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如何整合内心的冲突和混乱,构建、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 来源:品牌几何








作者 李栩然


首发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








1



在很早的一篇文章里,我谈到自己了读书经历。




小学时,因为家太远,我就住在学校里。




那时候,总有城里的人喜欢组织“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捐款捐书”。




捐来的书都集中放在学校的一个破旧教室里,摆了整整一教室。




吃过晚饭或者周末,我经常就在里面看很久的书。




现在回想起,那些书只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既有像《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智斗故事》、《郑渊洁童话》、《火炬在燃烧》这种适合小学生看的书。




也有《烟雨蒙蒙》、《万家灯火》、《白狐》之类适合单身青年老师们看的书。




还有《济公传奇》、《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这种老少咸宜和《机械大全》、《摩托车维修》、《烫发染发技术》之类莫名其妙的书。




然而,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面还有不少《金瓶艳史》、《寡妇闹江湖》、《素女真经》之类少儿不宜的作品。




这些书都极大地开拓了我的眼界、知识面以及生理健康等的理论深度。




当然,我至今都难以揣测,那些给“偏远山区贫困小学生”捐《素女真经》的人。




脑子里到底在想些啥玩意儿?








2



到了中学以后,我更如饥似渴地阅读我能看到的各种书。




这些书里有路边摊上卖的《故事大全》、《厚黑学》,也有学校旁边租书店里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还有非常正规的中学生必读文学名著系列。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就蹲在一家书店的地上,似懂非懂地看着《管锥编》、《存在与虚无》等逼格很高,其实根本驾驭不了的“天书”。




结果因为看得书太杂,导致自己的想法也很混乱。




进了大学,这种情况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为我开始不系统地去读历史和哲学了,一看就是一书架。




又因为没人指点,结果越读越困惑。




那些大部头的“思想著作”和我当年读的地摊书以及现实生活的颓废混乱交织在一起,变得更加一塌糊涂。




总结起来就是:自以为看过太多的书,走过很多的路,想过很多的问题,结果大脑里却一片混乱,很多想法相互打架。




今天觉得“古之成大事者,无不脸厚心黑”,过一天就又觉得“整天沉浸在与人争斗中格局太低”。




照这个趋势下去,我不变成民科估计也得变成民哲了。




自以为看得通透,想的明白,实则不过是坐井观天、盲人摸象。








3



大学毕业前夕,我开始静下心来专门思考和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发现,人的一生都处于内在与外界的不断接触、交流过程中,他们时时刻刻改变着你的想法、你做人处事的方式、你的行为举止。




而归结起来,对人的内在观念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三方面内容:一是你所经历的特定的人、物、事;二是外在信息的输入影响。




以及最重要的,你自己内在的思考和总结。




虽然,我们终其一生都免不了受到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反复影响和触动,但有很多人可能当下会感触很深、有过一些想法,时过境迁很快就又忘了,永远难以从中汲取有用的营养。




另一种人,学会了“吃一堑长一智”,但形成的却都是碎片化的经验和想法,看似懂得很多道理、说起很多东西来头头是道,但并没有形成更高层面的思维体系,也没有去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




还有一种人,他们在这过程中,或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反复分析、总结、提炼,或借助一些书籍(思维工具),或得到高人指点,逐渐形成一套自己完备、自洽的思维体系,为人处世均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法则,他们的人格完善而独立,年纪轻轻而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回复“思想”,看我的说的这个人是谁)。




他们是这个社会里,能真正做到自我控制的人。




想通了这一点,我开始第一次完全从内在思考和总结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我所经历的人、物、事,去分析我获得过的外在信息输入。




直白地说,就是系统性地去回溯和整理了那些年里我所经历的所有事,我认识的人、看过的书、听过的话,我吃过的亏、体验过的成功,特别是过去形成过的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想法,一点一点地去反复分析、探寻源头,去努力将它们融会贯通,搭建一个全新的框架。




在这些年里,这样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从一个颓废、狭隘、屡次失败的贫寒大学生快速成长为了职场里的成功者,获得了工作上的持续进步,不仅实现了在大城市里的安家立业,更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优秀朋友。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自洽的、从行动到思维的体系,我基本不太可能被宗教或者成功学、传销之类的东西洗脑。




他们要想说服我,需要逐层瓦解、甚至颠覆我的这种体系,但因为这中间每一层都是反复思索、不断验证和修改后的结果,所以可能性很小。




而这样的巨大改变,一共用了我5年时间。








4



下面就是真正的干货。




搭建思维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给自己的思维体系设计一个合理的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是很洋气的什么“3W”(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到),也可以是老祖宗传统的格物致知、内圣外王,甚至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世界观、辩证法。




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形式来切割分块,把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想法,去粗取精后放到不同的地方去。




当年,我开始尝试搭建新思维体系的时候,去图书馆看了不少心理学、社会学的书,希望从中找到借鉴,后来发现那些心理学的研究太过学术和繁复,对我这种门外汉而言极不实用,所以最终从自己熟悉的武侠小说里,借鉴了几个简单术语,形成自己最终的体系构建。



真的很简单,就是六个字:




招式、内功、心法




这六个字代表了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却又是一体化的。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因为你最多只能学到他的技巧,但他几十年绘画的独特经验,他画画时的思考和精神境界,你永远也学不了。




心法是境界和观念,内功是经验和学识,招式是工具和手段



先说最外层的。




——招式




武侠小说里,招式就是你用来攻击或防守的具体手段,比如有凤来仪,比如黑虎掏心,猴子摘桃。




又比如黄飞鸿教十三姨的几招防身术“插眼锁喉扭腰马”。




而在生活中,就是指你直接与外部沟通的手段,做事的方式,使用的工具




在这个体系中,招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不同的招式更适宜不同的心法,比如武侠小说中不同性格的人,使用的招式都不一样。




萧峰、郭靖等大侠就一定要用降龙十八掌这种大气磅礴、正大光明的武功;段誉这种文弱书生就要使用凌波微步之类灵巧的武功。




丁春秋这种老奸贼当然要用毒用邪招;而像令狐冲这样浪荡江湖的,潇洒、飘逸的独孤九剑当然最适合他。




另一个层面是,习练不同的招式,有助于增强自己某方面的内功,修炼某方面的心法。




比如我原本喜欢作诗,后来喜欢跑步,显然跑步更适合我去建立“颓而后振、破而后立”的心法。




招式是最好学的,大家平时交流工作经验,更多也是集中在“招式”层面,工作方案怎么写啊,什么调查怎么做啊,会议如何安排啊。




甚至很多招式花钱去培训机构都能学。




其实,这些年我在写作、人际交往、演讲技巧、会议组织、PPT和 EXCEL制作以及各类职称考试等等与工作职场相关的招式上都用心钻研过很多。




也分享了不少干货,但最近却很少写了,因为我越来越发现:这些招式能帮助你前三年当一个优秀员工,却很难帮助你在后三十年走向更大的成功。




如果没有建立你的思维体系,光是学招式你根本得不到真正的进步,你根本不明白你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对你人生能造成什么长远的影响。




你不要只是为了工作、收入之类的东西才去学这些招式,要把它们当做你修炼和增强内功的途径,是你实现和验技巧证心法的工具和手段,最终体现提升效果的都是你自己。





5





再说中间层。




——内功




《笑傲江湖》里有这么一段。




令狐冲寻思:“原来本门武学如此厉害,任何一招剑法在师父手底下施展出来,又有谁能破解得了?”




又想:“后洞石壁上刻了种种图形,注明五岳剑法的绝招尽数可破。但五岳剑派却得享大名至今,始终巍然存于武林,原来各剑派都有上乘气功为根基,剑招上倘若附以浑厚内力,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破去了。这道理本也寻常,其实同是一招‘有凤来仪’,在林师弟剑下使出来,又或是在师父剑下使出来,岂能一概而论?石壁上使棍之人能破林师弟的‘有凤来仪’,却破不了师父的‘有凤来仪’。”




同样一招“有凤来仪”,在岳不群和林平之剑下使出来之所以不一样,欠缺的就是这个“内功”。




林平之自宫前的辟邪剑法和自宫后的辟邪剑法之所以天差地别,差距也是在这个内功上。




我刚毕业时在单位的人事部门实习,当时全公司都在搞绩效考核,其中最核心的一个东西叫“平衡计分卡”,但是推行的矛盾重重乱七八糟。




后来花重金请了咨询公司来推,他们使用的也是“平衡计分卡”,但效果就是很好,推行的也很顺利。




同样的“平衡计分卡”,最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中间差的也是“内功”。




如果说,招式帮助你学会更好的做人做事,与人相处,那内功就是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火候。




修炼内功不是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搞小周天、大周天,而应该是不断和外部进行交流,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你看过的书是修炼内功,你走过路的是修炼内功,你和谁交往聊天也是修炼内功,就像那句鸡汤说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你要像学了“吸星大法”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内力。




但如果只是像任我行一样吸内力,最终结果可能也会像他一样,太过乱七八糟,自己都镇压不住,矛盾重生,最终反噬自身。




所以要吸高手的内力,不要吸低手的内力(选择高质量的输入)。




要系统化的吸,不要碎片化地吸(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吸来的内力就要用,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要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去粗取精)。





6





最后是最底层。




——心法




“心法”是一个武侠小说术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就是你看世界的思维、做事情的总指南。



这些年里,从看待世界到面对生活、对人对事,我都已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看法。




比如,在对待生活方面,建立的最重要心法就是八个字——“颓而后振,破而后立”。




它让我坚信一个人是可以从颓废中走出来的,人生每一次低谷都是在为新的奋起积蓄力量。




换句话说:人生没有真正的低谷。




过去我之所以一败再败,陷入失败的悔恨痛苦难以自拔,就是因为我总以为一次关键性的失败就可能让自己永远站不起来,总是在面对挫折时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但当我建立了这样的心法后,我很难再将一时的失利放在心上,相反会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看做让自己检讨问题、重新振作的一次好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心法这个东西,与时代无关、与年龄无关,一个四五十岁的人即使积累再多生活的经验也可能在思考上非常浅薄,有些伟人则可以在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体系和人格;现代人每天拿着手机天天看东西、接受各种信息的冲击,但思考的层次、境界可能还远远赶不上两千多年前的古人。




至少我在看庄子、韩非子、柏拉图等的时候,总不时为他们思考的广博精深而惊叹。




说白了,心法这种东西,就是你最底层的思维,元认知,是你看待一切问题的根本大法。




到底这个世界是善的还是恶的?




面对诱惑,我到底要屈从利益还是坚持原则?




对他人的帮助我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还是升米恩斗米仇?




看到那么多人走后门、拍马屁上去了,我要不要羡慕、尝试?




人这一辈子到底什么最重要,是金钱、名利还是爱情和快乐?




……




你对所有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就是你的心法。




建立自己的心法后,在面对诸如“金钱和爱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道德和利益”之类的两难问题或人生抉择时,你都将会有自己坚定不移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整合内心冲突建立框架只是基础,能否稳定有效,靠的就是后续的不断实践和完善了。




我在另一篇文章《长大后,你悟出过哪些不一样的道理》曾经写过,很多人之所以看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很可能只是因为对那些道理——记不住。




不要高估你自己的记忆力,你形成的这些整合性的思想,要想持续、稳定,最好的还是拿笔记录下来,没事自己多去看看。




否则,很可能夜里想得深入肺腑,早上起来什么都不记得。




而在整个过程中,你需要努力将自己抽象出来,想象自己是一台没有装机的电脑。要如何给自己重写底层代码(心法),升级操作系统(内功),安装各种应用(招式)。



相信我,这样持续几年后,你将会发现你在格局、认知和思维上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自我改变,才是真正根本性的改变。




也是最终决定每个人上限的终极因素。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4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想阅读更多关于成长干货、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关注这个有匠心公众号,后台回复“成长干货”、“毛泽东”可见。











品牌几何“知识星球”全新上线!


为品牌营销人精心打造!


内容包含:白皮书、案例、延展阅读…….


等一系列更加深度化内容




长按下方二维码预览社群内容


米仓会员联系Bella免费进入


(Bella微信ID:shuyingDM)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栩先生


栩先生



品牌

<< 31 32 33 34 35 >> 

公众号 • 品牌几何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