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 来源: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3312,阅读时间:约9分钟
历史提问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答:公元1366年,已经连续踩翻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强敌,并将在两年后“开创大明朝”的“吴王”朱元璋,“抽空”回了趟老家濠州钟离乡孤庄村。虽然这里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但离家十三家且即将“君临天下”的朱元璋,望着眼前跪一地的乡亲们,依然十分激动。当然,此时正跪着的乡亲们,好些人更内心激动到忐忑。好些人暗地都在想,朱元璋将怎样对待他眼前的一位“故人”——地主刘德。
因为,在朱元璋早年的寒苦记忆里,“地主刘德”这个名字,可真意味着“一天二地仇”。话说从朱元璋十三岁那年起,迁居到濠州钟离乡孤庄村的朱元璋一家,在经历了多次“破产”“夺佃”的遭遇后,沦为了当地地主刘德家的佃户。全家人要承担高额地租,小小年纪的朱元璋还要给他放羊放牛。偏偏这位“刘地主”,又是个贪婪刻薄的狠角色,逮着佃户就恨不得当牲口使唤。所以那几年里,朱元璋饿着肚子天天干苦活累活,几乎每天都要被“刘地主”斥骂责打一顿,咬着牙一天天熬。但“熬”到三年后,即公元1344年,一场更大的灾难又降临了:江淮大地遭遇空前旱灾,朱元璋在四月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失去了父母大哥大侄儿等亲人。可这个家徒四壁的家,竟连墓地都买不起,眼看亲人遗体躺在家里,竟连下葬都不能。朱元璋只好硬着头皮去求“主人”刘德帮忙,盼他能伸个援手。谁知刘德不但不帮,却又把朱元璋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幸亏邻居刘继祖(刘德兄长)送来块地,这才叫朱元璋的亲人们入土为安。如此风波,也在少年朱元璋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甚至多年以后,已是“洪武皇帝”的朱元璋亲笔为亲人们撰写《皇陵碑》时,依然记得那时刘德“呼叱昂昂”的丑恶嘴脸,更记得那一刻自己绝望到无助的悲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淹三尺,奠何肴浆!”那么,当1366年,三十八岁的朱元璋返回孤庄村家乡,望着脚下一群乡亲里,那正跪着如筛糠般发抖的“老地主”刘德时,他必然瞬间忆起了自己十六岁那年的苦难绝望。那么,他又将怎么对待这位留给他痛苦记忆的“刘地主”呢?出乎现场所有人预料的是,朱元璋却只是淡淡安慰他说:“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吾为天子耶”-----当年我那么穷,你怎会知道我有今天这般成就?你那时的恶毒,不过是正常表现嘛。简单一句话,这刻骨铭心的仇恨,就这么轻轻翻篇了。至今被许多“精英学者”吐槽为“冷血无情”的朱元璋,为何会轻轻放过“老仇人”刘德?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对家乡的感情。虽然在元末那场恐怖天灾下,朱元璋在故乡已没有了亲人。虽然在早年的寒苦岁月里,故乡带给朱元璋的,有贫穷的折磨和各种耻辱记忆。但是,当离乡背井的朱元璋,走上了征战天下之路,甚至经历了无数次死亡考验后。故乡给他的那些痛苦,从此都不算个事儿。相反关于故乡的温情记忆,却在他心中有着越来越重的分量。正如他在1366年返乡前的原话:“濠,吾家也!”这里,是我的家啊。既然故乡是“家”,那么家乡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乡民,就是“实在亲戚”,再大的仇,又怎能和“实在亲戚”计较?所以除了放过“老地主”刘德等人,对曾帮助过自己的刘继祖等人,朱元璋也给予了优厚回报,明朝开国后,已经过世多年的刘继祖被朱元璋追封为“义赐侯”,其家族世代享受优厚的“侯爵”待遇,成为与明王朝始终的“望族”。孤庄村的乡民,也获得了优厚的田地与减免钱粮的特权。一心一意报恩,毫不报仇。甚至,别说对一个刘德,哪怕对待那些明朝开国后越发跋扈的“淮西勋贵”们,朱元璋也曾有过“幸福畅想”:他下令在家乡营建“中都”,盼着将来与“勋贵功臣”们一起荣归故里,手拉手欢度晚年。虽然这个美好愿望,随着胡蓝党案的血雨腥风化为泡影,却也足以说明:“家乡”这两个字,就是朱元璋坚如铁石的心灵里,最柔软的一处。而比“家乡感情”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多年世事的残酷考验浮沉,朱元璋早已明白——自己当年那刻骨铭心的苦难,岂是一个刘德造成的?为什么只是个“村级地主”的刘德,会对朱元璋那样“呼叱昂昂”。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时是元朝。
虽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地主盘剥农民”是常态,但要论农民被“盘剥到最惨”的年代,元朝的呼声必然很高。在所以早年还曾拥有土地的朱元璋一家,才会在朱元璋青少年时代里一而再“破产”“夺佃”,最终沦为佃农。而元代的佃农处境更是悲惨:在元朝的法律里,地主哪怕打死佃农,也只需要赔偿五十两白银,日常更可将佃农随意驱使甚至买卖,其地位“直追”奴隶。外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加剧,农民乃至佃农的生活,必然会加倍贫困化。朱元璋少年时的苦难,只是这一切的缩影。而所有这些乱象,也终于变成火药桶,最终“引爆”了轰轰烈烈的元末大起义。把曾坐拥“中国历史最大版图”的元王朝,活活“炸”回到草原上。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放下了与刘德的恩怨,“放不下”的却正是这恩怨背后的历史教训。他一辈子从未忘记的,正是包括“少年时的自己”在内,大明境内千千万万农民的寒苦生活。所以就连他的皇宫里,都画满了农家劳作的图画,宫里的空地全种上了粮食蔬菜,闲暇时的朱元璋也会亲自下地劳作,还有时带着年幼的太子朱标去乡间劳作吃住。以他给大臣胡惟庸的话说:每次想起早年“目击小民之苦”,他都会“心常恻凄”。他可以放下刘德给自己的伤害,但放不下的,是他曾亲身经历的触目惊心的贫困。他知道,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在元朝废墟上的大明王朝,很快就要步元朝的后尘。所以,在整个洪武时代,朱元璋一直不遗余力去解决的,正是“农民问题”。特别是当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淹三尺,奠何肴浆”的痛心一幕,促成他不遗余力,全国推广“养济院”“惠民药局”“漏泽园”等福利机构,确保每一个治下百姓“孤寡无助”时可以得到收养与医疗救助,甚至能在“漏泽园”(国家公墓)安葬。单是被养济院收容的孤寡百姓,每月就可以获得三斗米和二十斤柴,放在明初经济条件下,这几乎是不惜血本。甚至在这些“福利国策”上,朱元璋下的是硬指标:以明初的法律,官员赈灾动作慢了就要论罪,甚至有磨洋工的尚书为此被砍了头。地方的府县不但要“盖足”养济院,甚至倘若发现治下有未被救助的孤寡老人,地方官最轻也要被“杖六十”。在对民生“心常凄恻”这事儿上,朱元璋确实是动真格的。而比起“轻徭薄赋”“强力反贪”等后人耳熟能详的国策来,朱元璋相对鲜为人知的,是他对旧有封建土地制度的挑战。比如明初的“地权”问题:元末战乱年代,大批地主曾扔下土地逃命,待到明朝立国后,这帮做了“还乡团”的“地主老爷”,又舔着脸回来争地。朱元璋却毅然抛出重磅政策:不管这地原来属于谁,只要现在有人耕作成熟,就归现在的耕作者。想要地?就从当地荒田里“验数拨付耕作”——自己垦荒去吧!此外唐宋元官僚贵族享受的大量特权,也在朱元璋编订的《大明律》里被大量废除。甚至元代时大量的“驱口”“奴婢”也重获自由。甚至庶民之家只要“存养奴婢”,就要被“杖一百”。曾经的“佃农经历”与屈辱,更让他做出了封建法律史上的重要改革:佃农与田主之间“并如少事长之礼”。甚至“打死佃农不用偿命只赔钱”的法律,也被尽数废除。生活在明初的“刘德们”,就算依然是“地主老爷”,也无法再“呼叱昂昂”。以现代的眼光看,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局限当然很大。但放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这一切却已是无比重要的一大步。这样的一大步,也成就了这位争议帝王,一生最无可置疑的奇迹:他在位三十年,明王朝耕地增加到八百五十万顷,税粮突破三千二百万石,甩开“富宋”“大元”巅峰时期近两倍。开国时饿殍遍野,扬州等“一线城市”仅剩十几户人家的明王朝,此时已是“宇内富庶”的洪武盛世——他在废墟上,再造了强大的中国!这样的辉煌,正应了白居易的一句名言:“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对“初心”的铭记与坚持,造就了他的理想与辉煌。也带来了超越历史的意义:无论何年何月,无论何时何地,农业问题,永远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计!参考资料:《国榷》《明史十讲》《东谷赘言》《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洪武皇帝大传》《明实录》 朝文社 原《我们爱历史》,由多名中国作协会员组成,作品数百次上榜《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官微及内参。获2015年度网易最佳自媒体奖,2016年度头条号奖,2017网易媒体合伙人,2020年网易最佳签约自媒体,头条号优质作者奖。 289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历史

  • 关公信仰与疾病疗救
    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从史传中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进入了文学作品的书写,在宋元平话、明清戏曲以及明清小说中已然成为关羽叙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书写流播最广。 “刮骨...
    团结报文史e家
  • 血饮|九原奇袭:完成中国国家统一的顶级战略
    本文作者为血饮,平局推荐大家关注血饮!公元前295年,赵国主父赵雍携长子赵章与次子赵惠文王赵何同游沙丘。期间,赵雍长子赵章与亲信田不礼密谋,欲假赵雍之名召赵何觐见,欲席间杀死赵何后夺权。赵国大臣肥义...
    平局
  • 杨一泓丨苏辙晚年卜居心境与价值追求
    今天是北宋文学家苏辙982岁诞辰。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
    章黄国学
  • 慕容复幻想光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5)
    慕容复幻想光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1)慕容复幻想光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2)慕容复幻想光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3)慕容复幻想光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4)老王:我们进入第5集01接上回,话说公元398年,趁着...
    历史教师王汉周
  • 重庆谈判:毛泽东弥天大勇赴渝为和平
    ◎ 科技日报记者 雍 黎“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这是1945年柳亚子得知毛泽东抵达重庆后,赶来桂园探望,一见面就赠的诗。之所以称赞毛泽东赴渝谈判为“弥天大勇”的英雄壮举,要从当时蒋介石邀请毛...
    科技日报
  • 也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楹联”|陈福康
    宋徽宗《瑞鹤图》局部,选自辽宁省博物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施蛰存先生是我很熟悉和很崇敬的前辈学术大师。他年轻时长期住在上海松江,我现在也住在松江,因此他老人家有关松江的充满情感的文...
    文汇笔会
  •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3312,阅读时间:约9分钟历史提问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答:公元1366年,已经连续踩翻陈友谅张士诚...
    朝文社
  • 李白写下一首诗,全诗不带脏字,却成为骂人的千古绝唱
    古人说“嬉笑怒骂,皆是文章”,这在创造了唐朝浪漫主义巅峰的李白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其他诗人在作诗作词的时候,或者是喜或者是悲又或者是忧伤恐惧,真正将“骂”也入了诗的人很少,但是李白却有很多用于“骂...
    品读诗词歌赋
  • 皇太极费尽心力招降的洪承畴,到底给清朝出了多大力
    作者:文山樵人来源:历史D学堂(ID:lishi1600)生于万历年间的福建泉州人洪承畴,无疑是晚明的一个知名人物。无论是为明臣还是仕清期间,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洪承畴少年时叫卖豆干为生,但是他极有天份且...
    古墨社
  • 康震丨都市燕乐中的宋词(一)
    宋词——都市燕乐中的宋词 文丨康震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成就也非常璀璨。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成就和特色,比如说先秦时代,文章蔚为大观;到了汉代,最为辉煌的是汉大赋,还有散文;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
    章黄国学
  • 吴思:我想重新解释历史
    我想重新解释历史文:网摘 编:李强几年前,有出版社把他的采访整理成了合集,以《我想重新解释历史》为名出版了。有人说黄仁宇的历史是把水烧到了80℃,而吴思老师这本书则把历史这盆水烧到了100℃。接下来,...
    历史D学堂
  • 党史学习教育“指定书目”来了,为啥是这四本?
    ◆ 第一本是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本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 第三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第四本是《中国共产党简史》原题...
    瞭望
  • 为何说印度并不担心锡金闹独立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闹心的其实就是国内闹独立,因为这对一个国家损伤巨大,而且往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国家力量也是极大的削弱。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国家最担心的其实还是国内的动荡,即...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党派先贤 挚友情深|赵朴初与李文杰的交往
      民进先贤赵朴初和民建先贤李文杰都是中国统一战线史上的著名人物,自20世纪30年代末,他们两人就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在上海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赵朴初生于1907年安徽太湖人李文杰生于1906年江...
    团结报文史e家
  • 游红色景区 学中共党史系列报道|战火中孕育共和国的红色摇篮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奋斗路程中,祖国大地留下无数先辈们奋斗的足迹,流传着感人的故事,传承着信仰的力量,这些地方已经成为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游红...
    人民旅游
<< 36 37 38 39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