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籍名人:西藏史上著名的诗人——仓央嘉措
- 来源:小熊说故事
仓央嘉措(1683.03.01-1746.11.15),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是西藏史上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仓央嘉措情歌》、《十诫诗》等。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圆寂,关于他的去世还有其他多种说法。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门隅达旺纳拉山下的宇松地区邬坚岭一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仓央嘉措的本籍是门巴族。仓央嘉措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0-。仓央嘉措原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自幼随母亲劳动。但是早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五日的时候,在刚刚重建竣工的布达拉宫里,五世活佛罗桑嘉措圆寂,他的亲信弟子桑杰嘉措,为了继续利用五世0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务,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活佛已“入定”,进行无限期的修行,静居高阁,不见来人,一切事务均由“第巴”负责处理。在藏语里,第巴的意思是由活佛任命、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俗称“藏王”,当时的第巴就是桑杰嘉措。桑杰嘉措一面欺瞒僧侣民众和康熙皇帝,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间寻找转世灵童,这样,日后一旦-败露,也能马上迎六世活佛入宫。寻找转世灵童的地点,选在了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这里偏僻、安定,容易保守秘密,并且那里的人们大多信奉红教,即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诞生一个黄教教主出来,将有利于黄教势力的扩大。按照当时黄教的规矩,哪个婴儿抓取了前世0的遗物,即证明是活佛转生。一名叫仓央嘉措的农奴之子就这样被选中,但桑杰嘉措的使者并没有把意图告诉孩子的父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他找到仓央嘉措。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从俘虏那里偶然得知西藏五世活佛已圆寂多年。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是噶尔丹,他早年赴西藏“习沙门法”,与当时正在学习的桑杰嘉措过往甚密。两人分别执掌蒙藏大权后,桑杰嘉措一直期望联合噶尔丹的部队增强黄教的实力。因此准噶尔部的俘虏才知晓拉萨的内幕。康熙十分愤怒,致书严厉责问桑杰嘉措。桑杰嘉措一面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派人去门巴迎接转世灵童。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活佛的“转世灵童”,此时仓央嘉措已14岁。时年九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浪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年)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十月二十五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活佛。
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他常走出庭院散心,而那些年老的经师则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他,恳求他继续学经,生怕被第巴责骂。仓央嘉措出身红教家庭,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
仓央嘉措虽有活佛之名,却并无实权。第巴独掌大权已久,活佛只能作为傀儡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据传说记载,他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民居,再后来,竟“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政治冲突
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政治矛盾已到达了极其尖锐的时期。早在明末清初,黄教为取得西藏统治权,联合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用武力击败了当时执政西藏的藏巴汗及噶玛噶举派。但和硕特部军队在西藏取得胜利后,长期屯驻当地不退,黄教与和硕特部实力悬殊,始终不能夺回大权。五世活佛圆寂后,桑结嘉措便开始了与和硕特汗王的斗争。如今的一些藏族历史研究者认为,桑结嘉措受到历代诟病的行为,都是为了击败和硕特部以获得民族自治,比如密不发丧,以五世0名义向清政府请封为王,借助准噶尔军事力量等等,不能简单地视作个人篡权阴谋。
康熙四十年(1701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即藏王)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桑结嘉措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秘密派人在和硕特首领拉藏汗的饭中下毒,却被发现,拉藏汗大怒,立刻调集大军击溃藏军,杀死桑结嘉措,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0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0,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0,诏送京师。”
晚年圆寂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后有说到五台山,直到乾隆年间才圆寂。关于他的去向,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还有人传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古、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终年64岁。
此文编辑参考各省各市地方志,由小编编辑整理汇编而成,加之小编能力有限,仓促而成,如有历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请见谅,最后小编在此感谢您能在百忙的时间点击“小熊说故事”,如果觉得小编写的还算可以的请您点一下您的金手指,关注我们欧:小熊说故事!您的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文化
-
-
- 行书石刻欣赏《李靖献西岳书》
- 宋崇寧三年李靖獻西嶽書,又稱:重刻唐李靖獻西嶽書,唐李衛公獻西嶽書,原石52.5×75.7釐米。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五月十五日,山西長治。唐李衛公獻西嶽書布衣李靖不揆狂簡獻書西岳大王閣下靖聞上清
- 乡情安徽网
-
-
-
- 小楷册页《大清世祖章皇帝圣训》卷五
- 小楷册页《大清世祖章皇帝圣训》卷五,内容为:兴文教,招降,仁政,谕将帅,谕外藩,体群情。国会图书馆藏。清代小楷书法图片14张。
- 乡情安徽网
-
-
-
- 人是作品的第一要义——读冯远的画
- 艺术家冯 远,男,1952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96年,任中国美
- 收藏推荐
-
-
-
- 书法教程——黄庭坚行书用笔特点
- 素材来源:路振平主编《中国书法教程 黄庭坚行书习字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我们在学习黄庭坚行书用笔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点画要有力度,初学要沉着劲挺,骨力十足。二是要有质感,也就是要有
- 乡情安徽网
-
-
-
- 学成下山前,菩提祖师告诫孙悟空一句话,孙悟空没听懂才闯下大祸
- 孙悟空大闹天宫,说起来是英勇,是反抗天庭的旧秩序,可归根到底就是不知深浅,不知道天高地厚。最后还是如来佛祖赶到,将他压到了五指山下,忍受了五百年的风吹日晒。直到遇到唐僧后,帮助他取经归来,这才修成正果
- 钱泉收藏
-
-
-
- 新婚之日一家人哭作一团,原来是传统婚俗“哭嫁”,你见过吗?
- 7月28日,安徽六安一处婚礼现场,新娘和哥哥、姐姐们哭作一团。新婚的喜庆时刻,一家人为什么要痛哭呢? (许玲玲 摄)原来这是一种独特的婚俗“哭嫁”。“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
- 六安人
-
-
-
- 这组画,开心增福添寿!
- 徐培晨 大寿徐培晨 金猴捧玉桃欢歌动地来张朋 猴与桃张朋 得寿张朋 得寿李燕 硕果图李燕 享寿图周北溪 灵猴献寿齐白石 吉猴献寿此幅作品白石老人信笔挥毫,写出一只稚拙可爱的灵猴,于桃树下捧起鲜艳无比、
- 百墨艺术
-
-
-
- 2018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双流分会场活动举行
- 人民网成都7月29日电 (王军)7月28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双流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8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双流分会场活动首场交流演出在黄龙溪古镇景区上河衢·
- 人民网四川频道
-
-
-
- 「花艺知识」各国家用花习俗和忌讳
- 摘要:本文着重对花卉在礼仪和在各国习俗中做了主要的说明和介绍。随着外事活动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我国访问, 在对外接待活动中,花卉礼仪常常出现在各种活动场合, 这里介绍一些国家用花习
- 西南花艺婚庆培训学校
-
-
-
- 河南这个小县城厉害了,绝大多数人都会写毛笔字,被誉为书法之乡
-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最为亮眼的当属汉子书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的书法家,比如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书圣王羲之,比如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的欧阳询,再比如字体丰
- 夫子游世界
-
-
-
- 爆笑开票|哈哈哈哈哈哈……烦恼不能留,“德云三宝”来解忧!
- 德云三宝专场什么是“德云三宝”?“德云三宝”中的“三宝”是指郭德纲先生“云”“鹤”“九”字科的弟子。“德云三宝”中的“云”“鹤”“九”字三科徒弟是舞台实践很长时间后,具有成熟、独特、火爆的艺术特点,并
- 惠途播报
-
-
-
- 藏籍名人:西藏史上著名的诗人——仓央嘉措
- 仓央嘉措(1683.03.01-1746.11.15),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是西藏史上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仓央嘉措情歌》、《十诫诗》等。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
- 小熊说故事
-
-
-
- 「书法问集」91、如何评价“吼书”名家曾翔最近的小楷作品展?
- 字还是差,曾翔很聪明也可以说很狡猾,小楷展目的性很强。没有被禁的书法展中的书法,就是好书法吗?居然有不少人跟着夸奖,曾翔好像自己还挺满意。这样的怪事,书法界现状实在不好。我是一人。我不混书法协会。为什
- 一人笔记
-
-
-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古代的香水
- 虽然现在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香水都是外国牌子,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用香了。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用香的记载了,那时用香比较简单,直接将有芳香味植物佩戴在身上,屈原《离骚》诗中即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有孝有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