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慎海雄
牛年新春,《典籍里的中国》甫一开播,就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新媒体传播后,节目还变身“网红”,带旺一波“典籍热”。
图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的宣传海报(图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灿烂的春天。与此同时,如何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一大挑战。 由此,我想到了典籍。文化典籍往往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 文化如水。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知来处,明去处。正是中华文化典籍的代代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坚强屹立,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薪火相传。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福泽中华民族后世千年。我们感到,从优秀典籍入手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今天的中国已经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说“书当快意读易尽”,然而,我们也要扪心自问:今天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 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作为重要的传播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必须与时间赛跑。总台成立以来,我们连续推出《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一大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不少节目还在欧美国家畅销。我们从中也领略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的强大力量! 非常感谢我们的创作团队和国家话剧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你们以创新的手法,将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面的中国人看到了我们辉煌的过往,并且深深被吸引。晦涩难懂的许多典籍,通过时尚新颖的电视节目,让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头脑碰撞,用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让人感觉到愉悦可亲,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让“典籍活起来”。经典不再“高冷”,节目成为爆款,这就是创新的魅力!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益智增德,如沐春风。《典籍里的中国》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集中储存在典籍、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绝不是象牙塔中泛黄的辞章,不是沉睡的故纸堆,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优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传统典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资源。优秀典籍一直是吸引国际汉学家濡染中华文化的磁石。瑞典学院唯一会中文的马悦然先生当年的汉语入门读物就是《左传》;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曾经翻译过竹林七贤嵇康的《琴赋》;公元9世纪,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就已成为东瀛皇室争读之文献……今天的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传统经典正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大优势。 世上没有登不尽的山,只有读不完的典籍。苏东坡有云,要“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们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是五千年象形文字垒起的一座座精神高峰。多攀登这样的精神巅峰,登高望远,于我们个人,可以拓展拓宽自己的人生长度和宽度;于我们民族,可以夯实精神厚度,进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引我们履职尽责,创新再创新,继续用新的传播方式扬中国精神、传中国文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典籍里的中国》是我们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绝不是唯一的一次。与古圣先贤对话,跨越时空交流,让我们不断以创新传播中华文化经典,致敬我们的先人!慎海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
来源|《求是》2021/05
历史
-
-
- 300年间最痴情的皇帝,不爱江山爱美人
- 在挚爱的董鄂妃去世后,在决定剃发为僧前,24岁的顺治皇帝向禅僧问道说: “上古以来,只有如来佛祖舍弃王位而成正果,达摩祖师也是舍弃王子的宝位而成禅祖,朕想效仿他们,你觉得怎么样?” 临死前四个月,顺治...
- 最爱历史
-
-
-
- 贺平评《日本权力结构之谜》|日本变了吗?
-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荷]卡瑞尔·范·沃尔夫伦著任颂华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0月出版736页,118.00元━━━━文︱贺 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外经贸摩擦日益高涨,进而引发剧烈的政治摩擦、社会摩擦...
- 上海书评
-
-
-
-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 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慎海雄牛年新春,《典籍里的中国》甫一开播,就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新媒体传播后,节目还变身“网红”,带旺一波“典籍热”。 这,其实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克思在评...
- 中国艺术报
-
-
-
- 百年风华|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诞生记
-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
- 中国艺术报
-
-
-
- 民间小史:清朝皇帝故事9则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往期回顾:民间...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你成天念叨的“跳槽”,从前竟是青楼用语?
- 本文节选自许晖所著《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来源:凤凰网读书。“老鸨”为何是妓院老板娘的蔑称大约从元代开始,各类通俗小说和戏曲中频繁出现“老鸨”这一称谓,明清两代延续,甚至直到今天,日常口...
- 古墨社
-
-
-
- 赘婿凶猛:豪门女婿的商业版图
- 作者:张霞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小小赘婿,也能东山再起。”这是开年第一爆剧《赘婿》的台词。赘婿,即上门女婿。《赘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遭受友人背叛而陷入困境的商业大亨意外穿越,成为上...
- 商业人物
-
-
-
- 同样是汉朝皇帝陵园,为何东汉陵墓的规模远比西汉小
-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2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汉朝是我国历史延续4个世纪的大一统强势帝国,“强汉盛唐”至今都被国人津津乐道。然而,当我们研究两汉的皇帝陵园,我们就会发现:东汉皇...
- 历史D学堂
-
-
-
- 东坡洗儿诗与后世的反东坡洗儿诗|杨焄
- 明清时期的洗儿钱自唐宋以后逐渐相沿成习,在婴儿诞生三日后或满月时,必须为其全身沐浴,称之为“洗儿”,用以祓除灾邪,祈求平安。 诗人们往往趁此机会形诸吟咏,白居易《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诗见示,因...
- 文汇笔会
-
-
-
- 中国的「跪拜礼」是如何堕落的?|短史记
- 作者丨隋风编辑丨吴酉仁说一说跪拜礼,也就是俗谓的磕头。跪拜礼最初的形态,源于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先秦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以臀部压在脚后跟的方式坐在席上。若要行跪拜礼,须挺直了腰,让臀...
- 短史记-腾讯新闻
-
-
-
- 春秋第一强国,为什么垮了?
- 公元前632年,一个大胆的军事革新设想在晋文公的脑海中形成。根据晋文公的设想,新的晋军将被划分为上、中、下三军。每军各设将、佐一名,即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既是文官,也...
- 最爱历史
-
-
-
- 毛泽东诗词里的春天,大气磅礴,铿锵有力!
-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春”情有独钟。白居易醉心于江南春色,《忆江南》传世于今;苏轼感怀身世际遇,借春光抒写《蝶恋花》;杜甫的《春夜喜雨》融情于景,读来朗朗上口;毛泽东诗词里的春天,则是大气磅礴...
- 品读诗词歌赋
-
-
-
- 胡箫白评《明代中国及其盟友》|欧亚世界的大明王权
- David M. Robinson, Ming China and its Allies: Imperial Rule in Eur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文︱胡箫白公元1367年秋,朱元
- 上海书评
-
-
-
- 清朝第一高富帅:他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
-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有人说,《红楼梦》里的原型,是曹雪芹自己的家。但也有人说,真正的原型,是纳兰家——有乾隆作证:当年和珅向乾隆皇帝进贡《红楼梦》,乾隆看完立即说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 古墨社
-
-
-
- 制造贵族:清代的宫廷文化与二元体制
- (图片来源:IC Photo)陈芝/文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新清史学派的特色是:重视此前少人重视的满文档案,发掘其中与汉语档案不同之处;历史叙事更加认同与凸显满清王朝少数民族征服者的一面,强调其与北亚历代少...
- 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