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清明假期七城地铁客流创新高,地铁轰鸣下中国经济版图生变
  • 来源:看懂经济
图片
图片

作者|陈涛

经济观察者/监管机构人士/看懂经济专栏作家


2021年清明节假期,是春节“就地过年”倡议后的首个三天假期。文化旅游部的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同比增长228.9%,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


从国内部分城市公布的数据看,清明假期游客人数较疫情期间呈现小幅上涨态势,门票收入或者旅游总收入亦有一定幅度增长,或恢复至疫情期的水平,表明旅游消费区域分化情况明显。


从主要城市的市内出行看,总体上,城市内部公共交通并没有恢复至疫情期前的状态,但有7个城市今年清明假期地铁客流创历史新高,按照客流量恢复在消费之前的逻辑,地铁客流创新高的城市后续经济活力较强。同时,地铁客流的变化表明,一线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疫情对社会运行的深层次影响正在显现,中国经济版图在地铁的轰鸣声中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


图片

清明假期旅游市场出现分化


数据显示,清明期间,国内旅游出行人次达1.02亿人,旅游收入为271.7亿元,分别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94.5%和56.7%。与此对应,2021年春节国内旅游出行人次与旅游收入分别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5.3%和58.6%。


在旅游人数恢复接近疫情前常态,且较春节恢复状况更好的情况下,清明假期旅游收入的恢复程度并不尽如人意,可能的因素有部分景区减免门票费用、出游以短途为主、游客主动减少出游期间消费等。


但从一些城市的数据看,国内旅游市场存在分化,或者说恢复的进度并不一致。


如北京清明假期,全市重点监测的182家旅游景区(地区)累计接待游客608.7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8.73%,营业收入29030.9万元,同比2019年增长8.73%;再如上海清明节期间全市发生线下实物消费总额257.3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5.6%;郑州清明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248.5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7.6%;实现旅游总收入24.76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8.1%;西安清明假期实现旅游收入20.18亿元,较2019年增长10%以上。


整体看,大中城市清明假期旅游市场恢复程度明显好于春节期间,侧面反映出小城市或非热点城市旅游市场显著承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市内客流总量普遍超疫情前,客流强度仍低迷


从主要城市的地铁客流看,大部分国内主要城市清明假期期间地铁客流超过2019年清明期间。数据显示,在25个主要城市中,2021年清明期间(三天假期加假期前一个工作日),有16个城市地铁客流超过2019年清明假期,长沙、厦门两地客流增幅超过100%。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客流增幅为负的城市中,包括广州、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等传统一线城市和直辖市,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

图片
图片


地铁客流增加较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2019年至2021年间,许多城市通车里程出现了大幅增长,考虑到通车里程增加带来的客流量增加,许多城市客流强度事实上是在下降的。如成都、西安、杭州、合肥、宁波等城市,地铁通车里程翻倍增长,但地铁客流增长相对较少,表明客流强度在下降。

当然客流强度下降还要考虑新通车里程客流逐步增加的因素,如西安、宁波均是在2020年有三条地铁线新通车,通车里程增加较多,但客流同步提升尚需时日。

不过这些城市中,有两个值得关注。深圳和厦门这两个城市的地铁客流增幅高于里程增幅,是25个城市中仅有的两个地铁客流强度增长的城市。厦门2021年清明假期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81.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5亿元,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较2019年增长15.8%和5.4%,但以地铁客流衡量清明假期期间旅游市场景气度,这两个城市可能比数字呈现出来的更加具有活力。

图片

七城地铁客流创历史新高


在城市分化之下,2021年清明假期,有7个城市地铁客流创历史新高,分别是成都、重庆、沈阳、青岛、昆明、济南、洛阳。

图片

这其中尤其要指出的是成都,在4月2日地铁客流创历史新高之前,成都已将连续5周地铁客流刷新历史记录,地铁客流总量的高值从2月26日时580.83万(当时历史新高)上升到4月2日的698.75万,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成都地铁客流峰值增加100多万,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可见一斑。


图片


地铁客流创新高的均是二线或强二线城市。

如果把视野再拉长一点,以疫情之后的2020年下半年为界,除这7个城市之外,还有15个城市地铁客流创历史新高,这15个城市分别是深圳、南京、西安、杭州、长沙、郑州、南昌、合肥、宁波、厦门、福州、无锡、石家庄、兰州、徐州。

除深圳外,中国传统的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中的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地铁客流的历史高位均在2019年。

一线城市客流不能创新高,背后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和发展因素,疫情冲击之下,一线城市的出行模式可能永久改变,这背后可能意味着,许多人不再回到一线城市,转而分赴二线或强三线城市,中国经济版图在地铁的轰鸣声中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

陈涛在看懂经济上发表的文章



1、2020下半年:如何实现“高质量”复苏?

2、为什么降低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对促进企业获得信贷作用有限?
3、央行报告显示:高学历和创业经营是积累财富的最大源泉!

4、保护上限大幅下调尘埃落定,对商业银行信贷有何影响?

5、商业银行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了!

6、银行人,拉存款为什么这么难!?

7、各省第二产业发展潜力大排名:投资成重要发展密码

8、“全面增强金融的普惠性”:上升至国家治理高度的普惠金融

9、监管要求出炉,城市定制保险路在何方?

10、老龄化不可挡,金融是否做好准备?

11、脱贫攻坚重塑农村金融生态:基层金融人看脱贫攻坚?

12我们汇总了政府工作报告81处修改,助你更好了解中国发展

13、央行绿色金融支持工具:预测与讨论

14、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相同表述下的不同推进路径


图片
图片
图片

旅游

<< 36 37 38 39 40 >> 

公众号 • 看懂经济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