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第一疑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
- 来源:最爱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跟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喝了顿酒,几个小时后,身强体壮、无病无害的赵匡胤,突然暴毙宫中,五天后就被匆匆下葬,由此引发了千百年关于“斧声烛影”等有关赵匡胤死因的诸多争论。
作为一个皇帝,临死之前、死亡之后,御医与大臣必定会入朝问疾,但奇怪的是,关于赵匡胤之死,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关于赵匡胤死亡前后及死因的记载,竟然完全略过,一字不提;
而正史《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寥寥的九个字:“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此外,《宋史·太宗本纪》中,也只有九个字提起了这件事:“太祖崩,帝(宋太宗赵光义)遂即皇帝位”。
一个开国皇帝,突然间,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暴毙”而亡,并且史书记述非常诡异、不合常理,且皇位的继承,也并非由赵匡胤已经成年的两个儿子继承,而是诡异地被他的弟弟赵光义抢占,所以1000多年来,无数人都提出了一个观点:
赵匡胤之死,凶手就是赵光义?
对此最爱君想说的是,追踪一宗1000多年前的命案,历史,已经没有真相,但我们可以,尽可能接近真相。
对于赵匡胤的离奇死因,北宋时人就隐约感觉到了不对劲,关于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在赵匡胤死后不久,就开始在朝野之间秘密且广泛地流传,这就是所谓“斧声烛影”的传说。
死因推测一:斧头劈死的
“斧声烛影”的说法,最早来自宋神宗(1048-1085)时期,与欧阳修等朝廷重臣交游甚广的僧人释文莹,在其根据政坛秘闻所撰写的《续湘山野录》中,释文莹记载说:
赵匡胤在死前几个小时,召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并将太监、宫女、妃嫔全部叫退,外围的人,“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这段话,也就是“斧声烛影”的传说最早由来,意思是说,当时外围的人看到,烛影之下,赵光义很奇怪的走来走去,“有不可胜之状”,后来赵匡胤拿出“柱斧”戳着地上的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几个小时后,已经睡下的赵匡胤在宫中“暴毙”。
释文莹的这段说法,在南宋宋孝宗时,也被历史学家李焘,写进了《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部史书中,对于当时的情境,李焘写道:“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日:‘好为之!’”
对于这段记载,李焘将赵匡胤用“柱斧”戳雪,改成了“戳地”,显得更合乎情理,因此当时人的说法是,赵匡胤当时一直在室内;赵匡胤对赵光义大声说的话,从“好做!好做!”改成了“好为之!”这相当于是对北宋口语,在南宋时代的一种翻译。
由此,后人开始推断,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给砍死了。
学界:斧头劈的?不靠谱!
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最爱君想说,很遗憾的是,史学界很多人也一直怀疑,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但对于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很多学者都论证指出,这个传说,不太靠谱。
很多学者都指出,当时赵匡胤身边出现的“柱斧”,在北宋时有两种,一种是武士所用的利器,一种则是文房用具。作为文房用具的柱斧,又称玉柱斧、玉斧,一般是用水晶或铜铁做成,而“斧声烛影”中的柱斧,即为文房用具的玉斧。
如果赵光义是用这玩意杀死了赵匡胤,那么可以说,一个是这玩意很难杀死人;另一个,即使用这种玉斧杀死了人,外伤肯定也非常明显,难以逃脱众人的耳目。
最早传出“斧声烛影”这一宫廷秘闻的释文莹,他所生活的时代,离赵匡胤死亡,只有几十年的时间,释文莹在《续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曾经“引近臣环玉衣以瞻(赵匡胤)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的宋皇后等人看过尸体后,赵匡胤的一些重臣也看到了赵匡胤的尸体,而赵匡胤的尸体有被洗浴过的痕迹,所以“温莹如出汤沐”,但可以肯定的是,尸体没什么外伤,至少表面没有。
所以,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史学界普遍认为不靠谱。
死因推测二:突发脑溢血?
但即使不是被斧头砍死的,赵匡胤的死因,也确实很蹊跷。
几个小时前,还好好地跟弟弟喝着酒,怎么一睡下,就突然死了呢?
对此,有学者就提出,赵匡胤可能是当时饮酒过度,酒精中毒死了;也有学者根据宋真宗等宋代皇帝的死因,提出赵氏家族,可能有躁狂忧郁症遗传,赵匡胤在当时,有可能是突发脑溢血死掉了。
但是这两种观点,论据都不充分。
史书记载,赵匡胤喜欢喝酒,但他对喝酒还是有相当节制的。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就曾经对侍臣说:“沉溺于酒,何以为人?”可见他对喝酒,有自知之明和相当的克制。
至于突发疾病原因,史学家们翻遍了未被赵光义动过手脚的、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也没有发现任何疾病记载。
《太祖实录旧录》记载,赵匡胤暴毙那一年,三月份出游洛阳;死之前14天,开宝九年(976)十月初六日,赵匡胤还“幸西教场,观飞山军士发机石”,这段时间,赵匡胤身体好得很,频繁出游,根本没有任何生病及传召御医的记录。
所以,赵匡胤突发心血管疾病暴毙说,也被学界所质疑。
死因推测三:被毒死的?
那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
喜欢下毒的赵光义,自然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赵光义是否下毒毒死了赵匡胤,没有证据。但史书的明确记载是,上位后的赵光义,很喜欢下毒:北宋时,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下毒毒死。
而《资治通鉴》的总编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则在离赵匡胤死后只有几十年的《涑水记闻》中,留下了有关这宗千古疑案的重要信息:
司马光作为史学家,也是北宋的臣子,很多话不便明说,但他在《涑水记闻》中记载道:
赵匡胤在半夜死后,宋皇后马上让宦官、内侍都知王继恩前往通知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当时18岁),让他迅速入宫。但在这个千钧一发的节骨眼上,王继恩却直接前往开封府找晋王赵光义(赵光义兼任开封府尹),半夜三更,在开封府门口,王继恩看到,擅长医术(也可能擅长下毒)的晋王近臣、医官程德元,早已等候多时,于是,程德元带着王继恩,进了开封府。
司马光记载说,对于是否马上进宫,赵光义在当时还有些“犹豫不敢行”,在此情况下,宦官王继恩万分紧急,催促赵光义说:“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王继恩的言下之意是,当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其中,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并且,赵匡胤除了赵光义,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此情况下,赵光义随即带着宦官王继恩、医官程德元等人冒着大雪,迅速赶到皇宫门口。到了皇宫门口,王继恩让赵光义稍等一下,让他先进去通报;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却说:“现在就要直接闯进去,还等什么?”(原文: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于是,赵光义迅速进入王宫。当时,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就问说,是“德芳来邪?”(指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但没想到,出现在她面前的,竟然是不唤自来的赵光义。
对此,宋皇后目瞪口呆,“愕然”,后来,宋皇后对着赵光义说了一句话:“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称呼。赵光义对此回答了一句:
“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是个史学高手,不方便直说的事,他在《涑水记闻》中委婉地进行了表述。
一个普通的医官程德元,在皇帝赵匡胤暴毙当晚,却像未卜先知一般,提前等候在开封府门口,等待接应宫廷中前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似乎早已被赵光义收买),并且跟着赵光义一起闯进皇宫夺权。
医官程德元有没有跟赵光义一起,对赵匡胤进行验尸,司马光没有记载,但在记述这场隐晦的宫廷政变中,司马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为宋太宗赵光义隐了晦,又做到了尽在不言中。
赵光义上位:斩草除根
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被毒死?没有证据。
但司马光却记载了擅长医术的程德元,在赵光义夺权前后的一系列蹊跷举动,一个普通的晋王身边的医官,却在这场宫廷政变中鞍前马后,并跟着赵光义进入皇宫夺权,实在匪夷所思。
这种举措,最爱君的揣测是:程德元协助赵光义,配置了某种奇特的毒药;赵光义随后在与赵匡胤的对饮中,在酒中下毒;然后赵光义迅速返回家中,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表象,等待赵匡胤毒发身亡的死讯;随后,赵光义让程德元,接上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三个人(也可能更多人)一起闯进了皇宫夺权。
抛开揣测,从遗留的被筛选过的史实来看,从赵光义的顺利进宫,以及宋皇后的束手投降,各种迹象都显示,整个大宋皇宫内外,早已尽在赵光义的掌握之中,所以,皇权,似乎很“顺利”就过度了。
顺利上位后,赵光义马上对夺位的功臣进行了封赏,随后,宦官王继恩被封为剑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则从一个普通的医官,被封为刺史,至太平兴国六年(981),程德元已“攀附至近列,上颇信任之,众多趋其门”,尽管程德元贪赃枉法,经常被人举报,但赵光义对此却不管不问,内在门道也发人深思。
但这种似乎平和的权力过度,表象背后,是接连而来的腥风血雨。
赵光义上位后,随即开始实施一系列斩草除根计划。当时,赵匡胤凭借“义社十兄弟”拥立为帝,赵匡胤暴毙之时,大将王申琦等已死,石守信等已被解除兵权,此时仍然掌握军权的赵匡胤的爱将,还有李继勋和杨信;赵光义上位后,先是解除了李继勋北都大名守将的职务,一个月后,李继勋蹊跷死亡;随后,赵光义又到杨信家“探望”,第二天,杨信也死了。
在剪除赵匡胤的遗留大将后,赵光义又开始对皇族下手。
赵匡胤共有五兄弟,赵匡胤排行老二,赵光义排行老三;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弟弟、老四魏王赵廷美也还活着,并且年轻康健。
另外,赵匡胤共有4个儿子,但长子和三子都早亡,只有二儿子燕王赵德昭,以及四儿子秦王赵德芳活了下来,赵匡胤暴毙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有18岁了。
这些人,都是赵光义身边赤裸裸的威胁。
赵匡胤死后三年多,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在平定北汉后,下令进攻辽国,企图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地区,但在高粱之战中,宋太宗中箭受伤、落荒而逃,当时,整个军队群龙无首,在此情况下,军队中一些将领,主张拥戴正在军中的赵德昭为帝,事情没有成功。不久,宋太宗赵光义回到军队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怒。
返回开封后,赵光义一直故意不对征伐北汉的将士进行封赏,对此赵德昭便向赵光义建议,应该进行封赏,没想到赵光义却暴怒说:
“等你做了皇帝,你再赏赐也不晚!”
赵德昭听后忧惧恐极,返回王府后,遂“取割果刀自刎”。
赵光义听说后,前去察看,“哭着”说:“痴儿何至此耶!”
赵德昭死后两年,太平兴国六年(981),宋太祖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时年仅仅24岁的秦王赵德芳,也跟他的父亲赵匡胤一样,在睡眠中,突然莫名其妙死去,史书对此的记载是:
“寝疾薨”。死法跟赵匡胤一模一样。
赵匡胤两个儿子相继死后,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共同的弟弟赵廷美,“始不自安”。
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赵光义又指使亲信、大臣柴禹锡等人,“告发”赵廷美有“阴谋”、想谋反,最终,赵廷美被贬黜到房州(湖北房县),最终年纪轻轻,仅38岁的就“忧悸成疾而卒”。
至此,对赵光义有着皇位威胁的人,终于被一一剪除。
轮回:皇位重回赵匡胤一系
而在赵光义上位前,一直跟赵光义有矛盾、主张要抑制晋王(赵光义)势力的宰相赵普,则一直活在恐惧忧虑之中,太平兴国六年(981),擅长拍马屁的赵普突然“提醒”赵光义说,现在天下传言很多(意思是说赵光义得位不正),但当时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不是有遗言说,让先皇赵匡胤百年后,再传位给你嘛,官家你怎么不向天下人公布呢?
这个所谓的遗言,就是赵普为了迎合赵光义,而杜撰出来,后世流传很广的“金匮之盟”。
“我之前差点就想杀了你!”(“朕几欲诛卿!”)
当然,马屁拍得这么到位,那就算了吧。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赵匡胤的宋皇后也最终去世,对此,宋太宗赵光义故意不给发丧,也不让群臣临丧,对此翰林学士王禹傅私下跟群臣讨论这件事,说宋皇后曾经母仪天下,还是要“遵用旧礼”发丧,对此赵光义震怒,马上将王禹傅贬黜为滁州知州。
两年后,至道三年(997),做了21年皇帝的赵光义最终去世,他死后,北宋的帝位,一直在他这一脉传承,但没想到的是,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几乎被金兵掳掠一空,赵光义的子孙几乎被一扫而空。
在此情况下,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仓惶登位,是为宋高宗,在南宋初期的乱世中,宋高宗年仅3岁的亲生儿子赵旉,在苗刘兵变后受到惊吓而死,此后,宋高宗一直没有生育。
或许是感觉到了一种天意,最终,宋高宗赵构特地从民间,挑选了一名赵匡胤的第七代孙,也就是莫名其妙死去的秦王赵德芳的六代孙赵伯琮(后改名赵眘)进行抚养,并立为太子,这,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此后,从宋孝宗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南宋的皇位都是由赵匡胤一系的子孙继承,冥冥之中,历史又反转轮回。
一切,难道都是天意?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在看以示鼓励呀~
点击此处购买最爱君作品集,每满100减50▼
点击此处更多走心内容,值得关注▼
历史
-
-
- 大宋第一疑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
-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跟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喝了顿酒,几个小时后,身强体壮、无病无害的赵匡胤,突然暴毙宫中,五天后就被匆匆下葬,由此引...
- 最爱历史
-
-
-
-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的“文学考古”,有何创作“秘诀”?|草地·访谈
- 马伯庸的历史悬疑小说,如《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以及《两京十五日》等,以扎实的历史考据、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逻辑和幽默的文风被众多读者喜欢。有读者将这一类型命名为“考据型悬疑文学”...
- 新华每日电讯
-
-
-
- 世界睡眠日丨古画中的美梦
-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那么古人是怎么描绘和理解睡眠的呢?和小喵一起在古画中寻找答案吧!热爱睡觉睡觉,大致是从古至今受众最广的一门爱好,没有之一。只可惜,今...
- 章黄国学
-
-
-
- “我们大宋不吃这一套。”
- 01我叫范成大,苏州人,我的外公是蔡襄,所以我的字,也有很多人喜欢。很多人都说我是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我觉得自己最牛叉的事情并不是写诗,而是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当时隆兴北伐失败,金国觉得我们还想折...
- 古墨社
-
-
-
-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说话!
- 人与禽兽的区别在哪?《礼记》有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言简意赅:知“礼”者为人,不知“礼”者,是为禽兽!渑池之会?秦不是秦,赵不是赵!公元前279年,意图伐楚的秦昭襄王...
- 武酷网
-
-
-
- 吐火罗史诗: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显示的吐火罗人的千年史(三)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最后的辉煌:唐代的西域吐火罗诸国/中亚的吐火罗故地的情况在唐代,吐火罗故地(主要为今日阿富汗北部、塔吉克南部和乌兹别克东...
- 冷炮历史
-
-
-
- 民间俗语:“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究竟啥意思?
- 古人认为“死者为大”,所以无论是地位高低,死后都会举行庄严肃穆的葬礼。虽然丧葬形式多种多样,但土葬一直都是主流。人死之后需要放入棺材中,葬入地下之后还要垒一座坟,以示生者对死者的敬畏之情。古代俗语...
- 史学界的9527
-
-
-
- 又一部9分国产片,开场就惊艳到我
- 继《阿凡达》《指环王》宣布重映后。豆瓣8.9分的经典日本电影《情书》也有望登陆国内院线。鱼叔已经等不及,在大银幕重温中山美穗和柏原崇的演出。这是一部关于暗恋的电影。更特别的是,它是一部关于书信的电影...
- 独立鱼电影
-
-
-
- 这座中国最硬的城市,最近火了
- 荆楚大地,汉江之畔,有一座古城。相传,刘备在此三顾茅庐。诸葛亮应其邀请出山辅佐,筹划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那场惨烈的保卫战,原型是宋蒙战争中发生于此城的关键...
- 最爱历史
-
-
-
- 日本遗孤:哪边是故土,战后漂泊数十年
- “遗孤们大多选择回到日本,他们想把一生的痛苦、漂泊,没有得到的或者已经失去的爱,寄托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渴望在这里开启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但是很快发现,这是一场幻梦”文/本刊记者 刘璐明 发自哈...
- 南方人物周刊
-
-
-
- 日本的大唐基因是如何被写入的?
- 什么,唐朝少女居然穿越到现代了?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引千万人围观,各大媒体盛赞,几乎一夜之间,这些从唐朝穿越回来的少女成功“霸屏”,甚至火到了国外。紧接着,仅仅时隔十几天,元宵节的“元宵奇妙夜...
- 历史D学堂
-
-
-
- 萧放|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情缘
- 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情缘文 | 萧放钟敬文(1903—2002),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界的学术大师。在80余年的学问生涯中,他亲手建立了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两大学科。在他晚年,还以少有的学术自信,倡导建立中国民俗学...
- 章黄国学
-
-
-
-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693,阅读时间:约7分钟历史提问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答:作为各类金属里比较“年轻”的一款,虽然今天的...
- 朝文社
-
-
-
- 三千年一遇的妙人,至今找不出第二个
- 苏轼不是无神论者。他一生多次遇到神神鬼鬼,遇上了,就去和它们讲道理、谈条件。一次在回汴京(开封)的路上,经过一条山路,随从中有一个人忽然像中邪一样,开始脱自己的衣服,直到脱光了为止。苏轼赶紧让人帮...
- 最爱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