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春运之战:滴滴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来源:吴晓波频道



成为会员收听音频


到公众号回复“早茶”,领取每天精神食粮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是属于我们的天地,这是我们要捍卫的行业。因为没有人比我们更懂,也没有人比我们更在乎这个行业。”



2018年初,滴滴年会上,总裁柳青如是说。



但没想到过去这一年,成了网约车行业生变的一年。滴滴发生几起安全事故引发质疑,易到被大股东公开半价甩卖,曹操专车晋升独角兽,美团入场,哈啰入场……



王兴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两个网约车平台才能实现。”但谁是第二家呢?人人都有不同意见。



几天前,春运大幕拉开,而顺风车一直是春节跨城回家的重要方式——越来越重要的方式。







2016年春运,滴滴顺风车运送190万人次跨城出行;2017年春运,848万人次;2018年春运,3067万人次;2019年春运呢?



几天前滴滴表示,春运期间,下线整改的顺风车业务不会恢复。



同时,哈啰在6座城市上线顺风车,嘀嗒开启春运季……于是,在各大应用市场上搜索“顺风车”,成了这幅景象:








滴滴口中“我们的天地”,如今却是他人在争抢。此景宛如历史上,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自以为万世之业,山东豪俊却悄然纷起。



可是,滴滴的那句“没有人比我们更懂”也有几分道理。作为行业老玩家,滴滴对安全问题的忧虑,暂缓了恢复顺风车的步伐,其他新选手就能保证做好安全吗?




出行行业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回答。



滴滴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可是鹿死谁手?这个行业又将经历多久走向成熟?政府应该管到什么程度?小巴请教了几位大头,让我们听听他们的观点。








魏武挥


天奇阿米巴基金管理合伙人


科技专栏作者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滴滴的市场领先地位很难改变




滴滴是出行行业里最受关注的公司,也是在风口浪尖上的公司,2018年出现了两起比较严重的危机事件。所以,到目前为止滴滴依然保持谨慎状态,这个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一点,很有可能滴滴现在的现金流状况还是比较充沛的,虽然没有利润,但是它和ofo、摩拜这些共享单车还是很不一样的,它手上还有子弹,所以也不急于一时来做这个事情。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会更受瞩目,所以当下就比较谨慎。



相对来说,哈啰也好、嘀嗒也好,它们没有滴滴那么受人瞩目,且没有前科,所以胆子会大一点,对现金流这一块的需求也更强一点。毕竟顺风车是一个蛮来钱的业务,成本投入相对来说不大,所以它们不可能抛弃这个事情,这也就是所谓的新玩家更愿意尝试一些。




如今的出行市场,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滴滴依然是领先的一家公司。但是2018年以来,我们能看到其他公司的发展也很迅猛,比如首汽、曹操、上汽等,大家都想到这里面来分一杯羹。







但其实专车还是蛮烧钱的,它和顺风车不一样,需要投入大量车、司机,所以到目前为止,整个专车细分领域中,能不能挣钱仍然要打一个问号。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滴滴的市场领先地位很难改变。格局可能是:滴滴持续领先,个别大城市会出现一些竞争者,比如北京首汽、杭州曹操、上海上汽等,但是总体来说仍然是滴滴领跑。



我认为政府在网约车这一块仍然需要有一些更开明的管理措施。



从目前来看,各地交通委有一些措施是非常莫名其妙的,比方说一定要求本地牌,或者是一定要求本地户籍司机。我们在其他领域,一般的用工并不会特别强调必须是本地户籍,而且本地户籍和安全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因果关系。




强调了本地牌、本地户籍司机以后,就会使得供给大幅受限,而出行市场里的专车模式是讲规模的,规模不到一定的份上是不可能挣钱的,当供给大幅受限,用户体验就不好,专车公司就很难去挣钱,专车的费用就会非常高。








宗宁


知名自媒体人


《格局逆袭》作者




大型汽车厂商进军网约车业务


或将打破垄断格局



目前,滴滴在顺风车业务方面还承担着较大压力,其核心是保住专车业务。这时哈啰突破性地推出顺风车业务,是为了抢占市场,即使失败了,对其自行车业务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哈啰推出顺风车业务没有什么负担,比较激进。滴滴则比较谨慎,一旦再出问题,就可能会影响到其整个公司的经营。



从2019年1月1日开始,滴滴司机必须持证上岗,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成本问题。比如要求北京网约车司机必须是北京户口,但实际上愿意开专车的大多是一些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司机。







这将导致市场供需成为一个很大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持续提升待遇,最终导致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仅是滴滴方面的成本,消费者打车的成本也将增加。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毕竟价格上升太厉害,消费者也不乐意。这就意味着专车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动态平衡的状态。



当下,专车行业最明显的特征是大型汽车厂商进军网约车业务,例如上汽已经算是车厂进军网约车的成功案例。



其实,在海外,不少车厂就是租车公司的大股东,如果汽车销售下滑,就会将生产的车拿来出租,或用来做网约车。



今后,越来越多车厂入场网约车会成为行业趋势,毕竟国企车厂的实力和背景都非常厉害。大型车厂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布点,将促使车辆的提供更加丰富和合规。



当行业竞争越激烈,给消费者的好处越多,越有可能打破专车行业的垄断格局。







刘国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管理学院 副教授


公众号:老刘商业洞察




哈啰顺风车上线的时点很好


但变数依然很大




顺风车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所以,任何以“出行”为使命的公司都不会放过这块蛋糕。



哈啰之所以积极上线顺风车,我认为原因如下:



1.进一步充实立体的“出行”网络。未来哈啰出行一定是想形成出行、旅行、物流等产业链的完整闭环。哈啰背后也隐藏着阿里为了丰富支付宝线下支付场景的努力,以应对微信支付接口的压力。



2.出于时机的考虑。第一个时机是现在处在寒冬时节,哈啰单车用户活跃度极低,需要补充产品来维持公司在全年的流量稳定性;第二个时机是春运高峰,大家对顺风车的需求量大。



3.网约车领域滴滴已有绝对统治权,哈啰选择投入最少的顺风车切入,是以最经济的方式挑战滴滴,最大程度降低了哈啰的试错成本。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哈啰出行具备了与滴滴竞争的实力,能否成功还有很多变数。







从单车到顺风车,用户群体的重合度并不是太高,一旦顺风车的应答率低,用户体验就变得极其糟糕。




安全保障方面,哈啰做了一系列规范和专业技术设定,但依然无法逃避安全风险问题,尤其选择长途顺风车是一种安全风险较大的尝试。



而滴滴则比较谨慎,主要还是被动的。一方面是内部尚处调整期;另一方面是等待国家法律进一步明确责任边界。



但就算再严审司乘资质,也无法改变顺风车需要靠自我驱动保证安全问题这个事实,这一点现在还未见起色。



我建议:限制顺风车接单数量,以此筛选出真正的顺风车主,防止以顺风车的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经营服务。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共享出行市场一直没有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自身造血问题,资本烧了这么多年,仍没烧出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



二是准入机制的松紧问题:规则太松,行车的安全、素养、礼仪等就不会太高;规则太紧,司机侧的供给数量就不会太高,最终影响到对终端用户的响应度、服务水准和便捷度。



而究其背后,与资本的短视与贪婪,企业不重视用户价值,过多关注用户数量的思维有极大的关系。








本篇作者|木有药师|梦清 | F君|当值编辑|何梦飞


责任编辑|郑媛眉|主编|魏丹荑|图片|视觉中国








《哪个城市不怕房价跌》


《互联网大公司都在年会上搞些啥》



长按扫码进入“吴晓波频道”公众号


获取今日所有内容




出行行业的变革,蕴含着哪些机会?企投会100多位权威导师,1000多位会员,与你一起探讨如何成为卓越的企投家,抓住下一个十年的中国经济红利!企投会EIC四期招募已经正式开启,欢迎加入企投会!


点击下图▼加入企投会


名人

<< 26 27 28 29 30 >> 

公众号 • 吴晓波频道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