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的“文学考古”,有何创作“秘诀”?|草地·访谈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明史》用短短三句,勾勒出一个真实的片段。而文字背后的历史,又是怎样的波谲云诡?
在新书《两京十五日》中,马伯庸切入《明史》中的真实记载,将无数细节填入历史的缝隙,创作出一场扣人心弦的千里奔袭: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太子朱瞻基刚到南京便遭人暗算,惊魂未定之际北京传来消息,皇帝病危,一时间南京、北京暗流涌动。为了力挽狂澜继承大统,需要尽快赶回北京的朱瞻基选择沿大运河北上。一路上各方势力角逐厮杀,朱瞻基等人险象环生。在这场奔逃中,明代大运河沿岸的风物画卷也缓缓展开。
从2000年开始在网络论坛上写小说,到后来出版作品,并斩获“银河奖”、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多个文学奖项,马伯庸的创作一直是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涵盖科幻、武侠、推理、历史等众多类型,因此有了“文字鬼才”的称号。
他的历史悬疑小说,如《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以及《两京十五日》等,以扎实的历史考据、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逻辑和幽默的文风被众多读者喜欢,也被认为是最能展现马伯庸风格的一种类型。
有读者将这一类型命名为“考据型悬疑文学”或是“文学考古”。而在马伯庸心中,他是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利用既有的考古和历史资料,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社会规则,进而创作一种历史的侧写。
找到一个好故事让读者领略大运河的魅力所在
草地: 新作《两京十五日》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马伯庸:我一直很喜欢京杭大运河,想为它写点东西,但这是一件难度很高的工作。大运河绵延数千里,沿途几十座城市,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跨度都非常大。
这样一个宏大的造物,必须要找到一个好的故事去承载它,才能让读者领略到大运河的魅力所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个朋友发给我一段明史资料,讲明宣宗朱瞻基当太子时出巡南京,洪熙皇帝在北京突然死亡,他必须从南京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北京去继位。
这恰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切入点,于是便有了这么一部小说。
草地:《明史》中关于朱瞻基从北京到南京再返回的记载只有这寥寥数语,但《两京十五日》中既有惊心动魄的悬疑情节,还展现出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您是如何构思的?
马伯庸:我一直认为,要写好历史故事,就必须要把读者带入到独一无二的时代氛围中去。虽然都是古代,但汉与唐的氛围是不同的,唐与宋的氛围也是不同的,要写出每一个时代特点,就必须对那个时代上至社会规则下至衣食住行都做深入研究。
为了写这部小说,我啃了大量明代的专业研究书籍、学术论文、考古报告,差不多能装满一书柜;同时也去做了实地调研,沿着大运河的几个重要节点考察了一圈。当一个人掌握了足够多的资料,见识了足够多的风景,自然便会有故事可以讲,有情绪可以抒发。所以写这部小说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段难能可贵的学习经历。
草地: 创作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
马伯庸:这部小说的发生舞台是南京、北京和京杭大运河——严格来说是江北段京杭大运河——为了体现当时的市井风貌,我希望让每一个城市的口音都略微有点当地特色,与其他城市有所区别。
明代的口音,几乎不可考,所以我只好参考现代方言,找了南京、扬州、淮安、济南、临清等地的朋友请教。结果我发现方言里最易学的部分是脏话,而最具特色的也是脏话,放在书中人物的语言里,效果斐然。写完这部书以后,我方言没掌握多少,天南地北的脏话倒学了一大堆,可惜没什么发挥的场合。
草地:《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小说都是将大量的历史信息浓缩在很短的时间内,这是一种写作策略,还是一种历史观?
马伯庸:我是个急性子,日常行程都是按小时来分割的,一旦迟到或延长,就有种隐隐的不安感。只有确信所有的事情都按照既定安排在迅速进行,心里才能踏实。所以与其说限时写作是一种策略或历史观,倒不如说是作者本人“心理疾病”的体现。
草地:《两京十五日》出版已近半年,不少读者在网上分享了读后感,其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
马伯庸:这部小说开头十章发生在南京,为此我去了很多次南京考察。小说出版之后,有一个读者发来书评,说她是学古建筑的,看到小说里有一段情节是主角被追到南京的城墙上,走投无路,因为城墙高六丈五尺,跳下去就会摔死。她职业病发作,想知道“六丈五尺”这个数字到底是有所根据还是信手一写,便去查了一下考古报告,发现南京明代城墙最高是21米,换算下来正好是“六丈五尺”。
她把这段经历分享到网上,我老老实实承认说:“这没什么神奇的,我和你查的是同一篇考古报告而已。”
其实五丈六尺和六丈五尺,对剧情来说没有本质区别。不过我花了心思埋下小彩蛋,能够被人发现,还是挺高兴的。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草地: 您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马伯庸:我的兴趣是从阅读历史文学作品开始,国内的比如姚雪垠、徐兴业、高阳、二月河,国外的如司马辽太郎、茨威格、司各特、赫尔曼·沃克等,从小到大看了很多。我很喜欢观察历史在文学中的演绎,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想象,把虚构镶嵌进史实的缝隙内。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门艺术。
草地: 在创作上是否受到某位作家的影响?
马伯庸:如果说最直接的影响,日本的隆庆一郎、法国的克里斯蒂安·贾克和英国的弗·福赛斯则从技术上给我指引了创作方向;二月河与徐兴业则用他们的作品告诉我,中国历史的魅力所在。
草地: 历史题材小说对当下有怎样的价值?
马伯庸: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一部历史小说的主题表达,一定是与当下的价值观息息相关的。从最本质上来说,我们去书写古人,去演绎过往,其实是在寻找旧日与当下可以共鸣的点。比如对曹操的评价,从古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清时代的人依循儒家道德观,对其评价很低,《三国演义》和其他文艺作品里他就是个白脸奸臣;而更尊重个性表达的现代人,对这位豁达多疑、狡诈开明、兼具枭雄与艺术家气质的矛盾人物充满喜爱。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作者关于曹操的种种作品,形象与从前大相径庭。
草地: 您的历史题材小说中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又有脑洞大开的情节。您如何把握真实与虚构间的关系?
马伯庸: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的原则是不去改变历史,历史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在细处我们可以发挥想象,为既定的历史事件寻找一种全新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一定是符合历史的,但一定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草地: 您认为应如何阅读历史?
马伯庸:别太严肃,但也别太不严肃。以兴趣入门,以毅力钻研,以情怀发酵,如此而已。
“写作就是一种率性而为算计太多就失去意义了”
草地: 您从事写作20多年,兴趣点、写作风格有哪些变与不变?
马伯庸:最开始我什么题材都写,任意妄为,不加限制,文字风格也在各种模仿中反复跳跃。不过现在我稍微收敛了一下,集中在历史题材的创作方向。不过我也没有说一定只在这个领域发展,闲来无事也会写点其他的换换口味。归根到底,写作就是一种率性而为,算计太多就失去意义了。
草地: 可以说您是网络文学的初代创作者。在您看来,网络文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马伯庸:网络文学从初期的野蛮生长、草根蔓延,已经进化到了一门专业、精细的创作类别。它有着独特的文学形式和创作规律与技巧,甚至于审美体系与评价标准都与传统迥异。很高兴的是,现在学界终于开始正视这种文学现象,并试图从学术角度去归纳、总结。
草地: 目前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超百亿元,吸引了不少人加入网络文学创作行列。对于这些新人,您有什么建议?
马伯庸:我的建议只有两个。第一:无论写得多不成功,至少写完一部小说。我见过太多人写了很多散碎的开头或片段,却很少有勇气完成它。事实上,小说写作比拼的是意志力,咬着牙完成一部完整作品,你就体验了一次创作的全过程,看到的风景和随便写写截然不同。第二个建议,先找份糊口的工作,把写作当成业余爱好,否则很容易陷入生存焦虑。文章憎命达,但不是所有的命苦都会转化为文学。
草地: 能否给我们推荐一本您最近在读的书?
马伯庸:最近看了一本《被统治的艺术——明代卫所与生存之道》。这是一本讲明代军户的书。军户制度我很熟悉,也读过很多相关的论文,但无可避免地,是从大量朝廷的档案文献中去理解,都是宏观概念。
而这本书反其道而行之,在简单介绍了军户的大框架之后,直接下沉到了一个个地方上的小家族。作者很有巧思,也极有田野考察精神,他从许多件军户家谱、文艺作品、案牍等材料里寻找蛛丝马迹,利用有限的材料拼凑出普通军户的生活图景。从一件件散碎不全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军户们和国家体制之间的种种场景与互动。
藏书家韦力:当我们谈论书院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长白山下,他书写中国版“瓦尔登湖”
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要写出时代和生命进程中不断滋生的新元素
读书有“无用之用”、慎终如始只写小说……想摘掉“短篇王”帽子的刘庆邦
假如城市变成人,广州会是什么样?
陈平原:如何在时代大潮中,守住中国文化的“根”?
葛剑雄:家风建设也要防形式主义,“不能一讲孝顺,就把二十四孝拿出来”
BBC纪录片《杜甫》火“出圈”,我们采访了该片导演
南炳文:做功利上不讨好、学术上意义大的事
监制:姜锦铭 | 责编:李牧鸣、刘小草、刘梦妮 | 校对:饶小阳
历史
-
-
- 大宋第一疑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
-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跟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喝了顿酒,几个小时后,身强体壮、无病无害的赵匡胤,突然暴毙宫中,五天后就被匆匆下葬,由此引...
- 最爱历史
-
-
-
-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的“文学考古”,有何创作“秘诀”?|草地·访谈
- 马伯庸的历史悬疑小说,如《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以及《两京十五日》等,以扎实的历史考据、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逻辑和幽默的文风被众多读者喜欢。有读者将这一类型命名为“考据型悬疑文学”...
- 新华每日电讯
-
-
-
- 世界睡眠日丨古画中的美梦
-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那么古人是怎么描绘和理解睡眠的呢?和小喵一起在古画中寻找答案吧!热爱睡觉睡觉,大致是从古至今受众最广的一门爱好,没有之一。只可惜,今...
- 章黄国学
-
-
-
- “我们大宋不吃这一套。”
- 01我叫范成大,苏州人,我的外公是蔡襄,所以我的字,也有很多人喜欢。很多人都说我是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我觉得自己最牛叉的事情并不是写诗,而是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当时隆兴北伐失败,金国觉得我们还想折...
- 古墨社
-
-
-
-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说话!
- 人与禽兽的区别在哪?《礼记》有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言简意赅:知“礼”者为人,不知“礼”者,是为禽兽!渑池之会?秦不是秦,赵不是赵!公元前279年,意图伐楚的秦昭襄王...
- 武酷网
-
-
-
- 吐火罗史诗: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显示的吐火罗人的千年史(三)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最后的辉煌:唐代的西域吐火罗诸国/中亚的吐火罗故地的情况在唐代,吐火罗故地(主要为今日阿富汗北部、塔吉克南部和乌兹别克东...
- 冷炮历史
-
-
-
- 民间俗语:“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究竟啥意思?
- 古人认为“死者为大”,所以无论是地位高低,死后都会举行庄严肃穆的葬礼。虽然丧葬形式多种多样,但土葬一直都是主流。人死之后需要放入棺材中,葬入地下之后还要垒一座坟,以示生者对死者的敬畏之情。古代俗语...
- 史学界的9527
-
-
-
- 又一部9分国产片,开场就惊艳到我
- 继《阿凡达》《指环王》宣布重映后。豆瓣8.9分的经典日本电影《情书》也有望登陆国内院线。鱼叔已经等不及,在大银幕重温中山美穗和柏原崇的演出。这是一部关于暗恋的电影。更特别的是,它是一部关于书信的电影...
- 独立鱼电影
-
-
-
- 这座中国最硬的城市,最近火了
- 荆楚大地,汉江之畔,有一座古城。相传,刘备在此三顾茅庐。诸葛亮应其邀请出山辅佐,筹划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那场惨烈的保卫战,原型是宋蒙战争中发生于此城的关键...
- 最爱历史
-
-
-
- 日本遗孤:哪边是故土,战后漂泊数十年
- “遗孤们大多选择回到日本,他们想把一生的痛苦、漂泊,没有得到的或者已经失去的爱,寄托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渴望在这里开启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但是很快发现,这是一场幻梦”文/本刊记者 刘璐明 发自哈...
- 南方人物周刊
-
-
-
- 日本的大唐基因是如何被写入的?
- 什么,唐朝少女居然穿越到现代了?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引千万人围观,各大媒体盛赞,几乎一夜之间,这些从唐朝穿越回来的少女成功“霸屏”,甚至火到了国外。紧接着,仅仅时隔十几天,元宵节的“元宵奇妙夜...
- 历史D学堂
-
-
-
- 萧放|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情缘
- 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情缘文 | 萧放钟敬文(1903—2002),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界的学术大师。在80余年的学问生涯中,他亲手建立了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两大学科。在他晚年,还以少有的学术自信,倡导建立中国民俗学...
- 章黄国学
-
-
-
-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693,阅读时间:约7分钟历史提问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答:作为各类金属里比较“年轻”的一款,虽然今天的...
- 朝文社
-
-
-
- 三千年一遇的妙人,至今找不出第二个
- 苏轼不是无神论者。他一生多次遇到神神鬼鬼,遇上了,就去和它们讲道理、谈条件。一次在回汴京(开封)的路上,经过一条山路,随从中有一个人忽然像中邪一样,开始脱自己的衣服,直到脱光了为止。苏轼赶紧让人帮...
- 最爱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