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拉贾战役:穆斯林征服者对萨珊波斯的坎尼式胜利
  • 来源:冷炮历史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公元7世纪30年代,异军突起的穆斯林阿拉伯人横扫整个近东世界。在尝试占据拜占庭叙利亚属地的同时,还直扑波斯治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而去。尽管萨珊王朝依旧将这些地方视为京畿重地,却早就因多年的内耗与外战中被掏空身子。以至于在战略防御中处处被动,闹出不少荒腔走板的军事灾难。
发生在633年5月的瓦拉贾战役,便是折射其无奈与不甘的一场大规模溃败。
弱冠之主的分裂帝国公元7世纪初 萨珊波斯还忙于同拜占庭罗马交战
早在公元7世纪初,库思老二世治下的萨珊波斯还忙于在西部各头攻城略地。他们利用拜占庭帝国的连续内乱,成功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大半个小亚细亚都抢夺过来。甚至一度兵临欧洲,将惶惶不可终日的罗马人都围在君士坦丁堡城内。似乎只要再坚持几个月时间,就能彻底完成历代统治者所宣扬的伟大复兴。
然而,即便战争的走向总是有利于萨珊军队,波斯人还是为这场豪赌付出了沉重代价。坐镇泰西封的万王之王,首先将全国各地的骑士阶层都招募起来。但这些人的装备、粮饷和个人财富都源自名下地产,无法在长时间的总体消耗战中坚持太长时间。以平民阶层居多的步兵队伍也与之类似,几乎要自己包办大部分远征成本。即便是驻屯各市政的常备力量,也是由本地居民按固定比例缴纳赋税供养。虽然他们都可以靠战利品和赏赐来解决眼前困难,却也需要及时收手去开展修养声息。因此,只要罗马人继续与之保持对抗,波斯全国就必须维持在高消耗状态。波斯耗尽全部国力 才勉强占领拜占庭的几个东部行省
于是,当拜占庭在希拉克略皇帝的率领下大举反击,靠胜利掩盖住的所有矛盾便彻底爆发出来。例如撑起波斯军事力量的骑士阶层,就纷纷因个人阵亡或田产荒废而导致家庭破产。特别是那些源自帕提亚前朝的旧贵族,更是为国王权力的日益失控而心怀怨气。最终酿成大将沙巴拉兹的自封为王,并顺带拉走一大批早已厌倦战争的东部贵族骑士。至于承受能力更差的平民步兵,同样因战乱的悬而未决而损失惨重。早先还能供养其开销的定居城镇,大都为满足君主的好大喜功而入不敷出。对罗马方面的关系僵化,也让国际贸易和商业税都限于瘫痪。随即又有更多的普通人被强制征召,沦为抵消社会财富缩水的可悲消耗品。
最终到公元627年,萨珊王朝的最后一支中央机动部队在尼尼微战争中全军覆没。库思老二世也被反叛贵族们拥立的卡瓦德王子处死,从而导致帝国全境的分奔离析。虽然从埃及回师本土的沙巴拉兹没能夺取大权,但各地方山头间的代理人却层出不穷,如走马观花般被不断抬出泰西封的宫殿。直到年纪轻轻的伊嗣俟三世在5年后坐上王位,整个波斯内部才因疲惫不堪而暂时重归于好。但他们与罗马邻居的关系依旧紧张,使贸易和商业经济都无法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和手工业者更是得不到喘息之际。
波斯国内的骑士阶层 因长期战争而家破人亡
穆斯林阵营的危机意识中世纪手抄本上的 伊嗣俟三世登基
公元632年,也就是伊嗣俟三世登基的同时,南方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也失去了先知穆罕默德。许多先前勉强臣服的城市或部落,纷纷为重新掌握话语权而起兵发动叛乱。哪怕不能再从拜占庭或萨珊手中获得津贴,还是让新上位的伯克尔哈里发都吓出一身冷汗。穆斯林阵营也就此得出结论:如果不能摧毁身边的希腊与波斯势力,那么自己终究会遭信仰基督和犹太的同胞们反攻倒算。
次年,几路穆斯林军队开始冲出阿拉伯沙漠,几乎同时向拜占庭与萨珊的腹地发起进攻。但伯克尔还是对以上两个目标都有非常清晰的针对性定位。由于波斯人的王都就在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人料想会在那里遭遇更为激烈的抵抗。于是将作为罗马边区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当作主要征服对象,收割这片长期遭战乱摧残又富含经济潜力的应允之地。后来的局势发展,也基本坐实了这种判断。远征军在西线几乎没有遭遇太大规模的反抗,反而能在对手集中有限的兵力后再予以围歼,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但波斯人的东线防御同样被证明是外强中干,空有数量优势却在质量上更为差劲。于是,包括名将哈立德在内的一批精锐骨干,被迅速调往当地。从而拉开了萨珊王朝的闪崩剧情大幕。
阿拉伯人几乎同时对罗马和波斯发起进攻
公元633年4月,哈立德率领麾下的17000名穆斯林军队,进攻毗邻波斯湾的科威特地区。虽然萨珊军队一直有针对阿拉伯沙漠的永固防御体系,却将针对方向设定为西面,显然还是以防御拜占庭罗马人和他们的阿拉伯附庸为主。一旦新来者直接从南部的缺口绕道渗透,这条依托城镇+边墙的防线便瞬间失去了大部分功能。于是,数目达20000人的波斯民兵和地方部落被派来予以阻挡。但负责指挥的军官却极度不信任他们,选择以锁链绑定的方式阻挡胆小者逃跑。结果,两翼的骑士阶层因交战不利而率先斩断链条跑路,致使中路步兵惨包围遭屠戮。
当月晚些时候,新一批被临时征召入伍的波斯民兵抵达战场,企图将沿着幼发拉底河北上的穆斯林堵在西岸。尽管有在前次战役中幸存的贵族骑兵压阵,他们所能获得的最大助力还是来自基督教阿拉伯仆从。这些最远可能从巴林和阿曼地区赶来的海军成员,用自己带来的舰队堵住了战场河道。然而,急于挽回颜面的波斯贵族却执意要渡河对决,并在过程中遭遇穆斯林武士们的半渡而击。这次,由于身后还有大批步兵挡道,参战的萨珊贵族基本在河道边团灭。尚未完成部署的平民士兵,也付出了超过15000人的惨重伤亡。整个两河流域下游地区也基本为征服者所控制。
哈立德进攻美索不达米亚的路线
消息传到北面的泰西封王都,让伊嗣俟三世大呼情况不妙。他随即下令在帝国全境展开总动员,特别是要求大小米底、法尔斯、呼罗珊和锡斯坦等地方派都送来援军,只留下部分亚美尼亚山区的戍卫力量继续监视罗马邻居。当然,这种大而空洞的运动式口号,早已对大贵族和骑士阶层都失去了感召力。因此,只有数量有限的骑兵部队应招而来,更多是将出生低贱的要塞守备队和城市平民都一股脑的拉上战场。况且因为地域遥远,许多东部驻军都无法及时赶到美索不达米亚勤王,又在无形中为穆斯林征服者们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由哈立德大量派遣的间谍已遍布半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通过该网络提供的可靠情报,穆斯林阵营知道波斯人已拼凑出至少2支独立大军前来。但将领间的不和与消极怠工,让第二批援军的动作异常迟缓。但他们的目的地,都是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安的重镇瓦拉贾。所以,最佳选择就是尽快发起进攻,将相对孤立的第一批波斯援军立即歼灭。
号称真主利刃的阿拉伯名将 哈立德
阿拉伯人的坎尼式胜利贵族们的集体抵制 让晚期萨珊只能更依赖步兵作战
公元633年5月,哈立德的15000部队接近瓦拉贾,与稍早抵达的萨珊军队狭路相逢。后者还收拢了许多从前次战役的溃兵,并继续接纳不愿委身于穆斯林的阿拉伯部族。因而在数量上暴涨到超乎以往的30000多人,近乎为对手的两倍规模。
由于手中的骑兵部队匮乏,波斯主将恩达扎哈依旧需要以步兵充当铁杆核心。他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武装平民分为三个独立战阵,期望以数量优势去消耗穆斯林方面的进攻锐气。主要由中小贵族构成的骑兵,被安排在二线的左右两翼,准备等时机成熟后再策动强势反攻。整支萨珊军队都背靠西北测的两座小山,以防对手利用机动优优势对自己实施包围。加之身旁还有河流与沙漠阻隔,只需专心应付当面的平原战场即可。瓦拉贾战役中的双方布阵
相比之下,哈立德手头的机动力量就要宽裕许多。由于穆斯林阵营的节节胜利,许多原本生活在两河流域边缘的阿拉伯武士都前来投效。甚至连不少对萨珊王朝失去信心的波斯骑士,也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另谋高就。因此,哈立德直接将麾下的10000名步兵分成三路部署,自己则亲自率领1000人的二线骑兵负责压阵。余下约4000人的骑手,被平均安排成2支伏击力量。他们在夜里偷偷迂回到战场的西北方向,躲在小山的背面等候最佳时机。
天亮后,两军迅速进入到交战状态。恩达扎哈要求波斯步兵都留在原地,用厚实的密集方阵与复合弓火力迎击敌方挑衅。哈立德见本方弓箭手的数量和射速都不及对方,便投其所好的下达了集团冲锋命令。此举也正中萨珊主将下怀,让数量明显占优的他们看上去已坚不可摧。每当有平民士兵在近战中遭阿拉伯武士斩杀,便立刻有新的炮灰被自动填补上去。早期的穆斯林成员虽以顽强和猛烈冲击著称,也架不住在如此逆境中的反复消耗。最后不得不暂时脱离接触,在士气方面很受挫败感打击,还没能逼对手派遣二线骑兵前来协助。
哈立德与波斯巨人哈扎尔玛德的单挑
于是,哈立德下令全军暂时后撤重组,并为拖延时间而向波斯人提出单挑邀请。萨珊主将自然不愿意同出生卑微的叛乱者进行公平较量,转而派1个名为哈扎尔玛德的巨人出阵应战。结果,早年就混迹于麦地那街头械斗的穆斯林主帅,凭借出众的身手将其一举斩杀。原本已普遍气馁的阿拉伯士兵,也因这段重要插曲而重拾信心。但等待他们的考验也不过是刚刚开始。
恩达扎哈在目睹手下血溅当场后,勒令全军发起最后的反攻。原本在第二线观战的贵族骑兵,开始绕到第一线步兵的两翼,协同向转为守势的阿拉伯阵线稳步推进。哈立德也马上派遣有限的预备队到两翼布防,用有限的骑射手同波斯方面对射。但只要双方之间的血腥肉搏战开启,他们还是会因规模太少而不断后退。阿拉伯人对萨珊军队的全面包围
关键时刻,哈立德让左右释放提前安排好的信号,召唤潜伏已久的4000骑兵赶来助阵。这些人也立即上马越过仅20-30步高的丘陵,分两路杀向波斯人的脆弱后方。由于萨珊骑兵已尽数陷入两翼的激战,步兵也忙于应付面前的阿拉伯人,便根本抽调不出第三股部队救急。
更要命的是,他们的选择的战场本身就是一个半封闭环境。大部分想逃跑的人,都会被荒漠与水流截断去路,而自己的前方与后侧又同时有追兵压进。只能半推半就的被相互挤在一起,直到连伸手挥动武器的空间都不再拥有,像极了当年在坎尼之战中被围合的罗马士兵。
混乱之中,波斯大将恩达扎哈在左右精锐的保护下突围成功,也顺带捎走了部分幸运儿逃生。困在包围圈中的大不多数则无此好运,再次被穆斯林士兵刷出20000人阵亡的史诗战绩。尽管类似的奋力抗争还远未结束,但萨珊王朝的最后结局却似乎早已被命运给刻意安排。相似而不类同的激战,也将继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反复上演。
点推荐阅读
勾心斗角:穆斯林大征服前夜的罗马与波斯矛盾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历史

  • 抗日战争惨烈到何种地步?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作者:W先生授...
    历史教师王汉周
  • 远离那些聪明,却不厚道的人
    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样一个追求利益的时代中,厚道仿佛变成了隐形的存在,人人都为了一点小钱小利,想尽办法耍赖,占便宜。殊不知,人最大的精明,就是厚道。因为厚道,所以待人真诚;因为真诚,所以愿意为他人...
    智慧阅刊
  • 老苏州的城门记忆,穿越千年的历史见证者
    时常会忽视,那些隐于城市中的历史踪迹悠悠岁月,我们与之共存着的在百转千回里偶遇着霎时又回到千百年前那些浩浩荡荡的故事里它们是存在着生命的融入城市丰腴这街角的灯火阑珊处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
    深度苏州
  • 他生前只是个小人物,死后却被膜拜至今
    公元752年的秋天,杜甫和高适、岑参、储光羲等诗人一起登上慈恩寺塔(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其他人的诗写的都是天朗气清,大好河山。只有杜甫看到的是: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最爱历史
  • 专访中国火箭外销第一人,开国上将之子乌可力的传奇人生,牛!
    “吃苦耐劳、百折不屈的延安精神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日后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惧怕。”——乌可力|作者:李璐璐人物简介:乌可力,蒙古族,1933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塔布子村(今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塔布赛村)...
    环球人物
  • 瓦拉贾战役:穆斯林征服者对萨珊波斯的坎尼式胜利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公元7世纪30年代,异军突起的穆斯林阿拉伯人横扫整个近东世界。在尝试占据拜占庭叙利亚属地的同时,还直扑波斯治下的美索不达米亚...
    冷炮历史
  • 在美国为何有100万古巴人呢?他们是怎样一种存在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近代以来西方对世界的殖民,那是充满了罪恶和杀戮的。使得很多原本富裕的国家,变得穷困,使得很多国家,伤亡惨重。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被殖民国家,跟西方国家那是苦大仇深,而且非常深刻,势同...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1000年前的状元文,秒杀当今世界所有鸡汤!
    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篇流传了上千年的《破窑赋》。如今读来,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与大家共赏。【原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二丫陪你来唠嗑
  •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罕见手迹重磅公布,打了谁的脸?
    毛岸英导 语下面是一封毛岸英于1949年10月24日写给表舅向三立(杨开慧舅父向理卿之子)的信。之所以提这封信,一方面是因为毛岸英的手迹比较罕见,另一方面,其中记述了毛岸英是如何回复自己的舅父杨开智要求在...
    收藏新视界
  • 索拉孔会战: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的骑兵大乱斗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公元6世纪末,原本素有过节的拜占庭与萨珊波斯已保持了多年和平。但长期相安无事并未消除彼此间的刻骨敌意,反而因不少周边事态的...
    冷炮历史
  •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问答音频探究视频辟谣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3172,阅读时间:约8分钟答:在汉高祖刘邦人生的最后岁月里,“杀樊哙没杀成”这事儿,堪称是桩发人深思的政治...
    朝文社
  •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这样作答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八角楼的灯光》这首歌1928年就开始在井冈山地区传唱。在井冈山八角楼,毛泽东当年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
    求是网
  • 白银中毒:大明帝国的最后77年
    公元1550年的春天,浙江巡抚朱纨,服毒自杀了。三年前,这名军事才华出众的帝国官员,被嘉靖皇帝任命为浙、闽两省最高军事指挥官,负责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为官清正的朱纨,一上任就收到了各种暗示。有...
    最爱历史
  • 未曾读过刘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来源:简书@魏峻原文链接:http://suo.im/4a3NGz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出了我多年来看三国的一个疑问:看到一句话:“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20...
    财富合伙人
  • 郑非︱《交游录》笔记:汤因比眼中的希特勒
    《交游录》[英]汤因比著李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128页,88.00元━━━━文︱郑 非一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对一个知识分子的个人交游感兴趣,但不是我。鸡蛋好吃,但未必需要认识那只下蛋的鸡。我之前...
    上海书评
<< 46 47 48 49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