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希望我爱的人能更有尊严地离开|临终关怀是什么?
- 来源:简单心理
文|西京 简单心理内容实验室
编辑|简小单 简单心理官方编辑
很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当奶奶在家中自杀未遂,家人们尖叫着冲上去抢走她试图用来勒死自己的绸带时,我开始对死亡与尊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她无法忍受病魔的折磨。此时的奶奶已是胃癌晚期,从医院放弃治疗回家。癌细胞在体内肆虐作乱,折磨得她痛苦不已。我们遵从医嘱給她注射止痛剂,但并不管用。稍微安歇不久,疼痛又会袭来。自杀未遂的那一次,她哭着对我们说:让我去死吧,这样活着真是生不如死。
在生命的最后尽头,奶奶一直处于如此的反复中,痛苦的呻吟与昏睡交错进行。我们只能等,奶奶在等痛苦的终结,我们在等她生命的终结。这种等待中满是痛苦、愤怒和无能为力。那一次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人是如何彻地底丧失尊严。
奶奶的遭遇是临终病患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放弃治疗,回家,痛苦地等待死亡。另一种普遍的情况是,拼命抵抗,在医院利用药物、针管、医疗器械对病人进行过度治疗。
无论哪种情况,病人的痛苦都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想,难道就没有第三条道路,让临终者更平和、幸福地离开吗?
当然有。多年后我意识到,当亲朋的死亡已经无可避免时,我们应该接纳它,拥抱它。同时,做好病人的临终关怀,让他们更舒适,更有尊严地离开。
生老病死之下的离开并不是失败。没有被安抚、被照顾、被陪伴且丧失了尊严的离开才是真正的失败。
– 临终关怀不是放弃 –
而是尊严
我第一次知道临终关怀是在看了日本电影《入殓师》之后,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入殓师,他給每一位逝者以最大的尊重和关怀,为他们整洁面容,让逝者“优雅地走向彼岸”。
入殓是对逝去之人的尊重。而当逝者还在世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很多技术来为他们提供一段不那么痛苦的临终时光。这套技术还演绎出了更多的专业名词与服务,比如临终关怀(Hospice Care)和姑息疗法(Palliative Care)。
1967年,在晚期肿瘤医院工作的英国护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决心改变肿瘤患者们临终前的痛苦状况,掀起了西方世界的临终关怀运动。她在这一年创办了圣克里斯多费医院。这是第一个专门从事临终关怀的现代机构,既收治病人,提供临床护理,也进行教育研究。随后,临终关怀运动在世界各地逐渐开展起来。
临终关怀最核心的宗旨是:当一个人已经无法避免地走向死亡,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甚至会伤害到当事人时,采取姑息疗法(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减缓疾病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临终关怀人员与患者-
这一做法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临终关怀也被广泛地用于肿瘤和癌症患者身上。但也有反对者认为,生命不应被轻易放弃,临终关怀是在向死亡妥协。
想想医院中那些往返于重症病房和手术室之间的患者,他们的临终岁月孤苦难捱,只有医疗器械作伴。在逝世的那一刻,患者的喉头里插着软管,血液里流着化学药物,身体上满是刀口和缝线。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葛文德是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的大力倡导者。在他的畅销新书《最好的告别》中,葛文德详细纪录了父亲的终老过程。
老葛文德本来是一位身体强壮的泌尿外科医生,后来脊髓中被查出肿瘤。手术后,他的病情继续恶化,逐渐丧失了自理能力。放弃治疗后,葛文德給父亲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住进养老机构,一是在家接受善终(临终关怀)服务,由专业的护士上门照顾。老葛文德选择了后者,最终在家人的陪伴和专业人员的护理下安详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葛文德与他的著作《最好的告别》-
葛文德在书中提出疑问:“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也许,临终关怀是一个好的选择。与反对者宣称的相反,临终关怀并不是放弃,而是给予当事人尊严、舒适感、控制感和有质量的生命。
– 临终关怀的作用 –
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慰籍
在美国临终与姑息治疗研究院创办的PalliativeDoctors网站上,有很多关于临终关怀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子的:
有一位97岁高龄奶奶Aleen, 她在家人的建议下,从备受折磨的医院转入临终关怀机构,这极大地改善了她临终前的生活质量。当女儿Michelle告诉别人母亲正在临终关怀机构待着时,多数人都会报以同情和遗憾,但Michelle说:“不,不要感到遗憾。临终关怀其实拯救了我妈妈的生活。”
的确,不论是病人还是家属,都能从临终关怀中获得极大的安慰与解脱。这也是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与作用之一:不仅仅是改善病人的生理状况,也改善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
死亡是一连串摧毁的过程,它摧毁当事人的人性和尊严,更瓦解人的勇气与信心。临终关怀要做的,就是舒缓那个瓦解的过程——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并最大限度地保有人的尊严。一般而言,临终关怀需要做的事情是:
1. 照料病人:放弃过度治疗,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
2. 维持患者的尊严,提高临终生活的质量:例如,只要病人未进入昏迷阶段,仍有自己的意识与判断,我们就应尊重并维护其权利与选择,如参与制定医疗护理方案等等。
3. 共同面对死亡:死亡来临前,无论是患者,还是亲友,都会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对分离的惧怕。
对很多人而言,卸下彼此心理的负担是临终关怀能带来的最大慰籍。在另一个临终关怀故事里,31岁的Cathy罹患癌症,治疗无望后,Cathy自己选择了打响临终关怀机构的电话。
姐姐Sue回忆道:“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艰难了。我们看着她日渐瘦削衰弱,心爱的头发也慢慢掉光。她是一个坚强倔强的人,现在却要承认自己会死掉,会和自己的三个孩子分开。”
但当临终关怀机构妥善安置好了Cathy后,大家都觉得肩上的担子卸下来了一点。“恰当的医疗管理让她的精神振作了起来,她也比以前更爱说话了,仿佛变回了那个曾经的她。她也愿意穿上自己的喜欢的衣服,坐在轮椅上,让我推着她去散步。”
对于家庭而言,事情也更顺利了一点,“所有人都坦然地接受了事实,每个人的心理负担都少了一些,我们也开始理性地讨论葬礼以及后事的安排。”
心理分析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她的著作《论死亡和濒临死亡》中提到,人在死亡前会经历5个阶段的心理变化:从否认与隔绝,到愤怒,到交涉,到抑郁,再到最终的接受。
这一跌宕的心理过程对多数人都是难以承受的,专业的临终关怀则能帮助患者们一起渡过这个阶段,最终进入安然的境界。很多临终关怀机构也提供专门的“丧亲关怀”,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做关怀抚慰,渡过心理难关。
– 临终关怀在中国 –
任重而道远
在奶奶去世的多年后,我在网上搜寻过临终关怀机构。家乡的那座城市没有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医院里没有,养老院里也没有。甚至在省城,也仅仅只有一家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实际情况是,自桑德斯在上世纪70年代创立圣克里斯多费医院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并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美国和日本分别在1982年和2002年将临终关怀与医疗纳入医保体系。
临终关怀机构可独立存在,也可以存在于医院养老院中,上门服务也是一种。多数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人员都是专业的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以及接受过训练的社工与志愿者等。他们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辅助治疗(如按摩)、康复运动、丧亲关怀、精神心理辅助等服务。
早在1988年,中国大陆便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但近30年过去了,大陆目前大概也仅有200余家临终关怀机构。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这个数目与远远不足够的。以美国为例,2011年,有近44.6%的人是在临终关怀项目中去世的,接受临终关怀的人达165万。在那一年,美国的临终关怀项目/机构达到5300个,覆盖美国全部的50个州。
-美国的临终关怀机构-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社会大众的观念中,临终关怀是一个被冷漠对待的概念,机构发展也在种国内遭遇种种瓶颈。除去相关的投入不足,市场化运作不够之外,人们对待临终关怀的观念也稍显落后。我们缺少死亡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对死亡缺乏足够的正视与尊重。甚至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临终关怀就是等死,这是极大地违背孝道与伦理道德的。
当我向亲人提及临终关怀这个概念时,提及奶奶去世时的痛苦和可能改善的情况时,他们也是迷茫的。
但我想,一个人能否以有尊严的姿态走完生命的全程,既关乎个体的生命质量,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价值取向。
我期待临终关怀被正视,被接纳,并在全社会开展与实现的那一天。
我希望我爱的人能够尊严地离开。死亡需要的是正视和尊严,而不是虚假期待或遮遮掩掩。
这篇文章的缘由是简单心理的咨询师们在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并延伸出对临终关怀的讨论。临终关怀这四个字浅显易懂,在医疗与心理领域也非常重要。但在现实中,它并不被很多人所熟知。那次讨论也勾起了内容实验室一位成员的回忆,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它或许有些沉重,但值得被探讨。
不知道大家对临终关怀是怎么看的呢?有没有相关的经历或故事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欢迎留言给我们。
——J室长
延伸阅读: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临终关怀与死亡的知识,可以参考下列的网站或书单
网站:
李嘉诚基金会「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
//www.hospice.com.cn/
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
//www.hospice.org.tw/2009/chinese/
香港善宁会:
//www2.hospicecare.org.hk/
美国国家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组织:
//www.nhpco.org/
美国临终关怀基金会:
https://americanhospice.org/
书单: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阿图•葛文德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谢利•卡根
《直视骄阳》欧文•亚隆
《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
《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
《论死亡和频临死亡》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威尔•施瓦尔贝
参考资料:
Hospice,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hat is Hospice Care? Palliativedoctors.org
Extend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leen's Life,Palliativedoctors.org
Lessons from My Sister Cathy, Disney and Hospice,By Sue Hazelton
2012,Facts and figures: Hospice care in America
“我们应真正体察与存在息息相关的限制、毁灭和丧失,而不是漠视与逃避。”
—— 微博 @ 简单心理J室长
心理
-
-
- 真正的亲密关系:爱上你,而非赖上你
- 曾经的幸福归宿原来是陷阱有一位来访者,我们称呼为苹果小姐吧,她来心理咨询是因为,她发现没有办法和丈夫好好相处。因为她总是看不惯丈夫的一些行为,小到洗碗的习惯、大到思考的方式,这让她非常容易爆发脾气,搞
- 安然心理与童话
-
-
-
- 心理测试:选择一个手掌图案,它将揭示你的个性信息
- 作者:九霄云客神秘而古老的绘画图案,包含了古代人类的生活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恐惧来自于无知,而为了应对这种无知,人们常常会虚构出一些意象,并赋予其特殊的能量,来帮助我们战胜恐惧,获得心灵的成长
- 九霄云客
-
-
-
- 解决吸毒者的心理问题,有没有必要?
- 心理疾病吸毒者也会有?什么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要治吗?心理疾病难治吗?心理疾病怎么治?以上都是患者家属经常性询问我们的问题,随着合成毒品吸食越来越泛滥,在他们当中出现心理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心理疾病成
- 王文甫
-
-
-
- 喜欢你,失去你,最后……
- 喜欢你,失去你,最后…….mp3 06:36.774 来自氢心理 喜欢的人走了,却把习惯和回忆留在了你身上,深入骨髓,无药可医。编辑:森学长主播:如初 资深情感主播,喜文善琴。90秒自测抑郁症、焦虑
- 氢心理
-
-
-
- 心理测试:下图你最先看到什么细节?测出隐藏在你个性中的真相
- 作者:九霄云客熟悉心理学的朋友可能听说过巴达姆效应,指的是当人们在面对笼统的,公式化的评价与具体的,系统化的评价时,往往会选择前者。深受这种效应的影响,使得很多人并不能够真正了解个性中的真相,而更愿意
- 九霄云客
-
-
-
- 心理测试:选择哪种超能力,揭露最适合你的职业
- 前阵子《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出来后,一时间,仿佛所有人都在猜测,第四部到底有多少超级英雄是真的死了,第四部要超级英雄要怎么打败灭霸再一次拯救世界……在真相出来之前,不如跟着小编来做一个超能力的心理
- 知我心理学
-
-
-
- 70%的性侵者,都是你的熟人|心理学识破施暴者动机
- 作者:壹心理主笔团|洛希————F 是小野前男友的朋友,一直对小野很友善,之前在聚会时也算是聊得来。听到小野准备要被调派到国外工作,便坚持要在家中亲自下厨为她践行:“明天周末,有空来我家吃顿饭吧,为你
- 壹心理
-
-
-
- “我这样是不是得去找咨询师?”
- 大家好,我是赤那小姐姐。之前,念(自)念(言)叨(自)叨(语)过大家对心理咨询的可能看法和心理咨询是如何进行的。这周,要来念叨念叨什么时候应该去找咨询师。平时跟小哥哥小姐姐们的聊天中,偶尔会被问到:“
- 开心教练
-
-
-
- 我希望我爱的人能更有尊严地离开|临终关怀是什么?
- 文|西京 简单心理内容实验室编辑|简小单 简单心理官方编辑很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当奶奶在家中自杀未遂,家人们尖叫着冲上去抢走她试图用来勒死自己的绸带时,我开始对死亡与尊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杀的原因很简
- 简单心理
-
-
-
- 为什么会吸毒?心理医生最想告诉你这五大原因
- 一个人吸毒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比如:被人诱骗吸毒等),也有很多人是主观吸食毒品的,他们很多都是因为一些心理因素导致吸毒。一、超负荷的工作、学习压力比方说一些都市白领、忙于学业的学生,这些
- 王文甫
-
-
-
- 拖延症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克服?
- 文/阿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感导师、心灵疗愈师、作家、人性研究学者)图/网络拖延症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克服?每个人都会有拖延症,如果你的拖延症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了,那么就可判断是心理发生障碍问题了,
- 二级心理咨询师阿秋
-
-
-
- 你想改变自己吗?请先做到不否定自我
- 关注本号哦,分享心理干货知识,伴您人生路。有个案例故事:18岁小伙子,每天想改变自己,他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因此苦恼和痛苦让他几乎抑郁。我发觉这个心理特点特别普遍:挑剔自己,嫌弃自己,看不到丁点优点,满
- 心岸姐姐
-
-
-
- 在和伴侣的不良关系上,「父母皆祸害」这话是不无道理的
- 文|犀犀张简单心理内容实验室编辑|简小单 简单心理官方编辑青春期时,剧作家派特·康洛伊参加了一个心理学课程。课上,有人告诉他,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被暴力对待,以后也会打孩子;而如果母亲被家暴,很可能自己长
- 简单心理
-
-
-
- 焦虑症抑郁症还有身体疾病,如果应用了这种疗法就会完全被疗愈
- 心理学是人人能学的,试着改变自己的认知,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人们都是容易出现负面想法,焦虑、恐惧、担心、自责等等,没有人想到我的想法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很多人都是无意识行为,当我们明白了我们
- 三清感悟
-
-
-
- 心理测试:你最先注意到什么,测试在别人眼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 我们经常以为,别人眼中我们的样子就是我们心中自以为是的样子。但心理学家发现,实际上每个人的自我认知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大相径庭,大部分人严重高估了自己。那么,你在别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一起测一下吧
- 谈心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