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单身,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呆着,这有错吗?
- 来源:简单心理
文|西京 简单心理内容实验室
编辑|简小单 简单心理官方编辑
先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永里大介,他39岁了,未婚。大介是一个独身主义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在东京购得了一套大型的独居公寓,禁止外人随意入内。大介崇尚独处与自由,拒绝婚姻。除工作外,他的日常爱好就是健身、骑行、旅游。
同事问他,一个人肯定寂寞孤独冷吧?大介回答:去健身房做100个深蹲,你就什么寂寞的想法都没有了。
父亲质疑他的生活方式不够主流,大介回应:一个人生活怎么就不行了!没有给任何人添麻烦,也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家族的形式》剧照-
我所说的这个故事来自于春季时在网络上火起来的日剧《家族的形式》,剧中讲述了两个享受孤独,喜欢独处的都市男女的生活故事。
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是将独处当作自己的生活常态(如主动选择单身,坚持不婚等),还是在和别人有联结(如交朋友、谈恋爱、结婚)的情况下依旧珍视自己的独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着,或者是,向往着永里大介那样的生活。
喜欢孤独,享受独处,拥有完全的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即是独处者的生活方式,也是目标与理念。
– 喜欢独处的不仅仅是你 ,还有千千万万人
独处很罕见吗?并不。
数据显示,美国有超过3100万人选择独自一个人生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Bella DePaulo是现实中的独处者典范。Bella 年过半百,她不仅独身,还长期研究孤独、独处和独身主义。在她看来,选择孤独与独处从来就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与想象相反,Bella 并不内向。她喜欢社交,喜欢拜访朋友,喜欢娱乐。但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她一直都是一个人,并始终以自己的独处方式而骄傲。
“我从不会在独处中感到孤独。我享受一个人的时刻。回想那些令我真正觉得无趣的时刻,反而是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刻。”
现代人的一个普遍的感触是,人越长大越孤独。而与之伴随的另一个有趣现象是,人似乎越长大也越喜欢独处。
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我们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但空间却越来越小。
审视当下,工作与生活开始频繁要求我们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日益发达的科技开始侵占个人空间,微信、朋友圈开始销蚀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在最重要的人际交流上,我们常常发现自己置身于不生不熟的人群中,为了某些目的而进行浅层的交流。旧时的朋友们也都各自忙碌,我们通过电波互相安慰着取暖,有时候也发现随着年龄和经历的改变,可共享的话题越来越少。
再后来,可能就会选择独处了。我们开始在自己的空间里“修炼”自己,一个人读书听音乐,一个人外出旅行看电影。一个人給自己充电,一个人解决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年轻时,我过着痛苦的独处生活。但当我成熟后,我发现独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的确,同外界所描绘“孤单寂寞冷”相反,当我们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画了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实现独处并享受一个人的孤独时——我们反而觉得,生活变得更好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别害怕,你并不是少数人。
2013年,一项针对美国人饮食习惯的报告表明,在60%的情况下,人们选择单独吃早餐,单独吃午餐的概率是55%。2000年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比起80年代,美国的夫妻越来越少地呆在一起吃饭了。在日本,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提供一个人的就餐座位。
也许你会说,是现代社会的忙碌节奏让很多人无暇与别人结伴进餐。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重视独处的重要性。即使不是单身,他们也愈发地渴望个人的独处空间。在一项针对美国成年人的问卷调查中,85%的人认为,实现完全的独处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其中又有55%的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下,仅9%的人认为独处不重要。
“人生就该像自己辛苦赚钱买来的公寓,我的城堡我做主,外人禁止随意入内。”这是独处者的人生格言。
– 为什么选择独处? –
因为独处能带来自由与启迪
无论是独处还是独身,“拥有自己的独处空间”,“选择自己想要的独身方式”——正在变成一种潮流,成为一种值得大声呐喊出来的骄傲选择。
而支撑这种骄傲的,不仅是独处者自己的价值观,其背后也有着独处所能带来的好处。
1988年,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Anthony Storr在著作《孤独:自我的回归》中写道:很多人都在强调关系,强调联结,是的,这很重要。但很多时候,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体验,都是发生在内部的,是需要借助孤独与独处的。
的确,人们对于“孤独”、“一个人”、“独处”这些事情在有着太多的误解。在常识中,独自一人是羞耻的,很多人都会这样想:啊,你好可怜,你孤独一人,你没有陪。你的人生真失败啊。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常见的,假性的独处,其本质是寂寞。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关系,你被群体抛弃,被人群隔离,从而被动或主动地丧失了与别人的联结,成为一座孤岛。
真正的独处,则是一种积极的体验,是享受一个人的状态,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孤独。在这种情境下,你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处理自己的情绪,解决自己的问题。
独处可以带来多种积极内涵。这其中,自由与启迪是独处能带来的最大意义。
自由:这是独处带来的最大意义之一。在这种自由下,你可以从日常的繁琐中抽身而出,寻找到内在的平和。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而不用顾忌任何社交规则与礼节。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完全地放松自己,睡觉,徒步旅行,給自己充充电,再更好的重返现实生活。
启迪:独处是一个自我启迪的过程。你可以在其中进行更多的自我发现与探索,丰富并拓展自己的视野。你还可以从独处中收获一些创造性,进而直接解决手头上的问题。对更多的人而言,独处提供的是情绪上的启迪功能。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能更好地整理情绪,实现自己觉察与反思。就像我们常常说的:让我一个人静静。
Anthony Storr《孤独:自我的回归》大概是近30年里最重要,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关于“孤独”的著作。在强调关系、婚姻、亲密与联结的现代社会文化中,崇尚孤独显得独树一帜。但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甚至在30多年后,美国人James Averill和Louise Sundararajan专门编辑了一本手册,叫做《独处指南》。这是一本学术书籍,在美国亚马逊上的售价折合人民币1000多元。瞧,独处是一件多么昂贵、有价值的事情!(此处仅是开玩笑,实际情况是,美国的学术书籍都很贵~)
– 独自一人的愿望很美好 –
现实却很残酷
在中国,我们并没有找到太多关于独处的研究数据。但仅以经验来看,独处是一个在小众群体中备受推崇,在媒体上被发声呐喊,但在现实中依旧会受到不友好对待的生活方式。
在简单心理那篇《我只是更喜欢独自一人|那些孤单但不孤独的人的10个特征》下面的留言中,点赞数高居第二的答案是:“可是现在社会对独身人士比对同性恋人士还苛刻,什么时候能理解喜欢独自一人的我们?”
周末了,一个人出去旅游或看电影,或被赞扬够文艺(但文艺在这里是一个贬义词,带着些许的揶揄),或被说成是可怜的单身狗,快找一个人陪着吧。但当我们选择呆在家里时,又会被形容是不懂生活的宅男宅女。
对那些选择独身的人而言,情况会更糟糕一些。社会规范与文化会不停地督促你选择婚姻,进入家庭组织中。男性久而不婚时,会被指责为没有责任感,不懂家庭的美好之处。女性久而不婚,会招致一些更恶劣的谩骂与诋毁。
对于喜欢独处的人而言,最大的危险就是恐惧。这种恐惧常常混杂着来自别人的嘲讽与评判,以及压力之下产生的自我怀疑与动摇:这样真的好吗?我是不是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
撰写了《如何独处》一书的Sara Maitland指出,为了逃避因独处而产生的恐惧,人们一般会做出两种防御行为:第一种行为是诋毁那些崇尚独处的人,视他们为疯子,自私自利。另一种行为则是无限地拓展自己的社交渠道,尤其是在当下社交网络便利泛滥的情况下,希望借这种方式让自己不再孤独。
但是,苛刻一点地说,那些无法处理独处时与自己的关系的人,真的能在生活中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吗?
而很多人格完整,交流起来给人如沐春风之感的人,几乎都能在独处和社交之交切换自如。这类人一般也是更爱独处的,因为他们需要独处的时间来完善自己。
所以,下次再有人攻击你的独处行为时,请保持镇定自若,不要怀疑。
请骄傲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享受孤独,懂得觉察与自省的独处者。
我的生活,我的方式,都由我做主。
参考文献:
Solitude, A Return to Self, Anthony Storr.
20 Varieties of Solitude, Bella DePaulo.
Consumers Are Alone Over Half of Eating Occasions As A Result of Changing Lifestyles and More Single-Person Households, Reports NPD.
6 psychological insights about solitude, Bella DePaulo.
“一个能和自己相处好的人,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微博 @ 简单心理J室长
简单心理:一个只提供高质、靠谱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
简单心理微信订阅号:简里里(janelee1231),快乐和烦恼都有规律可循,我们来告诉你这个秘密。
心理
-
-
- 喜欢单身,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呆着,这有错吗?
- 文|西京 简单心理内容实验室编辑|简小单 简单心理官方编辑先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永里大介,他39岁了,未婚。大介是一个独身主义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在东京购得了一套大型的独居公寓,禁止外人随意入
- 简单心理
-
-
-
- 心理测试:第一眼你看到了什么动物?测试出你的爱情观
- 不管你是哪种星座,通过这道德国图像爱情测验,测试一下你天生的爱情性格吧! 第一眼你看到什么动物? (单选)
- 人间情事
-
-
-
- 「心理」孩子,我想和你好好说
- 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mp3 02:34.536 来自武汉交通广播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成为了一种难题,比如:家长在苦口婆心甚至激动万分地说,孩子却无动于衷甚至心不在焉,之后,家长
- 武汉交通广播
-
-
-
- 发朋友圈过度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 一位朋友在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后被诊断为轻度抑郁,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他曾向我吐槽说自己吃完药总是不由自主笑起来,说是因为药物使得大脑分泌多巴胺,哪怕压根儿没有值得高兴的事情,就是莫名其妙地嘴角上扬。现代
- 临沂资讯网
-
-
-
- 心理测试:选一只眼睛,测你报复心理有多强!
- 人际关系不好, 以及巨大的精神刺激,极易导致“肝胆不和”和胃部疾病,现在由于压力增加,城市里的发病率更是直线上升。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心里难免会有仇恨,有人选择和平解决,有人则有仇必报。有的人报复心理很
- 福州眠郁康心理咨询
-
-
-
- 心理测试:你是心机很重的人吗?测出你的心机有多重!
- 作者:九霄云客对于心机这个词语相信大家都不是很陌生,但是如果让你详细描述心机的表现,你或许就会摸不着头脑了。举个简单的例子,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心机很重的人,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说的就是她。那么心
- 九霄云客
-
-
-
- 心理测试:四种鲜花选一种,测试你分手后该如何尽快忘记对方?
- 两个相爱的人最终分开,有许多无奈,有许多心酸。不过,既然已经分开就不应该想念。我们应该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让自己从过去的情愫中摆脱出来,抬头向前看。那么,你最适合用哪种方法来忘掉对方呢?来测一下吧!测试
- 谈心说理
-
-
-
- 心理学家:这四种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你属于哪一类?
- 通过分析人类的行为心理学特征,心理学家发现,社会中成就突出的人的性格特点极其类似,情感表达略显差异却又殊途同归。大致上可以将他们的性格特点分为四个类型,下面将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一、独立型拥有这种性
- 赵小明心理团队
-
-
-
- 心理测试:第一眼看到什么,测试现在的你对初恋还是念念不忘吗?
- 初恋的味道,犹如淡淡的花香,若隐若无却有让人难忘。初恋是第一次的青春萌动,对于每个人意义非凡。当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分分合合,回首再看初恋,你还会记得当初的那个人吗?现在就来测一下吧!测试开始:题
- 谈心说理
-
-
-
- 心理测试:这张图讲述了什么故事?测出你的情绪风格
- 作者:九霄云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化,单单从之前的情商智商来评价一个人的情绪风格已经是非常片面的了。情商仅仅只能表示一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而难以阐述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情绪风格。这就会导致人们只知道自己
- 九霄云客
-
-
-
- 心理学家:当你的朋友出现这三种态度,说明他打心底里看不起你!
- 在这诺大的世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着实令人头疼。有很多人穿梭其中,很难卸掉伪装的面具。表面对你毕恭毕敬,尊重有加,其实私底下看不起你。在这个世界上,最天真无邪的就是笑容,殊不知,有些人却笑里藏刀,书写
- 赵小明心理团队
-
-
-
- 心理测试:四个女孩哪个笑得最虚伪,测试你最近要小心谁?
- 心理测试:四个女孩哪个笑得最虚伪,测试你最近要小心谁?A.A、你要小心那些两面三刀的人:这些人表面十分大方豪爽,一见面就和你称兄道弟,他们似乎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但背地里转过身,却非常有可能插你三刀
- 原一部落格
-
-
-
- 心理测试:第一眼看到什么,测试你和另一半的年龄相差多少最好?
- 结婚找多大年龄的对象比较好呢?虽然找对象要靠缘分,但其实年龄这个问题,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人喜欢年龄相差小的,有些人却天生喜欢被照顾,这些都要看个人的性格。那么,你最适合找多大年龄的对象呢?一起测试
- 谈心说理
-
-
-
- 心理测试:第一眼看到什么,测试谁是你命中的贵人,莫要放过!
- 贵人,就是那种在你一生中,顺境的时候可以点醒你的人,逆境的时候无条件支持你甚至是拉你一把的的人。那么,你的贵人最可能是谁呢?来测一下吧。测试开始:题目:第一眼看到了什么呢?请根据第一反应作答。A、一只
- 谈心说理
-
-
-
- 心理测试:四张图片哪一张是动图?测试你的真实性格!
- 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差异性,处理事情和生活的方式也会不同。想知道自己最真实的性格是怎样的吗?今天给大家进行一个小测试,观察以下四张图片,看看哪一张是动图?笔者将运用心理学知识,给大家做出专业的分析。心理
- 赵小明心理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