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 | 自我
- 来源:改变自己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最好的改变自己的模式是什么?也许是 观 —— 为 —— 得,通俗来讲,「观」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怎样的思维模式;「为」指你的具体行为,「得」是你最终得到的结果,这与本文中提到的「信念 —— 行为 —— 结果」极为相似。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一下。
此外,最近看了一些有关王阳明(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圣人)的书籍,他的思想给我很大启发,因为他明确无误的指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圣人。通过阅读王阳明,我把自己过去很多想法连点成线,真是非常奇妙的感觉。本周末的会员语音,我想和大家聊聊这方面的感悟,希望大家也从中获得力量,把重心放在自己内心上,减少外界的烦扰。
重塑 | 自我
作者:柴胡
来源:柴胡记(ID:Chaihu-think)
这个时代给大家留下了一些印记,让大家都特别焦虑。
生怕一不学习就会落后
生怕一不聊天就不合群
生怕一浪费时间就错过
生怕一不锻炼就胖起来
……
当看到文章标题「上半年读完了100本书」,立刻打开链接看一下,然后关掉,想想自己上半年是怎么度过的?
当看到身边的人更优秀,更努力,比自己过得更好,再审视一下自身,都是同龄人,为何差距这么大?
去年认识了几位健身朋友,在一次谈话中聊起某一位健身达人,从制定塑身计划,到执行计划,最后完成塑身目标,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
这个时间其实不算长,但也不算短。
其中有两位朋友听完很惭愧,当下就决定给自己也制定同样的塑身计划。
回去之后开始按照塑身计划执行,但过了一个月后,收到的消息却是:运动强度太大了,短时间内接受不了,还是先停下来调整好之后再看看。
很多时候,不是你走得不快,而是你没有走在自己正确的轨道上。
人这一生不可避免都会活在一些相比较的环境当中,但你是否想过,这些比较是外界施加给你的,还是自己本身所持有的。
他人能够完成的事情,如果你没有提前评估自身条件,并思考是否符合自身情况,就将其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充其量只能算是复制-粘贴。
这不一定是你。
健身并不是短时间的产物,因为形体是需要长时间来维持的,如果塑形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锻炼,当时间拉长过后,形体就会慢慢恢复原状。
我喜欢健身的原因,是它能让你养成一种长期的习惯,让自己不自觉地倾向去做这件事情,这才是其意义所在。
如果你去网上查这些健身的课程内容一定有很多,包括很多案例会呈现出「Before——After」的样子,前期如何,中期怎么做,后期会怎么样。
大部分人在看这些案例时,看到其中明显的变化之后,都会被感染,也容易代入自身,觉得这是一个可实现的目标,自己也可以按照这些步骤跟流程来执行。
也有一部分人会产生羡慕的心理,但是没办法将其代入自身,觉得自己没办法做到,于是就只是停留在羡慕的层面上。
还有一种则是自己心底里很渴望某些东西,但就只存留在渴望的阶段,不相信自己最终能够拥有。
能够激发起一个人潜在能力发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是榜样的力量。
这世界有很多人充当着别人毕生的榜样,在他人眼里,这些榜样是值得追随的,是无可替代的。
这都不是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引领自己前进的航灯,也许是人生中一位重要的导师,也许是家庭里的启蒙导师或者其他人等等。
榜样的存在,对于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会起到更加有方向感的作用。
同样,也需要理性地去分辨出来到底是在「复制他人走过的路,还是让他人来指引你,让你走自己的路?」
这个很重要。
留意观察也许你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存在这样几类人:
第一种: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容易否定自己,提前给自己下判定。
第二种:没有太明显的自信心,也没有太明显的自卑心态,觉得生活就应该是很平淡,没有什么特别的。
第三种:具备极强的自信心,并忠于自己的内心,有自己的想法,渴望度极其强烈。钟爱追求某些事情,并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些事情。相信未来一定可以成为自己内心所憧憬的样子。
在没有任何背景下,不能够说这三种状态好与不好,这里不作评判。但这三种类型其实都代表了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
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提出的一个社会科学基本定理。
托马斯定理:如果认定某些情形为真,结果他们就会成为真的。即是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在现在看来,这个定理还缺乏一定科学的逻辑支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人的心理会对行为起一定的作用。
针对托马斯定理的内容,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是这样解释的:「人们不仅对一个状态的客观特征作出反应,而且有时首先对这种状态对于人们具有的意义作出反应。并且,一旦人们赋予这个状态一定的意义,则他们随后的行为和所造成的一些结果就被这个作为起因的意义决定了。」
这也成为后来罗伯特-金-莫顿所提出的「自证预言」,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自己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这个过程可以参照下图:
信念和行为之间的正反馈被认为是自我应验预言成真的主要原因。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讲过这句话「在想到跟得到之间,还需要做到」,其实也是这么一个过程。
并不是简单的相信就会实现,而是人会主动地根据个人的期望,作出相对应的思想及行为,使期望得以实现。
从自我应验预言发展出来的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与雷诺尔·雅各布森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当被别人赋予更高期望或者自己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时,在行为上会表现得更好;而当被人赋予更低期望或者自己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时,在行为上则会表现得更差。
由两位教授所进行的实验是给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中将会飞跃成长。但实际上这些被指定「高智商」的学生只是随机抽取的。
而后的实验结果显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从实验来看,心理学家认为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
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给了更多学习资料和让他们研究更深的学习内容
给了这些学生更多的反馈,如更挑战性的问题等
给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机会
现在来看,这个实验可能还不够严谨,并不能代表全部,但也揭示了一些基本的心理效应,这些心理效应的产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的行为。
而当学生被赋予一定的期望过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完成某些事情也会更加自信。
自证预言这一心理现象,起到一个偌大的作用,就是引领自己朝向所描绘好的图景,并一步步去执行,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所存在的缺陷就是,容易让自己自信过头,脱离实际的想象,导致虚实无法结合。
自证预言的背后,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不是简单地设定目标,而是要清晰自己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再聚焦当下,思考自身条件,理性分析自己,以及自己能达成的可能性。权衡好这些因素,再制定实际可行的计划方案。
曾经去拜访一位导师,她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非常清晰,会有自己的底线,哪些事情是内心不愿意去触碰的,就绝不会去做。
包括她自己渴望想去做的事情,就会拼了命地去争取机会。这也成了她一直秉承的原则。
在职场里面也许不一样,当你没有选择权的时候,你必须按照别人的安排去做事。但不是说改变不了这种现状,如果你真的足够渴望去改变的话,我相信你一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来突破原先的自己,让自己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如果你对自己要做某些事情还不够笃定,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内心所想的,可以参考一下这5个步骤,也许能够更好地帮助你梳理自己内心的想法:
1、理性分析
重点聚焦在当下自身的情况,从各个方面去分析自身。
我想做的这件事情是因为羡慕跟风才决定的吗?
我想做的这件事情是受外界的逼迫才执行的吗?
我想做的这件事情是因为比较心理才确定的吗?
我想做的这件事情是因为大众焦虑所引起的吗?
按照目前自身情况,完成这件事情的概率有多大?
比如:像文章开头关于健身的例子,情境的渲染力是非常强的,不妨在当下就反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是跟风决定的?是外界逼迫执行的?是比较心理确定的?是大众焦虑引起的?如果我来完成这件事情,会超出自身能力吗?是否属于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
第一步的分析是希望你在不清晰自己内心状况的时候,能够通过发问,来理清自己的思绪。
2、思考未来
思考自己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恪守的基准。
如果以前没有反思总结的习惯,可以先养成固定时间思考的习惯,周末抽出一个小时,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是,相信一定会起作用的。
3、制定计划
可以先制定一个粗略的计划,请相信没有完美的计划,只有不断完善的计划,最重要是要让自己先试行起来。
可以尝试先用最小行动计划践行,不要给自己设立太高的门槛。当看到效果的时候,你的信心会更强。这样期望得以实现的概率会更高。
比如:还是举回健身的案例,如果是零基础学习,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局限在哪里,先给自己设定一些零基础入门的训练。通过完成这些最小行动计划,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进行阶段性总结,看自身的心态调整如何。
人生是可以被设计的,规划不是说要100%按照既定的路线去走,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对生活跟工作的掌控感,让自己对所做的事情可控性更高一些,然后再不断对其计划进行调整,这样的人生才是属于自己的。
4、定期审视
给自己设定一定的周期,定期审视自己的进展情况。
之前看过总结日志-模板这篇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里面有一个小模块的内容,是指日程记录,这个模块的作用,是让我们将自己所做过的事情记录下来,每一个周期进行一次盘点。回过头去看自己前一个周期里面所做的事情,是否跟自己未来想成为的样子是贴近的。
再反过来审视自己,距离想实现的样子,还有多远的距离。
同时也可以尝试自问「如果我想成为未来的自己,哪些事情是没必要做的,这件事情属于其中吗?」如果属于,那就不做。
5、正向反馈
通过这些最小行动测试自己取得的正向结果,再不断推动自己前进。
信心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要相信很多的事情,都是因为有了开始,慢慢积累才会有后面的变化。
最后想跟大家说,很多的事情,其实不应该太早给自己下判定。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真正的潜力,而且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在可试错的范围之内,可以去尝试一下,也许能够看到一个更不一样的自己。
在每一天起床的时候,也可以试着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塑造着自己未来的样子」。这样,你会更加珍视自己手头上做的事情,因为未来就是由现在决定的。
每一个个体都值得拥有自己的梦想,都值得去守护自己的梦想,就算现在才刚刚发芽。慢慢去体会这其中的意义,过有计划的人生。
希望你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代入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地受外界因素所影响。
愿你能自证自己的预言。
作者:柴胡,终身学习践行者,专注于个人成长,帮助你更好地学习跟思考。相信人生是可以由自己来设计的,愿你我都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本周末的会员语音
本周末的会员语音,我打算和大家聊聊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圣人,但是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明确无误的指出: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圣人。对我个人而言,通过理解「心学」,把我人生中很多重要的单点连成一条线,同时也给我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王阳明的「心学」给普通人指出一条发现自我,成就功业的道路。他指出,我们是否成功与外界关系没那么大,主要看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明代之后,中外很多牛人都受益于他的思想。理解和践行「心学」,也注定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本周末先从基本的「心学」理念谈起。
今天你做了什么改变
自律的人是受人尊敬的,自律的人可以实现站着挣钱的梦想,自律的人可以经历生活的起起伏伏而保持初心不改,自律的人未必是那个起初最出彩的,但却是能坚持到最后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未知,自律是一个很好的药方。而自律,也是普通人摆脱琐碎,靠近梦想的最佳阶梯。上一期我的会员语音中谈到了自律为何如此重要?到底什么是自律?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炼自己的自律能力?请参考如下会员反馈:
@会员 雪梨
听了辉哥的语音后有以下三点的感悟:
什么是影响力,过去我记得我的mentor和我聊天的时候,和我谈到你要提高你在团队中的影响力,我当时特别的不解,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做作,我为什么要去影响别人呢?我不想那么Stupid去影响别人,但是,听完辉哥讲陆奇,我突然间恍然大悟,其实这就是影响力,他没有特意给任何人施加影响力,但是,他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别人,所以,让自己变得优秀,这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力,你的知行合一,一贯合一,这种持久力就是一种影响力,
关于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这是我最近几年一直在自我和探索的,因为心里中总有一个声音在不停把自己往一个方向推,但是不明朗,一度让我有点沮丧,人总在说去找到目标,找到目标,有时我恰恰被这话所误了,认为目标就是在某个角落,你可以“找”到的,但是我慢慢的发现,这个目标是要靠自己不断去挖掘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找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不断的用行动去寻找,挖掘的过程。
目标的重要性,有一句话说要相信,才能看见,过去我一直认为,要看见了才相信,就像辉哥今天在语音中举例的那样,心里不同的信念,就会有不同的行为,这就是相信了才能看见,去年换了工作,发现自己的成长变慢了,发现了自己过去的所长不能被这个新公司所用,现在公司的工作的一些要求,也比上家公司更不严格了,无形当中,我也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细细想来,这就是不够自律的表现,但是为什么不能像在之前那样不断的精进自己呢?因为目标的原因,过去我的目标就是让老板满意,而不是自己对一件事的品质的要求,我的目标的高低和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老板的主观判断和要求,因为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人要求,我就不会去做,哪怕那是一件值得去尝试的事,是我自己给自己的目标让自己成长太慢,我要学会跳出一些框架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把自己不断去成长和精进看做更为重要的目标,这样我才能真正的有所成长。
@会员 颖慧
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启发很大。如果暂时没有找到人生目标,二十几岁的时候 真的很正常,事实上目标是经历+反思,不断思考才能慢慢浮现的吧,要给目标时间。但是在没有明确目标之前,也不要懈怠,可以先找到自律的偶像,他的影响和精神上的力量,能支持当下的每一步以及,最后说的二十几岁不知忧愁为何物,深有感触,也给了自己警醒吧,现在坚持反思努力 就是对自己的人生更加负责。
现在加入会员
从现在起,点击「」加入改变自己会员,就可以在本周日听到张辉的会员专属语音《谈谈自律》作为额外福利。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10 秒钟加入我们。
社会
-
-
- 【量化历史研究】“利率天花板”与信贷分配──以1714年高利贷法为例
-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345篇推送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高利贷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信用的基本形式,但关于高利贷本身及其利率的限制在历史上广泛存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就通过规定利率
- 量化历史研究
-
-
-
- “住过一晚两万的ICU后,我还是建议你不要轻易买保险”
- 文 | 小帮 ID | xiaobangbaoxian 我们这代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不敢休息。所以哪怕明明知道身体可能已经出问题了,也必须“咬牙熬着”,我们不能倒下也不敢倒下。 我们很多是家中
- keso怎么看
-
-
-
- 与陌生人相处时的我们,本能是“交谈”还是“无视”
- 人类是“社交动物”,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可是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公共交通或等候室里的人似乎会尽其所能地避开和别人互动。伦敦地铁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连看着别人也不行。Nicholas Eple
- 译言
-
-
-
- 七夕攻略 | 运维人的情话土又甜
- 甭管什么年代,谁还不想谈甜甜的恋爱呢?~~~ 过七夕已经是一种爱情政治正确,如何过好这个节是很多人的痛点问题! 如果七夕这一天,你成功逃脱加班的厄运,那么万里长征就完成一半啦! 首先,可以改
- 高效运维
-
-
-
- 原创丨悍然列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特朗普要发动全面经济战?
- 中国制造健康电器专家SKG入驻睿意生活馆 畅销28国、研发设计见长的SKG终于来了!两款最新研发颈部按摩仪强势来袭,令人惊叹的美!140g超轻,时尚耳机般靓,大牌!多款竞品对比确认,不仅颜值性能更强,
- 占豪
-
-
-
- 七夕到了!送你一份 800 多块钱的应用游戏大礼包!
- 手慢无丨限免&降价版块 毕竟是七夕 今天的限免还是有一丢丢不一样的 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吧 ↓↓↓ IP Cam(摄像头) ¥18 → 0 这是一款可以把 iPhone 当成实时远程摄像头的工具,你可以
- 最美应用
-
-
-
- “你愿不愿意陪一个男生长大?”
- 你做我的朗读者 我做你的摆渡人 戳蓝字一键关注 摆渡人 ☾ 每晚21:39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 -1- 为什么甜甜的恋爱总是别人的,而我只有狗粮? 这个七夕节,我又又又被塞了一份超
- 摆渡人
-
-
-
- 在七夕这么重要的日子里,来学学如何“示爱”
- 每年七夕,对着满屏的520红包截图和玫瑰花照片九宫格,朋友圈里分分钟让人想屏蔽的,除了代购,就是朋友圈里晒恩爱的情侣了。 “晒”对于爱情,在今天还算是一个新鲜的表达系统。随着网络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人
- 三联生活周刊
-
-
-
- 输在起跑线的孩子们,还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吗|大家
- :教育,仍是大部分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必然之路。随着教育资源在城市的聚集,超级中学的出现,那些没有资源的、信息闭塞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是怎样的?面临新的高考改革和课程,农村孩子的出路是什么?教师的工作怎
- 大家
-
-
-
- 衣品||如果大女人一定要走“甜美风”……
- 前几天跟蓝小姐一块看张雨绮的新综艺《各位游客请注意》,张雨绮莆一出场我就惊呼:她咋穿得这么少女啊?! 没有错,张小姐跟各位游客见面的第一个造型就是这个清新印花蓬蓬袖,娇俏粉色工装铅笔裙,搭配活泼扎高
- 蓝小姐和黄小姐
-
-
-
- 诸子云 | 微话题:如何绕过产品和业务,直接落实安全制度?
- 诸子云 ▪ 企业网络安全专家联盟——以中国境内各行业各领域企业组织的网络安全从业骨干为主体的社群组织,是为奋战在用户单位网络安全一线的实践者提供的交流互助平台。 撰稿 | 蓝河 编辑 | 图图
- 安在
-
-
-
- “摘”和“偷”的区别:为什么类似的执法事故总是在基层执法部门发生?
- 文/子安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 1 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摘,是中性词语,“下地摘了八、九个西瓜”字面意思是看不出来违法行为的。 偷,显而易见是违法行为。 “河南瓜农倒
- 识局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