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仕强:改变命运的三大要则!
- 来源:儒道易行
曾仕强频道儒道易行
传播圣贤智慧,弘扬道统文化!践行中国式管理!敬请关注儒道易行!您将得到《中国式管理》的智慧和方法以及《易经》、《论语》等经典的研习及传承!
《了凡四训》我们都很熟悉。在明朝有位袁了凡先生,为人善良厚道,勤奋好学,有一天,遇到一位精通《易经》的高人,叫做孔先生,传说是邵康节的后人,了凡先生就请孔先生给自己算了一生的命运。了凡的命,被孔老先生算定之后。经过二十年的实际印证,发现不增也不减,完全和孔老先生所预测的,一模一样。
后来遇上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孔老先生所算出来的,是了凡先生过去世或者累世所造的业,应该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先生二十年来的命运,一点都没有改变。这是了凡先生自己二十年来,既没有行善,也不作恶。所以才一点也没有改变,显得孔老先生算得十分精准。
命也不是创造的,如果爱怎么改都可以,我们也用不着算命。只要天天做梦,而梦能成真,还管他什么命?可见命是创造的说法,也未必全对。人生的遭遇,有变数也有常数。变数的部分可以创造,而常数的部分,那就只好接受了。好比我们做好计划之后,遇到变数,也只好作出应变。但是目标和精神是常数,不能变。
孔老先生算出来的,不过是了凡先生多重选择里面的一种。不应该这样铁口直断,误导了凡先生对于命运的了解,也剥夺了凡先生对自己未来的选择权。可惜一般人都喜欢铁口直断,好像这样才显得很有把握,其实违反了算命是为了趋吉避凶的法则。完全肯定下来,简直无法趋吉避凶,好比一张法院的裁决书,又有甚么用处?命有弹性,可以选择自己所希望的,这才合理。
了凡先生在没有遇见云谷禅师之前,受到孔老先生的影响。深深觉悟一个人一生的遭遇,不论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命。都有时节因缘,一点也不能强求。凡是命中有的,什么念头都不想,到时候也会自然出现。而命里没有的,任凭怎么动脑筋,也求不到。
后来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大善和大恶的人,都不受命运的拘束。了凡先生是一位老实人,刚开始老老实实地听孔老先生的话,后来又老老实实的遵照云谷禅师的敦诲。通过力行,日行一善,后来,日行百善、千善、万善,积累了大量的功德,终于改变了命运!本来命中无子,结果生了个儿子,后来还中了进士。命中说他仅有50几岁的阳寿,结果70多岁寿终正寝。等等。都有很多改变。还留下了传世经典——《了凡四训》!
那么,云谷禅师传授给了凡先生怎样的改命秘诀呢?
云谷禅师最了不起的地方,并不是教人要改变命运。他的改变命运三大要则,才是最为宝贵的至理名言。了凡先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诚心诚意地贯彻实践,这才获益而无所损失。兹将三大要则,分别说明如下:
1、求在我
命运可以改,但是只能自己改,别人无法帮得上忙。倘若有人说可以帮忙改命,请千万提高警觉,不是为了骗财骗色,便是信口开河,随便说说而已,不要相信比较安全。从内心求,向自己求,才有效。外面的功名富贵,不过是生活上的享受,有固然好,没有也求不到。如果有办法求得到,别人也先求去了,怎么会留下来给我们求呢?内心的道德仁义,真正是德行的修养,有可以再求精进,没有也能够藉由自己的培养而获得。一般人不反省,不向自己的内心求觉悟,不喜欢提升自己的仁义道德,一味动脑筋向外求。纵然有方法、有手段、有计谋,还是得不到。有时候好像得到了,却不能持久,很快就没有了,反而增加很多苦恼,比没有还要痛苦。这样的改变命运,实际上并没有好处,很不值得。
2、要自省
觉得自己的命运很好,大概不会有改变的念头。凡是想要加以改变的,大多是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或者还不够好。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便是反省。为什么不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好?先把自己的毛病,逐一认真检讨出来,再修改自己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或者知道毛病却不能改过的人,根本没有办法改变命运。云谷禅师指出了凡先生应考成绩欠佳、无子女、而且寿命不很长的原因,在于先天累积下来的毛病很多。这些先天带来的罪过和缺失,是可以改变的。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其实就是修善积德。除此之外,是没有作用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终生不犯错,我们找不到一生都行善,并没有半点恶的人。所以生生世世,累积下来的业,都是善恶混杂,有善也有恶的。居于自作自受的规律,我们的命运,总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必须赶快积极地反省,找出自己的过失,才是自求多福的途径。
3、能坚持
云谷禅师询问了凡先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相信吗?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相信,哪里能够改变命运呢?了凡先生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改变命运,主要的关键,即在于他听到云谷禅师的善言,能够深信不疑,而且坚持到底,贯彻实践。有很多人相信这个道理,却经常怀疑: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善事,命运还是未见改善?便动摇起来,表示信心不够坚强,诚心不足,当然没有什么成效。只要用心再用心,努力再努力,力道足的时候,效果自然显现。力道不足以改变常数,仍然照常数的宿命进行,力道超越了常数,趋吉避凶的功效就出来了。
了凡先生改变命运,获得很好的具体成果。即在他能够求在我、敢自省,而又能坚持。大多数人不敢自省,深怕碰触自己的弱点短处。请记取朱子家训所说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毛病不改变,终久累积成大恶。
文化
-
-
- “生活是一场美好的花事”活动圆满举办!
- “生活是一场美好的花事”圆满举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古人以花传情结友,今人依旧可以以花抒怀静心。7月29日上午,“生活是一场美好的花事”活动在武清博物馆圆满举办。活动开
- 新武清
-
-
-
- 李 松: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评后(附作品)
-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评后李 松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于2013年2月28号至3月3号在北京评晓。评选由中国书协展览部主持评选全部程序。此次展览的指导思想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文化的健康发
- 闻是书画
-
-
-
- 这些姓氏,你读对了吗?转!
- 【这些姓氏,你读对了吗?转!】姓氏中,任,读作Rén;朴,读作piáo;要,读作yāo;繁,读作Pó;缪,读作Miào;仇,读作Qiú;查,读作Zhā;逄,读作Páng;胥,读作Xū;令狐,读作Lín
- 大参考
-
-
-
- 论色彩韵味对于油画作用,世界著名油画赏析,人物油画里的小清新
- 色彩韵味不仅仅指的是一种画面表层的形式美,其中也涵盖了意识色彩与情感色彩。这种色彩韵味是画家在把握画面色彩的整体关系过程中的那种控制色彩纯度,亮度时出现的在协调统一条件下的即浑然一体,又跳跃闪烁着的若
- 清韵逸品
-
-
-
- 梅墨生山水情况,国家一级美术师,情理相合,意境相符,最高境界
- 梅墨生,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1960年生于河北。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国家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
- 新北方艺术
-
-
-
- 《鬼谷子》每日读之十
- 内楗第三【原文】3-01、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
- 庙堂微尘
-
-
-
- 匠心独运 福建桂峰黄酒酿造技艺传承数百年
- 糯米正在炉灶上烹煮。陈秀容 摄中新网福建尤溪7月29日电 (叶秋云 张丽君)“果熟不妨禽摘尽,酒香惟恐客来迟。” 近日,中新网记者一行走进福建尤溪桂峰村,实地探访传承了七百余年的老工艺——桂峰黄酒酿造
- 福州新闻网
-
-
-
- 故宫为何不开放冷宫?这才是关键
- 故宫为何不开放冷宫?这才是关键。灰尘满屋,潮湿弥漫。在这样的环境里,那些妃嫔的怨气会越来越重,哭声、喊声不断。慢慢地她们也许疯了傻了,也许也会自行了断,总之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多年没有清理的冷宫,阴
- 叮叮育儿
-
-
-
- 绰号与本人品质最不相符的一位梁山好汉,许多人都对此提出过疑问
- 《水浒传》中有一位武艺高强,有情有义,相扑没遇到过敌手的人物,叫燕青,很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人,绰号居然被叫作“浪子”。根据史料,宋代的浪子,和现在差不多,指的是那些游手好闲、风流倜傥、浪迹青楼妓馆
- 李客论水浒
-
-
-
- 曾仕强:改变命运的三大要则!
- 曾仕强频道儒道易行传播圣贤智慧,弘扬道统文化!践行中国式管理!敬请关注儒道易行!您将得到《中国式管理》的智慧和方法以及《易经》、《论语》等经典的研习及传承!《了凡四训》我们都很熟悉。在明朝有位袁了凡先
- 儒道易行
-
-
-
- 白描圣手顾炳鑫人物画欣赏,连环画的开拓者,网友:真乃大师!
- 顾炳鑫(1923~2001)上海、宝山、顾村人,斋名“芦顶楼”,著名连环画、版画、中国人物画家。出身贫寒只上了几年小学,凭着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刻苦努力自学成才。成名后多次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和赞誉
- 新北方艺术
-
-
-
- 喜看“国粹竹盐”调味《颂化经》读《颂化经》跋语之八
- 《颂化经》跋语之八作者白红福诗曰:红色江山绿爱梦,白云观处沐松风;葛仙丹术神奇在,竹盐调味颂化经。史文宽老师是入选新版《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经典文集》等史册典籍的大家。他不仅是著名书画家、诗人、教
- 财经局面
-
-
-
- 365度无死角绘画教程,手残党的福利!
- 看对就是要画的365度无死角才能说真正掌握了「手」的画法1.
- 小菊的画
-
-
-
- 武胜特色方言111句
- 1.偶(我)2.偶屋(我家)3.那个凼(地方)4.卵凼(不被看好的地方)5.卵人(被人看不起的人)6.纯粹扯卵蛋(完全是在胡说)7.倔人(骂人)8.倔得帽儿戴不稳(遭骂惨咯)9.友(你)10. 妈勒个
- 蓉城文旅香巴拉
-
-
-
- 望城举办《再现“黑石号”》文化沙龙,专家揭秘千年商船背后故事
- (今天下午,《再现“黑石号”》文化沙龙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举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8日讯(记者 郑旋 摄影 范远志 通讯员 刘振宇)1998年,一艘唐代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被打捞出水
- 新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