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皇帝的私产:乾隆大概是当时的世界首富|短史记
  • 来源:短史记-腾讯新闻

图片

图片

作者丨隋风
编辑吴酉

说一说皇帝的“内库”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内库指的是皇帝贮存私财的仓库,它的全称很多,有大盈内库、内藏库、内承运库等名目,内库是一种统称。与内库对应的概念是国库,也就是贮存国家财富的地方。有人如此称赞这种制度设计:

“(宫廷必须)量入而出,不能去抢朝廷的钱,朝廷的钱是统治国家、管理国家用的,分得非常清楚。当宫里没钱得时候,实在没办法了,可以去找朝廷借点……”①

但真实情况绝非如此理想。一者,历朝历代皇帝的“私房钱”,皆是来源众多且数额巨大;朝廷与宫廷的账目也很难“分得非常清楚”。二者,皇帝花钱缺乏制约,经常入不敷出,需要由国库补足差额;在有些朝代,皇帝往内库捞取私房钱的力度极大,又导致国库枯竭时必须求助于内库。

一、皇帝的生财之道

早在先秦时期,周王便已掌握有专供享乐的私财;到了汉代,又有“少府”专门主管皇室的私产。从唐宋到明清,内库的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②

内库财物的由来历代不同。其中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是地方官员的进贡。比如,汉灵帝即位后:

“多蓄私藏,收天下之珍,每郡国贡献,先输中府。”

所谓“中府,即是内库之一。汉灵帝让地方官员直接向自己进贡的奥妙在于,官员们置办贡品耗费的是地方财政,贡品到了汉灵帝手里,却变成了皇帝的私产。这一手转化,实可谓敛财有道。

唐代也是如此,税赋纳入国库,而“贡献宜归乎天子,以奉私求”——节度使、刺史等地方官员进贡的财物,归皇帝私人支配。到了唐代中后期,地方官员又发明了“日进”“月进”等名目——他们在国家正税外,开征各种杂税,然后将所得的十分之二、三进贡给皇帝,剩余部分全部收入私囊。唐宪宗后来发动削藩战争,依仗的便是各地进贡到内库的财物。③

宋代则将“上供”绢帛定额化,要求各地每年均须按规定额度向内库上交财物。地方官员为按时“上供”,常巧立名目盘剥百姓,以至朱熹感叹说,“此民力之所以大穷也”。 ④

图片

 朱熹对“州县岁入多作上供”的批评


皇帝内库的第二项收入与土地有关,主要手段是通过侵占土地设立皇庄,来收取地租。

汉代皇帝的名下,有大片的园林与沼泽。百姓在其中耕田、打猎、打渔、砍柴等,均需缴纳“假税”,意即租借土地的税。这些“假税”收入全归内库,由少府管理。

皇庄这个名称出现于明代,意思是皇帝私有的土地。明孝宗时期,皇庄面积有120万多亩,按照“亩征三分银输内库”计,内库一年至少可从皇庄获利二三十万两白银。清代的皇庄,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乾隆年间皇庄总面积达185.9万亩,年收入在白银15万两左右。到了宣统年间,内务府每年仍能从皇庄获利约10万两。⑤

图片

 清代内务府广储司铜印,引自《文献丛编》1934年第21期


内库的第三项大宗收入,是国家正税以外的税费。具体包括工商税、新铸钱币、卖官鬻爵、签发度牒、金花银等名目。

工商税的情况历代不同,以明代“矿监税使”的盘剥力度为最大,实际上相当于在正规赋税征收系统之外,又另造了一套征税系统。其中“矿税”一项,仅自万历二十五年到三十三年,征入内库就有约白银300万两。“矿监税使”是晚明一大弊政,无数家庭因之破产。

“金花银”是明代内库的一项特别收入。它的本意,是将那些“不通舟楫”省份的田赋折算成银两征收,金花银便指足色有金花的上好银两。这笔钱名义上看着属于国家正规税赋,其实绝大部分入了内库。明英宗时代,“金花银”一年可收白银100万两,其中约90万两成了内库存银;明神宗时,“金花银”每年的定额增加至120万两,也是几乎全部进入了内库。⑥

图片

 明代金花银银锭,引自上海博物馆官网


清代皇帝的内库中,还包括了数额巨大的“盐课”收入。两淮盐政在乾隆三十五年,向内务府纳银50万两。张家口、山海关等地关税盈余直接上交内务府,其中崇文门一地,在嘉庆五年便向内务府造办处上交了税银3万余两。清代内务府还有一项独特收入,叫做“人参变价”。即将宫中多余的人参(当时东北人参采挖由皇室垄断,所得人参全部送入宫中)拿到市场上出售。鼎盛时期,内务府每年可从人参获利数十万两。

此外,官员缴纳的罚金、官员被查抄的家产等,许多时候也是直接进入内库。严嵩被抄家时,查出黄金3万余两、白银300余万两,便是半数充作军饷,半数归入内库。

图片

 严嵩像,引自《梅成栋题历代功臣像册》


二、皇帝们究竟有多少钱?

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皇帝们制定了许多政策。

北宋由三司使主管全国财政,但三司使不能干涉内库。宋真宗还规定:“内藏库专副以下,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违者处斩。”意思是,内库官员若泄露库中财物数额,将被处死刑。有了这样严酷的保密制度,内库“储积盈缩,则有司莫得详也”,外界谁也不知道皇帝究竟有多少私产。⑦

宋室南渡后,为优先确保内库收入,宋孝宗还曾下令:“诸路转运司行下诸州军,自今起发纲运如未敷内库正额,不许先纳宽剩。”意思是,地方政府必须先交足“上供”,然后才能去缴纳国家正税中的“免役宽剩钱”。

明清两代的户部,同样无法干涉内库。但明代皇帝觉得财用不足时,却常常自国库中搬取银两。以明神宗为例,万历八年为皇太后祝寿,从国库支银15万两;万历九年,为赏赐宫人,再从国库拿走20万两;万历十年,又要求国库拨出30万两。⑧此类记录在《明神宗实录》中非常之多。其直接后果,便是国库日趋枯竭,军费无以为继。

图片

  明代国库“太仓库”亏空情况(见刘颖《明代内承运库试探》)


清代前期,内务府常向户部申请拨款。到了雍正及乾隆早期,户部每年仍要给内务府拨白银20~100万两,称为“库储内府备用银两”。晚清的情况也是如此,内务府的盐课、关税等收入,因受战乱影响而锐减,但宫廷已经扩张的开支又很难收缩,于是便常常不得不找户部借拨款项。户部当时财力也很匮乏,无奈皇帝与太后总是站在内务府一边,户部无法违抗旨意,只好一再向内务府拨款。自咸丰七年至同治十一年,户部拨给内务府的白银,高达1150余万两。到了同治末期,户部的存银一度仅剩2万余两。⑨

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天然有着扩张内库的本能。与内库规模急剧扩张相伴而来的,则是国库的萎缩与空虚。一旦遇上大的变故,便需要皇帝自内库中拿出钱来。如唐宪宗欲发动削藩战争,国库无力支持,便只能大量使用内库中聚敛的财物。宋代也是一样,自宋真宗时起,内库每年要拨60万缗给三司,作为日常经费;三司每年还要向内库借出约300万缗。内库对三司的援助,名义上是“借”,实际大都不必也无力偿还。⑩

图片

  宋神宗时,内库向各政府机构借款情况(董春林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大多数皇帝内库财富的数据已不可考。好在,台湾历史学者赖惠敏的《乾隆皇帝的荷包》一书,以翔实的史料,还原了一位皇帝“苦心经营”数十年后,他的私人财富可以达到怎样的规模。该书的结论是: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他私人的三座银库:广储司银库、圆明园银库、养心殿造办处银库,获得四十余万两黄金;八千万两以上的白银;数百万斤的铜、铁、锡、铅,以及无数的绸缎、珊瑚、珠宝等八千万两白银大约是乾隆时期国家两年的赋税收入,皇帝个人的收入即占全国税收的3%,是十八世纪欧洲各国皇室难以匹敌的。”⑪ 

换句话说,乾隆皇帝大概是他所处时代的世界首富。图片


图片
①高晓松:《晓说2》,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第58页。
②崔玉谦:《皇权与国运兴衰视角下的宋代内藏库研究》,河北大学2017年。
③许超雄、张剑光:《唐代中期两税法“定额支用”下的国库与内库》,《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2期。
④ 董春林:《“量入制出”与宋代地方财政困境——以宋代内藏财政为线索》,《兰州学刊》2015年第2期。
⑤滕德永:《皇庄对内务府的货币供应》,《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⑥刘颖:《明代内承运库试探》,山东大学2009年。
⑦李建国:《宋内藏库考》,《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⑧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66、467页。
⑨滕德永:《清代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关系探析》,《史学月刊》2014年第9期。
⑩董春林:《“量入制出”与宋代地方财政困境——以宋代内藏财政为线索》,《兰州学刊》2015年第2期。
⑪ https://newsletter.sinica.edu.tw/20191114p10/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历史

  • 新会陈皮,被慈禧和同治皇帝钦定为贡品
    新会陈皮,被慈禧和同治皇帝钦定为贡品
    据记载,一次同治皇帝偶患感冒,腹痛、吐泻不止,御医们合议后,建议以新会陈皮为主要原料的药丸,果然奏效。皇上遂钦准该厂储藏用作原料的“旧陈皮”为贡品,多年向朝廷进贡。 清朝时新会陈皮已作...
    柑枝园新会陈皮
  • 皇帝的私产:乾隆大概是当时的世界首富|短史记
    皇帝的私产:乾隆大概是当时的世界首富|短史记
    作者丨隋风编辑丨吴酉仁说一说皇帝的“内库”。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内库指的是皇帝贮存私财的仓库,它的全称很多,有大盈内库、内藏库、内承运库等名目,内库是一种统称。与内库对应的概念是国库,也就是贮存...
    短史记-腾讯新闻
  • 中国未解之谜!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尤其是最后一个!
    中国未解之谜!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尤其是最后一个!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多未解之谜而发生的这些神秘事件当中至今都还没有人知道答案可以说每一件都是十分的不可思议今天小编特地收集了一系列的未解之谜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那...
    历史灼见
  • 从一张席次表看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中的宋庆龄
    从一张席次表看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中的宋庆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宋庆龄作为特别邀请人士参与大会,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在怀仁堂签到10月1日,宋庆龄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同登上天...
    团结报文史e家
  • 姑娘出上联:“山高林密,问樵夫何时下手”,秀才的下联让她心动
    姑娘出上联:“山高林密,问樵夫何时下手”,秀才的下联让她心动
    过去几千年时间里,古人创作出不同形式的文化,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其中就包括备受文人墨客喜欢的对联。作为传统汉族文化的瑰宝,对联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更不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早已融入到普...
    史学界的9527
  • 年少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年少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八百多年前的今天,辛弃疾出生了,从此开始了多灾多难的一生。他和苏轼并称“苏辛”,又和李清照齐名,叫做“济南二安”,后世尊他为词中之龙,但这都不是他想要的。1140年,皇帝颁下十二道金牌,岳飞被迫班师回...
    古墨社
  • 内贾德:“我永远不会接受,将坚决抵制”
    内贾德:“我永远不会接受,将坚决抵制”
    从世界历史来看,一国总统,不管是前任还是现任,都是一国宝贵的财富,都是一国最有权威的人,那是不容侵犯的。所以这也是世界各国总统待遇那么高的原因,地位那么高的原因了,即便是下台,地位也很高。但是这个...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评书里的武器动辄上百斤,古代真正的武器到底有多重
    评书里的武器动辄上百斤,古代真正的武器到底有多重
    作者:未定君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5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常听评书的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评书里的绝密数据,譬如关二爷手中长刀,上缀青龙,形如偃月,重达八十二斤。西府赵王李元霸,隋唐第一金锤将...
    历史D学堂
  • 中国人的八大原谅在现代社会失效了?
    中国人的八大原谅在现代社会失效了?
    今日话题 字数:3000阅读时间:6min正是因为人少,圈子很小,相互间都熟识,免不了会讲情面。苏州的城隍神即便不认识,在官场上厮混久了,这些人很懂得“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南周知道
  • “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曹县的这些劲爆历史你知道吗
    “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曹县的这些劲爆历史你知道吗
    问答音频探究视频辟谣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3383,阅读时间:约9分钟近日以来,山东省菏泽曹县可谓是“火出了圈”。虽然最初是因为一位来自曹县的网红...
    朝文社
  • 蒙山高 沂水长 好红嫂 永难忘
    蒙山高 沂水长 好红嫂 永难忘
    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光荣的红色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审时度势,派党政军进驻沂蒙山区,开辟沂蒙抗日根据地。自1938年5月起,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中...
    求是网
  • 史上最能打状元,亡国后带200人出逃,建立起百年大帝国..
    史上最能打状元,亡国后带200人出逃,建立起百年大帝国..
    01公元1122年,金军西进南下,准备给辽国最后一击。此前,所向披靡的金军,打得辽军满地找牙,五京只剩下了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生死存亡之际,当时的辽国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抛下国家和重臣,向西逃入云中...
    历史灼见
  • 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临死前不愿见汉武帝,是不爱了,还是另有深意
    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临死前不愿见汉武帝,是不爱了,还是另有深意
    人们时常感叹,天妒红颜,为什么很多深情的人,最终结局都不太完美?其实,并非是天妒红颜,真心相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这样的故事天天在发生,只不过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王者英雄的身上,往往更令人感叹。汉武帝...
    诗经情话
  • 百年回首陈独秀
    百年回首陈独秀
    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走过百年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照亮星空的思想,汇聚成一条奔流涌动的红色精神血脉。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理解历史,需要我们不时...
    团结报文史e家
  • 邓中夏:“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
    邓中夏:“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
    07“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邓中夏的故事邓中夏,1894年10月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地主家庭,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学习。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负责人之一。历任中央秘书长、江苏省委...
    三湘风纪
1 2 3 4 5 >> 

公众号 • 短史记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