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你为什么趴在爸爸身上?”这个妈妈的回答让无数父母点赞
- 来源:爸妈说事
就在刚刚,好友丽丽打电话告诉我,说她摊上大事了,昨天晚上和丈夫羞羞的时候,一不小心被六岁的女儿撞了个正着。
把正在温存的两人,吓得赶紧拿被子遮蔽自己的身体,场面一度十分地尴尬。
我听到后止不住的大笑:谁叫你们这么粗心大意,被孩子发现了。
丽丽听到后非常委屈:
平时孩子睡得可沉了,怎么推都推不醒,哪知道昨天这么反常,突然就醒了。
早上还一直在追问我和他爸昨晚在做什么,可把我俩害臊死了。你说,我们到底怎么跟孩子解释才算好呢?
其实遇到这个问题的又何止丽丽,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在某个时候,突然遭遇孩子的尴尬提问。
特别是涉及到夫妻知识这个话题,家长们更是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把握好尺度跟孩子讲明,怕说的太过火,又怕孩子听不明白。
郁闷之下,就会选择对孩子的提问避而不谈。
但是在我看来,孩子对夫妻生活的提问是孩子了解知识的好机会,家长们更应该保持不要逃不要躲的态度。
抓住孩子感兴趣的点,及早进行隐私知识普及和教育,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你越遮掩,孩子越好奇
有个机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统计:究竟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孩童时期曾经有过目睹自己父母行房的尴尬经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参加调查的人当中,大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承认,在自己的幼年时期,曾经有过此等经历。
随后机构再针对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群进行深入的访问,调查显示在这些人群中还有60%的人不知道父母当初到底在做什么。
或者是被父母的各种借口给蒙混过去,直到长大后孩子才后知后觉地明白父母是在做羞羞事。
相信大家在小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电视里突然出现了男生与女生亲热的画面。
然后一家人立马就跟热窝上的蚂蚁一样,开始进入备战状态。
你爸负责找遥控器换台,你妈负责遮你眼睛,其他人负责强行尬聊以转移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好奇地多问一句,多半会得到一个“你现在还小,问这些干什么?长大了就懂了。”这样官方标配的答案。
但事实上,没有什么知识是长大了就能懂得的。
如果你一直避而不谈,讳莫如深的问题,某一天孩子突然懂了,那么他一定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
很多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不需要隐私教育,甚至对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采用掩饰的方法来回避孩子的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是:
你越掩饰,越不说,孩子的好奇心就越大,更容易被不良书籍和光盘所吸引,甚至会因为好奇而去尝试不良行为,这个结果显然不是家长想要的。
不过话说回来,真的被孩子撞见,究竟如何回应比较好呢?
首先,爸爸妈妈的情绪要稳定下来。
正在兴头上被孩子撞见,做大人的自然会很尴尬加蒙圈,情绪没把控好的话,很容易会埋怨对方,或者呵斥孩子。
此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冷静,像平时一样与孩子对话,并巧妙地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
“怎么了宝贝,做噩梦了吗?”
“宝宝这么晚了怎么还没睡,是不是想妈妈了?”
“宝贝渴了吧,妈妈去给你倒点水。”
这样平淡无奇的对话,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一方面也提示了孩子,撞见“这种事”并没有犯错,爸爸妈妈还是一样爱你。爸爸妈妈的“这种事”很常见,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次,观察孩子的情绪。
孩子惊讶?说明孩子还不懂,是时候给他科普一波知识了。
孩子走开?哭泣?说明孩子有一定了解,或者误解,科普、纠正孩子的观念。
如果觉得当天解释有些理不清语言,可以隔天与孩子畅谈一下,了解孩子的疑惑,并向他们耐心解释。
直接把孩子轰出房间,或者支支吾吾搪塞过去,都不是什么好的解决方式。
如果觉得自己解释得不妥,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知识的儿童绘本书籍,辅助为孩子讲解。
羞于谈论是每个父母的通病
谈起隐私教育的问题,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去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编写了本《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教育书籍。
但是却被家长联名投诉尺度太大,校方只好无奈地回收该系列读本的事情。
在我看来,学校推行隐私教育书籍,这本来是教育界的一大好事,但是父母的谈隐私色变,将隐私教育视为洪水猛兽,让孩子连个最后了解知识的地方都没有。
这不禁让人感叹即使现在都21世纪了,但目前大部分家长对隐私的态度依然跟古时候一样,古板又腐朽不堪。
特别是当孩子遭遇侵害的时候,还会有一部分家长会选择为了自己的名誉而让孩子遮住伤疤,孩子甚至在受伤后连哭喊的能力都没有。
据“女童保护”数据统计:
2017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侵害儿童(14岁以下)案例378起,平均每天曝光1.04起。
受害人超过606人,女童遭侵害548人,占比为90.43%,男童遭遇侵害占比为9.57%。
受害者中,年龄最小的仅1岁,而7至14岁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犯罪嫌疑人侵害的目标。
这一个个冰冷的数据无不在告诉我们:
现在不该是个“谈隐私色变”的时代,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恶魔藏在哪里,而坏人会不会向你的孩子伸出黑手。
曾经看过有个节目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节目组找来几个孩子,测试他们会不会在陌生人面前脱衣服。
在7个小朋友里面,有5个愿意脱掉自己的衣服,只有2个小朋友拒绝了。
有自己自愿脱的。
有帮妹妹脱的。
还有任由陌生人来脱的。从小朋友的眼神我可以感觉到,他很茫然。
有一个小朋友拒绝了。面对这样的试验结果,妈妈们都非常惊讶。
从这个测试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是在遭遇不幸的时候,没有接受过隐私教育的小朋友他们大脑会一片空白,处于懵懂的状态,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由此可见,羞于谈论,只会让孩子对隐私产生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容易给坏人留下了机会。
父母应该是孩子隐私教育的老师,教会他们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比什么都重要。
隐私教育上请杜绝一切玩笑
从古至今,父母们就一直很怕孩子问这样一个问题:“妈妈/爸爸,我是从哪儿来的呀?”
面对这样直白的问题,绝大多数父母都会用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借口搪塞编造故事。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你是充话费送的。”
“你是天上掉下来的。”
这些言论更是父母们最喜欢用来搪塞孩子的借口。
但其实家长的回应不仅仅是回答一个问题,还会让孩子对“隐私”产生朦胧的认知,建立起对“隐私”最初的态度。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
父母的态度与回应,很大程度影响着儿童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识,诱发不一样的感受与行为。
所以当孩子再次问起自己是怎么来的时候,请别再用那些荒诞的借口来搪塞孩子,要知道,只有正面、积极、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才是王道。
也许,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家长问:我现在已经知道隐私教育有多重要了,但是我还是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呀?
不会就学啊。我们不是常常教育孩子“不懂就问”吗?
隐私教育阶段年龄表
0-2岁
通过一些简单的绘本、图片等方式, 告诉孩子男生、女生的不同。
绘本推荐:《小威向前冲》、《我们的身体》。
2-3岁
孩子会逐渐建立性别意识,还会出现看父母洗澡、上洗手间、看同伴的身体等行为。
这其实是标志着,孩子的心理发展,进入了自我认知的重要阶段,可以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身体的器官部位。
4岁以上
开始接纳社会规则并学习融入群体,所以这个阶段也是让孩子学习尊重他人身体、保护自己隐私、通过科普知识去帮助孩子建立身体界限。
告诉孩子最基本的事情
认识身体
让孩子认识身体,一起解读相关的故事书。这个时候,父母不要羞涩、拧巴、欲言又止、忸忸捏捏。
不要让别人触碰你的隐私部位
跟孩子说被小背心和小短裤包遮挡的地方,只有爸爸妈妈和医生两种人可以看噢,但爸爸妈妈和医生也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看:
1.爸爸妈妈帮你洗澡、上厕所帮你擦屁屁、衣服脏了湿了要替换时才可以。
2.医生只有在你生病去医院了检查身体时才可以。
告诉孩子青春期的变化
专家建议,在青春期来临之间,提前让孩子们知道这个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时期,好让孩子在从学校“学习”或突然发现以前,能更早地做好准备。
小心“隐性侵害”
我们都知道,实施侵害的坏人,70%以上是孩子认识的人。
坏人并不像孩子所认识的那样,都长着一副怪兽的模样,他们也可能长得很好看,看上去很和蔼……
美国有一则7分钟教育短片,告诉孩子在下面这五种警报里的人,最需警惕:
视觉警报:有人看你的隐私部位,或者让你看他的隐私部位。
言语警报:有人和你谈论你的隐私部位。
触碰警报:有人想触摸你的隐私部位,或者要你触摸他的隐私部位。
独处警报: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单独跟他们待在一起。
约束警报:有人想抱你、亲吻你。
这一切都是在告诉孩子:
你的身体你做主,没有你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观看、触碰。如果有人这么做,第一要拒绝,第二要尽快告诉爸爸妈妈。
每当新闻中曝出孩子遭受侵害的消息,做父母的我们总是愤恨不已。
只是,儿童性教育学家胡萍曾提醒:
有一种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巨大伤害的“隐性侵害”,常常被忽视,它不但会破坏孩子的身体界限,还会破坏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轨迹。
而它就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很多不恰当的养育方式。
最后,身为家长的我们应该要明白:
隐私教育不是羞耻和邪恶,也不是教孩子怎么进行两性行为。而是为了教孩子如何认识生命、如何认识身体、如何保护自己。
就像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你嫌隐私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你孩子太小”。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孩子是同性恋,你会接受吗?这位妈妈的智慧行为,给大众上了一课
在本地上大学和在外地上大学,哪个更好?过来人都这么说......
8岁女孩和男友热吻过夜,亲妈全程支持!这世上最大的恶,是贩卖孩子的童真
育儿
-
-
- 你没有离开我,你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
- 今天(4 月 4 日)是清明节,细雨白菊、家国齐哀。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缅怀已经离去的亲友故人,想起他们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仿若他们不曾离开。在过去,「偶尔治愈」接到了许多投稿,关于离世亲人的故事。如...
- 丁香医生
-
-
-
- 孩子小时候常去这4个地方,长大必有大出息
- 作者丨番茄妈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总是待在家里,很少走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了?但其实,真正的教育并不囿于课本或是校园,生活处处是课堂。只有走出去,孩子才能更好地看这个世...
- 超级育儿师
-
-
-
- 夫妻之间,比离婚还“恶心”的2件事,有一件就要小心了
- ◆ ◆ ◆作者 | 席席老师来源 | 习伴(ID: xiban2020)最近,黄圣依和杨子吵架上了热搜。原因是,他们的育儿理念发生了分歧。作为妈妈,黄圣依希望孩子多才多艺,所以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行程也规划得满满当...
- 嘟嘟医生
-
-
-
- 老婆越懒 婚姻竟然越来越好
- Notice关注育儿网视频号与您共享育儿及育儿有关的生活方式
- 育儿网
-
-
-
- 唐筛&糖筛,看完这篇文章不信你还不懂
- 在医院做完早孕检查确诊怀孕后,孕妈妈就应当去医院定期检查,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了。整个孕期各种各样的检查,搞得孕妈妈真是眼花缭乱。尤其是“唐筛”&“糖筛”,着实让人搞不懂。虽然两个名字听上去一样,...
- 快乐孕育孕妇课堂
-
-
-
- 6岁女童每周肚子痛,父母带她检查,医生:你俩离婚吧
- 随着现在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因此很多家庭中,爸爸妈妈都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就会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但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爸爸妈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不仅如...
- 高中学生家长慧
-
-
-
-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很真实
- 文|好孕姐在中国,“孔融让梨”的故事,知名度很高。故事中,四岁的孔融,面对一盘子梨,自己拿最小的,把大地让给哥哥和弟弟,被称赞为“尊长爱幼”、懂谦让。但是,聪明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
- 好孕
-
-
-
- 24楼,3条人命,那个29岁妈妈坠亡背后,是所有人都会沉默的真相……
- 愿人间再无此悲剧。24楼,三条人命。留给人间的,只有一声叹息。警方通报说:系因家庭矛盾及夫妻感情不和,携子女跳楼自杀。带着孩子自杀太自私了从她生前的影像记录里也能看到,她和孩子的互动满满都是爱。停在...
- 中小学家长手册
-
-
-
- 新型“情感暴力”正在席卷千万中国家庭,不打不骂,却影响孩子的幸福
- ☾每晚19:49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来源丨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文 | 洛 奇 作者:娇云马思纯一条微博让人心疼。谈及自己患上抑郁,她说了一个细节。小时候,父母经常告诉她:“你要懂事...
- 好孕妈妈
-
-
-
- 让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
- 全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你是否有许多疑问却不知如何解决?疫苗去哪儿接种?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育龄期和哺乳期女性能否接种?以下20组问答,带你了解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有必...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
- “妈妈,你为什么趴在爸爸身上?”这个妈妈的回答让无数父母点赞
- 就在刚刚,好友丽丽打电话告诉我,说她摊上大事了,昨天晚上和丈夫羞羞的时候,一不小心被六岁的女儿撞了个正着。把正在温存的两人,吓得赶紧拿被子遮蔽自己的身体,场面一度十分地尴尬。我听到后止不住的大笑:...
- 爸妈说事
-
-
-
- 亲妈都吓坏了!兄妹俩“相差三周大”,还同一天出生?!
- 你敢相信吗,下图中两个体型一大一小的可爱小朋友其实是同一天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亲兄妹!除了体型差异,这对同日生的兄妹实际上还“相差三周”......是不是觉得很吃惊?没关系,你不是一个人,毕竟连孩子亲妈都...
- 这里是美国
-
-
-
- 生完孩子,产妇无法翘二郎腿,如此蹊跷,是小毛病,还是大隐患?
- 小梅今年32岁,上个月,在医院顺产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虽说生产的时候,困难点,时间长点,但总算有惊无险,加上生的又是男孩,成全了一儿一女的愿望。全家人都很高兴,婆婆还花钱请了保姆,照看小梅坐月子。 ...
- 小红姐产房故事
-
-
-
- 长辈眼中的营养汤水,却是营养学家眼里的“害娃汤”,快停下来吧
- 在我们的意识里,煲汤是很有营养的一种进补方法,于是,各种食材制作的汤品被有娃的家庭热捧到饭桌上,孩子少喝一口,家长都着急。可事实上,这些看是营养丰富的美味汤羹在儿童营养学家眼里却含有“有毒”的成分...
- 杏妈说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