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首拙劣的假唐诗,耗费学界整二十年才被戳穿|短史记
  • 来源:短史记-腾讯新闻


作者丨言九林编辑丨吴酉仁
前几天,考古界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笑话。
先是2月17日,公号“文博中国”刊发了一篇论文,题为《夏文化 | 李维明:二里头遗址祭祀陶文初识》。内中说,2000年秋,二里头遗址出土过一块不规则形状的残陶片,经论文作者仔细观察,发现该陶片表面存在多个字痕。经释读,这四个字可能是“土”“六”“蛇”“告”。因事涉夏文字,作者继而称“这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对探讨二里头文化(夏文化)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文博中国”公号文章截图
遗憾的是,这项“重要的考古发现”只维持了一天,即被证明是一个大大的乌龙。
2月18日,“文博中国”微信公号又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的澄清文章——《关于二里头遗址2000ⅢT4⑩:40陶片标本的情况说明》。内中说,该陶片上所谓的“字痕”,其实是“整理过程中记号笔的笔道和原器表裂痕等。我们早年整理资料过程中用记号笔划线,确有不规范之处,对大家使用资料进行研究造成了一些误导,在此深表歉意”。
♦ 陶片字痕实为考古工作人员所做记号,图片引自“文博中国”
这场迅速夭折的假重大发现,让笔者想起了当代考古史上另一则假重大发现——“坎曼尔诗笺(签)”。

时为1971年,两件号称出土于若羌县米兰古城的手抄汉字文书,在北京故宫首次公开展出,引起轰动。一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诗,抄写者署“坎曼尔元和十五年抄”。另一件则是署名“纥坎曼尔”的三首唐诗,注明写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此即所谓的“坎曼尔诗笺”(见下图)。
♦ “坎曼尔诗签”
“坎曼尔诗笺”里的三首所谓“唐诗”,具体内容如下:
《忆学字》:古来汉人为吾师,为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之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讫今皆通习为之。
《教子》: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招明灯念五更。
《诉豺狼》:东家豺狼恶,食吾(饣良),饮吾血。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
据说,该诗笺是1959年10月在若羌县米兰古城的房屋遗址中发现的,“发现时粘贴在一起,两面都写着阿拉伯文或古维吾尔文。一九六二年清理文物时,才将两抄件揭开,发现被粘贴的另外两面都有汉文的抄录,是坎曼尔所书”。
1972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刊文《<坎曼尔诗签>试探》,对“诗笺”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做出了高度肯定。郭说,“这三首诗显然是坎曼尔自己做的”。其中,“《诉豺狼》是痛骂恶霸地主的诗,非常痛快,也非常尖锐,有声有色。诗没有押韵,但确是一首绝妙好辞。……坎曼尔可以算是一个开明绅士。……坎曼尔的《诉豺狼》是受了白居易的影响,但白居易却还没有这样的直爽和胆大”。总之,该诗笺“直可称为无价之宝了”。对于诗笺中那些极为可疑的简体字词,如“诗坛”“五谷”等,郭也不觉得是什么问题。他的解读是:这些文字“从唐代以来一直流传到现代,民间简化字的生命力于此可见”。
郭的这番“认证”,让所谓的“坎曼尔诗笺”声名鹊起。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署名坎曼尔的这三首“唐诗”,频繁出现在各种诗集、辞典当中。如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白居易集》,扉页上即印有“坎曼尔手抄《卖炭翁》诗”的照片。1978年人民文学社出版的《唐诗选》,也收录了坎曼尔的《诉豺狼》,该诗后来还一度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下图是2012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一书,仍将《诉豺狼》视为一首“真唐诗”。
♦ 《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内文截图
其实,所谓的“坎曼尔诗笺”,乃是百分百的伪作。
早在郭沫若发表文章时,历史学者张政烺便对“诗笺”的真伪提出过不同意见,他“曾在不同场合一再重申,诗笺不是唐代文书”,当中有许多现代简化字,绝非唐代时所有。不过,张很谨慎,没有将自己的反对意见写成文章,只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在学术圈内传播。这种谨慎,既与时代有关,也可能与私交有关——张政烺与郭的关系极好,郭是张结婚时的证婚人。郭1978年去世后,《郭沫若全集》的编纂工作启动,张又建议说,关于“坎曼尔诗笺”的文章,最好不要收进去,但未被采纳。
直到1980年代,才渐有学者试探性地在学术刊物上撰文,公开对“诗笺”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比如,《光明日报》在1980年11月18日,刊登了一篇署名肖之兴、题为《关于〈坎曼尔诗笺〉年代的疑问》的文章,内中提出五点疑问:
(1)坎曼尔写的正楷,不是唐代通常的字体。(2)有人说(饣良)是馕的简化字,但馕是很晚才出现的字。《康熙字典》里没有馕字,1949年之前的《辞源》和《辞海》里也没有(注:郭沫若认为(饣良)是粮的繁体)。(3)坎曼尔是一个“伊斯兰教特有的名字”。但伊斯兰教要到10世纪后半叶才传入若羌县所在区域,考古发现却说坎曼尔生活在9世纪。(4)诗笺背面的察合台文,是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形成的。坎曼尔是9世纪之人,他写的汉字,理应比察合台文早。但从书写痕迹来看,却是汉字的墨迹浸透了察合台文,汉字的书写反晚于察合台文。(5)唐代元和年间,回纥人还没有来到若羌县米兰古城一带,该地仍由吐蕃人占据。冒出一位会写汉文诗的回纥居民,实在是太古怪。
肖之兴的这篇文章,相当谨慎克制,没有直接了当否认所谓“坎曼尔诗签”的真实性,仅从“诗签”的年代入手,指出其种种自相矛盾之处。文章发表后,引来许多批评。
但一些考古界的专业人士,却早已通过学术圈内部的信息流通,洞悉了此事真伪。如夏鼐1981年初的日记中记载,该年春节,一位曾参加若羌县考古发掘工作的学者库尔班,来夏鼐家中拜年,对夏谈到了所谓“坎曼尔诗笺”的由来:
“他说仍不能确定为何处征集来之物,并非若羌所出土(他即参加若羌发掘),原仅有察合台文字,汉文乃一位施惠昌同志(原在博物馆)所写,他承认他描过使字体更清楚。据说原有淡墨文字,此说未必可靠。李征拿去在火旁烤过,使变旧,有些地方被烤焦,后拿到北京,给郭老看,郭老即写文章,实则原物仍有问题。”
“坎曼尔诗笺”的真相被公开揭破,主要归功于长期从事西域文史研究的学者杨镰。他花了八年的时间,对所谓的“坎曼尔诗笺”进行调查和研究,终于在1991年撰写了一篇长达一万八千余字的长文,题为《〈坎曼尔诗笺〉辨伪》,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文学评论》上。
杨镰说,自己原本也深信“坎曼尔诗笺”是真的。直到8年前(1983)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亲眼目睹了诗笺的原件,发现“从字迹看,汉字压住了渗透过来的墨迹,而且察合台文字迹浅淡含糊,汉文则笔墨如新”。然后,他又获悉,除此之外,还存在4块号称出土于米兰古城、也由坎曼尔书写有汉字的残纸。那几张残纸的背面写的是吐蕃文,号称由坎曼尔书写的汉字,则是《诗经》里的《伐檀》《七月》和杜甫的《兵车行》。好巧不巧,加上诗笺里的《卖炭翁》,这四首诗“竟都是1960-61年中学语文课本采用的古诗,我们曾反复背诵、默写过”。这种跨越时空的高度吻合,让杨镰疑窦丛生,发出疑问:唐代人坎曼尔对古诗的欣赏标准,竟与五六十年代交替之际完全一样,“这,可能吗?”
除了使用传统考据手段,来重构历史情境(如指出杜甫的诗歌在唐代所受推崇极为有限。短史记以前也推送过文章《杜甫活着时,他的诗无人转发、无人赞赏 》,可供参考),以重新审视所谓的“坎曼尔诗笺”之外,杨镰还动用了计算机检索技术。当时,中国社科院计算机室已将所有唐诗做成数据库。1989年9月,杨镰利用该数据库,对“诗笺”中的一些让人感觉极为突兀的现代用词进行了检索,结果发现唐诗中完全找不到“诗坛”这个词,“欣赏”则只有一例,出自孟浩然的“故园欣赏竹”,与“诗笺”中的“李杜诗坛吾欣赏”,用法完全不同。
自1987年起,杨镰还曾四次远赴乌鲁木齐,寻访考古发掘的当事人,目的是“不满足于从理论上否定它,还要找出它是伪造品的直接证据,拿一个句号去换取许多问号”。结果发现,在米兰古城的出土文物登记表中,“《坎曼尔诗笺》的原始入库记录根本不存在,目前在入库登记表上的7853号文物(坎曼尔自作诗)及7854号文物(《卖炭翁》抄件)是七十年代初补入的”。
层层剥茧之下,两位当事人——“L”与“S”,进入了杨镰的视野。“L”当时患了癌症,已是晚期,又拒绝在任何场合谈论诗笺。杨镰遂对他“写于五六十年代的字迹”进行了技术比对,结果与诗笺上的汉字字迹迥然不同。随后发现,担任库房保管组负责人的“S”,其字迹与诗笺上的汉字字迹很相似。1990年12月-1991年1月间,杨镰再次前往乌鲁木齐调查。此时“L”已经去世。此番,杨镰终于得到了“S”提供的签字书面材料,内中说:
“大约是1961年到1962年上半年之间,一次L来找,让我把一些诗句抄在两张残纸上,他还把要抄的内容用另外一张纸写好给我看。抄这个做什么用,我并不知情。……两张纸怎么被当成唐代文物送到北京等情况,我毫不知情。大约十年后,想不到它竟成了‘文物’,印在书的封面上。他当年写诗的纸也没有保存下来。为了不继续贻误后人,我便把上述情况告诉了杨镰同志。所谓‘坎曼尔诗笺’是我应L之求,无意中书写的。”
“S”提供的这段材料,与前文所引夏鼐日记1981年初的那段记载,几乎完全一致。被杨镰刻意隐去姓名的“L”与“S”,也可以在夏鼐的日记中找到对应。而夏鼐日记2009年才正式出版。很显然,杨镰找到了事情的真相:诗笺里那三首拙劣的假唐诗,其实是现代人抄在古纸片上的——正如前几天的考古乌龙剧里,那古陶片上的“夏文化文字”,只是考古人员整理资料时留下的记号笔划线。
唯一的区别是,戳破那三首拙劣的假唐诗,学术界耗费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而戳破“夏文化文字”这场乌龙,只需要一天。前者之所以举步维艰,用杨镰的话来说,是因为这种求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①澎湃新闻:《学者刊文称发现二里头陶片“字痕”,考古队:系记号笔笔道》,2021年2月19日。②郭沫若:《<坎曼尔诗签>试探》,《文物》1972年第2期。③宋希於:《夏鼐所记“坎曼尔诗签”》,羊城晚报2013年9月8日。④李廷华:《天地谁为写狂狷》,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307-310页。⑤杨镰:《〈坎曼尔诗笺〉辨伪》,《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历史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伟大转折的前夜”
    这是党史上唯一一次“跨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周恩来同志誉之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黎平会议确立新的战略行动方针后,按照毛泽东同志“避实就虚”的正确行动主张,红军挥戈西进,所向披靡,连克数城。中央红...
    求是网
  • 一个死于王道的国家,曾活了800年
    公元前318年,一个国君决定要退位。燕国地处中原之东北,定都蓟(今北京房山区),为“战国七雄”之一。由于地处偏僻,那些在中原、关中地区打得水深火热的诸侯国,在抢占地皮时基本不会想起这个“山旮旯”的国...
    最爱历史
  • 黄绍竑:抗战时期的将军发明家
    黄绍竑(1895-1966),广西容县人,字季宽,著名爱国将领。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十五军军长,广西、湖北、浙江省主席,内政部长等要职。黄绍竑自幼起就聪明好学,爱科学,肯钻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
    团结报文史e家
  • 明朝在南半球也设有“宣慰司”,宣慰司是什么机构,有哪些作用
    作者: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400 字阅 读 需 要 8 分钟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明朝的“三宣六慰”呢?实际上,三“宣”的“宣”就是宣抚司,六“慰”的慰即为宣慰司。明朝曾经在今缅甸阿瓦设立缅甸宣慰司,...
    历史D学堂
  • 中国最落寞的城,李焕英为你撑腰
    票房刚破41亿的《你好,李焕英》,贾玲把拍摄地定在了自己的家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很难想象,哪个地方的水土能孕育出像贾玲这般性格爽朗、为人仗义,笑起来有两个小梨涡的女子。△《你好,李焕...
    新周刊
  • 33张二战纳粹老照片,人命如草芥!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1938年慕尼黑举...
    历史教师王汉周
  • 驾卫士重返三国,气吞万里如虎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些年我们看过的三国影视剧,听过的三国歌曲,玩过的三国杀,都是以那段历史背景为题材,让我们对那些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印象深刻,除了知道三位纵贯时间最长的主公人物——...
    驾仕派
  • “血月升、旱仨月我再来”,赊刀人又现江湖,2021会有啥事发生?
    提起赊刀人,我们先讲一个曾经应验过的赊刀人传说。上世纪80年代,在大兴安岭的一处小山村,因为山村后面的山,很像人的屁股,所以这个山村就叫屁股屯。在屁股屯,有一个经常出现的赊刀人,他多大岁数,人们不知...
    尖端1号
  • 为官避事平生耻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四集 为官避事平生耻本集主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
    光明日报
  • 明朝大将蓝玉为什么敢霸占蒙古王妃?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583,阅读时间:约7分钟历史提问明朝大将蓝玉为什么敢霸占蒙古王妃?答:在明初名将蓝玉获罪身死的“蓝玉案”里,“蓝玉霸占蒙古王...
    朝文社
  • 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教为何成不了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宗教那是人类历史不可磨灭,而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宗教基本上决定了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甚至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所以世界范围内才有那么多的宗教,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宗教成千...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那时他们正年轻!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17岁时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22岁时你是否在人生的岔路口犹豫过?29岁时你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许多先辈的故事你可能耳熟能详,还记得他们干出了...
    央视新闻
  • 印度的佛教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道教对印度有什么影响
    作者:大狮子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800 字阅 读 需 要 8 分钟佛教源自古印度,汉时白马驮经,三宝东渐,梵音响彻华夏已两千余载,和中华文明深深结缘。且不说石窟造像、宝刹古寺遍布名山大川,观音菩萨、...
    历史D学堂
  • 中国武侠背后的传奇家族,如何兴盛600年?
    据金庸回忆,他从小就钦仰范蠡、张良这一类高人。在他笔下,不少英雄侠士选择功成身退。 金庸小说中,陈家洛一心光复汉人江山,几经恩仇,退隐回疆。袁承志助闯王起义,后来隐居渤泥国(今文莱)附近。杨过在华...
    最爱历史
  • 三首拙劣的假唐诗,耗费学界整二十年才被戳穿|短史记
    作者丨言九林编辑丨吴酉仁前几天,考古界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笑话。先是2月17日,公号“文博中国”刊发了一篇论文,题为《夏文化 | 李维明:二里头遗址祭祀陶文初识》。内中说,2000年秋,二里头遗址出土过一块不...
    短史记-腾讯新闻
<< 51 52 53 54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