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睡眠日丨古画中的美梦
- 来源:章黄国学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那么古人是怎么描绘和理解睡眠的呢?和小喵一起在古画中寻找答案吧!
热爱睡觉
睡觉,大致是从古至今受众最广的一门爱好,没有之一。
只可惜,今人多朝九晚五,忙于工作,睡觉只等同于休整,远未及“爱好”之说。古人,特别是古代文人或修行者,十分悠然,视睡觉为精神体悟的过程,多了几分雅趣。深以为然者,是僧人巨然。
湖山春晓图 南唐 巨然
公元 976 年正月,李煜被宋兵俘送到汴京,南唐宣告灭亡。
一同北上的,除去后宫妃嫔,还有翰林图画院的一众画师,其中就有徐熙之孙徐崇嗣。巨然非画院画师,长居江宁开元寺,也跟随李后主跨越千里,去到了汴京。不过,他始终未脱下僧袍,而是选择落开宝寺,继续修行。
如今的开宝寺,已非往昔样貌,只剩一座宋代木塔式样的琉璃塔,回望着千年前的虔诚。因塔身砖瓦的颜色浑如铁铸,故又被称为“铁塔”。
巨然于此多年,声誉大起。
山间寺观
虽是如此,他祖述董源的绘画风格,仍是没有获得太过广泛的影响力。宋代画家们直接继承的,是北方的荆浩和关仝一派,那种壮阔刚劲的山水画,在北宋初年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少数文人如米芾,称说董源画“平淡天真”,说巨然“布景得天真多”。细细观阅,确如其言——巨然的山脉骨体雄强,坐地而通天,为宋初风格,但不同的是,浸润他的仍是南方湿润气息,因此其画作大都气格清润,天真温和。
《湖山春晓图》,便是此般模样。
山色
画题中的湖山,多指湖水与山峦。唐代诗人元稹写道: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诗中可知,湖山气色与人间繁闹,相去甚远。巨然喜作竖式构图,将山色的迤逦平雅、傲远凝重,和溪流的平静舒缓、怡然秀丽,淡然的表现了出来。
溪流
与之相对的“人间繁闹”,则穿梭其中——
山中散落几处房屋,如伫立仙境。画里共绘 7 人,各不相同:道人着卷中最为鲜亮的衣服,手持拄杖,与童子行路山间;侍人备好鱼篓,甩网河中,提线捕鱼;樵夫欲上山砍柴,远处的人家恰与亲友道别...
进行时的世间景象,赫然卷上。
人间繁闹
万千气象、兀杂之事,亦有放下之人。
你看那岸边的闲士,正倚床小憩,不远处的仙鹤隐喻其睡意或自修所抵达的至高境界,而下面的一片水,起着平静的波澜,似有若无。
小憩
多数时候,古代画者对周遭事物的看法,少有文字记载,而读其画,品其画格,便可知其世界观。
又如南宋何荃,曾为宋徽宗时期画院的画师。南渡之后,历任三朝,工于绘事。
由北而来的人,李唐最为耀眼,他甚至被尊为北派的最后一位宗师。比较来说,如何荃一般默默无闻的画师,为数众多,少有人提及,史书更不会在乎一位“画工”的生平。如要窥探其内心与趣味,唯有观赏那些留存至今的多少被驯化过的内府小作了。
草堂客话图 南宋 何荃
完成《草堂客话图》时,应是 1171 年,何筌高龄,画技纯熟。
他将茅舍掩映于柳丛后,树前小溪绵延流淌。一侧的童子兴致盎然,放牧归家。定睛一看,童子牧归之畜,竟是两只小黑猪...
牧归
柳丛后,友人踏桥来访,堂上两人对坐而谈,这正是题中“客话”之意。所有这些惬意,又都被置于了更为美好的景色中——奇石耸立的远山,潺潺流动的溪水,苍翠虬劲的松柏。而茅舍,正于其中。
友人来访
再往远处看,即是草堂。
公元 759 年,经历了多次任职与被贬后,47 岁的杜甫心灰意冷,辞官南下去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处居所,名为草堂。他在诗篇《狂夫》中写: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这里的草堂,就是后人口中的“杜甫草堂”。
至南宋时,以草堂为书房名,变为了文人自况的绝佳选择。
何筌画笔下的草堂,确为茅草顶。亭中,只见一人卧于榻上,旁边茶几叠放数本诗书,而榻上之人,早已入梦。
榻上之人
实际上,今天的“睡觉”更像是古人口中的“寝”,而“睡”和“觉”,原本是分开的两个字,前者多指坐着打瞌睡,后者指刚刚睡醒。依此观图,丘壑林泉中人,偶入梦境,以“睡觉”言之,似乎更为贴合。
相较之下,自然界中动物们的“睡”,也有些许色彩。
赵孟頫之子赵雍曾作《马猿猴图》,有“马上封侯”之意,其玄外之音,已然超越绘画本身。但画猿或猴,并非起自元代,古人喜画猿猴,是因其生活在高山深谷,啸声孤旷,有隐士清幽之风。道教更是认为这种动物“寿同灵鹤”,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意味。
马猿猴图 赵雍(明人摹本)
无论如何,细读画中的猿猴与马,前者俯卧于马背之上,相互依偎,两者静谧安逸且相映成趣,应会使你有些睡意了吧?
睡意
那就不必拘谨了,此爱好总是好的,谨记:要认真睡觉,热爱睡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LCA ”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 LCA,如需阅读更多精彩文章,可搜索关注。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向文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历史
-
-
- 大宋第一疑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
-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跟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喝了顿酒,几个小时后,身强体壮、无病无害的赵匡胤,突然暴毙宫中,五天后就被匆匆下葬,由此引...
- 最爱历史
-
-
-
-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的“文学考古”,有何创作“秘诀”?|草地·访谈
- 马伯庸的历史悬疑小说,如《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以及《两京十五日》等,以扎实的历史考据、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逻辑和幽默的文风被众多读者喜欢。有读者将这一类型命名为“考据型悬疑文学”...
- 新华每日电讯
-
-
-
- 世界睡眠日丨古画中的美梦
-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那么古人是怎么描绘和理解睡眠的呢?和小喵一起在古画中寻找答案吧!热爱睡觉睡觉,大致是从古至今受众最广的一门爱好,没有之一。只可惜,今...
- 章黄国学
-
-
-
- “我们大宋不吃这一套。”
- 01我叫范成大,苏州人,我的外公是蔡襄,所以我的字,也有很多人喜欢。很多人都说我是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我觉得自己最牛叉的事情并不是写诗,而是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当时隆兴北伐失败,金国觉得我们还想折...
- 古墨社
-
-
-
-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说话!
- 人与禽兽的区别在哪?《礼记》有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言简意赅:知“礼”者为人,不知“礼”者,是为禽兽!渑池之会?秦不是秦,赵不是赵!公元前279年,意图伐楚的秦昭襄王...
- 武酷网
-
-
-
- 吐火罗史诗: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显示的吐火罗人的千年史(三)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最后的辉煌:唐代的西域吐火罗诸国/中亚的吐火罗故地的情况在唐代,吐火罗故地(主要为今日阿富汗北部、塔吉克南部和乌兹别克东...
- 冷炮历史
-
-
-
- 民间俗语:“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究竟啥意思?
- 古人认为“死者为大”,所以无论是地位高低,死后都会举行庄严肃穆的葬礼。虽然丧葬形式多种多样,但土葬一直都是主流。人死之后需要放入棺材中,葬入地下之后还要垒一座坟,以示生者对死者的敬畏之情。古代俗语...
- 史学界的9527
-
-
-
- 又一部9分国产片,开场就惊艳到我
- 继《阿凡达》《指环王》宣布重映后。豆瓣8.9分的经典日本电影《情书》也有望登陆国内院线。鱼叔已经等不及,在大银幕重温中山美穗和柏原崇的演出。这是一部关于暗恋的电影。更特别的是,它是一部关于书信的电影...
- 独立鱼电影
-
-
-
- 这座中国最硬的城市,最近火了
- 荆楚大地,汉江之畔,有一座古城。相传,刘备在此三顾茅庐。诸葛亮应其邀请出山辅佐,筹划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那场惨烈的保卫战,原型是宋蒙战争中发生于此城的关键...
- 最爱历史
-
-
-
- 日本遗孤:哪边是故土,战后漂泊数十年
- “遗孤们大多选择回到日本,他们想把一生的痛苦、漂泊,没有得到的或者已经失去的爱,寄托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渴望在这里开启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但是很快发现,这是一场幻梦”文/本刊记者 刘璐明 发自哈...
- 南方人物周刊
-
-
-
- 日本的大唐基因是如何被写入的?
- 什么,唐朝少女居然穿越到现代了?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引千万人围观,各大媒体盛赞,几乎一夜之间,这些从唐朝穿越回来的少女成功“霸屏”,甚至火到了国外。紧接着,仅仅时隔十几天,元宵节的“元宵奇妙夜...
- 历史D学堂
-
-
-
- 萧放|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情缘
- 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情缘文 | 萧放钟敬文(1903—2002),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界的学术大师。在80余年的学问生涯中,他亲手建立了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两大学科。在他晚年,还以少有的学术自信,倡导建立中国民俗学...
- 章黄国学
-
-
-
-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693,阅读时间:约7分钟历史提问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答:作为各类金属里比较“年轻”的一款,虽然今天的...
- 朝文社
-
-
-
- 三千年一遇的妙人,至今找不出第二个
- 苏轼不是无神论者。他一生多次遇到神神鬼鬼,遇上了,就去和它们讲道理、谈条件。一次在回汴京(开封)的路上,经过一条山路,随从中有一个人忽然像中邪一样,开始脱自己的衣服,直到脱光了为止。苏轼赶紧让人帮...
- 最爱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