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见的风就是雨:古代人的天气预报手段
  • 来源:冷炮历史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图片

图片

  前几天北京黄沙漫天,尘土飞扬,让人猝不及防,好在现在有灵敏的天气预报,才让我们免于夜里吃土的命运,那么古人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呢?

  图片

  《宋会要辑稿•礼第十八》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在宋徽宗崇宁五年五月左右,开封等地大旱。这正是农作物生长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要是出现旱情秋季必定歉收。于是礼部的人,决定要举办一场求雨大典,在五月二十四日当天呈报皇帝。殊不知宋徽宗一挥手说”二十六七必有雨“,既然皇帝都说了,那唯有等一等吧。果然,那两天就下雨了,大臣纷纷表示天子圣明,宋徽宗淡淡一笑,表示这有何难,“天地之间不离阴阳五行之数,今日太一移宫,水限也,故有雨。”台下传来一片掌声,称赞皇上的数术。不过历代以来古人研究了不少方法来预测天气,以五行术数来做分析只是其中一个方法而已。

  图片

  自古以来,民众都十分关心天气,自然也会想找办法预测今后天气的发展。而宋徽宗提到的那一套,在先秦时代就开始萌芽。商代就已经有气象预测,依靠的当然是占卜。当时的人最关心的就是什么时候会下雨,他们所指的雨,包含了雨、雪、雹、霜等降水现象。在甲骨文中经常会见到以“各云”起首的卜辞,如“各云,不其雨?云不启”,“各云”意思就是天空中有很多云。每当古人见到这个情况,就会占卜接下来的天气发展,看看会不会有降雨。

  图片

  周代有官员负责天文气象的预测,主要还是依靠占卜,但也会利用日晷来预测一地的天气发展。当时负责气象观测的有两位官员:大宰和大司徒。大宰是负责统筹祭祀事宜的官员,每次祭祀前他都要占卜祭祀日的天气。《周礼•天官冢宰》言:“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就是说在祭祀开始之前的十天,大宰就要占卜,预测当日天气。另外一位就是大司徒,他要依靠日晷判断所处地的天气,《周礼•地官司徒》中就写道:“日南则景短多著,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诗经》中的诗句“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写的也是先民对于气候变化规律的感知。

图片

      这一时期虽然也基于观测做出了一些经验总结,但是有相当大的数术成分,而且气候观测还和军事斗争结合在一起,比如当时的望气,就是站在高处,通过云气和星象,来判断战事凶吉和国运走向。比如《国语-楚语》记载:前庄王为抱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妨守备。说明当时高台是用来望气的,而且每个诸侯国家的国氛都有一定的高度。

      按照墨子的说法,在完成了战前祭祀之后,就是望气占卜的环节:

凡占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往气,来气、败气等种类区别,能懂得这些“气”别内容的人可预知成功、失败,吉利和凶险。找出所有有专长的巫师、医师和占卜的人,根据他们的特长,配备有关药物,供给住房,妥善安排宿住。巫师住的地方一定要靠近祭土地神的地方,一定要将其作为神灵来敬重。巫师和卜师将实情报告给守将,只能让守城主将知道其占望的结果,不要让其他人知道;如果巫师卜师出入制造传播流言,弄得官民惊恐不安,要谨慎地暗中侦察,处罚这些传言的巫师卜师,罪不容赦。
史书中也对望气活动,有很多记载。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
     “伯夙(音速)谓赵孟(赵武)曰:‘楚氛甚恶(音误),惧难。’”
      到了秦末楚汉战争时代,望气依旧很有市场,比如陈胜手下的大将周文就是以前项梁军中的“视日”者;无论是后人的事后诸葛亮,还是当事人的传闻,刘邦起事的时候,也曾用望气为自己加持,范增也认为刘邦有天子之气: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历史进入汉代,相关的天文气象观测是由太史令负责,本来太史令负责编写史书,观测星象来制定历法。不过古人认为星象和望气同出一辙,都是关乎上天的变化。于是太史令就顺便肩负起观测气象的任务。
       也是在汉代,望气学说经过了系统整理,蔚为大观,又开始风靡一时: 《史记
·天官书》记载:“王朔所候,决于日旁。日旁云气,人主象。皆如其形以占。”

        比如日旁有云气,代表着富贵发达;日月同辉也是好征兆,月亮上有玄武之光,意味着子女给父母争光。其实所谓的云气和气候变化关系很大,这套玄学理论虽然有失灵或者歪打正着的时候,但并不妨碍王侯们对其趋之若鹜,甚至将这些图做到画像砖上。到了汉末和五胡十六国时代,各种望气案例仍旧层出不穷,比如曹丕出生时,据说有浓郁的青色云气,圆如车盖,终日笼罩在曹丕身上,望气者占卜的结果是,此系至贵征兆,非人臣之气。类似于天象或者日食,这都是统治者的政治表演秀。

图片
       在另一条线上,史官们定期记录天气星象的资料。而这些观测资料经过分析,会被总结成口诀,用以预测短期天气变化。东汉崔塞所写的《农家谚》,是一本农学专著,书中有很多农谚与天气有关,如“干星照湿土,明天依旧雨”,就是下雨后的夜晚如果见到星光,明日必定会继续下雨。
   东汉时期,也有一些著作教人测风雨,比如汉朝人所著《焦氏易林》中记载:“蚁封穴户,大雨将至”。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蚂蚁,一旦用土将以蚁穴上之后,就说明有一场大雨将要来临;还有《风角要诀》记载:“候雨法:有黑云如一匹帛,日中即一日大雨,二匹为二日雨,三匹为三日雨。”这些口诀背后是有很多观察支持的,在预测短期天气变化上往往十分准确

图片


      随着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战争的频繁,迫使人们正视自然地理和气候给军事活动造成的正面/负向影响。根据历史气象学的研究,从西汉至五代一千多年间,当温度或降水条件有一方发生恶化时,反叛战争和总战争频次都将增加;对比温度和降水,降雨对反叛战争和总战争频次的影响更大,而且降水直接影响到农牧区分界线的移动,所以也影响农牧战争频次,降水条件发生恶化时,相应的农牧战争数量会增多。比如匈奴刘卫辰要求求苻坚”求田内地,春来秋往”。这个要求反映了游牧民族季节性的要求。春天的时候草原的牧草还没有长好,所以有南下放牧的需要,但是到了秋天牧草长好了,就要骑马北还:"北方沙漠,夏乏水草,时有小泉,不济大众……要待秋冬,因云而动”。刘卫辰的请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农耕区和草原地区之间,草原势力季节性南下的互动模式。

图片

       历经了之前的多次南北拉锯之后,北方政权总结出了在冬季南下,但是南方政权总结出了在夏季北伐的季节性运动规律,夏季河水高涨,立于南军沿着运河河道行进,北军在冬季南下可以避开暑热的困扰,发挥耐寒的优势。多数情况下,南方军队的冬季北伐很少有成功的战例,而北方军队也是在多次南下作战中,琢磨除了南朝国防力量强弱和季节的关系。

图片

       到了唐代,《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虽然提到了很多细节的兵种配置,军粮,武器装备和操练细则,但是在《杂占篇》,作者还是提到了占日,占月,占五星的技术,以此作为行军用武的依据,这套体系一直流传到很晚的时代,才被逐渐抛弃,虽然有些内容近乎玄学,但是其实还是有一点点现实依据,比如”月晕房糠,大风起“,就是如此

                        《占日篇》第八十二

经日月者,实也。光明盛实,布照四方,神灵御之,葵藿向之。太阳之精,积而成象,光明外发,体魄内含。故人君法之,吉凶祸变,则必照临下土。

日珥者,拜大将军。一曰:有军在野,珥南则南胜,珥北则北胜,东西准此。日两珥相对,将欲解和。

日晕而珥外,军凶。

日抱晕,随抱军胜。

日有白足,破军杀将。
10 

日有背气,色青赤,曲向外,为背叛之象。其下有叛臣,将军守边有二心。日有玦气,似背有枝直向外,如山字,两军相当,所临者败。
11 

日有晕气,傍日周员,中赤外青,军营之象,对敌之士,色浓厚者,随方军胜。日月皆晕,兵阵不合,七日晕不解,不可起兵,晕而珥外,兵凶。
12 

日晕而珥者,易上将。
13 

日晕而玦者,两军相当,随玦兵败。
14 

日晕而直气在旁,所临军胜。
15 

日晕而背虹,珥反直而贯之者,顺虹击之,大胜。
  时至宋代,朝廷希望天气预报能够预测更长的时间,协助调整各地农业生产、灾害预防的工作。当时将气象观测交由太史局崇天台和翰林局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宋会要辑稿-职官第二》:“国朝以来,凡天文气候之异,必下史官谨而志之,外有太史局崇天台,内有翰林天文院。”这两个机构要在每天清晨提交前夜的观测报告,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他们的工作情况:“每夜,天文院具有无谪见云物祯祥,及当夜星次,须令于皇城门未发前到禁中。”如果有任何气象异常,要马上呈报给皇上知道,甚至有特权可以在任何时候呈交报告予皇帝。
  图片
  《宋会要辑稿•职官第十八》:“如遇有天象,风云,气候等凌犯……所有奏状乞于通政司用黄袋,具提举太史局臣姓名封,许非时进、直达御前拆封。宋代朝廷拨给这两个机构很多资源,根据《 宋史》记录:“国朝置天文院于禁中,设漏刻、观天台、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不但两个机构都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观测仪器,同时也为他们配备了很多人手,根据《宋史》的记载,司天监中就有多达二十位职官负责天文观测。
  有良好器材和充足人手,宋代天文台交出的预测还是有依据可循的。989年秋冬之际,开封发生旱灾,连着4月没有充足的降水,到12曰7日,司天监预报两天后有降雪,果然到12曰9日,一场大雪如期而至,天子很高兴,不但宴请学者吃饭,还亲自写诗《瑞雪歌》送给他们。
       宋代天文台的预测依据,是崇天台和天文院每月都要将所做的预报呈交给秘书省记录,以便日后查验,久而久之,短期内的观测和预测规律是可以总结的。
  图片
  《宋会要辑稿•职官第二》记载:“司天风云气候, 样异证验……并一月一报。”后世的学者很喜欢收集这些预报,来学习其中的秘诀。元代历史学家马端临所写的《文献通考》,记录了不少宋代太史令所做的预报,从中我们发现,这些预测多是依靠星象变化来做出推断。如《文献通考•象纬考十二》中记 载宋真宗乾兴元年三月,太史局又早早地向皇帝预报:“木犯房,占云:秋多雨水。”他们观测到木星犯房星的现象,断定秋天肯定会有很多降雨,影响收成。果然当年粮食失收,甚至要动用储粮救济灾民。
  图片
  沿着之前《太白阴经》的思路,宋代的《武经总要》也为气象、星象、占卜保留了一席之地,由当时的司天少监杨维德负责编撰。其中的一些歌诀会教武将们预测天气:“气如黑蛇贯日,有雨水”,“日始出,有云如车盖,必雨”,“月晕亢,多雨”,“月从箕星,多雨”。这些天气口诀多是从云层、星象出发,教武将如何抬头看看天就知道未来天气的发展。
  准确得知天气的情况,对于灾害预防与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为了能够预测天气,古人研究出不少的方法,诸如占卜、统计分析,或是观测星象。但其实古代的天文观测,大部分还是基于实用经验的总结,其背后的运作逻辑还是玄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图片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小知识,可以看看后浪出版社的《知史》,书本中设置了很多有趣的小议题,比如:“六根清净”要怎么洗才干净, 东西南北中的五行阴阳术,吃太多青菜所以面有菜色,古书没有标点符号怎么读等等,这是一本有温度的小书,能够大家很多灵光一下般的启发。



历史

  • 见的风就是雨:古代人的天气预报手段
    见的风就是雨:古代人的天气预报手段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前几天北京黄沙漫天,尘土飞扬,让人猝不及防,好在现在有灵敏的天气预报,才让我们免于夜里吃土的命运,那么古人是如何预报...
    冷炮历史
  • 遍体鳞伤,走向刑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路……
    遍体鳞伤,走向刑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路……
    图源:电视剧《觉醒年代》1927年7月4日晚国民党反动军警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这位革命者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视死如归敌人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毫不理会几个行刑的刽子手强行把他按下去但是,...
    云岭先锋
  • 出来混,没一个讲义气的
    出来混,没一个讲义气的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文章配图 游骑...
    历史教师王汉周
  • 宋真宗洗刷「澶渊之盟」耻辱的奇葩手段|短史记
    宋真宗洗刷「澶渊之盟」耻辱的奇葩手段|短史记
    作者丨陈峰编辑丨吴酉仁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在澶渊签订边境和平协定,互约为兄弟之国(以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渊之盟在当时是一件影响非凡的大事,真宗与在朝大臣...
    短史记-腾讯新闻
  •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自此开始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自此开始
    遵义,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块奋发有为的热土。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会址。86年前,一场关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会议在这里召开,中国革命的历史在此转折。门楼上,6个金色刻字“遵义会议会址”熠...
    求是网
  • 我房痛失乌圆大将军。
    我房痛失乌圆大将军。
    来源:吃畫人(ID:chihuaren93)乌圆大将军不见了。春秋时期的吴国正是因为失去了伍子胥而被勾践所灭,如日中天的唐朝亦是在废黜张九龄后走到了命运的拐点。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乌圆大将军的失踪对于我大明—...
    古墨社
  • 万历二十九年,苏州有位「葛将军」
    万历二十九年,苏州有位「葛将军」
    那么普通,那么伟大。文|言九林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三十四岁的江苏昆山人葛成,决定干一件大事。他原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已在苏州城艰辛求生多年。那时的苏州,是江南丝织业的中心之一,丝织品加工业(如染色...
    大象公会
  • 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为何冒着被轰炸风险举行红场阅兵
    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为何冒着被轰炸风险举行红场阅兵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3200 字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1941年11月7日,苏联首都莫斯科大雪纷飞。但这一天对于苏联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天,1917年的11月7日,俄共(布)在列宁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
    历史D学堂
  • 鉴宝恋爱两不误,《骊歌行》今晚20点“胜负cp”加速撒糖
    鉴宝恋爱两不误,《骊歌行》今晚20点“胜负cp”加速撒糖
    今日份“骊歌行·心动游园会”爱磕糖的宝贝们都看了吗胜负夫妇超近距离贴脸聊天李一桐:刚才的高粱饴甜吗?许凯:(小声)跟你一样甜~狗粮大甩卖 处处是酥点鹅已经吸空三个氧气瓶了还没看的快去补课!!!PS:高...
    腾讯电视剧
  • 富国变穷国的典型:从民富国强到穷困潦倒,只用了三十年
    富国变穷国的典型:从民富国强到穷困潦倒,只用了三十年
    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任何穷困国家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富裕国家,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因为只有如此,那么国家才是稳定的,国力才是强大的。所以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的国家,都在为从穷国变成富国而努力,就...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白棉花与黑鸦片:如何敲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白棉花与黑鸦片:如何敲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问答音频探究视频辟谣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苏灿《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370,阅读时间:约7分钟为何区区棉花的生产和贸易可以引发世界范围内的连锁反应呢?这就不得不回答这样的...
    朝文社
  • “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生妻”是指什么样的女人?
    “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生妻”是指什么样的女人?
    文 | 来源网络图/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的俗语非常之多,而很多俗语都是结合前人们了经验而产生的。不仅包含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
    杂文
  • 黄帝真面目:绝非定居君主 更像是牧民入侵者鼻祖
    黄帝真面目:绝非定居君主 更像是牧民入侵者鼻祖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在现今留存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对黄帝日常行为模式的描写: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意思是黄帝一生四处迁徙,没有...
    冷炮历史
  • 渭华起义:革命火种从这里撒播
    渭华起义:革命火种从这里撒播
    秦岭苍苍,渭水泱泱,先烈之风,山高水长。陕西省渭南市高塘塬上的苍松翠柏间,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邓小平同志为纪念碑题写了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格外醒目。90多年前,在这...
    求是网
  • 玄武门之变核心是一次斩首行动
    玄武门之变核心是一次斩首行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授权自zhihu.co...
    历史教师王汉周
<< 16 17 18 19 20 >> 

公众号 • 冷炮历史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