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中国第三位拳王诞生,也别忘记前拳王,因左眼几乎失明退役,却遭遇“刘翔式悲剧”
  • 来源:一日一度



拳王邹市明





我在拳台上找到了自信,以前做什么事情都唯唯诺诺的,在人群中永远都是最不起眼的那个,站在拳台上那束光照在我身上,给了我勇气。




——邹市明






昨天拳坛传来捷报,中国第三位世界拳王诞生了!徐灿成为继熊朝忠和邹市明之后,中国第三位世界拳王。




三位拳王中,最广而告之的是邹市明,他改写了中国拳击在奥运会赛场上零奖牌的历史。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这个来自贵州的小个子男人,以45公斤级较量了一番西方选手,摘得铜牌,为我国拳击运动在世界大赛中争得一席之位。





<邹市明>




此后,走在路上,人们认出这个即将改变中国拳击史的运动员,还是会嘀咕一声:“这么瘦小,根本不像练拳击的。”



拳击运动源自西方,比赛中近乎于肉搏的野蛮,使得中国观众并不太感冒,但邹市明第一次见到,就喜欢上了。



那时候,他看到拳台上,拳击运动员们光着膀子训练得酣畅,心生羡慕。



偷瞄了一段时间后,1995年,14岁的邹市明瞒着家里报了遵义市体校的拳击班。两个月后的一天,他鼻青脸肿地推开家门,父母都以为他又在学校被人欺负了,平日里唯唯诺诺的邹市明却主动承认,“我去学拳击了。”



父母听闻,自然不信,但这次邹市明的确和往常不太一样,语气很沉稳,“那是我自己拿的一个比较大的主意。”



打那起,邹市明就在拳击的锤炼下,脱胎换骨了。





事实上,邹市明自上学起,因为瘦小,就吃过不少亏,男生打不过,女生也欺负他。



他的左眼角有一道疤,还是小学女同桌抓伤的,也是这一抓,令他再也忍受不了,跑回了家,“我要练体育!”







于是,父亲把他送进了一所私立武校,武校的功课很死板,每天站桩、蹬腿,日复一日。



“武术是非常传统的运动,而且要3-5年打一个扎实的基础,这个时间特别漫长。而且必须要一板一眼,拳就应该这么出,腿就应该这么踢。我的性格不太适合这样束缚的运动。”



直到他偷闲看到了隔壁拳台,这一眼,他就看到了自己触手可及的未来。很多时候,我们凭兴趣为自己选择人生,也因兴趣能持之以恒,但旁人未必相信,邹市明就遇上了这样的困境。



进入拳击班后,经常封闭训练,有一次,母亲去体校看他,刚从拳台下来的邹市明,脸上挂彩,血迹斑斑,原本就不支持他练拳的母亲,一下子崩溃了。



好不容易安抚好母亲后,教练又私下对他说:“其实不练拳击也挺好。”邹市明摇摇头,继续参加训练。



没过多久,又一位队友要离开了,接他的家人在宿舍苦口婆心地劝邹市明:“你为什么不早点学一样东西,早点干点其他的事,如果把青春全部耗在这里,肯定一事无成。”






然而邹市明坚持住了,“我在拳台上找到了自信,以前做什么事情都唯唯诺诺的,在人群中永远都是最不起眼的那个,站在拳台上那束光照在我身上,给了我勇气。”



为了拳台那束光,哪怕要付出二十三年青春,也在所不惜。









1999年,邹市明作为当时主力队员李增茂的陪练,被入选国家队。



这群赛场后的隐形队员,没有机会争夺荣誉,却要进行同等强度的训练,和更大的焦虑,有人吃不消就退了,对于邹市明而言,这是一段蛰伏期。



2000年5月18日,暗夜与黎明的交替,在全国锦标赛预选赛中,邹志明击败了李增茂。“那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记得特别清楚,比赛结束后,我立刻打电话告诉妈妈我打败了全国冠军。”



此后,他在国内大大小小各项比赛中,坐上了冠军顺风车,一连拿了几十个金牌。







邹市明臂展较短,教练根据他的身形设计了一套创新打法,理念上结合中国武术,战术上主要是灵活闪躲,及时出手,以快制人,国际拳坛给他命名“海盗式打法”。



2003年世界拳击锦标赛上,邹市明成了最大黑马,首登世界赛场,就拿了亚军,外国选手都惊呼“Shiming Zou!”



2004年雅典奥运会,邹市明当仁不让拿到了奥运会场的入场券,还摘得中国拳击史上奥运首枚奖牌。



邹市明并不是练拳击的天选之人,他成功的背后,是异于常人数倍的训练。








身为拳击运动员,双臂展开加上手长,都要超过身高,这也是队里选拔运动员的最重要的标准。



可是邹市明差了一厘米,教练当初留下他,“就觉得我还是很有恒心,我的速度、协调性各方面还不错。”



他对抗的很多欧美选手臂长过人,手一垂下,就超过膝盖了。而邹市明比一般拳击运动员还短了一厘米,为了弥补这一厘米的劣势,他要比对手更灵活。






于是训练时,他的步法更复杂,反复跳,反复走,起初脚上长茧,再后来茧上长茧,茧太厚了,还要当医院切除。因为不美观,从来不敢穿拖鞋出门。



“我的运动鞋从来没有超过一个月,特别是后脚掌必须是磨穿。每个月工资70块钱,每个月都要花十多块钱换一双运动鞋。”



这样的付出才有了拳坛首创的“海盗打法”,这套打法也让他在拳坛立于不败。



比训练更痛苦的是克服食欲,保持体重。他选择的48公斤级比赛是亚洲人最适合的,而他的正常体重在50公斤。为了控制体重,运动员们都少吃多餐,饿得太难受,就含一块牛肉干。



每回出国比赛,主办方准备满汉全席,谁也不敢贪吃,略蘸一点即可。我们想象中高负荷体力劳动者,端起饭碗狼吞虎咽的情形,在比赛前根本不存在。






越临近赛前越苛刻,堂堂七尺男儿,甚至放下筷子只用棉签蘸水。对于体重的敏感,渗透到梦里,有时候饿到做梦都在吃。醒来,就立马穿鞋准备跑步,才想起原来是梦。



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是常规的高轻度训练,练到吐,又不进食,胃就很难受,长期以来,他落下了严重胃病。



邹市明是最听话的运动员,他从不用教练督促训练,就能付出120分的努力;邹市明也是最自绝的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他从未体重超标失去参赛资格过,一次也没有。







如果总在一条路上走,邹市明的就算不上名副其实的拳王。



32岁那年,已是世锦赛冠军、奥运冠军的邹市明终于做了一个叛逆的决定,他要转战职业拳击。



这与竞技拳击的最大差异是,观众喜欢碰撞,越激烈、越焦灼,就越刺激。邹市明以往是靠闪避快夺冠的,正面PK恰恰是他的短板。






抵达美国训练时,教练说:“什么都要改,只要保留你以前的速度、敏捷、聪明够了。”独创的“海盗打法”曾经是他的制胜法宝,如今却成为最大的障碍,早已形成的肌肉记忆,让他很难适应新打法。



初期,困难重重,教练急了还对他大喊:“go home!”他都有点不明白这个已经是冠军的高龄运动员,为什么还要在身体走下坡的时候,挑战职业赛。



为了摒弃旧习,邹市明在房间里安置了一个沙袋,有时候半夜醒来,突然想到新动作,就一骨碌爬起来对着沙袋演习。



2013年4月7日,职业首站,邹市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结果却不尽人意。



时间滑到2016年11月6日,邹市明对垒帕奎奥。两人的重拳毫不留情地落在彼此身上,接近尾声时,邹市明的左眼因肿胀无法睁开,陪伴他多年的妻子冉莹颖在台下泪流满面。






记得网上流传一则视频,两人的长子轩轩不愿意吃剩下的蛋糕,还故意丢掉,浪费食物。冉莹颖大发雷霆,对他说:“钱都是爸爸一拳一拳打来的。”



身为邹市明的妻子与经纪人,她无比懂得身边这个男人为了拳击究竟付出了多少。



这场比赛邹市明赢了,拿上了渴望已久的金腰带,也标志着他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世锦赛、职业拳击冠军大满贯,又一位中国拳王诞生了。



35岁这年,邹市明的拳击生涯走到了最圆满的高光时刻,但体能的大幅下滑,也是不争事实。








竞技体育的魅力,不只有一朝登顶时的荣誉,更有英雄白头、留恋赛场的悲情。邹市明来之不易的金腰带,到了2017年失守了。尽管毫不情愿,面对更年轻的对手,招架只能显得捉襟见肘。



7月28日,上海东方体育中心,这场家门口的顶级拳击赛事,邹市明壮志酬筹,却在最后被对手木村翔击倒在地后,无奈落泪。



“我还会回来。”这是邹市明对场上一万多名观众说的唯一一句话。那时,他的眼睛因为多次受伤,已经濒临失明,身体状态能不能回来,是个未知,但身为英雄,不认输才是一生的信条。






拳击代表一种精神,永远不服输,永远不畏惧,哪怕我技不如你,我被你击倒了,但是我还是要站起来,哪怕我站都站不稳,我也要向困难、向我的对手走过去。”




多年来,每回重大失败后,他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闷着,想通那一刻,就打开房门,对着屋外喊一声:“我要吃饭了。”这也意味着,他跨过了自己的失败。



邹市明的信仰是阿里,“拳王的称号已经更迭了多少年代,而阿里已经成为一个行动颤巍巍的老人时,《时代周刊》将他排在了20世纪百年百位名人中英雄与偶像类的首位,他是我的偶像。”



阿里12岁练拳击,22岁就成为世界拳王,此后不断地创造拳坛神话。但在退役后半生,却成为被病痛肆意折磨的病人。邹市明知道自己未来的宿命,但他无法终止,拳击意味着生命。



“我明知等待着自己的可能是病痛,这种病痛可能像一块上百公斤的石头压在太阳穴,拳击手们仍然不退缩。多年后,我会说我曾达到过人类身体的极限,我曾挑战过上天赋予我身体的意志。作为一名拳击手非常非常的自豪。”











竞技体育虽在超越普通人身体的极限,但过度拔擢自己,在巅峰的几年、十几年过后,后半生身体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正是这样的结局也赋予了运动员一种英雄般的悲壮感。



而观众往往只看到一声哨响后的速度与激情,又以一场比赛的输赢下定论,赢则大肆夸赞,输则大泼脏水,还记得08年奥运赛场的刘翔退赛风波吗,就是举国上下合谋的一场大型捧杀现场。



前段时间,乒坛大魔王张继科、王楠都在一档节目上说:“大家都把中国乒乓球神话了,不容许一场失败,可我们也是人。”



因为是中国拳坛的一颗独苗,邹市明一路走来也背负着难以想象的重压,回忆起曾经的日子他说:“我的体育之路走得太压抑,太苦了,只会为拿金牌而拿金牌。






一位教练曾评价邹市明:“我陪着不少拳手到国外训练过,和邹市明合作是最轻松的,因为你不用去提醒他,他自己会按时按量完成所有的项目;但跟他合作也是最累的,他的目标永远只有胜利,这会给身边人带来不小的压迫感,一旦没有达到要求,他就会一直不停地练下去。”



然而,邹市明最终不抵岁月,因眼睛几乎失明,无奈退役,捧得金腰带时众人的呐喊仍在耳边,这一次,他受到的却是质疑、嘲讽和挖苦。




我们擅长以奖牌论英雄,也习惯于摧毁那些失误过的英雄。仿佛一奖之失,那些经年累月训练所受的伤、付出的辛劳,都荡然无存了。




说到底,体育是为了传播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




他把邹市明从唯唯诺诺的山区少年,锤炼成了聚光灯下的世界拳王;让不爱说话的张怡宁,蜕变成享誉世界的“冷面大魔王”;他让有点特别的柯洁,成为棋坛霸主。




这才是体育的魅力,它给一群人打开了一扇实现自我价值的天窗,而这些人用亲身经历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闪光处,只要你肯超越自己。




哪怕你最终做了世界上平庸的一员,也应了朱德这句话:“努力发展体育事业,让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跟大家说件事儿


微信改版后,可能找不到公子


想及时看到推文,请大家设为星标吧


点击上方 “一日一度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各位,不见不散





往 期 精 选





第一个走遍故宫9371座房屋的人,“宫斗”八年让故宫达到亿万级


史上最牛个体户,30年10000多封家信,让海峡两岸700多个家庭团聚


她曾与邓丽君齐名,34岁带娃读博,52岁患癌,60岁将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


登BBC头条,花300万帮聋哑人打官司,这个80后是中国唯一的手语律师


她是民国最有钱奇女子,比张爱玲传奇、比林徽因时尚,死后葬于鱼腹


周杰伦也40岁了:如果要离开,也要走得漂亮


经历三段感情,怀孕7月为申奥奔波,斩获59个世界冠军的中国第一人


帝国最后一个鹰派硬汉左宗棠


这部黄渤、陈坤都推荐的好片子,再不看就下映了!


和张国荣同年去世,刘德华抬棺,谢霆锋捧像:她的40年人生,堪为传奇


2018,我们都是生活的幸存者




君子留步,点个好看再走

情感

<< 31 32 33 34 35 >> 

公众号 • 一日一度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