主任 董伟国
简评:一个多民族聚集的乡村,有国家的精准扶贫好政策,有村民做实事、办好事团结互助村的两委,村民的生活必然会发生大变化。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作者简介:付勇杰,男,汉族,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青海西宁,现任化隆县巴燕镇上拉干村第一书记。
本文为中国乡间美文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故事
-
-
- 每一天都有故事《逃不掉的归宿》
-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欢迎关注我(每一天都有故事),每天都有更新哦!欢迎关注【一线养蜂小农(每天一杯好蜂蜜!年年健康有魅力!)】作者:张岩有一条特别爱喝酒
- 每一天都有故事
-
-
-
- 有人敢给皇帝戴绿帽子?宫女突然怀孕,疑是太监所为,却丢锅
- 天大的“绿帽子” 文 雷小雷御前首领太监苏公公正在净房憋得满头大汗时,小德子进来了!苏公公正欲发怒,不想小德子二话不说地跪下,伸出双指竟然为他抠起那秽物!这么一来,苏公公坠胀感立减,稍一用力,便就排下
- 读点好故事
-
-
-
- 14岁男孩暑期补习时,一片肺竟离奇“消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 14岁的小宇在汉口一所重点初中上学,由于9月即将升入初三,他放暑假后一点也没有放松学习节奏,仅仅只休息了一周,就开始紧张的补习,课程安排紧张得跟正常学期没有区别,每天学习时间长达14个小时。 7月2
- 垄上寻医问药
-
-
-
- 妻子怀孕后大骂我不是男人,我无法忍受,气得把她推下楼流产了
- 我和老婆是因为工作认识的,我是一家公司的经理,那时候我们公司和另一家公司合作的一个项目,老婆就是对方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也是因此我们认识了。老婆长的漂亮家境又好,,她所工作的公司是她父亲的,所以她是名副
- 倦倚西风
-
-
-
- 阿婆收养乞丐当孙子,半年后门口停满了豪车,得知真相全村人傻了
- 王大妈已经五十多岁了,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早年为了帮儿子娶媳妇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本来以为那些债务儿子靠自己就能还清,却没想到遇上了一个凶巴巴的儿媳妇。儿媳妇为了债务的事没少跟儿子吵架
- 霏霏的城堡
-
-
-
- 善良|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
- 我也说一个我曾外婆的。我曾外婆在世的时候一直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对家里的所有人都很好。我妈妈给我说我刚出生的时候特别不好带一睡醒就哭闹,爸爸妈妈都嫌我烦就我曾外婆一直抱着我哄我。15年年末,曾外婆已经
- 灵异事件大全
-
-
-
- 亲情|这是怎么处的关系
- 我写这个就有点恶毒了,但确实很应景。主角是我爸妈。先介绍本人,从小特别乖,该上学上学,该考试考试,该工作工作,就是有点木讷,不会来事儿。结婚之前呢我的工资都是爸妈保管,后来结婚也是一万块钱的财力万里挑
- 灵异事件大全
-
-
-
- 毒性不大却可致命!急救医生提醒,这种小伤千万别忽视
- 编者按:今天的故事来自一位急诊科医生的亲身经历。在抢救患者、与死神较量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一些小小的细节,能在关键时刻左右生死。他以为没多大事却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大夫,给我看看,刚才被蜜蜂蜇了,现在全
- 大河健康报
-
-
-
- 繁星|盲青年的那声“对不起”
- 马路对面新开了一家超市,我第一次进去就遇到了让我难忘的一幕。这家超市不大,总共才两名女服务员,一个理货,一个收银。我去的那天已近中午,顾客不多。我在挑选商品时,旁边的饮料货架前有位男青年也在挑选。他个
- 扬眼
-
-
-
- 相亲对象问找海归女友接盘率高吗,我……
- 生命的时钟从不会往回拨,只会滴答滴答地向前摆动。我的思绪由此纷飞……这几天,小编的一个朋友最近向我大吐苦水,她叫Irene,去年刚从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工作稳定了之后,免不了被家里的父母催
- 51offer留学
-
-
-
- 结婚要婆家8万彩礼,她说女子家卖女儿,妹妹却忍不住笑了!
- 有一对孪生姐妹一个叫史珍香(姐姐),一个史珍美(妹妹),两人都是25岁左右了。由于家里着急,都急忙找对象。这天两人一同去相亲,两人在路上遇见小学生问路,小学生问:“阿姨,XX路怎么走啊”。忽然姐姐(史
- 文文新杂
-
-
-
- 男朋友是同班同学,是啥感受?“本来关系挺好,被我表白毁了”
- 01男朋友是同班同学,是啥感受?有人问在哪些地方最容易恋爱成功?我的回答一定是同班同学,因为彼此都熟悉,而且最容易交流接触,那么男朋友是你的同班同学,是什么感受?一位朋友分享了他的故事:我们班主任爱按
- 丽奈酱的小情小感
-
-
-
- 上拉干村飘扬出优美的淳朴民风
- 文图编辑:莹莹上拉干村飘扬出优美的淳朴民风文/付勇杰 四月初的化隆县巴燕镇春风拂面,一片生机。大病初愈的阿扎卜扎村村民李秀英,兴高采烈地行走在两年未回娘家的乡村道路上。从小生活在上拉干村的她,刚走进村
- 中国乡村美文
-
-
-
- 你被讹诈最惨的一次是什么?压死只母鸡赔了5000,给处理费5000
- 你被讹诈最惨的一次是什么?压死只母鸡赔了5000,给处理费5000在四川,一个贱女人和她老公一起讹诈我5000,说我偷了他们的钱,搞得有模有样,还把我搞得派出所去,最后没办法,给了,狗男女,别让老子碰
- 桃花侠
-
-
-
- 为什么那么多人考公务员?不说多好至少不差
- 有网友戏说:我爸对我每年近20万的年薪视而不见,总觉得我欠他一个省委书记。虽然难免有些夸张,但也并不是没有这样的父母,下面就来听听为什么父母觉得孩子应该考公务员。01 很多父母期盼孩子考上公务员,到底
- 时代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