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清末才崛起的城市,却是中国第八大古都
- 来源:最爱历史
天地之中,黄河南岸,有一座千年古都。
相传,上古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在此治水。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终成治水大业,还百姓平安。
中国象棋里的那条“楚河汉界”,其原型即出自发生于此城的楚汉争霸,这座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座城,就是郑州。
点击播放视频:这,就是郑州
1.郑州,并不靠火车
今天的郑州,是中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陇海、京广“一横一纵”交汇于此,人们在郑州乘火车,可以直达中国任一省会城市。
铁路的延伸,让这座本来不靠海的内河城市,有了与世界无缝交流的机会。
每天,一列列载满电子配件、医疗器械、食品的火车从郑州出发,沿着陇海线往西,经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直达德国汉堡,为铁路沿线的人们,带去时尚新鲜的玩意儿。
点击播放:郑州北站物流枢纽航拍
可以说,中国的铁路心脏就在郑州,郑州与铁路密不可分。但所谓“火车拉来的城市”这一说法,对于古老的郑州而言,其实并不准确。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原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而身处“天地之中”的郑州,更是黄河流域的核心之地。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先民们一早便在此风水宝地中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据考古专家研究,郑州地区也是现代东亚人最早活动的区域之一,早在数十万年前便有人类活动踪迹。那为何还会存在郑州的历史晚于开封、洛阳等古城的印象呢?
这大概也源自于交通。毕竟在中国,“路通,则财通”。一座城市的发展,其实与时代所需的交通运输息息相关。在铁路出现之前,人们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是水运。
于是,历史的选择成就了全国最早的水运中心——洛阳,以及汴河之畔的开封。
但在历史上,水运地位不如洛阳、开封的郑州,并没有人们普遍印象中那么低调。这一点,可以从现在郑州的大致方位中辨认出来。
今天的郑州,西靠中岳嵩山,东临广袤无垠的黄淮平原。在全市下辖的6区5市1县中,自西向东分布着大大小小20多座山峦,丘陵、高山、平原、洼地,地形地貌相当丰富。
金水河、熊耳河、贾鲁河、伊洛河等横穿市区蜿蜒而过,分别注入淮河与黄河,又使郑州成为两大水系交汇的城市。
尽管每年雨季到来时,黄河水位上涨,从黄土高原裹挟至此的泥沙淤积,河床升高,会短暂形成举世罕见的“地上河”奇观。但不得不说,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上看,郑州不输开封、洛阳。
于是,凭借以山为屏、以水为带的优势,郑州开启了源远流长的辉煌文明。
2.八大古都,谁与争锋
2004年11月,经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多番讨论,最终决定将郑州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时至今日,郑州被列入八大古都已17年,但网络上的质疑之声仍普遍存在。
郑州的历史真的不够长吗?根据史料记载,黄帝生于轩辕丘,都于有熊国。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关于有熊国的记载如下:“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文中所指的新郑,即为今天郑州市下辖的新郑。
据考古专家事后考证,在今天具茨山一带,曾发现疑似黄帝的活动踪迹。相传为黄帝部落当年用于存粮的王仓、战蚩尤的点将台以及化干戈为玉帛的葬兵符处等历史文化遗址皆在郑州市内。
尽管黄帝都新郑,可被视之为中原华夏文明的起源,但首都的来源必是以国家为前提。因此,郑州的古都起源,应在距今约3600年前的夏朝。
或许是因中原文明起源的加持,夏朝初期的统治者才会如此认同今郑州一带,并将此地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首脑所在。“禹都阳城”,成了当时郑州地区响彻华夏的一个标志。
从“禹都阳城”开始,郑州进入一个古都营建的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河流域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最高水平。因此,继夏朝之后,为了提高商朝影响力,商王仲丁又将商朝统治核心由毫(遗址位于今天河南商丘)迁往隞。史载,“仲丁迁隞,邦国始宁。”而仲丁所迁隞都,其遗址据信为今日郑州的商城遗址。
然而,这次迁都并非长久之计。据史书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乱世中,王朝的正统难以得到确认。因此,商王朝的迁都计划,被迫再度启动。自仲丁以后,商代又经历了四次迁都,而每次迁都意味着一场王族内斗。随着迁都与王族内斗的并行,曾经强大的商王朝历经了近600年的传承,最终灭亡。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郑州古都就此没落。经历商都时代的发展,隞的手工业、商业贸易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俨然成为当时仅次于殷墟的东方重镇。
因此,在商亡于西周之后,周武王才会如此重视这一地区。在周武王的统治和推动下,他的弟弟管叔鲜获封于此,建立管国。按周武王的战略意图,管叔到此的任务应为监视殷商遗民,维持社会稳定。
然而,负责维稳的管叔最终却辜负了周武王的一番所托。在周公摄政后,管叔带头造了反,管国也匆匆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管国灭亡后,其境内领土一度收归国有。直到西周末年,管国境内的领土才得已以“郑”之名重新亮相。
彼时,周宣王之弟姬友获封郑地。早期的郑国国都位于今天的陕西境内,距离西周王都鎬(今陕西西安)非常近。但随着西周晚期,周王室势力衰微,再加上幽王昏庸无道,郑国国君逐渐萌生出将国都东迁避祸的想法。
为此,郑桓公特地请教了掌管西周王室历史的太史伯。得知郑桓公有迁都的念头,太史伯并没有多说什么,仅告诫了郑桓公需谨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承认矛盾的存在,并尽力化解矛盾才是诸侯国发展的关键。
于是,有所顿悟的郑国人从公元前772年开始,便陆续将宗庙、世族等向东转移,以缓解因土地等自然因素导致的社会矛盾。
在溱水、洧水交汇的地方,郑国国君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安详之地。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座新的都城被建立起来,而这座新建立起来的都城,即今天郑州市内的郑韩故城。
如果说,太史伯的“无心”建议为郑国乃至数千年后的郑州提供了战略性发展思想,那么,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的改革条陈,则成功塑造了郑国人务实创新的性格,并将战略化身现实,造福这片土地。
公元前543年,子产接任郑国国卿之位。面对此时郑国内忧外患的局势,手握大权的他,在郑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铸刑书”。所谓“铸刑书”,就是将郑国法律条文通通刻于鼎上,向百姓公布,使郑国的律令能够在百姓的监督下执行,增加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打破了过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惯例,郑国由此一度中兴。
然子产的做法仅供郑国兴盛一时,在随后的历史洪流中,郑又亡于战国时期的韩。经过子产改革的郑国,富甲天下。因此,韩国在吞并了郑国后,不惜放弃沿用许久的国都,迁都新郑。
3.天地之中,富甲天下
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包括新郑在内的郑州地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篇章。彼时,郑州地区的发展核心已转至荥阳。地处四方交汇处的荥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因此,秦国将天下第一大粮仓——敖仓设于此处,方便中原漕粮运往四方,供帝国军队远征使用。
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荥阳,算得上是秦国头号军事重镇,堪称得“荥阳者得天下”。故当秦国的暴政殃及全国时,农民出身的陈胜、吴广也懂得先攻下荥阳,才有饭吃的道理。尽管陈胜、吴广最终没能按原计划攻下荥阳,但推翻暴秦的起义,一发不可收拾。
经过数年的战争,亭长出身的刘邦夺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他建立的西汉帝国中,荥阳依旧是重中之重的帝国要塞。
在当时,荥阳凭借先进的冶铁工艺,赢得了“天下名都”的美誉。在荥阳以西约16公里的汜水镇,还有着中国历史上威名赫赫的虎牢关。
除了楚汉争霸,这里还包揽了多场影响历史的重大战役。衔黄河、嵩山优势的虎牢关,正好卡在了洛阳东出中原的豫西要道上。因此,要想拿下洛阳,虎牢关大战在所难免。
为此,东汉末年的董卓、曹操、袁绍没少出力,他们为后人带来诸多历史故事,也在历史中推动着这座城市一步步前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发,身处中原腹地的郑州亦未能幸免。在应付战争、疲于奔命的同时,人们也开始重新思考生与死的定义。于是,一座座蕴含着浓厚宗教色彩的佛寺、砖塔、石窟造像被批量建造了出来。
进入唐代后,由于统治者源自北朝时期的门阀贵族,这种佛教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与延续。至今,在郑州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塔有15座之多,数量堪为全国之冠。
或许正因如此,武则天改制后,便摒弃了过往泰山封禅的先例,选择在郑州地区的中岳嵩山,举行独一无二的“封禅仪式”。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朝的诗文化享誉中外。诗文化的出现,也让郑州人牛了一把。
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超过100首诗出自郑州人之手。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诗人中的扛把子,都可以说是郑州人。
经过文化熏陶后的郑州,从宋代开始,除了担负拱卫北宋首都开封的任务外,便一头扎入营造园林与教书育人的氛围中去。
在宋代文人的共同开发下,郑州成为了当时宋王朝内最理想的安居之所。名家大儒比肩继踵,纷至沓来。
在宋代郑州的仆射陂,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留下了“秋雨生陂水,高风落庙梧。梅山为余访,还有旧家无”的佳句。而宋代名相毕士安更是因郑州文风渐好,而弃居千里之外的山西大同,改居于此。
此时,不仅达官贵人热衷于在此置业,就连北宋皇帝亦选择在此兴建了大型的帝陵群。宋代郑州,成为四辅郡之一,号称“西辅”,拱卫京畿。
北宋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郑州不再具备往日紧邻两京的优势,元、明两朝曾经将其一部分划归开封府,但这并不妨碍郑州人在往后的时光中,创造出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古代的郑州地区,位居天地之中,凭借中州强大的优势,使四方来客,汇聚于此,成就一番事业。
清朝至民国,郑州多次被升为直隶州。清末,随着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的通车,
郑州在火车的隆隆声中崛起为繁华的商埠。解放后,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
今天的大郑州,虽已与过去的郑州地区相去甚远,但凭借着铁路交通之便,依旧影响着中国大多数百姓的出行方式。
4. 蓬勃之城:历史与机遇并存
时至今日,郑州依旧是中国的十字路口。铁路网的交汇,使得郑州总有机会赶在时代的前沿,喝上头啖汤。
60多年前,当新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棉纺织工业时,郑州以“一年一个纺织厂”的惊人速度,一度成为中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
为了大力发展棉纺织工业,十几万工人跟随着火车,从天南地北赶来郑州,投身建设事业。尽管最终他们各自的归属皆有不同,但他们从四面八方带过来的文化,却被深深地烙上了与郑州相关的印记。
这种标签不仅体现在他们日益本土化的语言当中,也包含在这群时代的纺织工一日三餐之中。在河南,人们的饮食习惯一般以面食为主。一碗简单的河南烩面仅需在筋道的宽面之上,搭配羊肉和棒骨即成。
这群来自不同地方的新河南人玩出了不同的风格,据说,由于当时这批支援郑州纺织工业建设的工人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在饮食的口味融合上,棉纺织厂职工更是突发奇想,在传统的烩面中,加入咖喱、芝麻等不同风味的食材,使原先如清汤寡水般的烩面,产生无限可能。
与棉纺织工人朴实无华的悠闲生活反差巨大的,当属当年郑州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肉联厂。在那个猪肉统购统销的年代,谁家要是有亲戚在肉联厂工作,必然是别人极力巴结的对象。因为,当年的肉联厂掌管着全郑州人吃肉的梦想。
可是,当国家取消这一垄断政策后,肉联厂往日的风光便戛然而止了。1984年底,随着国家减少统购统销品类的采购,猪肉行业的垄断局面也在郑州被打破了。
随着猪肉的大量滞留,各地肉联厂纷纷开始寻找新的销路。在此期间,河南肉联厂的高凤来率先引进了火腿肠生产线,凭借火腿肠的方便、肉味浓等特点,河南地区的火腿肠迅速风靡全国。
在这场大口吃肉的浪潮中,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河南堪称中国火腿肠之乡。从河南肉联厂转型春都火腿肠开始,郑州肉联厂也开始生产郑荣火腿肠;随即,双汇、雨润、金锣也悄然上市,在分割市场的同时,也探索着中国人吃肉的新模式。
在人人追求减肥瘦身的今天,吃肉已经不是时代的最大盼望。但郑州人追逐理想的脚步,似乎从未停歇。
今天,在郑州,世界上最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每天都在对外招募新的普通流水线上职工。尽管他们大多生活在空间狭小、人口密度较大的城中村,但仍希望以自己的勤奋,弥补经济上的空缺。
载着“八大古都”荣耀的郑州,也开始了它的续梦之旅。在铁路之外,郑州又积极打造了“网上丝绸之路”以及“空中丝绸之路”,尽力将郑州拓宽至与世界同步。
今天的郑州,在中国众多的省会城市中或许并不出彩。但悠久的历史、绵长的文化以及凭借交通枢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将使郑州成为未来有志之士奋斗的热土。
这就是郑州!一座充满远古人文气息与现代发展希望的蓬勃之城!
参考资料尤滋洲、李新建、沈喜顺:《郑州古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张松林:《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古都郑州》,杭州出版社,2011鲍君惠:《宋代郑州研究》,河南大学2011年硕士生毕业论文王振超:《郑州古代园林研究》,天津大学2012年硕士生毕业论文纪录片:发现郑州·先秦篇纪录片:四十城 四十年——郑州,在路上纪录片:城市24小时 郑州
创作团队撰文:大唐梁金吾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部分来自网络视频素材:摄图网
... 完 ...
历史
-
-
- 不想干活,不想上班,不止你这么想
- 到了周末讲书环节了。再过一会儿有更新。说到皇帝,你会想到什么?是拥有无上权力可以随心所欲?还是沉湎于后宫佳丽无心早朝?下面这个皇帝,可能会颠覆你对皇帝的印象。他就是朱翊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年号...
- 灰鸽叔叔
-
-
-
- 没事,十几个男人在里面打麻将
-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何焰摄影 | 南风窗记者 郭嘉亮发自上海梧桐树叶子还没长出来,就不到上海最美的时候。但淮海中路仍旧不差。就算落雨天,路两旁洋房湿漉漉,白梧桐光秃秃,美感上也不降格调,是另一种清新...
- 南风窗
-
-
-
- 东汉神奇家族:兄妹三人,让世人铭记两千年
- 建武三十年(54年),正在洛阳求学的青年班固得到了一个噩耗:父亲班彪在望都(今属河北保定)上任期间逝世。 年仅23岁的班固很悲痛,深感自己从此失去了依靠,于是辞别洛阳太学,返回家乡为父亲服丧。 班固打开...
- 最爱历史
-
-
-
- 台湾民主国:甲午战争后的宝岛军民抗日记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失败,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清朝将台湾澎湖等岛屿割让给日本。事实上在战争爆发之初,...
- 冷炮历史
-
-
-
- 李商隐最悲伤的一首诗,全文无一个“泪”字,却句句让人落泪!
- 文 | 网络 · 图 | 网络 · 编辑 | 译史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今天,要跟大家推荐...
- 品读诗词歌赋
-
-
-
-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习近平总书记教我们学党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之际,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自觉抵制历史虚无...
- 求是网
-
-
-
- 诸葛亮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罪魁祸首?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授权自刘焕的书...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金安平:自带感染力的历史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表达
- 历史活了,那段中国人应该珍惜、铭记、感谢的历史才更加可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热血青年为了中国的进步和现代化而做出的惊天动地的伟业才更加可敬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不是心血来...
- 人民日报文艺
-
-
-
- 中国古代有据可查的UFO目击事件
- 平时我们翻阅报纸杂志,经常会看到世界各地关于出现UFO(不明飞行物)的新闻报道。但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外星人乘坐的UFO,谁也说不准。不过,世人发现UFO的历史却是可查的,中国古籍中就有对不明飞行物的...
- UFO宇宙探秘
-
-
-
- 朱锐泉评《红楼内外看稗田》︱古典小说的文学血脉与文化折光
- 《红楼内外看稗田》陈洪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544页,88.00元━━━━文︱朱锐泉《红楼梦》的阐释是不是已经题无剩义?古典文学研究如何推陈出新?南开大学陈洪先生的《红楼内外看稗田》一书(知识产权...
- 上海书评
-
-
-
- 这座清末才崛起的城市,却是中国第八大古都
- 天地之中,黄河南岸,有一座千年古都。相传,上古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在此治水。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终成治水大业,还百姓平安。中国象棋里的那条“楚河汉界”,其原型即出自发生于此城的楚汉争...
- 最爱历史
-
-
-
- 敕勒歌,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 它竟诞生于一片刀山血海的战场之中【编者按】家喻户晓的“敕勒歌”,大家都听过哼过。有谁知道它竟诞生于一片刀山血海的战场之中?日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潘岳撰文,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出于...
- 中国新闻周刊
-
-
-
- 一把武士刀,诉说着一段历史与记忆
- 见过日本刀的人,应该都会记得它优美的弧度。虽说其他国家也有带有弧度的刀剑,但日本刀对弧度恰到好处的把握,以及为求最大限度减少切割物体时的阻力而在厚度上进行的巧妙设计,都令人不禁为它的匠心独运而赞叹...
- 知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