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43岁学中医,却成为一代大家!
- 来源:中医同城
朱丹溪是宋末元初的一位名医,医术高明,他与李杲、刘完素和张从正并称为“金元四大家”,他本名是朱震亨,丹溪是他的号。
古人云三十而立,可朱震亨师从名医时已43岁了。那年他从浙江八华山出发,渡过钱塘江,到了苏州,后来又到了安徽,再辗转到南京,兜兜转转寻访了大半年,直到一天,他来到杭州,有人告诉他这有一位名医叫罗知悌。
那谁是罗知悌?罗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他是江南高僧荆山浮屠的学生,而荆山浮屠是史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学生。
罗知悌虽然是刘完素的学生,但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两位张从正、李东垣的学说,应该是当时的集大成者。
当然,当时谁也不会想到,金元四大家中的最后一位,就是眼前的这个朱震亨。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朱震亨在听说了罗知悌的学识后,当即决定,就跟这位高人学了。
想得到大师亲传哪里有那么容易?文献记载:“蒙叱骂者五七次” 朱震亨:对不起啊,麻烦您了,再给通报一次吧。门童:去!快滚开!
如果当时朱震亨就这样打退堂鼓了,也就没有后来了。文献记载:“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步入43岁的中年人却像个小学生一样,每天恭恭敬敬地站在罗太无先生的门口,等待他的接见,从早到晚,风雨无阻,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
一个人可怕的不是有多努力而是可以坚持那么久,试问,鬼知道他之前经历了什么?让朱震亨可以对学医如此执着?(简直是疯了好吗?要不要那么拼?)43岁步入中年立志学医,而这之前他都去干什么了?
这又要从朱震亨15岁时说起,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可他却放弃了科举之途。因为那一年,家里的男人——他的父亲,大伯,叔叔相继因误诊离世。
这个15岁的孩子不得不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开始“唯侠是尚”的生活,他胸怀正义敢作敢当,成了爱打抱不平的年轻人。
就这样朱震亨到了三十岁。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命运又一次与中医联系在了一起。
这件事是他的母亲病了,患上了“脾疼”,为了不重蹈15年前叔父的噩梦,朱震亨苦读《素问》五年,终于将母亲治愈了。
什么是孝?朱震亨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而医道的根基是什么?恰恰就是忠孝之心请记住,这是朱震亨能成为一代宗医的基石。
然后现实并没有按照我们所想要的剧本发展下去。道理是直的,命运之路却是曲折前进的。
这个时候朱震亨已经36岁了。可他却选择拾起15岁时放弃的路,重新回到学校,师从许文懿,学习理学。
许文懿何许人也?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四传弟子。而这个重量级人物也是最后朱震亨弃仕从医的临门一脚。
经过4年苦读,已经40岁的朱震亨终于准备参加科举了。可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妻子戚氏,患了“积痰”病,由于治疗错误,去世了。
从他的医著《格致余论》第一页的序中我们可以一见端倪,他记载到:“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
什么意思?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天爷给朱震亨的打击是残酷的,他最亲近的人几乎全在误诊下离他而去,他的父亲,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他的小弟,最后是他的妻子。
在这个时候,他的老师许文懿终于忍不住发言了,希望他可以从医行善。终于,这个一代宗医朱丹溪即将出场了。
有着一颗正义,忠孝之心,并经历痛失至亲的朱震亨,在老师的启发下终下定决心,一心学医,济世救人,永不放弃。
所以就有了他43岁拜师从医之行,古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再晚的开始也不迟,只要认定目标坚持,终将学有所成。
主要成就及著作——倡导滋阴学说
丹溪著书的态度十分严谨,至67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不久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今仅存前三部书。
《格致余论》是丹溪医论的专著,共收医论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学术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以《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为中心内容,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他各篇,侧重论述滋阴降火和气、血、痰、郁的观点,内容十分丰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验相对照。
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
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15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学社”,进行研究和推广。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学社”。
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浙江义乌朱丹溪陵园 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对丹溪推崇备至,常远道前来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滨狮子岩顶建有朱丹溪纪念亭,狮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纪念堂。
东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园。赤岸镇区、义乌城区、金华市区分别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云山苍苍,高风不磨,世远弥声,仰止者多。”
学术思想简介:节慎饮食护脾胃
朱丹溪认识到的“欲”,并不限于男女之欲,还包括了温柔、声音、颜色、馨香诸动火因素。
他说:“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夫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他从制约相火出发,把节制食欲放在重要的位置,他说,饮食之欲,于身尤切。因此十分注意食物的选择,以顾护脾胃。
丹溪指出,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人之阴气依胃为养,保养脾胃,化源不绝,阴精方有所本。
他说:“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气,清和则能运。”在饮食摄养上,丹溪特别强调保护脾胃的清和畅达。
他在《慈幼论》中说,“若稠黏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养老论》说,“至于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理殆在于此。
节慎饮食对防止火动伤阴亦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
务求厚味,心火随起,贪于食欲,相火由生。饮食失宜,不但脾胃损伤,阴失化源,又因湿热蕴中,邪火随起,阴被暗耗。
饮食之欲,不可不慎。对“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丹溪有独特的见解,云味有出于天赋的,也有出于人为的。
“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偏厚之味,有致疾伤命之虞。”强调素食茹淡,以自然冲和之味补养脾胃清纯冲和之气。
节慎饮食是为了维护胃气的清纯冲和,其于此,丹溪提出了“倒仓”的创见。丹溪的倒仓论,是将人体的肠胃比作储藏谷物的粮仓,认为水谷五味进入体内,必先到达胃部,对胃造成影响。
而人们往往被物欲所累,对可口的东西难以自制,摄入过量,胃肠负担过重,致生积滞。
过量的摄食及情志所伤,都会损伤胃的消化功能,最终导致积滞、痰饮、瘀血的壅阻,而这些东西均非人体生理所必需,属于滋生疾病的邪毒。
丹溪还从火热致病的观点分析,“积聚久则形质成,依附肠胃回薄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臼,阻碍津液气血,薰蒸燔灼成病”。
所以,必须采取“倒”的方法,清理肠胃,荡涤留毒,既减轻了胃肠的负担,又避免了火热变生百病。
针对燥热温补时弊,丹溪慨著《局方发挥》,批评那些不揣体质盛衰及病势轻重,概用燥剂为劫湿病,用暖剂为劫虚病,唯辛热是投者。
对于妇人无子,丹溪强调血少不足以摄精,欲得子者必须补其阴血,反对“轻用热剂,煎熬脏腑”,使血气沸腾,祸不旋踵。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以设问的形式阐发了慎燥热的主张。他结合老人生理特点,阐发说:“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借水谷之阴,故羁糜而定耳。”
《内经》曰:“肾恶燥。乌附丹剂,非燥而何?夫血少之人,若防风、半夏、苍术、香附,但是燥剂且不敢多,况乌附丹剂乎!”防风、半夏、苍术、香附性燥不宜用,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易滋生郁热,应当慎用。其用药、用食,用心良苦。
丹溪治疗特色之一是制火养阴。他创制了大补阴丸等养阴名方,降火补水。冉雪峰曾对大补阴丸作了注释:“阴气渐竭,燥火燔灼,烦躁身热,汗出不止,阴愈伤则热愈炽,热愈炽则阴愈伤,此际用六味等补水,水不能遂生,以生脉等保津,津不能终保,惟黄柏、知母大苦大寒,又以地黄之润沃,龟板之镇降,以急平其火,急敛其火,急镇其火,急摄其火,去一分火热,即保一分阴液。”
如今人们动辄进服名贵补品。有吃人参后,腹中胀满,不思进食;有吃了鹿茸,痔疮出血;有喝了大补酒,血压升高,彻夜难眠。
这是补不得法,反生火热,损伤阴精,害了身体。防治之法,切记丹溪告诫:弃燥热,慎温补。
I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汉古经方 编校/金瑶瑛,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白芷 视觉|花椒-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历史
-
-
- 读懂亲情:笑中带泪,心中难以割舍的爱
- 亲情是人世间最温暖的感情,当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平时,想起父母、子女,心中都会一暖。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
- 品读诗词歌赋
-
-
-
- 李振声 重溯新文学精神之源
- 李振声 无锡人,复旦大学教授。1985年起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度任教于日本信州大学等。著有 《季节轮换》 《书架上的历史》 《诗心不会老去》 等;译有 《苏门答腊的郁达夫》 《梦十夜》 《江户艺术论》 等...
- 南方人物周刊
-
-
-
- 男人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动物;女人一半是……
- 静静阅读,享受时光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女人如花,花开花谢,永驻的不是容颜,而是内涵,花有百媚千红,女人有风情万种。女人花,花开不一定倾城,但一定花开美丽。男人,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动物。好...
- 国学大观
-
-
-
- 他43岁学中医,却成为一代大家!
- 导读:一代大家朱丹溪拜师学医的故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朱丹溪是宋末元初的一位名医,医术高明,他与李杲、刘完素和张从正并称为“金元四大家”,他本名是朱震亨,丹溪是他的号。拜师学医的故事古人...
- 中医同城
-
-
-
- 1男9女与1女32男的荒岛生存,直击赤 裸裸的人性
- 来源:老臣(mmie007)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个女人,或者,只剩下一个男人,再无第三种情况,哪一种会更有故事? 《阿纳塔汗》 剧照01 俗言: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一“有”,就来了三件。 第一件,是一个男人和...
- 万象
-
-
-
-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个体性叙事诠释建党逻辑
- 电视剧《觉醒年代》海报《觉醒年代》:以个体性叙事诠释建党逻辑赵卫防近日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谱写出了上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时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唤起民众思想觉醒、实现中国共产...
- 中国艺术报
-
-
-
- 为什么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成为了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呢
- 作者:李光彩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500 字阅 读 需 要 8 分钟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像中国这般重视历史记载,重视史书编纂,有着丰富史料传承的文明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甚至说是独此一家。而与中国文明...
- 历史D学堂
-
-
-
- 人,可以精,但不能阴
- 古言说:“精,乃智慧;阴,乃邪恶。”精明,是不让别人欺负自己;阴险,则是故意伤害别人。你可以精明,但不能阴险。人生在世,要想过得心安自在,就要品行端正。守住良心,才能活得问心无愧。01小胜靠智,大胜...
- 智慧阅刊
-
-
-
- 淹没在胭脂里,关于北京八大胡同的娼妓传说
- 今日话题 字数:2231阅读时间:5min《艺妓回忆录》里,还原了日本艺妓的日常生活,和倌人们相似,她们也是从小接受训练,有些雏妓是由红牌妓女教导,潜移默化下,学习如何诱惑男人,施展魅力和才华。“知道”(nz_...
- 南周知道
-
-
-
- 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你知道吗?
-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
- 企业家收藏
-
-
-
- 法尔塞斯之围: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的高加索大决战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公元555年,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的拉奇卡战争依然在愈演愈烈。虽然前者在战争初期多有失误,却在不断调整中缓过神来,及时将先前...
- 冷炮历史
-
-
-
- 世界第六大宗教,信徒超过2000万,至今备受排挤
- 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那是人类有信仰,有自己的文化和文明,有自己的风俗和习惯,而这些很多时候,那是宗教带来的。因此,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的人都有宗教信仰,而世界的宗教那是五花八门...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一个女人的传奇一夜,信息量太大
- 这两天,不管你在哪个平台搜索“元宵节”,跳出来的往往是“元宵节放假吗”。现代人定义一个节日的重要性,都是以放不放假、放几天假为标准。放假,放长假,那就是个好节日,大节日。古人其实也这样。所不同的是...
- 最爱历史
-
-
-
- 游红色景区 学中共党史系列报道|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百年征程从这里启航
-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奋斗路程中,祖国大地留下无数先辈们奋斗的足迹,流传着感人的故事,传承着信仰的力量,这些地方已经成为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游红...
- 人民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