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上戏博士生腾晓鹏分享中美戏剧比较
  • 来源:美国侨报网

【侨报记者管黎明报道】百老汇作为纽约的一大文化标志和“吸金法宝”,每年吸引着超过1300万的各国观众。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戏剧市场虽然近年来逐步繁荣,但相较于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体制成熟、受众广泛、体裁形式新颖的百老汇,中国的戏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及青年导演滕晓鹏专门来到纽约市立大学访学,并于28日在华美人文学会做专题演讲 —— “我们离百老汇到底有多远”。

上戏博士生腾晓鹏分享中美戏剧比较

图为腾晓鹏在华美人文学会演讲。

讲座期间,腾晓鹏分享了她对中美戏剧史的学术研究成果,话题涵盖了戏剧艺术的开端、美国戏剧发展历程及纽约戏剧生态的形成、中国话剧成长史、话剧与传统戏曲的区别,以及中美戏剧现状比较和普及与推广等。

腾晓鹏表示,纽约的百老汇戏剧生态发端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了1920年代末达到鼎盛时期,一度出现了80多家剧院。如今集中在41街-53街百老汇大道的40家剧院成为了纽约百老汇文化的核心地带。与此同时,一些被称为“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剧院的崛起也为各种新兴和独立制作提供了舞台,成为了百老汇的“蓄水池”,从而形成了三元鼎立,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生态体系。

另一方面,腾晓鹏表示,在旧剧改革和西方戏剧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新剧”,这被视为是中国话剧的发端。这种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有别于传统戏曲,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而在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日出》和《原野》三部曲标志着中国话剧的真正成熟。而1949年之后,中国推行从苏联引进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1957年出现的《茶馆》,是新中国戏剧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品。

腾晓鹏并提到一个中国戏剧史上的著名奠基人和开拓者、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熊佛西刚巧和纽约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在1924-192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戏剧,毕业后回国担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主任,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腾晓鹏表示,进入9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小剧场戏剧革命,各种实验和先锋剧层出不穷。近年来出现的多媒体戏剧《盗墓笔记》、《三体》等结合律声光电技术的作品正在改变着中国戏剧的格局。另一方面,中国也引进了原版百老汇剧《长靴皇后》、《魔法坏女巫》、《泽西男孩》等作品,以及购买版权后制作中文版的《Q大道》、《狮子王》、《妈妈咪呀》等。但目前的中国戏剧市场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引进剧作舞美简化、中文版受欢迎程度低,表面市场繁荣,内在原创能力不足,相应配套体制、人员不完备,美学观点、宽容度和接受度不高等。腾晓鹏认为,要彰显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就必须理解中国式舞台意象是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手法、意境和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合现代手法和方式,才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的美感。

此外,腾晓鹏也提到,中国的话剧也越来越多地进入纽约外百老汇的舞台,包括她本人执导的作品《枫梓乡》也将于8月24日至9月2日在42街的Theatre Row剧场上映。

腾晓鹏此前参与创作了多部中国话剧,包括进入票房前十强的舞台剧《盗墓笔记》系列(担任执行导演),以及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舞台剧《三体》(担任执行导演和女主演),以及导演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ONE WORLD OPERA”歌剧音乐会等。

文化

<< 36 37 38 39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