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这绝对是近期最发人深思的电影
  •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在图书馆看到过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寓言故事,叫奇奇怪怪国。

 

奇奇怪怪国表面上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伊甸园,岛屿上终年流淌着牛奶河和啤酒河,供岛上的居民随时畅饮,而岛的树上都长着衣服、鞋子,烤鸭、面包……岛民需要的时候,伸手可取。岛上唯一奇怪的就是人在慢慢变少,大臣们的任务就是到处游说人们到岛上来住。


三个年轻人被游说来岛上居住,却意外揭示了奇奇怪怪国的秘密:原来每天夜里,岛上居民睡觉时,床板会突然翻开,人们会随着管道到达另一个岛上做苦工。河里并不天然流淌牛奶和啤酒,树上也不天然长东西,这些居民们习以为常唾手可得的东西,其实都是做苦工的人在夜晚挂上去的。

 

这个由中国作家裴慎勒在80年代写就的故事,在当时看来无比魔幻,甚至有点少儿不宜,但现在看来,又无比真实,以至于在我长大成人的漫长岁月中,总会突然想起这个故事,并惊讶于作者的深刻洞见。



而如今,奥巴马夫妇的高地制片公司投资的首部电影《美国工厂》,就成为了这个魔幻故事的现实注脚。

 

时间从2008年说起,金融危机下,陪伴俄亥俄州代顿市默瑞恩区八十多年的通用汽车工厂宣布关门,当地政府一下子损失了50%的税收来源。六千多人的郊区有四千多人瞬间失业。

 

五年后,美国政府努力招商引资,终于用优厚的条件迎来了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建厂生产,他的福耀公司带来了两千多个工作岗位,钱比以前少,活比之前累,但总比失业强。一时间政府欣喜若狂,老百姓感恩戴德,失落的美国制造似乎马上就要被中国老板重振了。



然而短暂的蜜月期后,问题和矛盾却迅速暴露出来。一边是中国式效率,一边是美国式尊严,围绕要不要加入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的问题,美国工人和中国老板展开了一系列的斗智斗勇。

 

美国工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超负荷工作仍任劳任怨,中国工人则不理解美国人已经濒临失业,为何还是不能加班加点好好干活呢?

 


最终,工会在中国企业家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智慧下全面落败,中国工人欢欣鼓舞,美国工人男默女泪,两方还未调整好情绪,曹老板的机械臂就让两方为工会而进行的争论不再重要。

 

奥巴马接受外界采访时曾表示,“这部纪录片之所以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并没有呈现一种黑白分明的观点”。


但《美国工厂》当然不是客观的。事实上,任何刻意客观包装下的思想引导都是很值得警惕的。

 

比如在片中争议最大的公会问题上,仅凭几个员工的一面之词,看过纪录片的观众很容易得出公会的缺席让工厂陷入灾难的结论,但事实远没那么简单。

 


影片中出现的“为工人谋福祉”的UAW,盈利模式是两边薅羊毛的中间商赚差价。首先,它是会员制的,成为会员的员工平均每个月要交50美元的会费,而且会员费还在上涨。如果你不想成为会员,也得交钱,以免白白享受UAW跟企业谈判后工资上涨的福利。


为此各州不得不艰难推动允许非会员不叫保护费的劳动权利法。在企业端,UAW收得更多。2007年,UAW会员平均工资28美元/小时,与非会员差距不大。但是通用要为每个员工支出73美元/小时,多出来的部分,是工人的福利和UAW的“管理费用”。相比之下,丰田只支出48美元/小时。10年下来,通用比丰田的累积人力成本高出数百亿美元。

 

那么这些会费都用到哪里了呢?除了提高会员福利增加企业用人成本外,绝大多数都用在了贪腐和竞选上。贪腐也是UAW在福耀落败的重要原因。



2008年,UAW成为压倒通用的最后一根稻草。同一年,UAW在内的十几家工会,为奥巴马筹集了竞选资金3亿美元,远远超过奥巴马本人筹措的经费。并且UAW在美国最大摇摆州俄亥俄州的群众基础,也帮助奥巴马在2008年竞选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现在知道为什么奥巴马要投资这个电影了吧……)

 

福耀在去年私下付给UAW70万美元,只要对方选择放弃进入福耀。然而,工会不满足这个结果,和工会谈崩后,福耀又向反工会组织“劳资关系研究所(LRI)”支付了大约100万美元以上的费用,委托其帮助工厂解决相关问题。



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公会和反公会,都是市场化细分化的组织。对于员工和企业家,不管你是哪国的,在美国,伸头一刀,缩头还是一刀。嘴上说的是主义,心里想的全是生意,美国人的公会也不是为工人谋福祉,从这个角度看,曹老板抵制UAW也没啥毛病,而且这跟中国的意识形态也没半毛钱关系,市场和资本的推动下,日产、特斯拉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全世界的老板都不傻。

 

这些事实,生活在俄亥俄州的导演应该不会不知道,但却在片中只字不提。如果说电影对美国公会的春秋笔法是知情不报,那么对中国公会的描述则可能更多是文化上的误会。镜头从中国工厂勤奋工作的工人身上蜻蜓点水地划过,却没有去探讨他们辛勤工作背后的苦衷。



但是,这样一个不怎么客观,有政宣之嫌的纪录片,仍足以让每一个观众内心触动。究其原因,是纪录片切片式的展示本身,让我们重新审视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并且思考其中令人震惊的荒诞。

 

比如片中让美国人三观尽碎的福清之旅,工人军训式的列队,拍手喊“好,很好,非常好”。这样的集体仪式几乎贯穿了每个中国人的一生,但似乎没人去思考其中的含义。中国工厂也有公会,领导是老板小舅子,电影里中国公会精心组织的年会,集合了工厂里的工人,孩子,家属,每个人都卖力地表演,甚至婚礼都是集体举行,这种奇观让美国主管震惊到落泪,相信每个观众心里也五味杂陈,只不过心酸的点各有不同。



奥巴马曾对媒体表示,投资拍摄这部影片初衷是“如果能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好故事解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恐惧,缓解人们的焦虑,那么就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团结”。

 

但看完这个故事,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撕裂感都更严重了。



这个纪录片无法不让我联想到《寄生虫》和《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在这两个作品中,住半地下室和地下二层的两个家庭拼命争夺一个“寄生”的工作岗位,公司里的销售冠军和亚军为老板的一个表情而互害,他们没有一点抗风险的能力,有钱人随随便便的一个开除和聘用的决定,都能深刻改变他们的命运。


而底层在互害的同时,共同地对决定他们命运的有钱人顶礼膜拜。这种图景与《美国工厂》中的何其相似。电影或许有虚构成分,纪录片中工厂的却揭示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全球化没有让全球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而让全球的资本家勾结在一起。在底层忙着互害,一个接一个跳入全球化带来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时候,老板们却可以借助全球化的东风开着私人飞机满世界游走,在觥筹交错中找到更赚钱的法子。



怀揣着美国梦的工人们,坚信这个国家建立在工人和劳工运动之上的工人们,发现努力工作就能买房买车的好日子,其实并不仅是靠他们努力得来的,而是靠美国薅世界人民的羊毛而取得的。而如今,不管奥巴马如何扶持美国制造,不管特朗普如何呼吁让美国再次伟大,这样的好日子都一去不复返了。


而怀揣着中国梦的工人们,希望通过拼命工作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在经济狂飙突进的时代,工人们的生活似乎确实得到了改善,但潮水退去后,他们的努力只不过是让老板的私人飞机更大了些而已。而他们辛辛苦苦建造的汽车玻璃,正闪烁在有钱人的豪车上。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影片结尾,机械臂阴影下,互相伤害的中国和美国工人,沉默而有序地摩肩接踵打卡下班,这一场景让人想起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开篇,蒙太奇的手法将工人比作任人宰割的绵羊。


这一幕不论对中国还是美国的观众来说,都显得格外悲凉。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工人还是那群工人,羊群还是那个羊群,为什么全世界的工人们如此努力,兜兜转转,情况好像还是更糟了呢?

 

我想,《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触动人心,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拍摄技巧多么高级,多么客观,也不是因为其中奇观化展示的意识形态对立,而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今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结构性危机和挑战。


在这个全球性难题面前,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韩国,不管文化和意识形态有什么不同,其实都是命运共同体。但即便如此,在可见的未来,互相伤害的情景也并不会停止。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趣玩

    << 21 22 23 24 25 >> 

    公众号 • 文慧园路三号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