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宋明儒家哲学精华提炼,没看过的赶紧看,过期不候!
  • 来源:哲学诗画

宋明时期的儒学分为两派,即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最后由朱熹统合的“性即理”;以及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最后由王守仁成熟的“心学”。两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即排除汉儒传统,恢复先秦儒学;同时反对外来佛教的干扰。只是程朱系统侧重于外在约束,重建儒家伦理,整顿社会秩序,陆王学说侧重于内在慎独,反躬自省,不假外求,乃心学之大成。

宋明儒家哲学精华提炼,没看过的赶紧看,过期不候!

宋明儒家哲学具体如何呢?一起来看哲学诗画为你整理的——宋明儒家哲学精华提炼,没看过的赶紧看!

汉朝后期,佛教进入中国,道教也在那时再次兴起。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都追求离开尘世日常,出世出家,通过修行或修炼获得一种超高的境界。

佛教的一个分支禅宗以为,“每日担水砍柴,即是人生之妙道”,而到了宋明时期,儒家开始重新抬头,主张这一哲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他们以为事父事君才是人生之妙道,出世出家在他们眼里被认为是不作为的逃避。他们坚信,尽性至命,不离日常,同样可以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所谓,成就圣人,不一定非要逃到山里头,坐到庙堂之上。

宋明儒家哲学精华提炼,没看过的赶紧看,过期不候!

在这方面,张横渠曾著有《西铭》一书,在儒家哲学的发扬上很有造诣和贡献,被普遍认为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家扛鼎力作。按此书观点,“事天”是最道德的,可谓“事天”呢?即知道个人乃至任何事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谓之知天。在此基础,明白对于万事万物的救济,都是为宇宙服务,这就是事天。从宇宙观点看人间的道德行为或人世作为,都是一种“事天”行为,所有的服务都是替天服务。

在张看来,能“知天”的人,他所见的一切事物,对于他都另有深意,比如《论语》中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于“知天”之人,会把这当做一种人生之流动,道之本体。由此,我们看到,如果从天地的观点看事物,外在和内在同体,且会在这种感悟过程中得到一种特别的快乐。

宋明儒家哲学精华提炼,没看过的赶紧看,过期不候!

《论语》中曾记载朱子的评语,朱子说:“用天地的观点看世界,虽起乎事物之外,而实不离乎事物之中。”这是人生的一大境界——乐天阶段。即不但觉解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自同于宇宙万物,天地就是我,我就是天地,和万物融为了一体。(这点看来,与康德的物自体之说很是一样,心与物是一体的,不能截然对立和分开)

对此,庄子说:“”孟子也说:“”都体现了天地境界中人的最高造诣,就是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不分彼此,与物同体,与万物没有分别,这才是人生之大全。一旦达到了此种境界,就能做到“天地之用,皆吾之用”。

在宋明儒家哲学那里,天地境界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知天”“事天”“乐天”和“同天”,要想得到人生至高境界——道德或天地境界,就必须要实行一种修行或修养功夫,这种功夫一方面要“致知”,即对宇宙人生有一个完全的了解和认识。对宇宙和自然世界有了解,叫“知天”;对社会人生有了解,叫“知性”;做到知天和知性之后,才能有“事天”“乐天”“同天”的可能。另一方面还要“用敬”,敬即注意,关注。人的内心很复杂,很难做到对一事一物长期专注,单靠了解到宇宙人生的新意义,不足以做到常存和常住。因为人的内心经常会起别的念头,或者在发生利害冲突时,心理会马上起其他变化,他们认为单靠“致知”,虽然可以达到一种境界,但不能使我们的境界和初心常住,所以,“致知”和“用敬”要同时并进,缺一不可。

宋明儒家哲学精华提炼,没看过的赶紧看,过期不候!

“致知”让我们得到至高境界,“用敬”让我们时时常住那种境界,这也是孟子所说的“勿忘”和保持浩然之气的方法。除此外,个人的悟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宋明儒家哲学,在对待宇宙和人生方面,无论是程朱,还是陆王,采用的都是这个方法,即一边“致知”,一边“用敬”,只不过他们的哲学主张在细节上,有先后顺序的差别而已。后来,程朱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格物”说(研究事物的原理),王阳明则加入了“致良知”说(注重人的本心,本心即良知)。至此,宋明儒家哲学彻底完成了对儒家哲学的系统改造和时代传承。

宋明儒家哲学精华提炼,没看过的赶紧看,过期不候!

陆象山: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人有本心,本心即天地万物之心,良知即本心之现实体现。见了善就知道是善,见了恶就知道是恶,能辨别善恶能体察本心即良知,是非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都是良知,致良知,先要求得了解和认识。

二程: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识仁”、“定性”,然后成就人生之真理。

朱熹:人心之镜,莫不有知,而天地之万物,莫不有理。人生在于穷其理,格其物,渐进而行。

文化

<< 21 22 23 24 25 >> 

头条号 • 哲学诗画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