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们请注意:2021年高校舆情风险清单!
-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2020年,高校成为舆情高发地带。新冠疫情此起彼伏下,社会安全环境仍趋复杂,高校舆情工作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时存在哪些问题?2021年还将存在哪些风险?如何规避?
高校舆情事件近年来爆发式增长。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案例库统计,2020年涉高校全国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较2018年增幅达到133%。
图:2018至2020年涉高校全国重大舆情事件(单位:件)
从舆情类型分布来看,2020年学生安全、校园管理话题走热,相关事件占比最高,均为18%,如学生坠楼、研究生校内身亡、试点“男女混住”引争议等。学术不端类舆情占比为15%,抄袭、剽窃问题最受瞩目,学术不端商业化趋势引发担忧。违纪违法类舆情占比为10%,其中涉及高校教师贪污腐败、学生违法犯罪等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
图:2020年涉高校舆情事件类型占比
基于2020年高校舆情的新动向、以及处置过程出现的工作难点、痛点,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认为2021年高校舆情会面临7点风险,需要相关管理部门重视:
网络舆情“高压锅”
“后疫情”时代高校仍将多面承压
疫情的爆发,在多个方面为高校治校办学带来挑战和压力,客观上增加了推动舆情生发的矛盾因素。其中,校园管理的僵硬失调在疫情期间凸显。在教育部“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原则指导下,部分高校施行“相对封闭式管理”。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刀切”“形式化”弊病突出,忽略学生找实习单位、找工作、看病等日常必要需求,后勤保障服务也不尽人意,甚至出现物价上涨、超市卖过期产品等严重影响学生日常起居的问题。为顺应疫情防控形势,直播等新型授课方式的流行也为高校舆情的产生“加上翅膀”,如教师的不当言行在网课间隙被全程直播,迅速发酵。另外,个别高校在科研攻关成果发布方面严谨性缺失、不同高校在疫情管控中政策松紧程度不同,导致高校舆情波澜起伏。
“网络治校”哪家强
高校舆情外溢风险持续加码
近年来,网络社交平台、尤其是问答类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不可忽视的载体,据统计,2020年,问答类平台已经成为高校舆情最主要的源头。学生的批评和诉求,被送上平台热搜,再通过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接力传播,往往能够得校方重视甚至满足,这种倒逼学校解决问题的现象也被调侃为“网络治校”。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部分大学生不满学校的管理方式不透明不合理,防疫举措失当,纷纷在个别问答平台上发帖要求校方解决问题引发关注。
有观点认为,“网络治校”是舆论治校的典型现象,原本该在校园内讨论的议题,却被频繁迁移到校园以外的公共平台进行讨论,校园议题向社会议题的转变速度加快,致使高校在舆情回应中将面临更复杂、更多元的诉求。
“内卷”让人心好累
高校学生心理亚健康风波引发强共情
一些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网民一方面报以极大程度上的痛惜和缅怀,更反复推动社会对“研究生心理压力”“导学关系异化”问题的冷思考。社会呼吁重视在校生尤其是硕博研究生的“亚健康”心理状态,也希望从根本上厘清“导师”与“学生”间权力义务关系,从具体处理流程和机制上明晰解决“导学纠纷”的渠道和方法。
痛斥“两面人”
不当言论成为跨境舆情导火索
舆情出现跨境传播也是2020年高校舆情的一大特点。一些学生在境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发表不当言论引发网民强烈反感,如多个高校出现学生发表不当言论事件等,引发舆论围观。媒体表示,境外平台并非法外之地,言论自由更不是辱骂自由,言论自由必须在宪法、法律等框架内行使,同时还需要尊重他人的名誉、隐私、民族风俗习惯等。值得注意的是,公费留学生身份在多起事件中成为高敏群体,有自媒体认为,“端起碗来就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的行为,令部分网民难以接受和容忍。
社会文化思潮激荡
新变化及趋势把握难度大
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矛盾加剧、新媒体技术变革性力量加强、不同社会思潮加速更迭,以及黑天鹅事件冲击等诸多宏观因素,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再加上大学生群体活跃、敏感、好奇心重,乐于接纳新事物并表达不同观点;高校教师群体思辨能力强,在垂直领域内拥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令高校舆情更容易“被看见”。但反观疫情爆发以来的高校舆情态势,面对不断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如女性安全话题叠加师德师风问题、疫情管控下的校园安全保障等,多数高校在把握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出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牵涉主体广泛复杂
“堵”大于“疏”缺乏沟通机制
高校面对学生意见“堵”大于“疏”已是深受诟病的“老问题”。正如媒体评论“网络治校”所言,部分高校内部意见反馈系统、反馈渠道可能出现堵塞。多起舆情事件中,学生自述“被威胁”“被道歉”,反映出部分学校不重视学生利益相关问题,缺乏上下沟通机制,不主动搭建学生申诉问题的渠道,坚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差,有观点称之为学校行政体制官僚化、形式化的“并发症”。而高校日常运转中涉及导学关系、学生间关系、学生和学校管理方关系等,学术不端、师德师风、校园安全问题亦时常交织发生,校内意见反馈渠道的不完善,使矛盾累积是导致舆情爆发的诱因。
舆情应对技巧拙劣
负面影响修复任重道远
多起事件背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差强人意,一方面,高校在疫情下承受多重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映射出部分高校舆情风险意识不强、舆情应对能力欠佳以及舆情机制化建设不足的问题。从多起高校舆情的发生规律来看,在事件进入爆发阶段前往往存在较长时间的萌芽期,学生起初仅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零散地吐槽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当矛盾积压且侵犯其切身利益时,潜舆论才会演化为“舆论声讨”的显舆论。而部分高校在舆情监测、研判上重视不足,使其错过长达几天的黄金处置期,最终酿成重大舆情。而当舆情发酵后,个别高校发声滞缓、通报重结论轻依据和“自说自话”的问题较大,令其多次回复难以有效回应舆论关切,不仅可能累及信任,甚至会波及招生等工作。
回顾2020年,高等教育领域呈现舆情高发态势。防控疫情的艰巨任务下,校园安全事故、学术造假、师德失范、校园腐败等问题仍然交替发生,增加了高校舆情处置复杂性和难度,特别是一些高校官僚化、行政化积弊较深,不重视学生诉求和建立沟通机制,在舆情爆发后应对处置失当,甚至引发次生风波,有损高校声誉及形象。
新的一年,一是建议高校更加重视舆情工作,注重舆情人才的培养,提升舆情风险意识,对疫情防控可能催生的新问题做好应对预案,如“同地域高校放假或开学政策不同”“校园延迟放假导致生活困难”“考试安排不合理”等。同时,在遇到重大舆情时,高校应避免“鸵鸟心态”,第一时间发声、态度鲜明、后续举措有力并通报完整,并做好政策的协同,助推舆情平稳落地。二是完善拓展高校内部合理反馈诉求的渠道,盘活校长信箱、校内论坛等已有渠道,还可以通过官博或官微发布在线调查、收集私信等多种方式,了解师生员工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与学生群体日常生活、毕业就业切身相关的诉求,妥善解决学生现实合理诉求,及时排查和根除舆情隐患。三是循序渐进地改善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与校园安全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从源头减轻高校舆情多发的压力。
作者:高校舆情研究小组
夏玥 白杨 胡阳 蒙少华 屈俊美 张昕
编辑:陈海玲(实习生)| 责编: 李娅琦
教育
-
-
- 教育部:确保这类毕业生全部落实岗位!
- ✪ 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做好2021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做好2021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2021届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安...
- 安徽共青团
-
-
-
- “不堪同学辱骂,高三女生跳楼自杀”:孩子弱时,父母一定要强
- 作者:刘娜微信公众号:闲时花开(ID:xsha369)“我在。” “我和你在一起。” “我是你的退路,会看着你走向前方。” “我可以平庸,但在你被不公对待时,绝不懦弱。”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这些信念,对于一个孩...
- 今日女报
-
-
-
- 无知的代价!(终生受益)
-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过一句名言:“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try ignorance!”——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社会都在给人们讲述
- 教练技术
-
-
-
- 超低!武侯区一诊A优线比去年低20分!2021年中考初三一诊青羊、高新、金牛、武
- 壹牛家长圈不仅是牛爸·牛妈·牛娃的圈子关注 家长社区 学业指导 升学规划 研学活动 志愿填报 课程推荐 试卷资料 留学咨询电话028-866918
- 壹牛家长圈
-
-
-
- 这道题是对是错?杭州某城区的一道期末题,正确答案令很多人意外,家长群都吵翻了
- 这两天,一位家长联系快报记者,说这次七年级道法课(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学科)期末考试中的一道题,引起了不少争议。这位家长吐槽:“这道题目就像绕口令一样绕来绕去,不同的老师解析答案时也都说不清楚。...
- 都市快报
-
-
-
- 猛兽总独行,牛羊结成群
- 高中真得有点什么支撑才能走下去高中其实挺美好的 但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千万不能放弃没有光的日子很难熬 可是只有熬下去才能再次见到光 期中考试考砸之后自我否定和怀疑的滋味深有同感 希望我能在近期期末考试稳住...
- 绿卡图书
-
-
-
- 注意了!今年开始,你家孩子的教科书可能会发生这些重大变化!
- 很多家长在后台问我:世界变化这么快,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落后?以后的世界什么样,谁都无法准确预测。有人甚至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二会在未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
- 掌阅读书
-
-
-
- 全民鸡娃战,中国家长到底有多焦虑?鸡娃圈「黑话」段位大科普!
- “鸡了这么多年,我家的小青蛙总算长成人工牛了,还是英奥混血的。不过还是比不上同班的天牛,不用老母亲操心就能自鸡,五岁考 K 六岁考 P,原版娃就是不一样。”这段充斥着鸡、牛、蛙的对话,不是农场日记,而...
- 常青藤家长会
-
-
-
- 寒假每天坚持做这几件事,提高语文成绩
- 寒假到了,很多孩子认为寒假就该好好放松了,就想趁机放松一下。其实放松一下未尚不可,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了学习,不能把学习抛之脑后。那么,在寒假如果每天都坚持做这几件事,你的语文成绩肯定会提高。一、阅读...
- 快乐魔方作文
-
-
-
- 八省联考泄题?各方回应!
- 近日,“八省联考”疑似泄题的话题引发关注。2021年高考,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八省市将首次实行“3+1+2”模式,分3天进行考试。为了考生和涉考涉招人员提前适应,上述八省市于1月23...
- 中国青年报
-
-
-
- 最新通知:中小学将新增一门课!身份证是2008-2016年的孩子影响最大!
- 刚刚!教育部官宣了!编程教育将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其实,编程这门新兴课程,已经引...
- 沈阳晚报
-
-
-
- 英国教育部官宣:2021大学学费新规,降低录取标准!
- 2021年疫情仍未散去,夏季考试取消,改为教师评估打分,24所罗素大学为了减少疫情影响,承诺今年依旧实行扩招,并降低录取要求。▲图片来源于网络最近,英格兰教育部长加文·威廉姆森表示:2021年冻结大学学费,...
- 留学英国
-
-
-
- 危险的“14岁”现象,男孩女孩都危险!父母再难也要陪孩子度过!
- 慧姐从多家心理咨询机构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青少年咨询案例中,14岁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对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越是父母和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儿,一定要和家长“对着干”...
- 家长慧
-
-
-
- 如果读写不行,可以试试思辨先行
- 1由于我们的作文课程比较“迷你”,加上疫情对线下培训产生了影响,有些家长会问:鸽叔,有没有稍微长一点的写作课?我当时在群里是这样回答的:单纯“写作”,线上长课很容易变成“灌水课”。就拿我的寒假课来...
- 灰鸽叔叔
-
-
-
- 又有高校免费为返乡学生做核酸!
- 1月22日,武汉大学发公告称,该校决定为需要做核酸检测的返乡学生免费提供一次核酸检测服务,检测时间为1月23日(下午开始)至1月31日。学生通过网络预约后,按照预约时间携带本人身份证和校园卡前往预约地点采...
- 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