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养出失控的孩子
- 来源:班主任研究会
点击"班主任研究会"关注我们 现在的孩子,主要活在“妈妈的世界”。有一项调查显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父亲陪伴较多的仅占12.6%。父亲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为2.9小时,远低于母亲的4.6小时。
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个家庭深深的遗憾。不得不承认,现在孩子出生后,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给了妈妈。
1.孩子刚出生,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喂一次奶,妈妈都熬成了熊猫眼,爸爸却在旁边呼呼大睡;
2.上了幼儿园,孩子想要跟爸爸玩,却被爸爸往旁边一推:“乖,去找妈妈,爸爸上班好累。”
3.上了小学,每天陪娃写作业都跟打仗一样,妈妈经常气得血压飙升。不经常辅导孩子的爸爸,却突然跳出来:“就不能好好教吗?至于把孩子逼成这样吗?”
4.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叛逆,跟家长对着干。妈妈急得团团转,爸爸又总在忙,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01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一不可
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各自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
母亲的爱是走向融合。决定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认知,妈妈有爱,孩子就觉得世界是有爱的;妈妈在孩子面前是忧郁焦虑的,孩子就会觉得世界是灰暗的。
妈妈在孩子0-3岁给予孩子的安全感,也决定了孩子一生与外界的情感链接模式。
父亲的爱却是走向分离。它带给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心理力量、与对真实世界的感知。爸爸的男性特质,教会孩子生活规则、界限,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抗挫折、坚强,成为生活的强者。
父母不同的职能与特质,组合起来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完整教育。
只有父亲和母亲的参与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会化发展,更好地成为他自己。
当父母某一方功能缺失,容易出现叛逆、厌学,拖延,沉迷游戏等“熊孩子”问题,甚至会让孩子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
产生性别认知障碍:男生性格过于阴柔,女生成为“假小子”;
产生性格缺陷:如自卑、敏感、怯懦,意志力薄弱等;
更容易产生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缺乏安全感;
产生身体发育障碍:孩子的身高、体重、动作及反应速度均要比同龄儿童落后一大截。
孩子成年后,这些心理缺陷极大可能发展为“啃老”、“恐婚恐育”等严重心理障碍,将原生家庭的阴霾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
02做爸爸,是一份无法取代的工作
奥巴马曾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说出这番话的他并没有食言。
女儿学游泳,他亲自当教练;孩子放假时,抽时间也要带孩子去游乐园,一起享受欢乐时刻;会认真对待家庭的每一个节日,比如女儿的生日。
即使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期间,他也从来没有缺席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的女儿都很优秀,大女儿成为了家里的第三个哈佛学生,小女儿也如愿就读于密歇根大学。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长远来看,爸爸这个身份,才是一辈子的工作,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爸爸的陪伴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
0-3岁:语言发展期,父亲参与越多,孩子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原因是爸爸不会经常说宝宝语,使用的是成人语言,更能刺激语言的发展。
3-6岁:能力发展期,孩子开始模仿。爸爸身上的男性特质,是孩子的重要榜样。爸爸的言传身教,能够帮助孩子认知世界真实的模样,分辨善恶。
6岁之后:孩子开始上学,所面对的环境会比6岁之前复杂,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抵抗挫折。更重要的是爸爸要发挥“规则”作用,让孩子懂得自控。
不仅仅在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其实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进步,都需要父母双方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
作为爸爸,不要忘记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工作以外的时间,尽量多的留给家庭,留给伴侣和孩子。
因为,那将成全一个孩子的成长,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
03如何给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
只有父母的参与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会化发展,更好地成为自己。
可是多年来,大多数家庭都曾陷入过这样的误区:
紧张的妈妈觉得爸爸什么都做不好,让爸爸陷入了“不会带娃→妈妈不放心让爸爸带娃→不会带娃→妈妈不放心…”的怪圈,同时孩子也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想要解决“隐形爸爸”这个育儿难题,母亲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她既是接纳者又是协调者与驱动者。
从紧张的关系里抽身,从根源去理解丈夫对于育儿的手足无措。接纳丈夫的矛盾,帮助、引导着丈夫一步步真正回归家庭。
妈妈可以这样做:
1.走出焦虑,给丈夫足够的信任与支持;2.循序渐进,让丈夫参与孩子教育,发现育儿乐趣;3.放手放心,给丈夫与孩子自由的相处模式。
爸爸可以这样做:
1、养成陪伴的意识每周主动规划出专属的家庭时间,不再用“忙”做借口
2、学会陪伴发挥爸爸天职,多和孩子分享沟通,陪孩子参与亲子游戏、亲子运动。
3、陪伴,质比量更重要和孩子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20分钟的有效陪伴远比3小时的心不在焉更有价值。(本文转自明教育,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班主任研究会
微信号:bzryjh
班主任研究会,我们共同的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交流、合作请加主编微信:xiaoxiaobanzhang投稿请发送至:2066394523@qq.com
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个家庭深深的遗憾。不得不承认,现在孩子出生后,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给了妈妈。
1.孩子刚出生,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喂一次奶,妈妈都熬成了熊猫眼,爸爸却在旁边呼呼大睡;
2.上了幼儿园,孩子想要跟爸爸玩,却被爸爸往旁边一推:“乖,去找妈妈,爸爸上班好累。”
3.上了小学,每天陪娃写作业都跟打仗一样,妈妈经常气得血压飙升。不经常辅导孩子的爸爸,却突然跳出来:“就不能好好教吗?至于把孩子逼成这样吗?”
4.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叛逆,跟家长对着干。妈妈急得团团转,爸爸又总在忙,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01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一不可
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各自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
母亲的爱是走向融合。决定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认知,妈妈有爱,孩子就觉得世界是有爱的;妈妈在孩子面前是忧郁焦虑的,孩子就会觉得世界是灰暗的。
妈妈在孩子0-3岁给予孩子的安全感,也决定了孩子一生与外界的情感链接模式。
父亲的爱却是走向分离。它带给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心理力量、与对真实世界的感知。爸爸的男性特质,教会孩子生活规则、界限,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抗挫折、坚强,成为生活的强者。
父母不同的职能与特质,组合起来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完整教育。
只有父亲和母亲的参与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会化发展,更好地成为他自己。
当父母某一方功能缺失,容易出现叛逆、厌学,拖延,沉迷游戏等“熊孩子”问题,甚至会让孩子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
产生性别认知障碍:男生性格过于阴柔,女生成为“假小子”;
产生性格缺陷:如自卑、敏感、怯懦,意志力薄弱等;
更容易产生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缺乏安全感;
产生身体发育障碍:孩子的身高、体重、动作及反应速度均要比同龄儿童落后一大截。
孩子成年后,这些心理缺陷极大可能发展为“啃老”、“恐婚恐育”等严重心理障碍,将原生家庭的阴霾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
02做爸爸,是一份无法取代的工作
奥巴马曾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说出这番话的他并没有食言。
女儿学游泳,他亲自当教练;孩子放假时,抽时间也要带孩子去游乐园,一起享受欢乐时刻;会认真对待家庭的每一个节日,比如女儿的生日。
即使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期间,他也从来没有缺席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的女儿都很优秀,大女儿成为了家里的第三个哈佛学生,小女儿也如愿就读于密歇根大学。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长远来看,爸爸这个身份,才是一辈子的工作,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爸爸的陪伴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
0-3岁:语言发展期,父亲参与越多,孩子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原因是爸爸不会经常说宝宝语,使用的是成人语言,更能刺激语言的发展。
3-6岁:能力发展期,孩子开始模仿。爸爸身上的男性特质,是孩子的重要榜样。爸爸的言传身教,能够帮助孩子认知世界真实的模样,分辨善恶。
6岁之后:孩子开始上学,所面对的环境会比6岁之前复杂,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抵抗挫折。更重要的是爸爸要发挥“规则”作用,让孩子懂得自控。
不仅仅在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其实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进步,都需要父母双方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
作为爸爸,不要忘记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工作以外的时间,尽量多的留给家庭,留给伴侣和孩子。
因为,那将成全一个孩子的成长,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
03如何给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
只有父母的参与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会化发展,更好地成为自己。
可是多年来,大多数家庭都曾陷入过这样的误区:
紧张的妈妈觉得爸爸什么都做不好,让爸爸陷入了“不会带娃→妈妈不放心让爸爸带娃→不会带娃→妈妈不放心…”的怪圈,同时孩子也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想要解决“隐形爸爸”这个育儿难题,母亲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她既是接纳者又是协调者与驱动者。
从紧张的关系里抽身,从根源去理解丈夫对于育儿的手足无措。接纳丈夫的矛盾,帮助、引导着丈夫一步步真正回归家庭。
妈妈可以这样做:
1.走出焦虑,给丈夫足够的信任与支持;2.循序渐进,让丈夫参与孩子教育,发现育儿乐趣;3.放手放心,给丈夫与孩子自由的相处模式。
爸爸可以这样做:
1、养成陪伴的意识每周主动规划出专属的家庭时间,不再用“忙”做借口
2、学会陪伴发挥爸爸天职,多和孩子分享沟通,陪孩子参与亲子游戏、亲子运动。
3、陪伴,质比量更重要和孩子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20分钟的有效陪伴远比3小时的心不在焉更有价值。(本文转自明教育,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班主任研究会
微信号:bzryjh
班主任研究会,我们共同的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交流、合作请加主编微信:xiaoxiaobanzhang投稿请发送至:2066394523@qq.com
育儿
-
-
- 你以为孩子喜欢天南海北旅行,其实他更在意这个
-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作者:鱼爸来源:养育男孩(ID:breedboy) 1 这几天,你是不是累坏了?有人说“姿势”不对,休假越累。对于带娃的父母来说,体验一定更深。 孩子上学还只要...
- 儿童心理课堂
-
-
-
- 父母别再大大咧咧,不注意言行举止,会被孩子悄悄模仿
- 成长环境注定了孩子未来是否成长的茁壮,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莫过于亲生父母,自然孩子们与父母也是最亲近的,当然在一些外貌行为习惯上也是格外的相似,可能一些人把这些行为习惯会归结于人类演...
- 杏妈说育儿
-
-
-
- 湖南一场只有父亲参加的家长会火了,教育孩子,这3件事妈妈别管,必须爸爸做
- 关注“中国nlp学院”,学习更多心理技巧作者:小嗲 来源:小十点(ID:sdikid)前几天,长沙一所学校召开一场专属爸爸们的家长会,引起网络一片热议。46位爸爸穿西装打领带组成“爸爸天团”,在教室听讲记笔记,...
- 中国nlp学院
-
-
-
- 杭州39岁助产士,19年来接生上千个宝宝!各位妈妈,还记得生产时陪伴你的人吗?
- 每年的5月5日是“国际助产士日”。助产士被称为“迎接生命的天使”,也是女人一生中最艰难时刻的亲密伙伴,用爱与奉献为新生命保驾护航。杭州市妇产科医院的助产士周金英,39岁,2002年从助产专业毕业后从事临床...
- 都市快报
-
-
-
- 丧心病狂!15万8卖掉亲儿子,带新老婆游山玩水:有些男人生理当了爹,心理却是巨婴
- -第760-情感好文啃孩族也真是有够丧心病狂的。作者 | 李耳耳原创首发 | 妈妈网育儿(ID:mmwyuer )01听惯了“啃老族”听说过“啃孩族”吗?榨干了父母,就开始打孩子的主意。前不久,看到一则丧心病狂的新闻:一...
- 呵护育儿
-
-
-
- 你的孩子叫你“妈妈”还是“妈”?一字之差,差别竟然这么大!
- 家教请珍惜与TA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闺蜜最近问我,“你家孩子怎么称呼你啊?”我答,“当然是叫妈妈了,要不然怎么称呼?”闺蜜却道:“最近几天我儿子都直接叫‘妈’了,我突然觉得他长大了,但不知道怎么回事,...
- i小学奥数
-
-
-
- 说好陪你长大,一转眼你却消失一辈子
- 如果说父女母子一场,是我们后半生的缘分。那有些母子的缘分,刚开始就戛然而止。假期某个寻常日子,在家门口熟悉的小店,身边来来往往都是为生活奔波的路人。然后在某个瞬间,某个路人顺手抱走了一个孩子。一切...
- 育学园
-
-
-
- 宝宝出生没多久,就变成“小黄人”,到底要不要紧?
- “现在的孩子刚出生都会有黄疸的,晒晒太阳就好了!”“没事的,我家孩子刚出生也是这样子,喂一点水就好了!”“你喂给宝宝一口新鲜的蜂蜜,让宝宝含在嘴里就不会高了!”老话说“十个宝宝九个黄”,几乎所有的...
- 乌鲁木齐市凤凰妇产医院
-
-
-
- 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养出失控的孩子
- 现在的孩子,主要活在“妈妈的世界”。有一项调查显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父亲陪伴较多的仅占12.6%。父亲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为2.9小时,远低于母亲的4.6小时。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
- 班主任研究会
-
-
-
- 这样炒菜会致癌!!家有孩子的千万注意!
- 宸麻麻Notice关注育儿网视频号与您共享育儿及育儿有关的生活方式
- 育儿网
-
-
-
- 龙老师原创视频|从小教孩子区分白天与黑夜有什么好处?
- 天黑了,孩子玩得不肯回家,玩了10分钟又10分钟,父母怎么引导?从小教孩子区分白天与黑夜有什么好处?关注“亲子作家龙春华”视频号,龙老师每天跟你分享一个家庭教育知识!不要小瞧这一分钟哦!带娃的烦恼,夫...
- 龙春华亲子实践课堂
-
-
-
- “我想拉着孩子一起去死”:这个病,正在残害1000万中国家庭
- 作者:黑桃小A来源:积木育儿 ID:jingguanyuer今天想聊一聊“星星的孩子”。这是人们对于患有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孩子的称呼,因为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家里...
- 育娃升学路
-
-
-
- 头胎剖二胎想顺?看看您符合条件吗?
- 二胎政策的开放,许多家庭又开启了二胎模式,终于怀上二宝了,可是分娩麻烦又让人担心……,头胎剖二胎是不是就一定要剖呢?如果想选择顺产可以吗?风险究竟有多大呢?下面,小编就带领二胎爸妈一探究竟。头胎剖...
- 快乐孕育孕妇课堂
-
-
-
- “妈妈,怎么用避孕套?”四年级儿子大尺度问题吓坏妈妈,学校竟然教孩子这些内容..
- 中小学家长慧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关注点击进入→在线教育,为孩子找一个优秀的辅导教师以前在超市收银台前,碰到过一个小孩子,指着和口香糖摆放在一起的避孕套,问妈妈,“妈妈,我们买个口香糖吧。”妈妈尴尬道,...
- 中小学家长慧
-
-
-
- 2021年教育神剧火了:三种家庭,三个妈妈,你更像哪个?
-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作者:黄玉娇ID: kaishujianggushi来源:凯叔讲故事最近,播得最火、观众风评最高的国产剧,非《小舍得》莫属了。这部聚焦于孩子教育的家庭剧,一上映就吸...
- 儿童心理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