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罪魁祸首?
- 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授权自刘焕的书房(liuhuandeshufang)
三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所有的中国人,历史启蒙都是三国。
魏蜀吴三国都是为了统一而战,是正义性的战争,这点是没有疑问的,如果这三个国家都是为了分裂而战,中国肯定不会歌颂三国,这不符合主流历史观。
但是最近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毕竟辉煌的三国和后来西晋的“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只相差100年左右的时间。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是否是三国征战百年、人口锐减才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如此一来的话,诸葛亮岂不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对吗?
往下看:
01
大家都知道三国末期人口是很少的,连伟人看到三国末期魏蜀吴人口加起来只有700万,也惊呆了,发出了感慨:刘关张大刀长矛比原子弹还厉害。
但是不得不说,三国的人口数据是存疑的。
中国的史书是纪传体,主要记载的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故事,这是司马迁开创的。
但是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制度的记载,所以司马迁同样写了《志》和《表》,用来记载典章制度。
我们关于西汉有5000万人口的数据就来自于《汉书·地理志》。
然,陈寿的《三国志》文辞简单,只有纪传,没有志表。
所以三国的人口缺少第一时间的记载。
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时代的人口的记载来自于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唐朝房玄龄编纂的《晋书》。
也就是说,三国时代的人口最终来自于唐朝编纂的晋朝史书上。
根据记载,曹魏有户口66万,蜀汉有户口28万,孙吴有户口52万。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关于人口的记载其实并没有多少多少人,而是多少户口,这才是准确的记载。
古代一个户口多少人呢?
历史学家谭其骧提出,一户口约等于6个人的说法。
为什么是6个人呢?按照现在说法就是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大儿子、二儿子。
也就是说,这基本上是一个户口的数量,毕竟古代独生子很少,而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般不住在祖父母家中。
三国一共是146万户。
如果一户口等于6个人,三国的总人口是876万人。
但是这个数据很值得怀疑,问题不在蜀汉和孙吴身上,而在曹魏身上。
02
我们都知道,蜀汉只占了益州一个州和汉中之地,孙吴占据着荆州和扬州。
九州的其他六个州都在曹魏手上,看图就知道了:
蜀汉一个州有户口28万,孙吴两个州有户口52万,这都是差不多的,平均每个州户口25万左右。
但曹魏有六个州,户口却只有66万!
所以,有历史学家说,曹魏可能存在着大量户口“阴蔽”的存在,毕竟曹魏是门阀制度兴起的时代,大量的流民甘愿依附于门阀,并不在户口统计之中。
有人说,这样的话全是猜测,没有事实佐证。
但事实上,吴国的户口统计是在孙皓时期,同样的,孙皓时期,西晋统一了孙吴,最终统一了三国。
西晋有多少人口呢?
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有户口246万人,按照一户6个人算,西晋有1476万人。
前面说了,魏蜀吴的户口相加是146万户,结果西晋刚统一就是246万户,足足多出了100万户。
难不成西晋统一20年内,全国800万人生出了600万婴儿出来?
所以应该就是豪门“阴蔽”的人口,看到西晋统一,以为天下太平了,人口就全出来了。
所以说,三国混战导致了人口锐减,这应该不准确。
何况三国的混战主要是东汉末年,等到三国建立的公元220年开始,其实大规模的战乱已经不多了,等到西晋统一的公元280年,古代以30年作为一代人,已经繁衍两代人口了。
03
我们还可以找一个和三国类似的时期类比下。
同样是乱世,同样三国鼎立,那就是北周、北齐和南陈三国鼎立的南北朝后期.
南陈的版图比孙吴小,北齐的版图比曹魏小,北周的版图比蜀汉大。
北齐和曹魏一样,占据着州郡很多、经济发达的黄河关东地区。
这三个国家的人口,因为距离唐朝很近,在唐朝多修史书中都有记载:
北齐有户口303万,北周有户口132万,南陈有户口51万。
对比下,曹魏有户口66万,蜀汉有户口28万,孙吴有户口52万。
我们可以发现,南陈面积和孙吴差不多大,人口户数基本上一样。因为当时的江南,只有建康等地和江陵等地得到了大规模开发,连钱塘当时都十分落后。
对比北周和蜀汉户口,可以发现北周比蜀汉多出了100万户,可能是因为北周比蜀汉多了关中地区,而关中地区自古人口稠密。
但是,面积远不如曹魏的北齐却比曹魏多出了四倍人口!
这很不正常,对吧!
所以说,曹魏可能远不止这么多人。
说诸葛亮要为永嘉之乱负责,就像说高欢是贞观之治奠基人一样可笑。
04
况且,西晋人口1476万人,246万户,这个人口很少吗?
未必。
公元629年形势图
唐太宗时期,唐朝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统计,结果发现贞观三年,唐朝人口310万户,以一户6个人来计算,1860万人。
也就是说,西晋初年,其实和唐朝初年人口差不多!
贞观年间,不仅灭掉了东突厥,灭掉了吐谷浑、灭掉了高昌国,李世民还成为了“天可汗”,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人口也才到了380万户,2280万人。
1500多万人,和今天的14亿中国人比起来确实少,但是在古代农业社会时期,已经很多了,中国在明末之前,人口一直就是几千万的规模,那个时候,已经占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了,全世界的人口只有几亿。
1500万人,就是在今天,也是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
1850年,英格兰的人口也只有1500万人,可并不妨碍他们建立“大英帝国”。
所以,1500万人口,并不少。
同样1500万人口,怎么西晋就不断发生起义,最终民不聊生,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南下。
同样1500万人口,怎么唐朝就国泰民安,最终灭掉了东突厥和吐谷浑,李世民成为了天可汗?
看来和人口真的无关,和帝王有关,这就是司马炎和李世民的差距啊。
05
有人说,就算是如此,西晋接手了烂摊子,唐朝接手的却是隋朝的遗产啊。
这恐怕更不对了。
是的,唐朝时期,确实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民族交融已经消灭了民族问题,同时,科举制也渐渐扭转了门阀问题。
而西晋初年,门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虽然魏蜀吴三国都致力于提拔寒门,抑制门阀,但最终失败,随着陈群“九品中正制”的提出,曹魏选择和门阀合作。
但是,就算有门阀问题,西晋的灭亡也是因为它自身太过于腐朽了!
司马炎是统一了三国,灭掉了孙吴。
然而,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
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首先,是皇室本身就很腐朽。
我们都知道的,晋武帝司马炎,民间大选宫女。
后宫宫女多达数千,但他仍不满足,灭吴之后,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
这样,后宫宫女达到万人。
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转悠,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哪儿过夜。
有的宫女为了得到皇帝的宠爱,在门口撒上盐巴,这样羊就会来这里吃草。
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
其次,是朝廷高官也全面腐朽。
石崇和王恺比富斗宝的故事就很典型。
王恺为了显示自家的富有,让下人用糖水刷锅。
石崇听说之后,就让家里的厨子用蜡烛当柴火烧火做饭。
王恺叫人在家门口用紫丝布做成步障,长达四十里。
石崇于是用织锦在家门口做了五十里的步障,那时候织锦比紫丝布贵。
王恺把家里的房屋用香料粉刷一遍,石崇就用红色的石蜡涂墙。 王恺连比几次都处于下风,于是就找到当皇帝的外甥,司马炎非常支持自己的舅舅,就赐给舅舅一颗高二尺的珊瑚树。
王恺觉得这回可以稳操胜券了,于是请来很多同僚和石崇,他想让石崇当众服输。
谁知石崇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个铁如意,一下就把珊瑚树给砸烂了。
王恺正要发怒,石崇却说,我赔给你,于是让人弄来了十几个珊瑚树,高者有三四尺,最矮的也有二尺高,让王恺随便挑。
这下王恺彻底服输了。
这两个变态家伙不仅斗富,还丧失人性,一次王敦与他的从兄王导一道去石崇家赴宴。
王敦硬是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他仍是不喝。
王导责备王敦,王敦却恶狠狠地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有什么关系!”
有人向晋武帝司马炎谏言,说国家太腐朽了,应该抑制奢靡之风,但是司马炎自身就是最奢靡的人,如何能禁止呢?就置之不理。
在西晋这样的社会下,还诞生了中国古代一篇奇文《钱神论》,作者鲁褒批评当时人一切向钱看的举动。
这样的斗富显示出完全的变态腐朽,最后官僚系统全部坏死,全部都是买官卖官。
长达十年的八王之乱之后,水利工程失修,屯田全部荒芜,自然灾害之下,旱灾、蝗灾泛滥,最后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揭竿而起,只不过有些百姓是匈奴人、羯族而已。
再反观唐朝,尤其是贞观,不得不说,节俭都是主流。
今天我们提到唐朝,都说盛唐,好像唐朝给人们的印象都是奢靡奢华的。
但其实这是唐玄宗时期百年积累的结果,在唐朝开创初期,唐朝是非常节俭的。
唐太宗李世民处处以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隋炀帝非常奢侈,他就要求节俭,为节省宫中的费用,一次释放宫女三千人。
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宝物,并严厉禁止厚葬。
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灭了东突厥,唐太宗因为风湿病,洛阳的隋朝宫殿又十分卑湿,他就下诏修建洛阳宫殿。
就是这么一个正当的理由,大臣张玄素极力反对,他说,隋炀帝之所以亡国,就是不体恤民力,搞得民怨沸腾,百姓不能承担,如今距离隋炀帝死去才刚刚十年,陛下想重蹈覆辙了吗?
唐太宗如梦初醒,立即停止修建宫殿,嘉奖了张玄素。
唐太宗的偶像是汉文帝,汉文帝一生节俭,提倡薄葬,他的陵墓是西汉帝王中最矮小的,但是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之后,挖掘了富丽堂皇的汉武帝茂陵,却对汉文帝的陵墓礼遇有加,秋毫未犯,唐太宗很感慨。
正因为唐太宗提倡节俭,所以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贞观年间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魏征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务,岑文本住宅低洼又潮湿,当时的大臣们纷纷节俭。
百姓也终于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贞观政要》记载:“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正因为唐太宗时期的积累,经过唐高宗和武则天漫长的半个世纪的继承,到了唐玄宗时代,才有了盛唐气象。
也正因为西晋晋武帝的挥霍,导致西晋灭亡,偏安一隅后,百年的东晋一副亡国之象,最终被刘裕的南朝取代。
李商隐有一句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司马炎和李世民的对比还不够强烈吗?诚然,三国没能完全解决门阀问题,可是门阀起于东汉,盛于魏晋,长于隋唐,一直到五代才消亡,700年之久,不是一两个王朝能解决的。
既然如此,西晋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怪得了别人吗? 历史教师王汉周 课本外的历史,在这里… 80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三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所有的中国人,历史启蒙都是三国。
魏蜀吴三国都是为了统一而战,是正义性的战争,这点是没有疑问的,如果这三个国家都是为了分裂而战,中国肯定不会歌颂三国,这不符合主流历史观。
但是最近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毕竟辉煌的三国和后来西晋的“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只相差100年左右的时间。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是否是三国征战百年、人口锐减才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如此一来的话,诸葛亮岂不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对吗?
往下看:
01
大家都知道三国末期人口是很少的,连伟人看到三国末期魏蜀吴人口加起来只有700万,也惊呆了,发出了感慨:刘关张大刀长矛比原子弹还厉害。
但是不得不说,三国的人口数据是存疑的。
中国的史书是纪传体,主要记载的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故事,这是司马迁开创的。
但是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制度的记载,所以司马迁同样写了《志》和《表》,用来记载典章制度。
我们关于西汉有5000万人口的数据就来自于《汉书·地理志》。
然,陈寿的《三国志》文辞简单,只有纪传,没有志表。
所以三国的人口缺少第一时间的记载。
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时代的人口的记载来自于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唐朝房玄龄编纂的《晋书》。
也就是说,三国时代的人口最终来自于唐朝编纂的晋朝史书上。
根据记载,曹魏有户口66万,蜀汉有户口28万,孙吴有户口52万。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关于人口的记载其实并没有多少多少人,而是多少户口,这才是准确的记载。
古代一个户口多少人呢?
历史学家谭其骧提出,一户口约等于6个人的说法。
为什么是6个人呢?按照现在说法就是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大儿子、二儿子。
也就是说,这基本上是一个户口的数量,毕竟古代独生子很少,而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般不住在祖父母家中。
三国一共是146万户。
如果一户口等于6个人,三国的总人口是876万人。
但是这个数据很值得怀疑,问题不在蜀汉和孙吴身上,而在曹魏身上。
02
我们都知道,蜀汉只占了益州一个州和汉中之地,孙吴占据着荆州和扬州。
九州的其他六个州都在曹魏手上,看图就知道了:
蜀汉一个州有户口28万,孙吴两个州有户口52万,这都是差不多的,平均每个州户口25万左右。
但曹魏有六个州,户口却只有66万!
所以,有历史学家说,曹魏可能存在着大量户口“阴蔽”的存在,毕竟曹魏是门阀制度兴起的时代,大量的流民甘愿依附于门阀,并不在户口统计之中。
有人说,这样的话全是猜测,没有事实佐证。
但事实上,吴国的户口统计是在孙皓时期,同样的,孙皓时期,西晋统一了孙吴,最终统一了三国。
西晋有多少人口呢?
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有户口246万人,按照一户6个人算,西晋有1476万人。
前面说了,魏蜀吴的户口相加是146万户,结果西晋刚统一就是246万户,足足多出了100万户。
难不成西晋统一20年内,全国800万人生出了600万婴儿出来?
所以应该就是豪门“阴蔽”的人口,看到西晋统一,以为天下太平了,人口就全出来了。
所以说,三国混战导致了人口锐减,这应该不准确。
何况三国的混战主要是东汉末年,等到三国建立的公元220年开始,其实大规模的战乱已经不多了,等到西晋统一的公元280年,古代以30年作为一代人,已经繁衍两代人口了。
03
我们还可以找一个和三国类似的时期类比下。
同样是乱世,同样三国鼎立,那就是北周、北齐和南陈三国鼎立的南北朝后期.
南陈的版图比孙吴小,北齐的版图比曹魏小,北周的版图比蜀汉大。
北齐和曹魏一样,占据着州郡很多、经济发达的黄河关东地区。
这三个国家的人口,因为距离唐朝很近,在唐朝多修史书中都有记载:
北齐有户口303万,北周有户口132万,南陈有户口51万。
对比下,曹魏有户口66万,蜀汉有户口28万,孙吴有户口52万。
我们可以发现,南陈面积和孙吴差不多大,人口户数基本上一样。因为当时的江南,只有建康等地和江陵等地得到了大规模开发,连钱塘当时都十分落后。
对比北周和蜀汉户口,可以发现北周比蜀汉多出了100万户,可能是因为北周比蜀汉多了关中地区,而关中地区自古人口稠密。
但是,面积远不如曹魏的北齐却比曹魏多出了四倍人口!
这很不正常,对吧!
所以说,曹魏可能远不止这么多人。
说诸葛亮要为永嘉之乱负责,就像说高欢是贞观之治奠基人一样可笑。
04
况且,西晋人口1476万人,246万户,这个人口很少吗?
未必。
唐太宗时期,唐朝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统计,结果发现贞观三年,唐朝人口310万户,以一户6个人来计算,1860万人。
也就是说,西晋初年,其实和唐朝初年人口差不多!
贞观年间,不仅灭掉了东突厥,灭掉了吐谷浑、灭掉了高昌国,李世民还成为了“天可汗”,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人口也才到了380万户,2280万人。
1500多万人,和今天的14亿中国人比起来确实少,但是在古代农业社会时期,已经很多了,中国在明末之前,人口一直就是几千万的规模,那个时候,已经占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了,全世界的人口只有几亿。
1500万人,就是在今天,也是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
1850年,英格兰的人口也只有1500万人,可并不妨碍他们建立“大英帝国”。
所以,1500万人口,并不少。
同样1500万人口,怎么西晋就不断发生起义,最终民不聊生,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南下。
同样1500万人口,怎么唐朝就国泰民安,最终灭掉了东突厥和吐谷浑,李世民成为了天可汗?
看来和人口真的无关,和帝王有关,这就是司马炎和李世民的差距啊。
05
有人说,就算是如此,西晋接手了烂摊子,唐朝接手的却是隋朝的遗产啊。
这恐怕更不对了。
是的,唐朝时期,确实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民族交融已经消灭了民族问题,同时,科举制也渐渐扭转了门阀问题。
而西晋初年,门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虽然魏蜀吴三国都致力于提拔寒门,抑制门阀,但最终失败,随着陈群“九品中正制”的提出,曹魏选择和门阀合作。
但是,就算有门阀问题,西晋的灭亡也是因为它自身太过于腐朽了!
司马炎是统一了三国,灭掉了孙吴。
然而,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
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首先,是皇室本身就很腐朽。
我们都知道的,晋武帝司马炎,民间大选宫女。
后宫宫女多达数千,但他仍不满足,灭吴之后,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
这样,后宫宫女达到万人。
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转悠,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哪儿过夜。
有的宫女为了得到皇帝的宠爱,在门口撒上盐巴,这样羊就会来这里吃草。
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
其次,是朝廷高官也全面腐朽。
石崇和王恺比富斗宝的故事就很典型。
王恺为了显示自家的富有,让下人用糖水刷锅。
石崇听说之后,就让家里的厨子用蜡烛当柴火烧火做饭。
王恺叫人在家门口用紫丝布做成步障,长达四十里。
石崇于是用织锦在家门口做了五十里的步障,那时候织锦比紫丝布贵。
王恺把家里的房屋用香料粉刷一遍,石崇就用红色的石蜡涂墙。 王恺连比几次都处于下风,于是就找到当皇帝的外甥,司马炎非常支持自己的舅舅,就赐给舅舅一颗高二尺的珊瑚树。
王恺觉得这回可以稳操胜券了,于是请来很多同僚和石崇,他想让石崇当众服输。
谁知石崇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个铁如意,一下就把珊瑚树给砸烂了。
王恺正要发怒,石崇却说,我赔给你,于是让人弄来了十几个珊瑚树,高者有三四尺,最矮的也有二尺高,让王恺随便挑。
这下王恺彻底服输了。
这两个变态家伙不仅斗富,还丧失人性,一次王敦与他的从兄王导一道去石崇家赴宴。
王敦硬是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他仍是不喝。
王导责备王敦,王敦却恶狠狠地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有什么关系!”
有人向晋武帝司马炎谏言,说国家太腐朽了,应该抑制奢靡之风,但是司马炎自身就是最奢靡的人,如何能禁止呢?就置之不理。
在西晋这样的社会下,还诞生了中国古代一篇奇文《钱神论》,作者鲁褒批评当时人一切向钱看的举动。
这样的斗富显示出完全的变态腐朽,最后官僚系统全部坏死,全部都是买官卖官。
长达十年的八王之乱之后,水利工程失修,屯田全部荒芜,自然灾害之下,旱灾、蝗灾泛滥,最后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揭竿而起,只不过有些百姓是匈奴人、羯族而已。
再反观唐朝,尤其是贞观,不得不说,节俭都是主流。
今天我们提到唐朝,都说盛唐,好像唐朝给人们的印象都是奢靡奢华的。
但其实这是唐玄宗时期百年积累的结果,在唐朝开创初期,唐朝是非常节俭的。
唐太宗李世民处处以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隋炀帝非常奢侈,他就要求节俭,为节省宫中的费用,一次释放宫女三千人。
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宝物,并严厉禁止厚葬。
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灭了东突厥,唐太宗因为风湿病,洛阳的隋朝宫殿又十分卑湿,他就下诏修建洛阳宫殿。
就是这么一个正当的理由,大臣张玄素极力反对,他说,隋炀帝之所以亡国,就是不体恤民力,搞得民怨沸腾,百姓不能承担,如今距离隋炀帝死去才刚刚十年,陛下想重蹈覆辙了吗?
唐太宗如梦初醒,立即停止修建宫殿,嘉奖了张玄素。
唐太宗的偶像是汉文帝,汉文帝一生节俭,提倡薄葬,他的陵墓是西汉帝王中最矮小的,但是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之后,挖掘了富丽堂皇的汉武帝茂陵,却对汉文帝的陵墓礼遇有加,秋毫未犯,唐太宗很感慨。
正因为唐太宗提倡节俭,所以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贞观年间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魏征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务,岑文本住宅低洼又潮湿,当时的大臣们纷纷节俭。
百姓也终于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贞观政要》记载:“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正因为唐太宗时期的积累,经过唐高宗和武则天漫长的半个世纪的继承,到了唐玄宗时代,才有了盛唐气象。
也正因为西晋晋武帝的挥霍,导致西晋灭亡,偏安一隅后,百年的东晋一副亡国之象,最终被刘裕的南朝取代。
李商隐有一句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司马炎和李世民的对比还不够强烈吗?诚然,三国没能完全解决门阀问题,可是门阀起于东汉,盛于魏晋,长于隋唐,一直到五代才消亡,700年之久,不是一两个王朝能解决的。
既然如此,西晋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怪得了别人吗?
历史
-
-
- 不想干活,不想上班,不止你这么想
- 到了周末讲书环节了。再过一会儿有更新。说到皇帝,你会想到什么?是拥有无上权力可以随心所欲?还是沉湎于后宫佳丽无心早朝?下面这个皇帝,可能会颠覆你对皇帝的印象。他就是朱翊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年号...
- 灰鸽叔叔
-
-
-
- 没事,十几个男人在里面打麻将
-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何焰摄影 | 南风窗记者 郭嘉亮发自上海梧桐树叶子还没长出来,就不到上海最美的时候。但淮海中路仍旧不差。就算落雨天,路两旁洋房湿漉漉,白梧桐光秃秃,美感上也不降格调,是另一种清新...
- 南风窗
-
-
-
- 东汉神奇家族:兄妹三人,让世人铭记两千年
- 建武三十年(54年),正在洛阳求学的青年班固得到了一个噩耗:父亲班彪在望都(今属河北保定)上任期间逝世。 年仅23岁的班固很悲痛,深感自己从此失去了依靠,于是辞别洛阳太学,返回家乡为父亲服丧。 班固打开...
- 最爱历史
-
-
-
- 台湾民主国:甲午战争后的宝岛军民抗日记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失败,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清朝将台湾澎湖等岛屿割让给日本。事实上在战争爆发之初,...
- 冷炮历史
-
-
-
- 李商隐最悲伤的一首诗,全文无一个“泪”字,却句句让人落泪!
- 文 | 网络 · 图 | 网络 · 编辑 | 译史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今天,要跟大家推荐...
- 品读诗词歌赋
-
-
-
-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习近平总书记教我们学党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之际,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自觉抵制历史虚无...
- 求是网
-
-
-
- 诸葛亮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罪魁祸首?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授权自刘焕的书...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金安平:自带感染力的历史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表达
- 历史活了,那段中国人应该珍惜、铭记、感谢的历史才更加可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热血青年为了中国的进步和现代化而做出的惊天动地的伟业才更加可敬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不是心血来...
- 人民日报文艺
-
-
-
- 中国古代有据可查的UFO目击事件
- 平时我们翻阅报纸杂志,经常会看到世界各地关于出现UFO(不明飞行物)的新闻报道。但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外星人乘坐的UFO,谁也说不准。不过,世人发现UFO的历史却是可查的,中国古籍中就有对不明飞行物的...
- UFO宇宙探秘
-
-
-
- 朱锐泉评《红楼内外看稗田》︱古典小说的文学血脉与文化折光
- 《红楼内外看稗田》陈洪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544页,88.00元━━━━文︱朱锐泉《红楼梦》的阐释是不是已经题无剩义?古典文学研究如何推陈出新?南开大学陈洪先生的《红楼内外看稗田》一书(知识产权...
- 上海书评
-
-
-
- 这座清末才崛起的城市,却是中国第八大古都
- 天地之中,黄河南岸,有一座千年古都。相传,上古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在此治水。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终成治水大业,还百姓平安。中国象棋里的那条“楚河汉界”,其原型即出自发生于此城的楚汉争...
- 最爱历史
-
-
-
- 敕勒歌,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 它竟诞生于一片刀山血海的战场之中【编者按】家喻户晓的“敕勒歌”,大家都听过哼过。有谁知道它竟诞生于一片刀山血海的战场之中?日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潘岳撰文,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出于...
- 中国新闻周刊
-
-
-
- 一把武士刀,诉说着一段历史与记忆
- 见过日本刀的人,应该都会记得它优美的弧度。虽说其他国家也有带有弧度的刀剑,但日本刀对弧度恰到好处的把握,以及为求最大限度减少切割物体时的阻力而在厚度上进行的巧妙设计,都令人不禁为它的匠心独运而赞叹...
- 知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