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国潮”回归,北京卫视《遇见天坛》如何激活传统文化符码?
  • 来源:广电独家

文| 田戈


在内容生产领域,以北京卫视为代表的平台在酝酿着一场“国潮”风尚。

在政策东风的驱动下,近两年国内文化类综艺渐入佳境,形成了一波创作上的小高潮,不同题材和样态的文化类节目次第涌现,丰富了综艺类型空间,也刷新了观众认知。

 

从内容平台来看,北京卫视无疑是这波文化节目复兴的中流砥柱。《传承者》《非凡匠心》《创意中国》《传承中国》《上新了,故宫》,这些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新锐文化节目,均出自北京卫视手笔。在层见叠出的精品打造中,北京卫视也逐渐摸索到了文化类综艺守正创新的命门。


去年末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的播出,助推了“国潮”热的兴起,接续这股热度,北京卫视将“国潮”作为今年内容创新的内核。8月23日播出的大型文化体验节目《遇见天坛》,就是北京卫视对“国潮”概念的再度聚焦与全新发酵。


 

“国潮”回归,年轻语态还原天坛魅力

 

“国潮”崛起正当时。近两年,始自体育潮牌中的国潮风逐渐向外围蔓延,奢侈品、文创产品等领域闻风而动,渐次加入到这场审美新潮中。在内容生产领域,以北京卫视为代表的平台也在酝酿着一场“国潮”风尚

 

2018年末,北京卫视推出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这档节目“零距离”激活了故宫文化密码,确定了“国潮”风在综艺内容中的落地,节目的成功试水也令北京卫视愈加坚定地将“国潮”视作新锚地。2019年,北京卫视将“国潮”作为今年节目矩阵的风格底色,而《遇见天坛》就是这个内容布局下的新佳作。

 

在《遇见天坛》之前,天坛对于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而言,更多是作为一个古迹的概念性存在,饱经沧桑、古老厚重等关键词大致勾勒出观众对天坛的普遍认知,这种刻板观念自然令大众对天坛“敬”中有“畏”,心生距离感,这多少也影响了天坛文化魅力的充分释放。

 


北京卫视通过内容创作中的“国潮”方法论,力图找到古典文化与青年文化的接口,从而拭去古老文物中的历史尘埃,让天坛这座600年的历史遗迹焕发新生。节目中观众跟随3位固定实习生冯绍峰、苗苗、黄明昊及多位飞行实习生的视角,近距离接触天坛的古建筑、古乐器、古文物,体验天坛中的古老职业,从而完成对古典文化的大众传播。

 

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将“国潮”文化定义为“中国底色、潮流原色、生活本色”,依照这个界定,《遇见天坛》借助电视手段进行了精彩诠释。“国潮”的基底是传统文化,脱离传统文化魂系支撑的“国潮”必然是“伪国潮”。

 

因此,《遇见天坛》的表现重心始终紧扣天坛文化。从先导片可以看出,节目中的人物关系、任务设置、戏剧情境、目标诉求均以天坛文化为支点铺陈,如通过编钟归位找寻300年前的声音,借助五音起舞演绎300年前的舞蹈等任务,以及中和韶乐表演等核心叙事段落,均是最大化呈现天坛文化的要义。据了解,后续节目中还将呈现修复600年的琉璃瓦,寻觅天坛的绝世珍宝等内容。

 

同时,对于这种厚重文化的观照,《遇见天坛》又采用了活泼灵动、既萌且酷等符合潮流趋势的方式进行表达,整个节目的表现手法充满青春时尚的画风,这也是“国潮”得以“潮”的关键。


 

据主创透露,节目将以天坛中的“神兽”螭作为主体视角,“神兽说”承担起整个节目穿针引线的结构性功能。而“神兽”的拟人化语态也软萌可爱,如在介绍“神乐署”这个场所时,“神兽”将其比喻为上苍和人间的电信局,这些平实易懂的“萌化”解说,迅速解锁高冷的文化密码。

 

再如,《遇见天坛》中大量使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由参与嘉宾亲自出演,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演员恰到好处的搬演,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这种沉浸式地再现强化了观众的历史在场感。此外,节目中还运用了时下流行的Vlog等文化元素,这些生动的表现手法,均强化了节目的可看性与趣味性,使得国风潮流化不流于空谈。

 

“天坛萌新”意趣十足,明星职业体验强化观众共情

 

除了表现手法的年轻态,《遇见天坛》还通过明星体验视角,拉近与观众的审美距离。《遇见天坛》打出了“天坛萌新”的概念,节目中明星嘉宾们以天坛实习生的身份体验天坛八大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完成相关的体验任务。

 

这些对天坛了解不多的嘉宾,面临任务时如职场小白一样手忙脚乱,但随着节目进程的推进,这些明星嘉宾也逐步触达天坛文化的奥妙所在。

 


《遇见天坛》明星嘉宾的选择与关系搭配可圈可点,彼此产生了不少化学反应。节目不仅邀请了冯绍峰、苗苗、黄明昊担任常驻实习生,每期还邀请2位不同的飞行嘉宾,包括神乐署实习生蔡徐坤、迪丽热巴,古建部实习生杨幂、李治廷等,均参与了节目录制。

 

曾经出演过清朝穿越剧的冯绍峰,在天坛中也完成了一次精神穿越。从先导片可以看出,节目中的冯绍峰更像是行走的“百科全叔”,给其他嘉宾讲授历史掌故,如中和韶乐、骑凤仙人、“三月不知肉味”,展示了他博学的一面;作为中国香港青年代表的李治廷,则在近距离见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后,深情地演唱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国》,表白祖国母亲,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杨幂、黄明昊的“绝世珍宝组合”也令人过目不忘,他们在现场开启嗨聊模式,妙语连珠,不时进入“戏精”状态,为节目平添了不少趣味十足的亮点。此外,节目中苗苗惊艳的舞蹈功底,双马尾辫亮相的迪丽热巴,以及乐感一流的蔡徐坤等,都展现出了年轻势能在与古典文化交融碰撞中释放出的全新活力。

 

事实上,明星嘉宾们在体验中的POV视角也是观众的替代视角,更多对天坛一知半解的观众跟随明星嘉宾们的视野移步换景,感受天坛建筑文化、祭祀礼仪、乐舞文化等多方的魅力。节目中很多此前不为人知的秘密,如祈年殿圜丘的秘密等天坛的一系列奥秘,也在实习生的行动线当中层层揭秘。


 

这种循序渐进的探寻逐步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从而使古老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当下观众建立“连接”,完成了文化传承的诉求。

 

古老天坛讲述“中国故事”,《遇见天坛》对外“展形象”

 

作为世界上现有的最大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坛汇集了中国祭祀文化、礼乐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的精髓。不夸张地说,天坛文化中蕴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和民族记忆,在这里可以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立意起点,《遇见天坛》才将镜头对准了这个文化宝藏,并通过层层递进的典故介绍,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将尘封已久的历史元素和盘托出,完成对文化符码的解密,从而一叶知秋式地折射中华文化的秘辛。

 

据主创透露,为了让节目全景展现天坛魅力,天坛管理机构还赋予主创进入到未开放区域的权限,如祈年殿殿内,皇穹宇殿内等,这无疑增加了节目的新奇感。

 

可以说,《遇见天坛》聚焦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一座古代建筑群,它也是在探索一条展示中国文化精髓的终南捷径,主动向世界“展形象”,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无论是蔡徐坤向国外游客介绍鼓的打击方式,亦或是对早于钢琴一千多年的编钟的魅力还原,乃至在中外游客面前展现融礼、乐、歌、舞于一体的中和韶乐,《遇见天坛》均借助生动的细节展现出中国气派和文化神韵,在仪式化建构中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整体而言,《遇见天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体现出了北京卫视一以贯之的平台坚守。

 

作为首都主要媒体,北京卫视在内容制播中始终坚持闹中取静,坚守社会责任与文化自觉,从而形成鲜明的文化底色与调性。而通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形态革新,以及“文创+电商”的商业模式探索,北京卫视也为文化类综艺找寻出了更具活力的生存之道。

 

未来,北京卫视还将推出《我在颐和园等你》《了不起的长城》等新型文化综艺,继续以高举高打的价值坚守,构筑新时代的文化高地。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社会

    << 21 22 23 24 25 >> 

    公众号 • 广电独家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