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 20 年里,全世界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下的人口是如何变化的?在过去 100 年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是如何变化的?
这些天读一本了被比尔·盖茨誉为他本年度最佳阅读(之一)的书,书名叫《事实》。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瑞典的汉斯·罗斯林,他是一位医生,从书中提到的经历来看,他也为联合国工作,行走于世界各地的相对落后地区,解决一些公共卫生问题。
这样的工作让他获得了比大部分人更加开阔的视野,也让他对世界有了更立体和鲜活的认识。同时,也让汉斯·罗斯林注意到一种矛盾:人们对世界变化的认知与世界的实际变化之间有不小的落差。汉斯发现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正在变得更好的事实,而是根据惯性和情绪本能,认为这个世界依然很糟,甚至正在变得更糟。基于这个矛盾,作者在《事实》中提出了横亘在我们的认知与事实之间的十种直觉误区,比如我们更偏向关注负面信息,更容易被恐惧所驱动,更喜欢打标签分类等等。书中解释了这些直觉的来源,也给出了避免这些认知谬误的方法。作者展开讨论的大部分数据和案例,都围绕着「世界正在变得更好」这个事实。这使得这本书有了两条线,一条线是关于如何建立逻辑的、数据的、反本能的理性思维框架;另一条线则是「世界正在变得更好」这个事实本身。其实单看这两件事情,都有更好的书和理论体系。比如对于前者来说《思考,快与慢》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一系列心理学书籍都更完整,而后者则至少有史蒂芬·平克的两本重磅著作。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事实》这本书的价值,因为这两条线之间的互相支撑和穿插,产生了一些有意思的化学反应,让我们更容易接受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也更愿意打开视野,看到正在快速发展的世界的真实模样。比如,书中一直强调我们要避免非黑即白的极端思考模式。
极端思考模式的一个侧面是要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带是灰色的,不存在一个简单答案。我曾经有一个猜测,这些年在不断被印证,这个猜测是「不应该有复杂的问题,也不应该有简单的答案」,也就是说,当我们提问时,如果问题很复杂,有各种范围限制和前提,那这多半不是一个直击本质的好问题;而当我们想要给答案时,如果答案非常简单有力,看起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公理,那这很可能是一个不具备现实意义的答案。一个务实而有效的答案,通常不会是刀切豆腐两面光的漂亮答案,而是要把双手弄脏的系统化工程。分类和标签是陷阱。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将不同国家简单的分为西方世界和其他地区,或分为贫穷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是极度不负责任的。面对复杂世界的时候,我们本能地喜欢归纳,喜欢贴标签。这并不是需要彻底戒除的罪恶,我们的生活不可能离开归纳和标签。否则我们几乎无法抽象讨论任何概念或群体。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在使用归纳法理解世界,并且警惕它背后的风险。书中提到了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就是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运用归纳分类法时,逼着自己从不同的分类中找到共同点,也从相同的分类中找到不同点。这样的过程,可以瓦解一部分标签给我们带来的偏见。除此之外,《事实》这本书也一直在帮助我们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去看世界。作者用大量的数据、事实和逻辑,向我们证明这个世界正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觉得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是一种激励。就好像做产品一样,我们针对局势实施策略,然后看到策略正在推动着局势变好。这样的变化并不会让我们懈怠和沾沾自喜,而是会让我们更有动力,也更有信心和耐心,我相信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在这本书里,汉斯用到了很多能够反映事实的数据,他将这些数据变成选择题,让人们凭自己的印象去推测这个世界的变化轨迹,开篇的那两道题就包含在其中。很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没有给出正确答案,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变得更烂。在过去的 20 年里,全世界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下的人口是如何变化的?在过去 100 年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是如何变化的?
最后是例行抽奖,本次抽奖我会在得到 App 中送出《事实》的电子版,感谢得到的赞助,也欢迎大家在得到 App 中关注我,祝大家阅读愉快。题图:Photo by Ashwini Chaudhary on Unsplash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我也喜欢你啊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