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为什么会被饿死?
- 来源:最爱历史
因为吃饭问题,唐中宗李显发了很大脾气。 大唐景龙三年(709年),由于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地区接连遭受水旱灾害、再次出现粮荒,于是,有大臣建议唐中宗效仿他的父亲唐高宗和母亲武则天,搬到洛阳“就食”,以方便接受江淮一带的粮食供应。 没想到,唐中宗却发了好大脾气,他愤怒地说: “岂有逐粮天子耶?!”
1
说起来,“逐粮天子”还真的有,而且为数不少。隋唐两代,隋文帝就是“逐粮天子”的首创者。 隋朝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夏粮颗粒无收,为此,立都长安的隋文帝不得不带着一干王公大臣东移到洛阳就食,因为在当时,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地窄人稠,所产的粮食在平时就已经难以满足关中地区日益增长的人口所需,一旦出现水旱蝗灾等自然灾害,关中地区更是经常发生饥荒和“人食人”。 鉴于关中地区出产日益不足的困窘,隋朝大业元年(605年),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发动男女百余万开凿通济渠,从而掀开了隋唐大运河的浩瀚工程,以方便立都关中的帝国,方便接收来自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财赋。 由于开凿大运河功臣浩大,隋炀帝又急于求成使得民怨沸腾,因此唐朝人在论及隋朝灭亡原因时,普遍认为大运河工程,是促成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在皮日休看来,大运河是惠及千古的交通工程,隋炀帝若不是急于求成滥用民力,其治水之功,甚至不亚于大禹,而大运河的核心功能,是由于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有逐渐向江淮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定都关中地区的隋唐两代,正是通过大运河得以接收来自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财赋,确保帝国的运转。 而此中,粮食运输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缺粮,一直是困扰隋唐两代帝国的魔咒,隋炀帝为了到江淮流域“就食”,甚至最终被困死扬州。
到了763年,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但是大唐帝国的粮食供应,又出了大问题。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所能控制的人口,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的891万户、共5291万人,锐减到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的293万户、共1692万人,由于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加上人民逃亡南方、或是躲避徭役“匿户”,例如李白就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这就使得大唐帝国的征税基础锐减了三分之二还多,为了恢复税收,于是到了780年,唐朝开始改变以往按照人头税收的办法,改而实施按照土地征税的“两税法”。 但是随着帝国对于人口等控制力的减弱和财收的锐减,加上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时常割据、阻碍大运河等粮食生命线的运输,这就使得大唐帝国此后时常进入命悬一线的危险境地。 当时,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以后,从关中地区到整个黄河中下游,“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是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与此同时,不断崛起的吐蕃则趁着唐朝衰弱,不断侵入边境,甚至在763年一度攻占长安,尽管在郭子仪等名将的反击下,吐蕃最终退却,但是为了应对吐蕃的攻击,唐朝却因此不得不在边境陈列大量军队。 当时,吐蕃趁乱占据了唐朝的河西走廊和陇右等地,不仅掠夺了唐朝的大量土地和人口,而且深入到了关中地区的肘腋地带,成为了大唐帝国的心腹重患,此后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一直持续到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的唐蕃长庆会盟才基本结束。 为了供养规模庞大的防御吐蕃和威慑藩镇的中央军队,唐朝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而粮食供应就是其中的首要问题。 唐朝初期,全国军队约为60万;安史之乱后的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军队总数为“七十六万八千余人”;到了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朝军队已经扩张到了“兵额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一兵”。 尽管这时期唐朝中央政府能控制的户口增长到了335万户,但也仅有开元盛世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二左右,户口、财源锐减,但要供养的军队却不断激增,这种“三户资一兵”的沉重枷锁,也使得大唐帝国不堪重负,并只有通过加重剥削百姓来解决粮食供应和征税等问题,但这又导致了人民继续逃亡“匿户”等恶性循环和财收继续减少等恶果。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赞、点在看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杜海斌:《唐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粮食问题研究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 》吴宾 党晓虹:《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6期吴宾 党晓虹:《试论中国古代粮食分配与粮食安全 》吴宾 党晓虹:《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对古代粮食安全的影响》吴宾 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王军 李捍无:《面对古都与自然的失衡:——论生态环境与长安、洛阳的衰落》蔡云辉:《战争与古代中国城市衰落的历史考察》陈东:《唐长安城毁灭的历史地理考察》
- END -
点击此处最爱历史作品集,4.6折限时购▼
点击此处
更多走心内容,值得关注▼
-
-
- 一个人成功必备的三大要诀: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 《管子·乘马》中有言:“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这句话告诉我们谋事成事的诀窍:做成一件事,往往产生于周密考虑,成功于实践探索,失败于骄傲自满。一个人做好这三点,必将取得成功。 1 生于虑“生...
- 顶尖老板圈子
-
-
-
- 唐朝为什么会被饿死?
- 因为吃饭问题,唐中宗李显发了很大脾气。 大唐景龙三年(709年),由于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地区接连遭受水旱灾害、再次出现粮荒,于是,有大臣建议唐中宗效仿他的父亲唐高宗和母亲武则天,搬到洛阳“就食”,以方便...
- 最爱历史
-
-
-
- 赵光义当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24岁的嫂子的?真相让人愤怒
-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考虑到太子尚且年幼,临死前任命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跟随柴荣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两人虽为君臣,感情却比亲兄弟还要好,柴荣对他无比信任。只可惜,赵匡胤辜负了柴荣的信...
- 史学界的9527
-
-
-
- 海昏侯和他的玉器|再现西汉高等级贵族的生活
- 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其父刘髆(bó)乃刘彻与孝武李皇后(史称李夫人,汉武帝一生中最钟爱的女人)所生之子,是汉武帝第五子、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外甥。公元前97年,刘髆受封“昌邑王”,建都昌邑(今山东省巨野...
- 玉器鉴定专家
-
-
-
-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 作者 :不雨亦潇潇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公元234年秋,天地肃杀,落木萧萧。一位面容憔悴的老人,在军士的搀扶下,来到军营操练场上。望着那雄武奋发的士卒,他仰天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这老...
- 古墨社
-
-
-
- 以新视角讲述大情怀,《啊摇篮》实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突围
-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啊摇篮》将目光聚焦于那段鲜为人知却值得被铭记的历史,以中央托儿所的保育员和孩子为时代缩影,回望历史长河中这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以此为切入口,在5月21日的专家研讨会上,与会...
- 广电头条
-
-
-
- 双时空叙事的《大浪淘沙》,这些创新值得一说
- 《大浪淘沙》有两新:一是双时空视角的呈现手法,二是展现“大浪淘沙”历史选择的主题表达。作者:江勇一张长桌,几碟小菜。 1926年8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与李惠馨,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见证下,结...
- 广电时评
-
-
-
- 亡一人,亡一城,亡一国
- 1公元1253年,大理国灭亡南宋就此变成孤家寡人自赵匡胤黄袍加身以来在古代中国的土地上辽、金、西夏、西辽、吐蕃诸部……曾经那么多相爱相杀的小伙伴如今只剩下宋一个了站在宋土上向南、向东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
- 最爱历史
-
-
-
- 王阳明:墙,推倒了就是门
- 禅师给小和尚出了一道题:把你放在一个四面是墙的房间里,房间里有扇门,你要找到它,因为你只能从门中出来。小和尚找了很久,连砖缝也没放过,最终确信没有门,只有墙。小和尚想:没有门,就不能自己造一扇门吗...
- 做人
-
-
-
- 半年800余人,无一遭遇意外!这场“秘密大营救”深刻改变了中国
-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前,一叶红船从嘉兴南湖驶出,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一百年后,红船驶过的地方,红色土地换了人间。 在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中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身先士...
- 瞭望智库
-
-
-
- 巴以暂熄战火,冲突为何七十余年久拖不决?
- 巴以冲突发展到今日,彼此之间的伤害陈陈相因,已很难决然分出对与错。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是巴勒斯坦的主人,让谁离开都不可能;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双方自然各不相让;以色列打死了很多巴...
- 南方人物周刊
-
-
-
-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 01格局越大,越不纠缠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 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
- 顶尖老板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