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好品荟|一缸咸菜的千古“盐”变
  • 来源:好品荟

晒豆豉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54岁的金圣叹临刑前写家书一封。狱卒怀疑其中有诽谤之言论,遂拆开查看,则见其上书曰:“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同年七月十三日,南京三山街头,金圣叹处斩,临刑遗言:“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

金圣叹用这种千古独有的方式画上生命终点的句号,而他临终的两句话却暗含隐喻,告诉后来人:当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掺和在一起,然后用心体悟它的另一面,你就有可能得出另一种人生体验。

咸菜,便是这种体验的明证。田园的蔬菜、大豆,山河湖海的野菜、鱼虾、鸭蛋等等,一经盐的掺和,便有了新奇的美味。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关于咸菜的记忆。这些美味统统被囊入冬天的菜厨中,这种生活方式在齐鲁大地上千年未变。而腌菜已超越蔬菜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文化的氤氲中不断更迭创新……咸味才是真美。

人类对于味道的追寻,如同日月轮转,从未止步。酸、甜、苦、辣、咸,之于人的味觉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蒙昧时代,人类所尝五味中,以甘为最美,因肉类腥臊,植物苦涩,只有成熟的果实甜美。因此祖先造字时甘即为美,美即为甘。《说文》中的美字即为: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甜味虽美,但甘只是一种自然之味。龙山文化时期,人类祖先发现咸味才是真美。盐一旦被人尝食,就像汽车发动机需要汽油一般,欲罢不能。作为调味的精灵,盐也被赋予了美学内涵:可多可少,咸淡由人,自在创造。自此,以咸为美的思想注入了人的血液。

作为全国重要的产盐区域,山东主要生产海盐、土盐两种,以海盐为主,土盐多出自鲁西南诸县。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人便借助鱼盐之利,顺着古济水这条黄金水道,向外出口鱼盐、布匹,从中原腹地进口大量粮食、物产。

因为盐的生产非常集中,便于垄断管理。只要控制了盐的供应和价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费者征收食品消费税。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倚重的盐税,是政府收入中最大的来源之一。围绕一车车食盐,政府、盐农、盐商、百姓曾发生过诸多利益争执。

在山东省内,曾存在着数条路上的运盐通道,海盐被农夫用手推车推往内陆地区。记者在今临沂市兰山区诸满村采访时,曾听当地文史研究者庄纪光介绍,该村是日照涛雒至曲阜官道的必经之地,曾设有盐店,坐落在后大街,坐北朝南,有200多间库房,里面的食盐堆积如山。彼时诸满大街上,大小店铺鳞次栉比,买卖红火。

类似诸满这样的食盐集散地,在齐鲁大地上有很多。一百年前,沂水县就有数处官盐店,县里将食盐购销承包到人,盐价高于私盐四五倍。而相邻的莒县则吃私盐,没有官盐店,沂水便有人偷偷到莒县集市购盐贩卖或自食。

官盐店老板则雇了一些“缉私队”,俗叫盐巡,在莒沂边界处昼夜巡查。只要遇上买私盐的,不管是贩卖或自食,统统没收,轻者打一顿,重者送往县署治罪。有人在莒县买到盐后先存放在亲友家,到夜深时再运回家,就这样也往往被盐巡查获。据当时农民回忆:“因为盐商垄断食盐,本来值三四个铜圆一斤的盐,他们要强卖四十多铜圆一斤。农民自己去涛雒滩贩买,被盐局子抓去,还要被关大牢、甚至砍头。”

对盐如此严格的控制,阻拦不住百姓对盐的追求。山东人自古嗜咸。在咸味作为本味的基础上,齐鲁各地又有不同:胶东为鲜香;济南为清香;鲁西为浓香。就其咸来讲也有区分,鲁东饮食突出鲜咸,咸中出鲜;鲁中饮食为咸香,咸中求香;鲁西受运河中的山陕商人影响,其饮食为酸咸;鲁西南湖区以辣咸著称。海山之间的土地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百姓们自古发挥着生存的智慧,就地取材,腌制各种咸菜。贫家一样过肥冬 用盐腌制咸菜,可能在人类发现盐之后便有了。1500年前,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中,这个技术已颇为成熟。

除了腌制咸菜,贾思勰还简略地介绍了干制的技巧:将蔬菜扎成辫子状挂在屋下阴干或架子上晒干。他还指出三点要注意的地方,一是要随手“择治而辫之”,不能等菜萎枯,因其易烂也;二是防烟熏,烟熏则苦;三是干菜要上架并苫盖。从这里可以看出,蔬菜干制的量是比较大的。如今在农村很多地方仍然可以见到。

著名民俗学家张稚庐曾分析晒菜的原因:其一、漫长的寒冬将至,大雪皑皑,韭芹茄瓜消失,唯有大白菜一统天下。虽说京戏《奇冤报》里的张别古视白菜为上品,欲给城隍爷上供,可上顿白菜、下顿白菜也真腻人,若想换换口味,只有预先晒些干菜。其二、干菜有干菜的风味,它和鲜菜迥异其趣。如茄干烧肉,加少许白糖,足量南酒,嫜至肉烂汤浓。这时你尝块茄干会觉得“忽有新意”——筋道,醇香,好吃。与炒出后如烂泥般的鲜茄子不可同日而语。若去“一大”“泰康”等南货店买块腊肉回来,与干豆角同蒸,吃热馍馍,喝小米绿豆稀饭,这顿便饭会让你回味悠长。

贾思勰用大段的笔墨,写了如何腌制蔬菜。这个方法叫“菹”,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酢菜也”;刘熙在《释名·释饮食》则解释道:“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阴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

可见,菹是利用“生酿”的办法来保藏蔬菜,使其不易腐烂。在“生酿”过程中,菜也成了酸菜。用蔬菜作菹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即已采用。《诗经·小雅·信南山》云:“田中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周礼》则记载有“菁菹”“茆菹”“芹菹”“笋菹”“韭菹”“箈菹”等七种菜菹。说明菹法早就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蔬菜加工方法。

到魏晋南北朝时代,菹法已成为最为普遍的蔬菜加工手段。虽说有30多种菹法,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咸菹、淡菹、汤菹、卒菹等诸法。淡菹,就是不加盐进行发酵,也称清水发酵;汤菹,就是“烫菹”,是指原料处理时把菜坯放入热水中“煠”,也就是涮煮,然后再捞出来冷水浸凉、入缸发酵。

而咸菹法大约是最常用的,所以贾思勰将其排在首位。《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云:“葵、菘、芜菁、蜀芥咸菹法:收菜时,即择取好者,菅、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烂。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着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不复调和。菹色仍青,以水洗去咸汁,煮为茹,与生菜不殊。”

这虽是很简单的咸菜腌制方法,但其主要目的是“藏”,是为了使人们在冬季无新鲜蔬菜食用时享受到与“生菜不殊”的滋味。因此,除了技术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文化上的意味。

咸菹法虽简单,但辅料搭配特别讲究,葱、蒜、芥子、胡荽、胡芹子、椒、姜、桔皮以及酱、醋、豉、曲、糟、蜜等,多少用量都有特别的规定。

这种方式沿袭至今。寻常百姓家腌咸菜,多用青萝卜、胡萝卜、雪里蕻、苤蓝、白菜等。寒门小户常以窝窝头就咸菜果腹,腌上几缸可吃半年。据张稚庐先生回忆,某前辈晚年清贫,见家人忙着腌菜,曾吟诗云:“晶盐匀洒密加封,瓮底春回味甲菘。剪碎冰凌付残齿,贫家一样过肥冬。”鱼肉红赤便为熟

在海盐的产地,百姓将海洋给予的恩惠最大化。鱼盐之利下,饮食重鱼鲜、重海味、重自然之味,甚至吃地瓜也用海蜇来佐食。咸鱼也便成了第一样冬季吃食。

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专门写就了“作浥鱼法”,其法云:“四时皆得作之。凡生鱼悉中用,唯除鲇、鳠耳。去直鳃,破腹作鲏,净疏洗,不须鳞。夏月特须多着盐;春秋及冬,调适而已,亦须倚咸;两两相合。冬直积置,以席覆之;夏须瓮盛泥封,勿令蝇蛆。瓮须钻底数孔,拔引去腥汁,汁尽还塞。肉红赤色便熟。食时洗却盐,煮、蒸、炮任意,美于常鱼。”

腌制咸鱼的过程包括盐渍与成熟两个阶段,盐渍就是利用盐与水分之间的扩散与渗透作用,使鱼体脱水并获得咸味;成熟阶段是指鱼肉在此过程中所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使风味变佳并着色。

咸鱼腌制因用盐较多,所以不易腐败,“四时皆得作之”,但“夏月特须多着盐;春秋及冬,调适而已,亦须倚咸。”夏天要特别多加盐,其他时间也以偏咸为好。除鲇、鳠外,什么鱼都可以腌。鲇、鳠体形相似,皆为无鳞鱼,腌制应没大问题,可能腌过以后口味不太好,所以不用。

所腌之鱼要新鲜,并且要“去直鳃,破腹作鲏,净疏洗,不须鳞”。其中,“鲏”是将一条鱼对剖成两半,这样有利于鱼体盐渍均匀,缩短腌制时间,这也说明所腌制的鱼比较大。鱼体去鳃、剖腹、除鳞后要清洗干净,以减少污染。加盐后再合拢成一条鱼,“两两相合”。冬天可以将鱼堆成一堆,盖张席子以防尘;夏天则要“瓮盛泥封”,防止生蛆。

可以看出,贾思勰腌鱼数量较大。腌制时,若用瓮封装,还需在瓮底钻孔以引“腥汁”,也就是鱼体中所含的水分在盐的作用下渗透出来,如不放掉,会降低盐的浓度,使鱼体容易腐败。因为瓮是密封的,水又存留在瓮底,如多次启封,鱼体易被杂菌污染,故用瓮底钻孔的办法,甚为巧妙。

由于腌鱼四时皆得作,所以春夏秋冬的成熟时间也没有统一标准,成熟与否要看鱼体颜色,“肉红赤色便熟”。“鱼体肌肉发红,主要是因为腌制剂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其中,亚硝酸盐具有发色的作用。贾思勰虽不知道个中奥妙,但他善于观察与总结,才会发现这种现象并加以运用,简便、实用又比较准确。”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史专家杨坚如是解释道。

如此腌成的鱼,“美于常鱼”,说明当时喜欢咸鱼风味的人不在少数,咸鱼加工还是很有市场的。这种咸鱼的记忆,在缺少蔚蓝海洋的内陆山区尤为明显。咸带鱼、海鲇鱼等,与食盐一起,被推着售往内陆。而被山里人看做极品的咸鱼,却是香醇味鲜的“大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鳞鱼、鲞鱼。也不知是哪位美食家,何时将其引进山区,变成山里人的最爱,还成了女婿走丈人家时的高档礼品。

过去山东山区和丘陵地带居住的百姓生活甚为艰苦。每当贵客临门,一个村借遍,可能才有一两条白鳞鱼。好客又好面子的主人,将鱼用油煎一下,上面摊个鸡蛋饼招待客人。客人只能吃上面的鸡蛋,却不能吃下面的鱼。鸡蛋里有了鱼的香味和咸味,客人吃了也算是间接吃了鱼。鱼在制作过程中用油煎过,借出的人家也不吃亏。这样一条鱼会在村里面借来借去很多年。不尝醉蟹空有肚

在清末的济宁府,沿大运河两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看曲阜空有眼,不尝醉蟹空有肚。”说的醉蟹就是济宁玉堂酱园的招牌产品。当时选用“日通斗金”的微山湖鲜活蟹,用米酒、陈醋、茴香等原料配成流汁蟹食,让活蟹吃饱后醉死。十天后,蟹子醉眼圆睁,鲜光油亮,味浓溢香,使人大有不尝醉蟹空活人世的感叹! 蟹子的鲜美,作为寿光人的贾思勰也多有感悟。他在《齐民要术·作酱第七十》中有“藏蟹法”:“九月内,取母蟹,母蟹脐大圆,竟腹下;公蟹狭而长。得则着水中,勿令伤损及死者。一宿则腹中净。久则吐黄,吐黄则不好。先煮薄餹,餹,薄饧。着活蟹于冷餹瓮中一宿。煮蓼汤,和白盐,特须极咸。待冷,瓮盛半汁,取餹中蟹内着盐蓼汁中,便死,蓼宜少着,蓼多则烂。泥封。二十日。出之,举蟹脐,着姜末,还复脐如初。内着坩瓮中,百个各一器,以前盐蓼汁浇之,令没。密封,勿令漏气,便成矣。特忌风里,风则坏而不美也。”

这选蟹、清污、沾餹、腌制、瓮藏等五步骤,依然在寿光北部沿海的羊口镇流行。“羊口咸蟹子蟹膏肥满,膏似凝脂,色红艳丽,肌肉紧密,洁白肥满,口感滑润、咸香、鲜美,风味独特。”寿光市银鑫老咸菜专供部总经理李占美说。 羊口位于渤海莱州湾南畔,小清河入海口处。腌制用的梭子蟹在深海越冬,清明节后洄游河口浅海一带,5月产卵,幼蟹喜于咸淡水混合处栖息、觅食,到9月份前脱壳两次。雌蟹腹部呈半圆形,雄蟹腹部呈锐三角形。雌蟹于抛籽前,肉肥膏满,大的能达到一斤多一个。产卵后体肉渐瘦,质量下降。

待中秋节后,蟹日渐丰腴,至霜降个个都脂膏盈甲,壳满肉肥,当地谓之“顶盖肥”,是一年中食蟹最佳时节。羊口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咸蟹子,每户都有自己的秘方。腌好的蟹子表面光洁,背部呈淡青色或青褐色。

“把盐水煮到饱和,加入花椒、姜片,然后把螃蟹底朝上摆好,浇上盐水,放置15—25天,就可以拿出来享用了。”土生土长的羊口人宋杰说。“现在饭店里多数的做法是用味极鲜加入花椒、姜末、葱末腌24小时。”李占美说。

羊口咸蟹子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广告语——“咸而不咸”。广告语看似病句,实则朗朗上口,颇具深意。这四个字出自寿光市银海冷藏厂负责人李仁海。“咸蟹子咸了就不香,不咸又没有滋味,所以我就琢磨了‘咸而不咸’这句广告语。”李仁海说,早在1994年,他就开始使用这句广告语。瓜齑略腌便可吃

世代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也开动脑筋做咸菜。

穷困的人各有各的穷困。才华满腹的蒲松龄,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以粥果腹。他的《客邸晨炊》云:“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泉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罹荒幸不沟渠转,充腹敢求脍炙嘉。余酒半壶堪数醉,青帘虽近不曾赊。”诗中提到的“粟米白粥”,当解为清汤寡水小米粥。

蒲松龄应试客居济南时,常租住在大明湖边的三间小草房里,自己动手做饭。早餐,是小米粥加咸菜。半瓶剩酒,还要宝贝似的分几次喝。虽然附近有酒馆,但苦于无钱,不敢去赊。蒲松龄自认为灾荒之年没葬身沟壑,已实属万幸,能喝上碗粥就很知足,不敢奢望吃到美味佳肴。蒲松龄所记述的小米粥,佐以简单咸菜的饮食方式,是淄博乃至山东广大贫民由来已久的早餐饮食习俗。

穷人也能穷讲究。一介寒儒蒲松龄也会琢磨着变换花样,让煎饼更加美味可口,在他写的《煎饼赋》中:“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博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

对蒲松龄来说,煎饼佐以“鹅脂”“豚膏”,该是难得的奢侈享受了。软绵绵、热乎乎的煎饼,卷上大葱、咸菜甚好,若经火一煎,顺着煎饼往外流化的“鹅脂”“豚膏”,粮食和油脂这么一搭配,完美得让人馋涎欲滴。这与今天淄博中南部博山、淄川等地家喻户晓的菜煎饼如出一辙。

在蒲松龄于1704年写就的展现鲁中地区社会风貌的《日用杂字》一文中,有记载当时当地饮食风貌的《菜蔬章》,在种类繁多的菜蔬中,几乎见不到山珍海味。除猴头菇、灵芝、羊肚等较为上乘外,多是淄博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如:葱、韭菜、薤(野蒜,淄博方言:择蒜)、蒜、扁豆、豆角、瓠瓜、黄瓜、茼蒿、芫荽(香菜)、地环、芽白菜、茄子、葫芦、粉皮、菠菜、蚕豆、冬瓜、西瓜、南瓜、北瓜、丝瓜、莴苣、竹笋、木耳、蔓菁、紫菜、山药、藕、龙须菜、海带等。

我们可大致推测,穷秀才蒲松龄平常所食,基本上就是这些极其普通的大众菜,以及自家腌制的咸菜:“瓜齑略腌便可吃,豆豉久罨始能成。”甚至还有一些不用花钱就能吃到的来自田间地头的各色野菜,如:曲曲菜(荬菜)、驴驹嘴(绿茱嘴)、婆婆丁(蒲公英)、榆钱、杨叶等,也纳入其中。

辣疙瘩腌菜,似乎是各地皆有的咸菜。腌疙瘩微咸,最好吃,香脆、紧实耐咀嚼。旧年间,萝卜产量高,多用以腌咸菜,但萝卜咸菜吃起来水啦吧唧,其格略逊。

霜降过后,萝卜起回家,就可以做豆豉咸菜了。先是煮一锅黄豆,然后放在日头底下,晒至半干,收入小盆内,让它发酵,直到它长出一层白醭。之后,再晒干入盐入水,放那酱着,豆豉就做好了。吃时,加入切好的萝卜片,甚有秋味。学生读书,背一瓶此种咸菜,三五十煎饼卷,也觉物美丰盈。麦豉中有准酱油

嘴边的智慧,有着极强的时空穿透力。豆豉起源较早,有许多记载豆豉制作方法的资料。说起来,东汉《说文解字》中“配盐幽菽”四字,应是最早的豆豉制作方法。即将大豆(菽)生霉(幽者,荫蔽处处之也),再加盐(配盐)发酵。简虽简矣,却字字精髓。

稍后一点的《博物志》,记“作豉法”:“以古酒为世,豆暴令燥。以麻油蒸,蒸干复暴,三过而止,然后细捋椒屑筛下。”这里讲到了原料的处理及辅料的添加,了了二十九个字,却讲得清清楚楚,与当今我国民间制豉方法大同小异。

在《齐民要术》里,贾思勰如是记述作豉法:“四五月为上时,七月二十日后八月为中时,馀月亦皆得作。”不但将制作豆豉的时间扩大到全年,还分为上中下三等,说明当时的技术水平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他同时指出,“然冬夏大寒大热,极难调适”。在这方面,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以四孟月(四孟月即四个季度的第一个月)十日后作者,易成而好。大率常令温如人腋下为佳”,为豆豉生产提供了温度标准。

豆豉制成后,如不能及时消费,必须晒干,以便保存。“若自食欲久留不能数作者,豉熟则出曝之,令干,亦得周年”。故古代豆豉多为干豆豉,极少水豆豉。

在临沂地区,有一种水豆豉,号“八宝豆豉”,此法制作有数百年历史,因用黑豆、茄子、鲜姜、杏仁、紫苏叶、鲜花椒、香油和白酒等八种原料酿制而成,是为“八宝”。在《金瓶梅》中所记的小菜中,多次提到八宝豆豉的前身——“五方豆豉”。如第四十五回西门庆请谢希大:“书童用罩漆方盒儿拿了四碟小菜儿……一碟甜孜孜五方豆豉。”第五十二回:“画童儿用方盒摆上四个靠山小碟儿,盛着四样小菜儿,一碟子十香瓜茄,一碟子五方豆豉……一碟糖蒜。”

吃货对美味的追求永无止境。《齐民要术》中还有一条“作麦豉法”:“用时,(麦豉)全饼著汤中煮之,色足漉出,削去皮粕,还举。一饼得数遍煮用。热、香、美,乃胜豆豉。打破,汤浸,研用亦得,然汁浊,不如全煮汁清也。”

“这里的麦豉是专门用来煮豉汁的,说明当时人们不但从豆豉中获取豉汁,而且有意识地寻找获取类似调味品的方法。”杨坚认为,豉汁虽然最终让位于酱油,但不可否认,豉汁应该是最早意义上的“准酱油”,不仅曾风靡一时,而且用豉取汁的传统也一直延续下来。咸菜篓口上红盖头

由大豆制酱、制豉再到酱油,是调味品生产的一场革命,也是大豆深加工技术的一场革命。而目前发现记录有酱油名称的最早文献是宋代林洪《山家清供》,其中有数则食谱中使用酱油的记载:柳叶韭,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能利小水,治淋闭;山家三脆,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盥,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少许,酱油滴醋拌食…

这里只是将酱油用于拌凉菜,但已显示出酱油是当时重要的调味品,而豉汁、酱清等名称已逐渐被酱油代替。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是记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风俗、物产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提到:“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相沿至今,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俗语“开门七件事”。

彼时,酱油在生活中已占重要地位,但在明以前,尚未见到酱油的生产从酱、豉的制作中独立分化的记载。明朝以后,随着应用越来越广泛,酱油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其从调味品脱颖而出,也极大带动了酱菜的发展。只有用上好的天然甜酱与酱油才能酿造出美味酱菜。

由此,明中叶以后,酱园登上历史的舞台,承担着城市居民对酱,以及酱油、醋、腐乳和酱菜等各种酱制品的需求。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商品经济与城市日益繁荣,形成了三大商业城市中心,即运河沿岸商业城市中心、鲁中商业城市中心和沿海商业城市中心。运河河畔商业城市有临清、济宁、聊城、张秋;鲁中商业城市有济南、临淄、周村、颜神镇、潍县;沿海商业城市有胶州、莱阳、黄县。与此同时,酱园获得了长足发展。

从鲁西南的运河之畔,经古齐地临淄,到胶东黄渤海之滨,酱园文化繁荣昌盛,穿越齐鲁大地,酱园无处不在,成为地方色彩浓郁的酱文化景观,形成了运河沿岸、鲁中地区、胶东半岛三大酱园文化中心。

这也带动了腌制咸菜、酱菜的瓷器更新换代,连咸菜篓也推陈出新。“咸菜篓由条编制成,为防止透风撒气,加糊几层土纸,用以盛咸菜。形制上仿的油篓,篓口开得很大,如果篓中装的是五香疙瘩咸菜或豆腐干,香气就会透过条编的缝隙氤氲而出;如果装的是豆腐乳或豆瓣酱、虾酱,老远就能闻到腌制品的特别香气。厂家为了醒目,也为讨个彩头,用红纸覆盖在咸菜篓口上,犹如新媳妇的红盖头。人们逢年过节串亲访友时,手提披着红盖头的两篓酱菜,甚是喜庆。”济南文史专家王军介绍道。

据统计,清末民初,运河城镇的酱园有300多家,仅德州就有70多家。清末,济美酱园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槐茂”、济宁“玉堂”齐名,被誉为江北四大酱园。其出产的进京腐乳选用当年优质大豆为原料,经浸泡、过滤、煮浆等十几道工序制成。该酱园原是安徽省故县一个姓汪的顺运河而上,到临清创办的。开始规模很小,后不断发展,清代末年已拥有千口大缸。它在继承传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的酱菜技艺,可生产出几千种高档小菜,其风味独具特色。

鲁中商业城市酱园业也繁荣昌盛。济南的酱园遍布城内各处,多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老字号。“北厚记”“醴泉居”等西门外的酱园用泉水腌菜,做工讲究。咸菜疙瘩炖豆腐、炒咸菜不放酱油——有盐(言)在先;咸鱼干下挂面——不用盐(言);腌咸菜不使盆儿——缸(杠)好来等济南周边方言歇后语也纷纷诞生。在古代为武定府的惠民,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县城中的小菜作坊,如“仙泉居”“福元居”“元和斋”等已有声名。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作为港口城市,该地近代工业逐步兴起。产业工人不断增多,他们收入微薄,只能靠咸菜下饭,对咸菜、酱菜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制作酱菜的手工作坊大量诞生。1936年,青岛已发展到有“万香斋”“同和福”等字号酱园60多家,一时间花色品种增多,青岛酱园业迎来鼎盛时期。

文化

  • 颐和安缦:最中国风演绎,仲夏夜里的“帝王梦”
    颐和安缦:最中国风演绎,仲夏夜里的“帝王梦”
    品鉴颐和安缦,先要懂得颐和园。颐和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以江南园林为摹本,仿建的山水园林集成之地。如果说颐和园是为了实现帝王心中的山水梦,那么绿荫深处的谐趣园则是还原了帝王梦魂牵绕的山居所。步
    悦住
  • 西藏阿里大规模古遗址联合考古启动
    西藏阿里大规模古遗址联合考古启动
    西藏阿里大规模古遗址联合考古启动 出土文物显示存在“高原丝路”自2014年以来,考古学家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多处古人类遗址,从出土文物显示的信息来看,在佛教进入青藏高原之前,青藏高原上已经孕育了发达的
    华夏文史艺
  • 石若轩受邀出席2018黄山书会,分享与张爱玲的文字情缘
    石若轩受邀出席2018黄山书会,分享与张爱玲的文字情缘
    2018年7月29日,上午十点,95后新锐才女作家石若轩如约出席2018黄山书会为大带来全新的转型之作《愿你所有孤独,都光芒万丈:张爱玲的2020》。本届中国黄山书会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合肥市人民政府、安
    合肥微生活
  • 泡茶时的泡沫是农残?是不卫生?不!它有奇效!
    泡茶时的泡沫是农残?是不卫生?不!它有奇效!
    欢迎关注【武夷岩茶课堂】凡你想知,务必告知,我若所知,知无不言,我所不知,查尽史料,为卿解之。喝茶多了,细心的茶友会发现,冲泡茶叶时,会有泡沫出现,大多数人认为那是“不洁之物”,总要用壶盖抹去。甚至有
    武夷岩茶课堂
  • 读宣纸线装《诗经》,品古代人生智慧
    读宣纸线装《诗经》,品古代人生智慧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部分从民间收集而来,经过了文人学士的整理润色;部分来自文人学士的创作。北京同雅文化印制宣纸线装《诗经》《诗经》早在春秋时就被孔子用来
    北京同雅文化
  • “被网红”的麻烦是什么——章丘铁锅这半年
    “被网红”的麻烦是什么——章丘铁锅这半年
    编前一部现象级的纪录片,让章丘铁锅脱离了原本的发展小径,夺路狂奔,旋即在脱轨的边缘岌岌可危,但显然,这个“锅”不该纪录片来背。一部好的纪录片对非遗的传播和发展无疑有正向促进作用,问题是如何让这种影响能
    成都检察
  • 九天艾·第七届中华百家和鸣国学文化论坛议程
    九天艾·第七届中华百家和鸣国学文化论坛议程
    由九天艾(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九天艾·第七届中华百家和鸣国学文化论坛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华传统家道家风、铸就百年基业大商之魂”为主题,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新观念
  • 好品荟|一缸咸菜的千古“盐”变
    好品荟|一缸咸菜的千古“盐”变
    晒豆豉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54岁的金圣叹临刑前写家书一封。狱卒怀疑其中有诽谤之言论,遂拆开查看,则见其上书曰:“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同年七月十三
    好品荟
  • 诗酒总是相伴,这些经典诗词你肯定不相信是酒后产物
    诗酒总是相伴,这些经典诗词你肯定不相信是酒后产物
    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
    我心飞翔
  • 邂逅羌河半岛,喝雅茶避暑真巴适
    邂逅羌河半岛,喝雅茶避暑真巴适
    茶以雅为先,洪州之古老,只覚岁月静好。清、幽、寒、静、雅、淡之品茗环境,今日陪同父母来到了洪雅瓦屋山下羌河半岛度假村避暑,晦夜唐代崔道融有诗云: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心中抛去俗念来品茶,方
    悠游四川
  • 考古专业学生赴尧头窑景区交流学习
    考古专业学生赴尧头窑景区交流学习
    7月28日,来自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考古专业的18名大学生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下赴澄城县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交流学习。参观中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认真聆听讲解,从专业角度仔细观赏,不
    渭南网
  • 「每天一首古诗词」《蚕妇吟》宋 谢枋得
    「每天一首古诗词」《蚕妇吟》宋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孔子网络台
  • 纪念碑式雕塑:从凸显到消散
    纪念碑式雕塑:从凸显到消散
    文:南音室外雕塑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改变并定义空间,但在不同时代,它们改变和定义空间的方式与程度并不相同。时髦的抽象雕塑不是太大,就是太突兀,给人的感觉是它们被放错了地方。但即便如此,也没人认为应该继续塑
    华夏文史艺
  • 齐白石艺术何以被寻常百姓热爱
    齐白石艺术何以被寻常百姓热爱
    钟美平原标题:齐白石艺术精神的人民性在近现代美术史上,齐白石是为数不多的既为艺术家群体尊崇,也被寻常百姓热爱的艺术家。这种局面和齐白石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是有必然联系的。“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我们
    华夏文史艺
  • 容县首批签约文艺家出炉 8人正式获签!
    容县首批签约文艺家出炉 8人正式获签!
    智慧生活,尽在掌中 容县依托“千年古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积极组织实施大文化战略,深入发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全力建设岭南区域文化交流中心,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和竞争软实力,全面繁荣
    掌中容县
<< 26 27 28 29 30 >> 

头条号 • 好品荟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