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清华复旦“夸夸群”火爆:孩子求夸的背后,藏着一堆不会夸奖的家长
  •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青榄君

图片:unsplash

来源: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


 1 


前段时间豆瓣有一个求夸小组火了,在这个小组无论发什么,都有人夸你,让你开心。

 


没过多久这股求夸的热潮就席卷各个高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交大等名校都依次建了夸夸群,复旦大学甚至有6个人均500人的夸夸群。

 

觉得自己学的专业不好有人夸你:



没坚持减肥有人夸你:


 

连早上起不来也有人夸:



有心理专家分析说:“进入夸夸群的孩子都是95后和00后,他们从小很少得到父母的夸奖和肯定,所以才渴望被人夸奖。”


▲西安交大学生说进夸夸群后很开心

坦言“从来没有人这样夸过我”

  

不过新一代的父母和上一代父母不一样,正因为小时候没受过肯定,现在为人父母后大部分都采用赏识教育,只是很多父母还不会夸,陷入了赏识教育误区,把夸奖这一剂解药变成了无效药,甚至是毒药。


 2 

赏识教育误区一
盲目夸、泛滥的夸

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全家人就给建了一个夸夸群。

 

刚出生的时候,全家人围着夸:“哎呀长得多乖、啧啧,眼睛多大啊;这皮肤多好啊,又白又嫩。”

 

娃再大一点,能抬头了——“好棒好棒”、能坐了——“哇,宝宝真能干”、能站立了——“宝宝好厉害,能站立5秒”。

 

娃能去上幼儿园了,夸!娃会自己被书包了,夸!娃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夸!


作家艾小羊也曾在文章中说,现在很多家长喜欢从小吹捧孩子。

“我发现中国父母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喜欢吹捧孩子。前天我去商场,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自己吃了一小碗饭,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简直像看到地球之光一样,围着说‘你真棒’。这么大的孩子自己吃饭,难道不是他的本分?”


在全家人盲目、泛滥夸奖后长大的孩子怎么样了?


很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听不得别人半点批评。


有家长就反应自家孩子被各种盲目的夸给夸坏了,不愿意听到半句批评的话。



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


有一位朋友,她小时候比较乖巧,学习成绩也很好,所以家人就一直各种夸,从来没批评过她半句。到了初中以后各科目难度加大,她成绩有些下滑,老师指出她学习方面的不足,她表现得非常不服气,听不进任何人的批评和建议。


被称为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的《孩子:挑战》中提到一个观点:奖赏能为孩子提供心灵上的满足,但错误的奖赏方式却会让孩子产生依赖。

 

因此夸奖不能泛滥,当然也不能因为这些极端案例就因噎废食,吝啬夸奖。

 

像有家长说为了避免孩子没有抗挫力或者飘,会故意贬低或批评孩子。这种做法也不对,得不到肯定的孩子不会变得坚强,只会变得更脆弱、更自卑。


▲《少年说》一位女孩求妈妈多夸夸她

结果妈妈却执意认为孩子不打击会“飘”

 

正确的做法是,不吝啬对孩子夸奖,也不害怕对孩子进行批评。


夸奖孩子做得好的方面,批评指正孩子做得不好的方面,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客观、完整的自我评价体系。这样孩子才能做到自信但不自恋,自知但不自卑。


 3 

赏识教育误区二
喜欢夸“你真棒”


以前有家长留言说,她经常鼓励和夸奖孩子,但是孩子依然不认真学习,为什么会这样。

 

一问才知道,这位家长所谓的夸就是“你真棒”、“你最听话了”,这种夸奖,上了小学的孩子一听就是知道是假的,毫无激励作用。

 

网友“红果果”分享过自己很讨厌妈妈夸“你真棒”的经历。

 

他说小时候,妈妈就喜欢用“你真棒”来鼓励他:“小学期间,还挺管用,初中以后,包括高中大学,妈妈还是用简单的一句‘你真棒’、‘你肯定能完成之类’的话鼓励我,我就感觉这些话已经很无力了,参加工作之后,当妈妈再说这些话的时候,我非常的反感,因为我已经知道我没有那么好,每天都在我很棒和我不行中转换,特别痛苦!” 

“你真棒”不是夸奖,更像是父母偷懒下的一句哄孩子的话。

 

孩子小的时候还没有判断能力,听到“你真棒”会开心,但越长大听到这样的话会越不开心,因为这说明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只是敷衍孩子。这种夸奖对孩子成长几乎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真正的赏识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你最棒”、“你真厉害”,而是耐心和细心的陪伴,具体和真诚的鼓励。

 

对孩子的夸奖越具体越好。比如,孩子今天的作业写得又快又好,可以说:“今天的作业,你写得很认真,正确率也很高,比昨天进步不少!”

 

孩子早早上床睡觉了,可以说:“你今天比昨天早睡了1个小时,而且是在爸爸妈妈都没有催你的情况下,妈妈觉得你很棒,比以前更自律了。”

 

孩子给你看他画的画,可以说:“这只鱼画得好生动,像活得一样。”而不是:“宝贝,你画得真好看。”


 4 

赏识教育误区三

喜欢夸“你真聪明”

 

最近看了一本教育专家李玲俐老师的书——《陪儿子一起上小学》,李玲俐老师说她之前很喜欢夸儿子聪明。

 

五年级时,孩子喜欢下棋,经常和爸爸切磋。为了激发孩子对下棋的兴趣,每次孩子赢了棋,李玲俐老师就会夸:“儿子你真聪明,又赢了爸爸。”

 

可是后来连续输了几次后,孩子就再也不下棋了。


李玲俐问儿子为何不下棋了,儿子回答说:“我老输,你们该以为我笨了!”李玲俐好奇地问他:“你认为如果比爸爸聪明,就会赢他?”儿子回答说:“那当然了!”

 

这一句回答让李玲俐突然明白,自己以前夸奖错了。

 

李玲俐老师的确夸奖错了:夸奖孩子的天赋比如“聪明”、“漂亮”,会让孩子形成固定思维,认为自己的能力是由先天决定,后天改变的空间不大。

 

刚开始夸孩子聪明,孩子可能会充满信心,但一旦遇到了困难就会退缩,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做不到就是不够聪明,或者害怕自己做不到,被别人说不聪明。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让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参加了一次智力拼图任务。

 

研究人员将学生分成两组。做完第一轮拼图任务后,研究人员对第一组学生说:“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对第二组学生说:“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接下来对这些孩子又进行了一轮测试,并在测试中加大难度。结果发现:


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勇于面对挑战,进行不同尝试,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实验中束手束脚,不敢犯错,退步了大约20%。


因此千万不要夸孩子“聪明”、“漂亮”,而要夸孩子“努力”、“勤奋”,这样孩子才能形成成长型思维,认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能有所进展,今后才会越来越优秀。


 5 

赏识教育误区三

喜欢夸“你真是个好孩子”


身边很多家长都喜欢夸孩子:“你真懂事”、“你真乖”、“你真是个好孩子”。

 

只要孩子认真学习,或者遵从了父母的意思,都会得到这句夸奖。

 

但是,常常被夸“你真是个好孩子”的孩子,将来会出现两个问题:

 

  • 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为了被夸父母夸真乖、真懂事,他们事事都去讨好父母。


  • 做事没有主见,脱离了父母就不知道该如何下决定。

 

如果孩子做对了,不夸孩子懂事乖巧,该怎么夸?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对夸孩子有多条忠告,家长试试夸以下这些方面,会让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更优秀。

  

  • 夸奖坚毅

 

“即使练琴很辛苦,但你一直没有放弃,真棒!”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在对数千个样本分析后得出结论: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的,不是漂亮的外表、很高的IQ,而是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毅力。


因此父母要多夸一夸孩子在毅力方面的表现,而不是直接夸:“你真听话,又练了一小时琴。”


  • 夸奖选择

 

“真高兴你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夸奖选择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当孩子明明很想玩游戏,但想到最近要准备考试,却选择了学习时,父母就可以这样夸,而不要夸孩子真懂事。


  • 夸奖细心

 

“妈妈感冒了,你知道给妈妈倒开水,盖被子,你这么细心体贴,妈妈很感动。”

 

细心体贴,懂得关心别人,是孩子一个很好的品质。父母要经常表扬这种品质,但不要笼统地夸孩子真乖真懂事。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一位网友留言说他身边有一个又胖又笨的女孩,最后却考上了名牌大学。原因就是她妈妈总是能够在一堆缺点里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前进。

 

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正是赏识教育的作用。正如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说过:“你想要人家有什么优点,那么你就应该这样去赞美他。”

 

因此,大胆对孩子进行夸奖吧,只要夸奖是客观适度的,只要夸奖时记住以下几句箴言:

 

夸孩子具体的表现,不夸孩子“真棒”;

 

夸孩子努力,不夸孩子聪明;

 

夸孩子坚毅、会选择、细心,不夸孩子“真乖”、“真懂事”。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简介: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专门研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跟着青榄学古文》音频节目正在热播,内容涵盖1-9年级语文教材的古文篇目,每天10分钟,帮孩子解决学古文难的问题。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回复 1 至 5 任意数字,查看热门文章

育儿

1 2 3 4 5 >> 

公众号 • 儿童心理课堂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