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话剧《香山之夜》编剧李宝群: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感温度的历史人物
-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香山之夜》日前在北京人艺上演,观众纷纷走进剧场,重温历史、感悟当下、思考使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感受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高度统一。近日,记者专访该剧的编剧李宝群,听他讲述了这部剧不寻常的创作经历和心得。
李宝群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并不陌生,在《香山之夜》之前,他已经成功创作了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古田会议》和戏曲《百色起义》等剧本。然而,当2019年春天,北京人艺院长任鸣找到他委托创作这部《香山之夜》时,李宝群刚开始有些犹豫。“我更擅长写普通人或小人物的戏,以前在东北时写了多部表现底层工人生活的戏,调到北京工作后,仍然在坚持表现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没想到,和北京人艺第一次合作是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戏。”李宝群回想起最初合作的机缘,觉得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他认为从编剧的角度看,“双清别墅”这个历史时段,缺少写戏必需的困境、逆境、绝境,戏剧性不够强,而且那期间发生的很多事已经在多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表现过,想要有艺术上的突破,难度很大。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
当时,任鸣向李宝群表示:北京人艺做这部剧要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提出一个点子,就是要写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一个夜晚的“超时空心灵对话”。这个点子打动了李宝群,他决定接下这部戏,尝试写一个不一样的关于“双清别墅”的戏。“即便确定了这样的思路,写起来依旧是很难的。其一,这两个人物在这个夜晚,实际上不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毛泽东在香山、蒋介石在溪口,怎么把这两个人组织到一个心理空间,结构成一部戏,这是很有难度的。其二,写毛泽东和蒋介石,对编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生命运、不同的生命态度、不同的世界观,他们是那个时代两大重要政党的领袖,都是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想表现好这样两个历史人物是非常难的。其三,在这样一个夜晚,他们两个人到底在想什么,他们有可能进行怎样的碰撞、交流,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以及性格,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揣摩。”李宝群坦言,这是作为编剧面临的一些难点,但他决定迎难而上。
接下这部剧的创作任务后,李宝群开始大量阅读历史资料。他以前写过革命历史题材的剧本,对党史、军史有深厚积累,但为了这部戏,他重新系统地阅读了有关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文献、传记、诗词、日记、历史资料,特别是1949年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并进一步聚焦到4月23日前后他们做了什么。“我们把全剧的时间确定在4月23日夜里,这一天的白天,毛主席已得知渡江战役胜利的消息,夜晚他有彻夜工作的习惯。这样一个夜晚,是有和蒋介石展开心灵对话的可能的。”李宝群说。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
为了这部戏的写作,李宝群多次到北京香山和浙江溪口实地探访。他认为,历史生活也是生活,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是相通的。到香山和溪口这样的地方,回到历史人物生活的现场、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这种现场里边是有当年的生命气息、是有“气场”的。“在香山,我能感受到毛主席坐在亭子下读报。毛主席在香山散步,听着鸟叫、听着水声。今天,鸟还在叫、水还在流,空气里仿佛还能感受到毛主席在1949年的春天是怎样的心境:前方捷报频传,天下归心,马上要开始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立一个新中国,能不能站稳脚跟、把这个国家建设好?这些都是毛主席作为政治家要思考的问题。香山寂静的夜晚,只有毛主席房间的灯光还亮着。”同样,在溪口,蒋介石的气息也留在那个历史的空间里。“蒋介石下野了,面对家乡的山和水会想什么?他童年和少年在这里长大,后来也经常回到家乡,这次回来大势已去,南京被攻占。那段日子,他在和父老乡亲告别,祭扫先人的墓和先人告别,登山临水和家乡的山水告别。当时他已年过60岁,还在依恋着这片山水,他在想未来还能不能有机会再回来?”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
李宝群谈道:“我写戏前喜欢最充分地‘占有’生活、‘占有’人物、‘占有’细节,我要能感受到人物在说话、在行动,这对于写作非常重要。”前期扎实的功课,让李宝群在创作过程中既把握了大的历史时代背景,又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他也试图去思考历史的深层次规律。“历史是由个体组成的,蒋介石和毛泽东属于特殊的个体。编剧首先要面对的是两个个体的人,而这两个人可以传导出两个政党的起落兴衰,也可以传导出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这背后则是人心向背。历史是由具体鲜活的人构成的,我不想把历史写空。”
为避免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容易落俗的套路,李宝群在写作时努力避免把这部剧写成一个宣传品,他希望做出一个艺术品。李宝群说:“这部戏在众多宏大的历史叙事当中、在众多按常规动作叙说历史的写实剧作当中,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即借助舞台的假定性、借助艺术的想象,把这样两个人物并置在一个夜晚和两个不同的空间,让他们发生‘超时空心灵对话’。这样一种艺术切入角度、这样一个特定的形式,已经形成了一种突出的艺术特色。”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
然而,在李宝群看来,更核心的问题是戏剧即人学,戏剧要着力写人、着力塑造人物,这是写任何题材,包括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写人,在这部戏里就是要塑造好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形象,尽可能不要让这两个形象概念化、口号化。这其中,涉及到人物思想、情感以及性格的表现。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
以往,很多艺术作品把毛主席写成带着光环的神。“这个夜晚,毛泽东内心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会涌动起一场精神风暴。作为一名政治家,他会思考过去为什么会胜利,胜利之道在哪?他也会想今天进了北京,要怎么建设这个新的国家?情感方面,很多观众都在毛主席回忆杨开慧牺牲的那一段感动落泪,那是毛主席这个人物真实情感的流露。他会想到,今天我们胜利了,多少革命烈士为了这一天失去了生命,他们都看不到即将建立的新中国了。他的内心世界难以平静。还有,他对人民的感情——他曾大病一场,是老百姓杀了正在下蛋的鸡煮鸡汤救了他的命;赤卫队背着他跑了几十里山路,硬生生把他从敌人的围剿中救了出来……所以,毛主席动情地说,我的命都是老百姓给的!这些都可能出现在毛主席的心理河流中。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温度的毛主席。”
同时,李宝群也不想把蒋介石写得脸谱化、概念化。在他看来,这个夜晚的蒋介石内心世界也是相当复杂,南京总统府被攻陷了,他的内心是无比纠结的。他还寄希望东山再起、从头开始,他说戏还没有唱完;他也在总结和反思,为什么会失败?全剧的高潮,蒋介石问毛泽东怎么看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说:“你败给了一条历史规律,你失去了人心,人心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两人又展开一段论胜败、论兴亡的思想较量。“所以,这是思想交锋、情感互相激荡的一部戏,一直在起起落落中发展。在心灵对话和较量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塑造这两个人,以及展现两个人的内心世界。”李宝群说。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
“为什么毛泽东和蒋介石有潜在的心灵对话的可能性呢?戏剧有时候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可能发生的。这个东西就有意思,观众也觉得有意思,觉得可以信任这种可能性。那个夜晚,蒋介石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交流的人,充满孤独感和苍凉感,这是一种人生况味。最后,他黯然告别家乡,很苍凉地说了一句:上帝保佑。”李宝群谈道。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
这部戏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构建了大量心理戏,全剧流淌着两个人的心理河流,“有时候互相碰撞、互相激荡,有时候相对平缓,有时候又剑拔弩张,还有一些瞬间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这个时候带来的是一种叙述的自由。比如,毛主席想到杨开慧,痛呼‘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想到死去的千万烈士和战友,毛主席说‘真希望把他们从天上请下来,再请他们抽颗烟,再请他们喝杯酒’。此外,这部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用语言来塑造人物,所有的舞台语汇都服务于人物的塑造、服务于这个夜晚心灵的流淌”。
《香山之夜》历经两年创作打磨,其间8易其稿、进行4次专家论证,在创作团队的通力配合下,最终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探索呈现了一个独特的“香山之夜”。李宝群表示:“这样一部作品对编剧是考验,对导演和演员同样是考验。我们经过艰难的努力已经把戏做出来了,目前看反响还不错。但这部剧刚刚出来,还有进一步精致化、细致化、艺术化的空间。戏剧是人学,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更要聚焦于人,把人物写得值得玩味、把人性写得深刻,观众才会被感动,作品才有魅力。希望这部作品经过打磨,能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历史
-
-
- 这部爆火的电视剧有续集吗?
-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最近,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首播收官在这部火出圈的电视剧里几位年轻人的经历和抉择让无数观众感动泪奔央视新闻专栏《那时他们正年轻》也记录了他们的故事01陈延年是陈独秀长子...
- 央视新闻
-
-
-
- 为什么要过清明?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实至名归 用者为尚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作者:拾遗后记:国家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不仅是我们祭奠亲人的节日,也是我们纪念先贤英烈的载体。不懂历...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
-
- 日本最强留学生,竟然跟李白是好朋友?
- 隋唐时期,中日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官方的往来之下,必不乏私人交友。许多的日本遣唐使和遣唐留学生都与中国文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一同寻访名山大川,切磋画艺,吟诗作对。比如著名的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他...
- 知日
-
-
-
- 未来英国会一分为四么?
- 从世界历史来看,西方古代以来也产生了很多大国,尤其是近代,那更是有很多超级大国产生,最典型就是大英帝国,最强大的时候,基本上统治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地区,二分之一的人口,领土面积多达几千万平方公里。...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专访|话剧《香山之夜》编剧李宝群: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感温度的历史人物
-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感温度的历史人物——专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编剧李宝群中国艺术报实习记者 王钰话剧《香山之夜》日前在北京人艺上演,观众纷纷走进剧场,重...
- 中国艺术报
-
-
-
- 除了火耗归公,雍正皇帝还用了哪些手段整治官吏
-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3000 字阅 读 需 要 9 分钟雍正皇帝是影视剧中的常客!在中国历史上,雍正是雷霆万钧的反腐败之举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康熙皇帝性格相对宽仁,以“中正和平”...
- 历史D学堂
-
-
-
-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求是》杂志记者 宗 言“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是我们党百年征程思想沉淀的经典名句。这句话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呢?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记者来到西柏坡,重新走进党的...
- 求是网
-
-
-
- 帝国遗民:秦国治下楚国遗民过着怎样的生活?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作为亡国遗民系列的经典题材,秦人统治下的楚国人,其实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题材。只有充分了解楚人的政治生态和生活方式,文化氛围...
- 冷炮历史
-
-
-
- “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时,峥嵘青年毛泽东如何抉择?
- 最近,电视剧《觉醒年代》正在热播。该剧讲述了1916年至1921年间,中国的热血青年们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历程,刻画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鲜明人物,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
- 瞭望智库
-
-
-
- 孟琢、张祎昀丨何谓训诂:论黄侃先生的训诂界定与理论自觉
- 导言今天是黄侃先生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在训诂学史上,黄侃先生对“训诂”的界定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这一界定被后世广泛引用,而更在于它蕴含了黄侃先生对语言文字的源流本变规律的高度自觉,并影射出了从“训...
- 章黄国学
-
-
-
- 关于“清明节”你知道多少?
-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要到了,同学们,你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本期快乐魔方作文小编就为大家讲解有关...
- 快乐魔方作文
-
-
-
- 人生的最高境界:修心
- 心若不动,万事从容。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里。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能从容应对。01艰难处修心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
- 教练技术
-
-
-
- 寒食节丨一个不应被淡忘的中国传统节日
- 寒食节的故事清明将至,春雨连绵,还有多少人,记得今天是寒食节呢?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 i小学奥数
-
-
-
- 赫拉特攻防战:英国与俄罗斯争霸中亚的关键转折点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19世纪30年代,随着拿破仑战争的彻底结束,沙皇俄国终于能腾出手来推进自己的东方战略。当时的他们有两大战略目标,包括土耳其占领...
- 冷炮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