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智深杀人无数,为何最终立地成佛?其中奥妙就在“无相”二字
  • 来源:惊心鸟
在《水浒传》的最后结局中,鲁智深是结局最好的梁山好汉之一。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最终结局能与鲁智深相媲美的,也就是公孙胜、燕青、李俊等寥寥数人。鲁智深一辈子杀人无数,无论是他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打仗,还是出家后以花和尚的名声狼藉江湖,给人的印象都是一副厮杀汉的样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不守佛门戒律,屡破杀戒、酒戒、浑戒等等的花和尚,最终却成为了一代高僧。这样巨大反差的任务结局,让所有的小说读者都感到不可思议。那为什么鲁智深最终能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开其中的奥妙。佛门谚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大乘佛教传教时常用的话,也是很多和尚导人向善招牌广告语。在常人理解来看,这句话显然是一个悖论。杀人者拿起屠刀的造成的罪孽,不可能因为他放下屠刀就消失了。他拿起屠刀时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以及罪行过后的破坏力,也不会因为他放下屠刀就消失。因此很多凡夫俗子看来,这句话也就是和尚们忽悠信徒的手段而已。事实上这句话也就只有在杀人者穷途末路,最后需要寻求寺庙庇护的时候管用。但凡杀人者有一条活路,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一句空话。然而以杀证道的鲁智深却是一位真正意义上践行了这句佛门谚语的佛门弟子。鲁智深一辈子的所作所为根本与佛门弟子好不相关,佛教的所有戒律可以说除了色戒都破了个精光。从这个角度看,他在破戒方面的成就比济公活佛还彻底。而济公活佛是在修成罗汉后才游戏人间,鲁智深在修行过程中就敢破戒,这胆子大得没边了。而鲁智深的师傅智真长老对他的行为也是不闻不问,甚至还开玩笑说"这一去经年,杀人放火不易"。很多人就要问了,有这么当师傅的么?这不是纵容鲁智深乱来么,难怪他成了花和尚。智真长老是《水浒传》中少有的智者,能够看穿世间万象,被五台山下的乡民称为活佛。而他在书中的表现也当得起活佛的称号,他不但引导鲁智深最终完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正果,还遇见到了梁山好汉们的最终结局。因此在我看来,智真长老纵容鲁智深杀人放火是一定有他的深意的。通读整部小说有关鲁智深的情节,然后我们对比佛教的另一破解高手济公活佛,我们发现这二位与普通的和尚在破戒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便是他们能修成正果,而普通和尚只能堕下阿鼻地狱的根本原因。佛门弟子修行讲究"四大皆空"和"六根清净",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这有这样才能修成正果。这个正果便是所谓的"罗汉"和"菩萨",罗汉是小乘佛教的正果,菩萨是大乘佛教的正果。在佛经中认为,达成菩萨的正果首先需要做到"无相",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句话通俗的来讲,就是要求佛门弟子在行为上要做到专注于事物和行为对象本身,而不受其它外界的无关因素影响。只有用"无相"的境界来处理世间万物,才能成就菩萨正果。这其实是极度理想化的境界,解决世间问题根本不可能完全超脱。我们知道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与社会属性有着极强的关联度。在这种情况下,处理事情肯定要权衡利弊,做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佛门认为,只要能超脱道"无相"的境界,就能不受世间万物影响,自然能过做到绝对的公平。当然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是所谓的菩萨了。因此大乘佛教在要求弟子修行的时候都以这个标准看齐,并且制定了达成这个标准的办法那就是"四大皆空"和"六根清净"。然而鲁智深和济公活佛却不是走的这条路子,而是另辟蹊径直接抓住了"无相"的本质。"无相"的本质在于专注于事务本身,从而忘却或者不受外界影响。从某种角度看,这与技术宅们在处理技术难题时废寝忘食有点相像。如果一个人都废寝忘食了,那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无相"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鲁智深专注于杀人放火,那也是一种"无相"的境界。梁山好汉们杀人放火是日常便饭,但都有自己的目的,有仇杀、情杀、财杀,意气之争等等。然而这些杀人的行为在佛教看来,至少是"有相"的。为了某种私人的目的而进行杀人,那有失于公道,自然与"无相"就无关了。而鲁智深则不然,他杀人却保持了"无相"的心境。从拳打镇关西开始鲁智深杀人无数,但却无一次是为了自己私人利益。鲁智深杀人的时候都有一个核心要点,这就是传说中的行侠仗义。杀镇关西是为了救金翠莲,杀崔道成和丘小乙是为了救瓦罐寺中被掳掠的和尚和妇人,杀邓龙是为了帮助杨志和曹正。而随宋江出征多次杀人,只是军队将领的任务而已。这些过程中鲁智深完全没有私人的想法,这是极为难得的。在落入缘缠井的幻境中时,鲁智深不受幻境所惑,一心一意追杀方腊等对手,反而闯过了一个修行大关。这也使得他最终从杀中悟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无相"是菩萨修行中的一道大难关,每个菩萨破关的方法都不一样,也成为了他们的标志。比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他就以这种方式完成修行。观音菩萨代表"慈悲",他便在普渡众生中领悟。鲁智深是五台山的弟子,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从名字上看鲁智深应该以"智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然而鲁智深一塌糊涂的乱来似乎与"智慧"两字没有关系,可智真长老却看出了其大智若愚的潜质。而鲁智深的大智若愚最终体现在其纯粹的性格上,他对行侠仗义的坚定信仰上。有了这样的前置条件,只需智真长老稍加引导,他就能放下心中的屠刀,修成正果。从这点上看,为私仇杀人颇多的武松就是差了不止一筹。这也是为啥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虽然放下了手中屠刀,却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放下心中屠刀的原因所在。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