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日薪208万,“凉凉”前的郑爽也配?!
  • 来源:南都周刊
图片

图片
不能带来预期中的经济效益,那明星就不足以享受与高流量和高报酬相关的一切待遇。

文 | 清晏
编辑 | 王卓娇


沉寂一段时间后,张恒又发了个大招:实名曝光郑爽在政府出台“限薪令”后的2019年,依旧凭某部电视剧拿到高达1.6亿的天价片酬。


据网友推算,这就是日薪208万。


图片
图源:南都娱乐周刊


不得不说,张恒的这次曝光,除了有效地打击到郑爽一家(一旦被证实,她就必须应缴税款、罚款和滞纳金一并补齐,稍有不当处理就可能有牢狱之灾),还成功打击了不少普通如你我的打工人——专业打工数十年的我,看到郑爽日薪208万还觉得少,第一反应就是“心态崩了”,心想:


我这辈子见到这么多钱的时候,应该是蜷缩在小盒子里数冥币了吧?


图片


但冷静下来就明白,这个潜藏在“娱乐圈的钱怎么这么好挣”问题背后的,其实就跟作为打工人的我们,觉着“自己的工资为什么这么少”一样,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向,也就是“能不能”和“配不配”的问题。比如:


第一,明星们能不能拿这么高的报酬?


第二,明星们配不配拿这么高的报酬?


不兜圈子,回到郑爽来看:在资本运作的规律下,她当然能拿这么高的片酬;但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一个拍戏时不想演就跑、不想拍就哭、拍了也只会瞪眼鼓腮帮子到毫无演技可言的演员,当然也不配拿这么高的片酬。


为什么说她能拿那么高的片酬?


图片


这是明星在资本运作规律里理应享受到的红利。


就像我们这些普通到可怜的打工人,辛辛苦苦工作,就是为了赚取属于自己的那点可怜佣金一样——尽管可能很多人觉着所得与所劳不成比,但它总体上还是契合宏观的经济规律的。


同理,明星,尤其是很多人可能心存鄙视的流量明星,其所劳所得,也是宏观上符合这个规律的。只不过因为彼此所处的岗位与性质不同,他们天然地比我们更能制造话题、吸引眼球,赚取热度。


但也正是这岗位与性质的不同,反过来决定了他们应该得到很高的报酬。


明星的价值是什么?


当然是他们所能覆盖的受众人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关注度和商业转化率,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对一个项目的决定作用。


娱乐圈,说到底就是个商业活动。


如果一个明星,没办法让一定量级的受众,对自己产生不论好坏的情感黏度,那他/她就是无效的。


毕竟,一个明星所能够引发的媒体热度和话题性,对一个项目的宣传效果很多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不能带来预期中的经济效益,那明星就不足以享受与高流量和高报酬相关的一切待遇。


最近流行的综艺节目,且不论口碑好坏,其实很考验艺人的商业转化率。因为广告招商是综艺节目的最直接也最主要的收入,而招商的实际效果,又与参与节目的明星量级直接挂钩。


电视剧和电影也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综艺节目还是影视剧,都热衷于把明星当作重点来宣传的原因,也是作为受众的打工人们,茶余饭后热衷于嗑角色CP、看演员颜值、品艺人相貌,甚至是嘲讽、辱骂某些角色或演员的原因。


只要你参与讨论,就为其制造了流量,也就为其增添了价值。


尤其在其所能覆盖的受众人数面前,这条规律更是颠扑不破。


中国是人口大国,庞大的受众基数,使我们的娱乐产业有着天然的人口优势:我们有占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也有生活重压——这一切,都使得娱乐需求变得更为迫切,也导致我们多少有些畸形的娱乐市场,有着庞大的可操作空间和体系。


在这样的资本现实面前,任何明星或项目,只要在某个角度切中市场的情绪点,就能够获得巨大成功。


所以像郑爽这样毫无演技却圈钱无数的明星,也永远不会退场。


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就支持郑爽这样的明星,该拿日薪208万的报酬。


如果支持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默认了身为打工人的我们,就应该在辛苦的付出之后,理应得到这种可怜到卑微的薪水。换个说法就是:


与其说我们愤懑于毫无演技的郑爽拿着208万的日薪,不如说我们不解于同为打工人的我们,为什么没法享受到本应属于我们的红利。


这并不是从道德或法律层面谴责郑爽那么简单。


恰恰相反,这其实是个关于资本规律中,利益分配机制该如何正确运行的技术性问题。


它首先关乎的是娱乐产业中的各个部分,该怎样合适地定位自己的作用,其次是整个产业中制衡机制的建立。


我们不能否认明星对于流量和热度的带动作用,但也不能因此滋生懒惰的“明星万能论”。


这就需要行业从业者,尤其是相关高层要具备更专业的能力,清晰判断并均衡各个工种对于项目所能起到的实际作用。比如,行业的强势人群,像明星或资方,永远占据谈判的主导权,而编剧甚至更小的技术工种,却永远因为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而处于弱势地位。


事实一再证明,对以艺术审美为主要内容的影视项目而言,拥趸再多的流量明星,都不过是纸老虎,否则2019年的《上海堡垒》也不会输得那么难看。


图片

《上海堡垒》剧照


就像TVB精品剧《荒诞剧团》中一直强调的:电影是个团队工作,不是要完全依靠某个人。


这就需要在利益分配环节,给予在行业中相对弱势的群体以保障,比如推动各种行业公会的成立,让他们拥有更强大的代理人。


这或许才是遏制某些人有天价片酬,而其他人却食不果腹的更合理的方式。


但仅有这些就够了么?


并不是!


这里还有像你我这样的普通打工人的问题。


借用一句被说烂了的话:雪山崩塌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郑爽日薪208万背后,打工人无时不刻都在转换的吃瓜群众身份,实际上也在加速这个问题的内卷。


工作和生活的越重压,我们越会在空闲时间选择轻松娱乐的消遣内容,比如去某宝“剁一剁手”、去某音“哈哈一乐”,或是追看乏善可陈的综艺节目、价值观有问题的影视剧——这样的结果就是:


在这个循环里,以明星代言外在形象的资本,才是实实在在的赢家,而逐渐丧失自我的打工人,却成了不断被双向收割的韭菜,买不起车、购不起房,甚至谈不起恋爱。


但这个死循环,并不是铁板一块。因为我们在业余时间投入较大时间的那些消遣内容,比如流量明星、网红和某宝、某音等APP,其安身立命的的根基就是我们的注意力。


没有比我们的注意力更值钱的东西。


你把注意力投注在别人身上,就是在给别人增添价值。


你把注意力投注在自己身上,就是在给自己增添价值。


与其丰富别人,不如丰富自己。



END

图片

图片


影音

<< 26 27 28 29 30 >> 

公众号 • 南都周刊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