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万历二十九年,苏州有位「葛将军」
  • 来源:大象公会

图片

那么普通,那么伟大。


文|言九林


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三十四岁的江苏昆山人葛成,决定干一件大事。


他原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已在苏州城艰辛求生多年。


那时的苏州,是江南丝织业的中心之一,丝织品加工业(如染色)也很发达。同为昆山人的顾炎武后来回忆说,明末之时,苏州城中有「机户数千人」——按每部织机需要三名工人操作来估算,那时节的苏州城大概有一千至两千部织机。考虑到嘉靖时代苏州城只有 173 部官营织机,葛成的「父母官」、时任江苏巡抚的曹时聘又说苏州东城的百姓家家户户都从事纺织业,如此便也可推测,当时绝大多数的织机,是由家庭小作坊在经营。


图片

• 《天工开物》里的明代「花机」

这种家庭小作坊,抗风险能力很弱。作坊主的利润不稳定,受雇织工的职业生涯也就难免颠沛流离。在给朝廷的奏报中,曹时聘曾如此描述苏州城织工的生存状态: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浮食寄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努力找一份工作,努力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便已然耗尽了这些织工全部的心力。葛成自然也不例外。

但时代往往并不怜惜那些努力生活之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参与制定时代的运转规则。两年前的万历二十七年二月,一桩新的时代变量,突然降临在了苏州城——一名叫做孙隆的司礼监太监,被万历皇帝授命「带征苏松等府税课」。

孙隆此前的职务是苏杭提督织造,对江浙一带的丝织业情况了解颇深。皇帝让他来负责「苏松等府税课」,便是看中了他比其他人更有办法,可以从百姓手中榨出更多的「税收」——自万历二十四年起,明神宗便以三大征(万历二十年宁夏用兵、朝鲜用兵、万历二十七年播州用兵)为借口,疯狂对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与税使,由这些人绕过官僚系统,替皇权直接对民间百姓进行搜刮。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万历皇帝便利用太监,建立起了一张覆盖全国的新敛财系统。此举史称「矿税之祸」。

图片
• 织造内臣孙隆造来取悦皇帝的「清谨堂墨」

万历皇帝之所以更愿意起用宦官,而不再依赖传统统治基础官僚集团,是因为官僚集团内部,总存在着一些从道不从君」之人,不但不肯切实执行他的敛财计划,还对他多所批评。而且,官僚集团的贪污腐败也让他很头疼,觉得官僚系统在敛财计划中的所得,已远远超出了皇权所得。所以,万历皇帝宁愿让中央与地方官员长期大量空缺,宁愿这种空缺影响政务的正常运作,也不愿任命填补。他更愿意组织一架由宦官构成的新汲取机器。

孙隆,便是这架新汲取机器中的一份子,也就是所谓的「矿监税使」

那时节,矿监们的核心工作,是代表皇权监督民众开采金银矿。皇权在开采过程中一分钱不出,民众负责所有开采工作和成本,地方官府负责武力防控,开矿所得则由皇权和民众五五分配。矿监们没有兴趣探矿,更没有兴趣下矿洞,他们带着皇帝下达的任务来到后,往往选择直接将敛财额度摊派给地方,到期便须缴足。至于该地有没有金银矿,开采是否顺利,矿监们并不关心。

图片
• 云和银矿遗址,开采于明代

税使的核心职责,则是代表皇权直接向民间征收法外之税。也就是在原官僚系统控制的税卡之外,另增由宦官控制的税卡。这些税卡巧立名目,时人曾感慨,鸡有鸡税、猪有猪税,过路有过路税,落地有落地税,不产鱼的地方竟也要交鱼税。还有一种手段,便是直接制定敛财额度摊派给地方商户,到期便须缴足。至于该商户的经营状况如何,是赚是赔,税使们毫不关心。

据不完全统计,自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矿监税使们平均每年要向万历皇帝进奉白银约 171 万两,黄金约 3600 两。宦官及其爪牙的所得,则约为进奉给皇帝的 3~10 倍。如山东矿监陈增麾下一个小小的参随程守训,被查抄时便搜出「违禁珠宝及赇银四十余万(两)」。

图片
• 《天工开物》开采银矿图

孙隆的敛财能力,同样优秀。万历二十八年三月,也就是负责「苏松等府税课」一年之后,孙隆向万历皇帝进贡了内库银 3 万两。这意味着,他和自己的爪牙们,这一年自苏松等地实际刮取的财富,当在 10-30 万两白银左右。孙隆的搜刮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为他有两项基本手段:

(1)大量起用光棍与地痞流氓。他的参随黄建节本是酷吏,委任的税官汤莘、徐成等,则是苏州本地的光棍。这些人丝毫不在乎地方风评与父老人情,做起敛财工作来不择手段。

(2)大量设置税卡。时人称之为「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孙隆对外宣称「止榷行商,不征坐贾」,貌似宽厚,实则「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敛财力度极大。

图片
• 明代宦官是香港电影里常见的反派形象

所谓「止榷行商,不征坐贾」,意思是新设税卡只向外来者征税,不向本地商户征税。但税卡层层叠叠,外地行商不愿自投罗网,随之便引发了连锁反应。先是「吴中之转贩日稀少,织户之机张日减」,没有了外地商人来采购,织户们的丝织品卖不出去,资金没法回笼周转,许多家庭纺织作坊便只能停产。然后,纺织作坊的停产,又连带影响到染坊没有了生意,也只能停产。最后,便是江苏巡抚曹时聘所目睹的结局: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万历二十九年,人祸犹存且正变本加厉——孙隆欲完成敛财额度,而苏州等地经济已因之前的搜刮严重衰退,孙隆便只能扩张爪牙规模并增加敛财力度,天灾又至——该年「大水无麦」「丝价甚昂」,水灾不但让苏州百姓粮食减产,还影响到了本地的蚕丝供应。粮食减产,米价便要上涨;蚕丝减产,丝价也要上涨。前者严重加大了纺织、印染工人的生活成本;后者严重加大了纺织作坊主的生产成本。于是乎:这一头,工人们越来越难找到工作;那一头,工人们的生活成本却还在直线上升。

那一年的苏州,流行过这样一首《税官谣》:


四月水杀麦,五月水杀禾,茫茫阡陌殚为河。

咨尔下民亦何辜?仰天天高不可呼!

杀禾杀麦犹自可,更有税官来杀我!


四月的洪水毁了麦子,五月的洪水毁了稻子,所有的田间小路全成了茫茫河道。天啊,我们这些底层百姓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们仰头问天,可天那么高,根本听不见我们的呼号。洪水杀麦杀稻也就罢了,却还有那税官,竟也要一起来杀我们!

图片

• 学者研究得出的万历初年苏州府赋税结构


织工们仰头问天「我为什么这么惨」的时候,孙隆也正头大如斗。他已然完不成今年的敛财额度,但他又必须完成今年的敛财额度。于是,他做了三件事情:

(1)挪用资金。「暂借库银挪解」。从地方官府的库银里挪用了一笔银子,来补足给皇帝的敛财额度。

(2)加大搜刮力度。派黄建节、汤莘、徐成等十二家税官下到基层去查税,「擅自加增」;时人称「无赖尽入其幕」,只要是进出苏州城,一只鸡、一束菜都得纳税。

(3)增税。「每机一张,税银三钱;每缎一匹,税银五分;每纱一匹,税银两分」——该税率看似很低,实则是在每一匹缎、纱在运出苏州时已须由行商缴纳高额税收的前提下,又对织户做重复征收。

如此这般造成的后果是:

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借自分饿死。

吴人罢市,行路皆哭。


织户与商人皆不是傻子,知道继续营业只能亏本后,自然会选择关门歇业,甚至转行去做别的生意(时人称「机户牙行广派税额,相率改业」)。他们歇业后,靠着以前的积蓄,或多或少还能支撑一段时日。依靠他们的雇佣过活的纺织工人们,却就此走到了穷途末路,时人称「众闻大惧,谓且罢织,人人饥死」——饿死,已成了他们可以预期的命运。

六月三日,当众人「均苦之,莫可为计」之时,葛成召集了数十位织工圈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城内的玄妙观开了一次会(也有材料称葛成只是众多起事头领之一,并非最高指挥者)。会上,众人决定在第二天起事,「杀棍逐孙」,杀死那些由地痞流氓充当的税官,并将孙隆逐出苏州。葛成愿意做起事的首领——自然,这也意味着他极大概率在事后被当成「首恶」遭到诛杀。葛还要求众人不可波及无辜,一切举动「皆视吾手中芭蕉扇所指」。

图片
• 苏州玄妙观

葛成率两千余名织工来到黄建节掌管的税卡时,黄正在盘剥一名卖瓜者。此人入城时已经缴纳了瓜税,卖掉瓜后在城内买了四升米,出城时又被要求留下一升米充当米税。织工们见状,「遂共击建节,毙之」。随后,又转往其他税卡,击杀了徐成等人,并纵火焚烧了汤莘等人的房宅,「凡税官之在地方者皆殴杀之」(有材料称被杀者还包括这些人的家属,且有裂尸泄愤的行为)。

最后,队伍包围了织造衙门,葛成则单身前去拜见苏州知府朱燮元,表示「愿得孙税监而甘心」。苏州官场无人敢交出孙隆,只能一面安抚纺织工人,一面帮助孙隆迅速逃往杭州。

图片
• 朱燮元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山阴朱氏宗谱》,野史说他是个四百斤大胖子

起事后的第三天,税官们已被织工惩治殆尽。第四天,织工们在城内六门张贴榜文,称「为民除害」之事已毕,「四方居民各安生理」,已可恢复正常生活。第五天,地方官府开始动作,下令逮捕「为乱者」。葛成于是主动前往自首,称:

倡义者我也,以我正法,足以。若无株连平民,株连则必生乱。


葛成遂因此入狱。地方官颇受感动,为其改名「葛贤」。时人称,葛成入狱之时,「哭泣送之者万人」。

此后,葛成便长期被关押在了狱中。这种处置,或许是因为官府考虑到判决葛成死刑并即刻执行,可能会再次引发骚乱——为了杀鸡儆猴,孙隆后来杀了一个回马枪,将参与玄妙观起事盟誓的机户王秩和牙人敖祯指为领袖。王秩当时年已八十,遂死于狱中;敖祯被流放充军。

十余年后,葛成碰上「肆赦」(朝廷偶尔举行的大规模特赦)出狱。当地绅民并未忘记他,多以「葛将军」作为对他的敬称。有一位叫做程尚甫的新安富商,或许是看葛成孑然一身,还赠了一名「艾姬」给他。葛收下后,又将之送还了母家。

崇祯三年,葛成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人们将这位伟大的明朝底层百姓,葬在了另五位伟大的明朝底层百姓的旁边——那五位百姓,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与马杰,曾痛殴锦衣卫、痛骂魏忠贤,然后引颈就刃,慷慨赴义。

图片
• 葛成墓


图片

图片

历史

  • 见的风就是雨:古代人的天气预报手段
    见的风就是雨:古代人的天气预报手段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前几天北京黄沙漫天,尘土飞扬,让人猝不及防,好在现在有灵敏的天气预报,才让我们免于夜里吃土的命运,那么古人是如何预报...
    冷炮历史
  • 遍体鳞伤,走向刑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路……
    遍体鳞伤,走向刑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路……
    图源:电视剧《觉醒年代》1927年7月4日晚国民党反动军警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这位革命者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视死如归敌人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毫不理会几个行刑的刽子手强行把他按下去但是,...
    云岭先锋
  • 出来混,没一个讲义气的
    出来混,没一个讲义气的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文章配图 游骑...
    历史教师王汉周
  • 宋真宗洗刷「澶渊之盟」耻辱的奇葩手段|短史记
    宋真宗洗刷「澶渊之盟」耻辱的奇葩手段|短史记
    作者丨陈峰编辑丨吴酉仁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在澶渊签订边境和平协定,互约为兄弟之国(以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渊之盟在当时是一件影响非凡的大事,真宗与在朝大臣...
    短史记-腾讯新闻
  •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自此开始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自此开始
    遵义,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块奋发有为的热土。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会址。86年前,一场关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会议在这里召开,中国革命的历史在此转折。门楼上,6个金色刻字“遵义会议会址”熠...
    求是网
  • 我房痛失乌圆大将军。
    我房痛失乌圆大将军。
    来源:吃畫人(ID:chihuaren93)乌圆大将军不见了。春秋时期的吴国正是因为失去了伍子胥而被勾践所灭,如日中天的唐朝亦是在废黜张九龄后走到了命运的拐点。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乌圆大将军的失踪对于我大明—...
    古墨社
  • 万历二十九年,苏州有位「葛将军」
    万历二十九年,苏州有位「葛将军」
    那么普通,那么伟大。文|言九林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三十四岁的江苏昆山人葛成,决定干一件大事。他原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已在苏州城艰辛求生多年。那时的苏州,是江南丝织业的中心之一,丝织品加工业(如染色...
    大象公会
  • 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为何冒着被轰炸风险举行红场阅兵
    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为何冒着被轰炸风险举行红场阅兵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3200 字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1941年11月7日,苏联首都莫斯科大雪纷飞。但这一天对于苏联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天,1917年的11月7日,俄共(布)在列宁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
    历史D学堂
  • 鉴宝恋爱两不误,《骊歌行》今晚20点“胜负cp”加速撒糖
    鉴宝恋爱两不误,《骊歌行》今晚20点“胜负cp”加速撒糖
    今日份“骊歌行·心动游园会”爱磕糖的宝贝们都看了吗胜负夫妇超近距离贴脸聊天李一桐:刚才的高粱饴甜吗?许凯:(小声)跟你一样甜~狗粮大甩卖 处处是酥点鹅已经吸空三个氧气瓶了还没看的快去补课!!!PS:高...
    腾讯电视剧
  • 富国变穷国的典型:从民富国强到穷困潦倒,只用了三十年
    富国变穷国的典型:从民富国强到穷困潦倒,只用了三十年
    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任何穷困国家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富裕国家,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因为只有如此,那么国家才是稳定的,国力才是强大的。所以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的国家,都在为从穷国变成富国而努力,就...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白棉花与黑鸦片:如何敲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白棉花与黑鸦片:如何敲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问答音频探究视频辟谣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苏灿《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370,阅读时间:约7分钟为何区区棉花的生产和贸易可以引发世界范围内的连锁反应呢?这就不得不回答这样的...
    朝文社
  • “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生妻”是指什么样的女人?
    “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生妻”是指什么样的女人?
    文 | 来源网络图/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的俗语非常之多,而很多俗语都是结合前人们了经验而产生的。不仅包含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
    杂文
  • 黄帝真面目:绝非定居君主 更像是牧民入侵者鼻祖
    黄帝真面目:绝非定居君主 更像是牧民入侵者鼻祖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在现今留存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对黄帝日常行为模式的描写: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意思是黄帝一生四处迁徙,没有...
    冷炮历史
  • 渭华起义:革命火种从这里撒播
    渭华起义:革命火种从这里撒播
    秦岭苍苍,渭水泱泱,先烈之风,山高水长。陕西省渭南市高塘塬上的苍松翠柏间,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邓小平同志为纪念碑题写了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格外醒目。90多年前,在这...
    求是网
  • 玄武门之变核心是一次斩首行动
    玄武门之变核心是一次斩首行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授权自zhihu.co...
    历史教师王汉周
<< 16 17 18 19 20 >> 

公众号 • 大象公会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