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与《伏生授经图》
- 来源:章黄国学
《尚书》与《伏生授经图》
文丨王一舸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文献亡毁几绝。数十年后的汉文帝时代,典籍搜求困难。于是,朝廷派大臣晁错求问一经于原秦博士伏生。
这一经,就是伏生冒死藏在墙中,记在心里,度过漫长的危险,漫长的隐忍和漫长的被忽略和败朽之后,以九十岁高龄传下的《尚书》。伏生自己有口音,年纪大了说不清楚。含混不清的话语,只有照顾他的女儿听得懂。所以由他女儿协助转述,晁错花了好几个月,勉强记录保存下来。不全,28篇。现在被认为可靠的《尚书》,就是这28篇。此为“伏生传经”本事。
所谓“焚书坑儒”,其原始动机主要来自“革命”。先秦虽有“诸子百家”,大都枝叶学说,根深蒂固的权威还是秦之前的王朝——周。秦要推翻周的传统,建立自己的权威,是其对致力于继承周朝官方文化的儒家进行着重打击的主因。这种话语权的斗争你死我活。《尚书》作为周朝甚至更早时代的文献集存,是重点清除对象。伏生,便是一位不合时宜的“继绝者”。
在儒家题材的绘画中,“伏生授经”属于少数具有感染力的题材,其缘于一种精神力量。即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下,毕生坚守,完成志愿,责任和使命。伏生的形象,也通过他的事迹与绘画传了下来。
伏生授经图 (传)唐 王维
最有名的一幅,是传为唐代王维所作的《伏生授经图》。
王维在绘画史中,是云山雾罩的人物。
古代绘画通识中有一条不文之规。那就是托历史名人之作的,多不可信。张丑《清河书画舫》曾云“今世相传秀雅之笔,皆后人伪迹,亦鉴赏家所当知也。”现今世上题名王维的画,绝大部分甚至到不了唐代。托名王维更像一种“文化习惯”,就像维族机智小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阿凡提一样。虽此画风格高古,概不出此类。而王维本人则更耐人寻味。
《旧唐书》“王维传”对其画能是这么写的:
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此段主要说了两点,一是他观察精细,能经营画面。二是擅山水峰石,即景物画。自古至今,有画能都是一项颇为特殊的技能,画人物更是技能中的技能。这里并未提及。但《伏生授经图》是一幅人物画。
北宋苏轼的诗“王维吴道子画”曾提到他在凤翔做官时,参观过开元寺中,传为王维所作的人物壁画。他是这么写的: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其中可见王维所绘画的是较瘦的佛教人物“祇园弟子尽鹤骨”以及竹子“门前两丛竹”。其中所言人物似可应《伏生授经图》中类如罗汉形象的那位嶙峋枯老的伏生。
伏生授经图(局部)
但问题并不在于开元寺壁画的存在,而是在于壁画到底出自谁的手笔。
王维一辈子像任何一位做官为宦之人一样。大多数时间没机会干壁画这样的事。他最有可能画壁画的“闲暇时间”是开元十九年到开元二十二年,他31岁到34岁之间。这段时间,他经历了妻子去世,赴长安又出关而东,赴洛阳隐居嵩山这一系列的事。另一个可能是在开元二十九年到天宝元年他回到长安,短暂隐居终南山。看似,31岁到34岁的他年富力强,应当不辞当一回“米开朗基罗”。但这期间没有他到凤翔的资料。记录他行动的诗歌,也无相关记录。当然,可以说这种类似“接活儿”或“发心”的事情,没必要入诗。而实际是,不谈这个“活儿”,去凤翔本身便不可考。
除这两个时间段,“安史之乱”后,有记载王维给人画过壁画。当时情形颇为狼狈。《明皇杂录》“崔圆壁”记:
安禄山之陷两京。王维、郑虔、张通皆处于贼庭。洎克复。俱囚于杨国忠旧宅。崔相国圆因召于私第。令画名画数壁。当时皆以圆勋贵莫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深,颇极能事。故皆获宽典。
由于正史中他擅山水的记载。可以想见,他作为贰臣,“运思精深,颇极能事”以乞活命的贵族私宅壁画,当不至于满壁神佛。要知道,宗教壁画是需要专业技术和巨大工作量的工程,远远不像传说中张僧繇“画龙点睛”那么简单。
最大的可能就是,苏东坡凤翔所见壁画也非王维之所,乃当时专业匠人画工所绘。附会王维,与《伏生授经图》同理。
但此作入过宋内府。有人因其形制,考证为徽宗时官方摹本。祖本即著录为王维之名的《伏生图》。此作相比画有伏生女儿和晁错的其他“传经图”,的确类独立肖像。它更可能是从唐到北宋广泛存在的“王维风格绘画”中的一幅。苏轼看过的“开元寺风格”的或为互证。但无论如何,《伏生授经图》确实是一幅能够让人心灵震动的作品。
伏生授经图(放大局部)
唐宋绘画中老年男士形象可分两种,一种近似完全写实,一种经过提炼夸张,所谓“写神”。前者其实更传神,后者多少是为了绘画方便进行的归纳。从吴道子到李公麟,某方面来说,代表后者。这幅《伏生授经图》更近于前者。这可以体现在伏生精确的衣着(唐之前颇为流行的吊带内衣,北齐杨子华的《校书图》中也出现过)和人物形象,以及他肢体那种准确的衰老而不夸张的瘦。
校书图(局部)北齐 杨子华
可以说,在诸多“《尚书》传经图”中,这幅画的伏生是最写实的,也是最枯冷的。这种并不夸张和优美化的伏生,蕴含着某种深刻——现实刻画的深刻。它令人联想起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刻画感和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的写实描绘深度。
海尔格肖像 安德鲁·怀斯
这种深刻和写实,也是它能够承载更多精神性的基础。此形象会让我们感受到这位九十岁的老人一生的坚忍,所经受的种种命运,以及岁月摧折在他的容貌形体上留下的伤痕。这一切之上,是他执卷扶案而坐,沉静超脱的神态,这神态表现了儒家一种出自于修养,理性和责任的隐忍的精神力度。它们都和伏生的历史形象是相符合的。
伏生授经图(面部局部)
它似乎也成为了以王维为名的“人物画风格”的一个例证。人们甚至愿意将其附会以王维之名。但这种写实刻画的内部创作逻辑,却和后世宗奉为山水文人画之祖的王维的印象甚为相左。
王维,一个后世选定的理想的文人形象。一个传说中如同仙人的人物。一个贪图富贵享乐,好山林,好谈玄说佛,一个成名过程颇不光彩又毫无操守的贰臣,一个屁滚尿流保命给人刷墙的清贵。却被附会了那样一种大相径庭的人物画风。这不是王维给伏生的留下的笑话,是世人给伏生留下的一个大笑话。
有时候,这种审美和声名的错位,会让人产生一种荒诞感。正如最懦弱的人并没有画出最刚强的画,但是世人期望此懦弱之人画出最刚强的画,或者世人将那些好的作品归美于一个与此不相干的借体。
后世有太多的美好归于太多不够美好的王维。董其昌南北宗画论甚至将其捧到祖师的地位。这种荒诞在明清时代的艺术和文学研究中屡次出现,似乎是对历史的嘲弄和人心的讥讽。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王维和其山水诗在中国山水画成为主流之后形成了这一系统的原始理据。这是一个新兴的传统需要拿来的宗奉的东西。而被苏东坡广告词一般的归纳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虽然,中国自古就有以文本进行绘画创作的传统,但直到这个赫赫有名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现,之后的岁月,抽象的文学和视觉绘画艺术才如此胶固的绑到了一条贼船上。
类似的荒诞事情也存在于《尚书》一经。历史上,除了伏生所传28篇之外,《尚书》有更多的存目。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篇章,有些可能出自“文物”来源,但现在所能见到的,基本都是补齐的后作。但由于《尚书》里面这样“旧瓶装新酒”的情况出现的着实比较早。以至于之后的中国文化,尤其儒家经学中所引用的“经典”,杂糅不少此类作品。甚至一些“核心概念”,都出自这类。尤其又掺和尚又混道士把儒家的事儿搞得像“新派武侠小说”一样的宋朝。江湖立命的“十六字心经”就出自“争议作品”《尚书·大禹谟》,这些重要的概念和由此衍生出的文化思想建构,已成为传统儒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就像对王维的定位和“封圣”一样,这也是一种有着荒诞感的“历史大众心理学”例证,一种夹在着循循相因,明知故犯,又“存在即合理”的事情。
但是,吹散海市蜃楼,擦去尘灰。我们眼前还实实在在摆着伏生的28篇《尚书》和这一幅配得上伏生形象的《伏生授经图》。我想,可能这就够了。人不需要了解太多复杂,能够抓住简要而本质的东西。就很好。
作者简介
王一舸,编剧,专栏作家,昆曲作家。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高洁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历史
-
-
- 学党史,总书记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
- 求是网
-
-
-
- 元稹和冯太后:历史上荒唐案的正经逻辑
- 问答音频探究视频辟谣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海焰《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3364,阅读时间:约9分钟01被群殴情圣元稹李纯是个聪明人。六岁的时候,就获得神童称号,颁发这个称号的,...
- 朝文社
-
-
-
- 断梗浮萍:被金军掳到塞北的宋朝皇族和贵妇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辱,一直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次大变革其实造成了不少高高在上者的彻底跌落,比如以宋徽宗和宋钦宗为代...
- 冷炮历史
-
-
-
- 《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究竟是虚构还是真实存在
- 作者:王金百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3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的《饮酒-其五》与《桃花源记》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桃花源记》不但文笔绝佳,更是为读者描绘出...
- 历史D学堂
-
-
-
- 屈原: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却尤其有异彩的星
- 相信大家对于屈原并不陌生,他作为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还创建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词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虽然出身贵族,却能懂得民生疾苦,有大局观,忧国忧...
- 诗经情话
-
-
-
- 快讯!《绝密使命》将播,一批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即将“高燃”来袭
- 随着《绝密使命》即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献礼建党百年,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正在紧锣密鼓创制当中,其中,《光荣与梦想》《红船》《大决战》《香山叶正红》《太阳出来了》《党小组》等剧目备受关注。来源...
- 传媒大眼
-
-
-
- 中国佛塔两千年,美到窒息
-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地图上寻找一座佛塔。当时,他读到一份日本学者的考古报告,得知山西应县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却苦于找不到影像资料。1933年夏天,经过一番筹备,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事踏上了寻塔之旅。他...
- 最爱历史
-
-
-
- 1932年4月15日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毛泽东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
- 贵阳晚报
-
-
-
- 趁我军换防空档,派遣军队登陆,非法占据半个世纪至今
- 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华民族那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自古以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国自古的疆域,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很强大。但是长期的陆地思维,使得中国长期的目光聚集在大陆上,对于...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北京被迫迁府,印证悔断肠的遗言: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
- 北京城没有毁于战争,没有毁于革命,而是毁于建设。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有能力建无数座曼哈顿、纽约,但永远没有能力建第二个北京 。当年傅作义怕毁了北京城,成为千古罪人,开城投降,使得政权顺利交接...
- 北斗局
-
-
-
- 真实故事:永远等待你回来!(泪目)
- 1法国尼斯一位母亲等待上战场的儿子的消息,等了65年。2005年的一天,史迪威夫妇在海边散步。突然,史迪威的脚触到了什么东西。他挖开脚下的沙子,一只表面结满砂石和贝壳的瓶子赫然呈现在眼前。史迪威捡起瓶子...
- 万象
-
-
-
- 《尚书》与《伏生授经图》
- 《尚书》与《伏生授经图》文丨王一舸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文献亡毁几绝。数十年后的汉文帝时代,典籍搜求困难。于是,朝廷派大臣晁错求问一经于原秦博士伏生。这一经,就是伏生冒死藏在墙中,记在心里,度过...
- 章黄国学
-
-
-
- 邓颖超在重庆的革命故事
- 抗战时期,邓颖超与周恩来一道从武汉来到陪都重庆,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担当中共中央赋予的使命,英勇奋斗,努力工作,在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留下了革命故事,传诵至今。邓颖超(1904-1992),原名邓...
- 团结报文史e家
-
-
-
- 一个晚清政坛边缘人的可笑投机史|短史记
- 作者丨陈慕谭编辑丨吴酉仁说一说晚清政坛的边缘人刘锡鸿。今人知晓刘锡鸿,主要是因为郭嵩焘。郭出使欧洲期间,刘曾是他的副手。晚清的制度,官员出洋时,须将所见所闻,忠实地写成日记,上交总理衙门,以供中枢...
- 短史记-腾讯新闻
-
-
-
- 山东“小延安”:红色档案鱼水情深
- 巍巍蒙山埋忠骨,滔滔沂水洒碧血。八百里沂蒙,一片红色的热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东解放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构筑起不朽的...
- 求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