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观点】华为的秘笈还需华为来讲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全联通

今 日 关 注


华为的巨大成功,为社会探索出了超越传统经济教科书之外的新的企业发展路径。如同“文无定法”一样,企业经营模式看来也不是千篇一律。只是华为的成功精髓到底是什么,外界其实是看不清的。



如果说华为之所以能凝聚一二十万人数的庞大队伍,靠的是军队一样的严格的管理制度的话,那人人持股的制度就看起来就不是必由之路了,企业经营好坏与职工持不持股关系不是很大。总之,外人看起来如同云山雾罩,还很难将其中的脉络捋顺。


近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宣布:华为2018年营收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17%左右。


1000亿美元大关,将使华为继苹果和三星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家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的电子公司。也由此拉大了与很多一流的时尚企业的距离,比如阿里巴巴、格力电器、小米,并由此其成为一流企业中的独尊王者。


华为是中国最了不起的企业,却是一家坚持不上市的企业。这说明了什么?作为一家坚持不上市的企业,华为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制度源泉,使其既游离于现代企业制度之外,又能让经营之流汹涌澎湃?


综合目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分析,已经有两方面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华为的源泉:一是普遍员工持股制度、员工高工资高分红;二是高强度的科技研发投入。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分别来自不同的分析者,两项引擎能否同向发力,对外界而言尚待验证。如果两项因素彼此独立互不干涉的话,自然可以作为华为经验。但实际上,华为的许多经验,在外界看来似乎与人们的常识相反。所以我们不妨窥测一下。


先说华为的普遍员工持股制度,据说华为有一二十万员工,任正非把98.6%的股权开放给员工,自己只拥有公司1.4%的股权。这可能是全球未上市企业中股权最分散、员工持股人数最多、股权结构最单一的公司,亦是人类商业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


华为2017年年报显示,当年度发生的雇员费用为1402.85亿元。华为人均的年薪约为70万元,比2016年增加了10万元。任正非曾指出其中道理: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成了人才。有人分析这是真正的使华为产生核聚变效应的根源,认为这更加容易汇聚人心,无数股单力汇聚成合力,打造出具备聚变效应的团队来。


再说华为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据欧盟委员会(EU)对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主要企业的2017-2018会计年度的研发投入,华为以113.3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91.1698亿元)的研发投入名列中国企业之首,在全球名列第五位。


在全球研发投资排名前50的这一项中,中国的华为排在三星、字母表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以及微软之后,位列第5。华为的竞争对手苹果和高通,则分别排在第7位和第28位。


但还有报道说,2018年,华为在研发方面投入1400亿元左右,其中20%到30%的经费将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这个数字差不多是百度公司去年收入的两倍。


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华为在一掷千金,且不断增加巨额研发投资之后,能否同时满足高收入高分红的资金需求?或者说,华为在发放远远超过同行数倍的高工资、高分红之后,还有多少剩余能够满足巨额研发投资?两者是否同时都能照顾而不发生矛盾?


雇员费用高达1400亿元,研发投资也需要1400亿元,而且除了1400亿元的雇员费用外,据悉,华为每年所赚取的净利,几乎是百分之百分配给股东。根据华为公报,2017年净利润为475亿元。也就是说,这三项加起来几乎就是2275亿元。


当然,一个企业既能高工资、高分红,同时又能高投资、尤其是研发等基础投资,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经营状态。但别的企业能否仿效,则需要企业的具体的现身说法。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上市直接募资,是企业从设立到经营、再到扩大经营的最直接途径,否则就要走向银行贷款或向社会发债等途径。前者的结果是要向股东分红,而后者则形成负债。比如现在的主流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率百分之八、九十的极为常见。华为一直坚持不上市募集资金,且净利润几乎全部“分光吃净”,那企业大发展和再投资需要的资金血液从何而来?从891亿元猛增到1400亿元左右,这样急剧膨胀的投资,华为不借债行吗?在高负债的情况下,企业还本付息之后还能以后多少净利润分给职工?这些问题,对于一般企业而可是大难题,华为是如何左右腾挪的?


由于华为坚持不上市,这些内情外界也无从知晓。只能希望华为肯向社会分享经验。对于一个有一二十万个股东的超大型企业而言,人人持股的魔力究竟有多大,外界同样无从得知。投资者持股类的企业是现代企业流行模式,华为能绕过这个规律、用全员股权制度来代替吗?


华为的巨大成功,为社会探索出了超越传统经济教科书之外的新的企业发展路径。如同“文无定法”一样,企业经营模式看来也不是千篇一律。只是华为的成功精髓到底是什么,外界其实是看不清的。除了人人持股,任正非还总结了华为的“军人加知识分子”的模式,等等。如果说华为之所以能凝聚一二十万人数的庞大队伍,靠的是军队一样的严格的管理制度的话,那人人持股的制度就看起来就不是必由之路了,企业经营好坏与职工持不持股关系不是很大。总之,外人看起来如同云山雾罩,还很难将其中的脉络捋顺。


据报道,任正非曾自述说,其创建公司时还不懂期权制度,更不知道西方在这方面很发达,仅凭自己过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要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所以他坚决不让华为上市,宁可选择把利润分享给员工。


从任正非的个人说法来看,让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其实与公众型企业的激励制度的初衷是一样的。只是华为的奇迹是否是人人持有股份激发的,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农村“大包干”以前人人都是集体成员、土地的主人,但就是提不起劲。只有经营权下放,每个家庭是一个经营单位以后,土地的主人才有积极性。


就股市而言,上市是否会出现赶走或者否决任正非这样的优秀企业家的现象,则是对上市制度合理与否、科学与否的测试。听任正非的说法,感觉他有这个担心。果真如此,那就是中国股市的问题了。


总之,到底是什么因素让华为多年来蒸蒸日上、发展到现在如日中天?这个谜只有华为自己清楚,希望华为对外界乐于分享经验。


(记者/李富永)


中华工商时报《全联通》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营经济权威新媒体平台


【头条】解读政经脉搏,聚焦民营经济舆情

【踪迹】追寻民企大佬行踪,描绘民营经济地图

关注各地工商联、商会【动态】

《全联通》每周一到周五推送,敬请关注微信号:cbtqlt


责任编辑:李思潼

编辑:张晖 王明明 

投稿邮箱:cbtqlt@163.cm

传媒

<< 16 17 18 19 20 >> 

公众号 • 中华工商时报全联通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