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地区间社会规范的差异,同一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理清社会规范在个体决策中的作用对于政策设计而言十分重要。由Ruixue Jia和Torsten Persson合作撰写的NBER最新工作论文“Individual vs. Social Motives in Identity Choice: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以中国跨民族婚姻中子女的族裔选择问题为例,研究了社会规范在个体决策中的作用。中国的跨民族婚姻中子女既可以跟从父方的族裔也可以跟从母方的族裔。本文沿用了Benabou and Tirole (2011)的分析框架,认为父母在对子女的族裔进行选择时会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规范要求子女跟从父方的族裔,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优惠,在父方是汉族母方是少数民族的家庭中子女跟从母方的族裔会有更高的物质收益。此类家庭中父母在子女的族裔选择上存在着社会声誉和物质收益之间的权衡。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此类家庭。模型假定特定地区内个体从少数民族政策中得到的物质收益是相同的,因此个体的决策主要取决于违逆社会规范带来的成本。作者认为违逆社会规范带来的成本主要受到同群效应(Peer-Group Effects)的影响,例如同类群体中子女跟从母方族裔的比例越高违逆社会规范带来的成本就会越低。因此模型预测实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后,在同群效应更弱的地区对象家庭中子女跟从母方族裔的比例会更高。本文的实证部分基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使用了双重差分的方法对上述预测进行了检验。作者认为少数民族身份得到的政策优惠主要包括生育和教育两部分。本文以计划生育后该地区少数民族的超额生育率衡量少数民族身份在生育方面得到的政策优惠,以2000年高考中少数民族的额外分数衡量少数民族身份在教育方面得到的政策优惠。作者综合考虑了地区因素和个体偏好因素从多种角度定义了同群效应,并根据同类群体中子女跟从母方族裔的比例是否低于设定的阈值构建了哑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在实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后,对象家庭中子女跟从母方族裔比例显著增加了5%左右。同时少数民族政策优惠和同群效应哑变量的交互项对于对象家庭中子女跟从母方族裔比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本文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表明社会规范影响了个体决策进而导致了地区间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更多文章内容,可点击左下角“”查看。
广受欢迎的微信公共帐号“论文大焖锅”每日推送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自然科学期刊最新内容。本帐号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硕教授及其团队负责。查看以前推送:点击“论文大焖锅”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搜寻帐号:PaperExpress或扫描二维码如下:
彭耀辉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