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活到了1996年
- 来源:最爱历史
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也是31岁的小德张自宫后进宫当太监的第十六年,风光返乡的小德张不仅在村里请戏班唱了三天大戏,并且还邀请全村人一起吃肉馅包子,对于深陷贫困的乡亲们来说,小德张简直就是太监里的神话和“成功楷模”。 有鉴于小德张的“成功榜样”,在狠心犹豫几年后,1911年底,天津贫民孙怀宝最终决定,要亲自给10岁的儿子孙耀庭“净身”,让他争取进宫当太监“光耀门庭”去。 后来,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起自己被“净身”的不堪往事时说,由于出不起十几两银子请专业的刀手,为此,他的父亲孙怀宝用自己用来剃头刮脸的剃刀亲自动手,两个舅舅则负责按住他的手脚,一刀下去,10岁的男孩孙耀庭,从此永别了自己的“宝贝”和男儿身。 但就在“净身”后等待康复的几个月里,武昌起义爆发,再后来,有一天父亲孙怀宝进门后开始嚎啕大哭起来说: “缺了大德了,皇帝下台了。”
1
尽管早自商代、周朝时,太监就已开始出现,但在隋代以前,中华帝国皇宫中的太监,大多是战俘或罪人和罪人的家属,唐代以后,由官员进贡和高丽(朝鲜)、安南(越南)等外藩进贡的阉人日多,而到了明清时期,来自民间自愿或被迫阉割的太监才开始日益增多。 明清时期,由于家庭贫困生活没有着落,或是出于逃避赋役考虑,许多家庭开始对幼男私下实行阉割,然后等待机会送入宫中以求富贵,对此,明代的《菽园杂记》就写道: “京畿民家,羡慕内官富贵,私自阉割幼男,以求收用。” 由于明朝时期宦官专权,这就使得民间看到了榜样,《万历野获编》就记载道:万历皇帝时期,“宦官宠盛,愚民尽阉其子孙以图富贵,有一村至数百人者,虽禁之不能止”,甚至有“为人父者,忍于熏腐其子,至有兄弟俱阉。” 万历皇帝时期,当时光是北京城周边,就有几万人在自宫后,仍然无法进入皇宫当太监,因此只能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进宫,由于付不起高昂的手术费请专业的阉割刀手,因此许多贫困家庭甚至直接由父母亲自给孩子“净身”,为了禁止这种私刑,明清两代对于私自宫刑一直给予重判,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军人马英的妻子罗氏,就将自己的儿子马五私自阉割、希望他能入宫效力,事情被发觉后,罗氏作为下手之人,被暴怒的明孝宗亲自下令处斩。 但贫困的力量是可怕的。 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直隶安肃县民人王二格由于家贫,将自己年仅11岁的儿子王成私自净身,事发后父子两人被捕收监,王成作为受害者更是被判死刑,在县牢里关押了一年,案情经乾隆皇帝亲自提审后,最终乾隆下令释放王二格父子,并将王成安排到热河行宫当差,考虑到民情复杂,乾隆下旨取消了自宫要判处斩刑的刑律,从此,因为贫困自宫净身,在清代开始合法化。 与孙耀庭类似,末代太监马德清也是被自己的父亲残酷地施行了宫刑: “我九岁的那一年,大概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一天,我父亲哄着我,把我按在铺上,亲自下手给我净身。那可真把我疼坏了,也吓坏了。疼得我不知道昏过去多少次。这件事,我从来不愿意对人讲,我并不是害羞,实在是太痛苦了。从旧社会来的苦寒人,人人都有不少伤心的事儿。可是最伤心的事,自己总是不愿意想的。想起来,心就像挨针扎一样疼啊!”
2
作为末代太监,晚清时期的太监们,注定是悲剧的。 与明代宦官的专权不同,为了防止重蹈覆辙,清代自从建国初期,就对宦官干政进行了严厉控制,顺治皇帝福临甚至亲自在清宫中竖立铁牌,警告后世子孙,太监宦官们凡有涉及“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顺治还特地注明“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在满清皇帝的严肃干预约束下,有清一代,虽然有不少宦官受到宠幸,但是并未出现像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干政情况,到了晚清时期,当时清廷内务府中,针对太监的行为规范达到了50多条,太监们一旦触犯规范,轻则发配、杖责,重则处死,由于在清代当太监不像在明代一般吃香,因此有清一代,清廷中的太监始终处于缺额的状态,像明朝中后期一样,动辄几万人自宫争夺一两千个太监名额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 当时,清代的太监来源,主要有自动投充、礼部咨送、太监引荐、太监牙行引进等方式。由于清代对太监管束很严厉,这就使得太监不仅有被惩罚出宫的,还有自残以求出宫,甚至冒死逃亡的,有的太监甚至逃亡高达六七次,或者自杀。因此,清宫中太监一直缺额。乾隆年间,清廷规定太监名额为3300人,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宫中太监只有2605人,缺额695人。 由于投充者并不踊跃,加上地方官害怕推举的太监出事后要承担责任,往往不肯给投充者具结,因此清宫中的太监来源日益枯竭,以致皇宫和各个王府家中要用“重价寻觅”太监。 到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廷将紫禁城中的太监定额改为2500人,但实际上太监仍然一直缺额。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中只有太监1693人,缺额700多人,此后清廷中的太监人数虽然略有回升,但也只有2000人左右,始终无法达到满额数量。 由于在清宫中当太监地位低下、生活贫苦,因此嘉庆十八年(1813年),紫禁城中的太监甚至作为内应配合打开宫门,以致200多名天理教徒直接攻入了紫禁城中,试图斩杀嘉庆皇帝,史称“癸酉之变”。
3
尽管清代的太监已不如明代吃香,但因为贫困被迫自宫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就在孙耀庭被父亲强行阉割前九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已经考上秀才功名、娶妻生子的信修明,因为无力养活母亲、妻儿和弟妹,也被迫自宫当了太监。 到了清朝末年,清廷不再补充太监,新进去的太监叫做“效力”,得有太监死了,改姓他的姓,顶他的缺才能成为太监。这样的顶缺进宫,往往得花钱或者找门道。如小德张就是净身后,从县衙门领了50两银子做路费,然后进了北京,托人买了一个死去的老太监(名叫德子)的宫号,才因此得以顶替入宫的。 回忆这些往事时,信修明写道: “我于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由慎刑司冒名张献喜,头顶着刑事,进入了皇宫,酸心哉!……谁想得到我这样无出息,改了姓名当太监,惭愧无比,徒呼天一声,在暗地里掉泪而已。” 秀才信修明自宫当太监时,已经23岁了,由于清廷严禁太监读书识字,因此像他这样有文化的太监立马鹤立鸡群,很快就博得了慈禧等人的赏识,但是回忆起清宫生活,信修明仍然胆战心惊: “太后宫几乎天天有打人声……御前的首领(太监)、回事小太监和妈妈、宫女等殿上的近御者,屁股上常绑一块象皮,以防重杖,其皮名宝贝。” 当时,慈禧在吃饭的时候,一旦她说菜咸了、淡了,或者菜色烙烤大小不匀的话,则御膳房的首领太监、回事太监、效力厨师等大大小小全部都要挨打,经常是慈禧一边吃饭,一边太监们被打得死命求饶,而慈禧则在一边跟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吃饭,一直到她吃完饭,暴打才告结束。 当时,慈禧跟前的御前首领太监姚兰荣有一次穿的袍子不利索,立马就被慈禧下令抽嘴巴,等到下次姚兰荣用好料做了件新袍子穿上,慈禧又当面臭骂他说:“你瞧这个胚子,还穿这么好的衣服,来人呀,给他豁了。”然后当场命人用剪刀将姚兰荣的袍子从头剪到脚。 由于慈禧喜欢用酷刑维持宫中的秩序,因此慈禧身边被他打死的太监实在不少,有一次,一个太监奉命和慈禧下棋,在棋局中无意中说了一句“奴才杀老佛爷的一匹马”,慈禧立马勃然大怒,下令将这位太监拖出去活活打死。 为了不被打死,那些买不起“象皮”当“宝贝”防身的太监们,就都私底下做了两块各一尺长、五寸宽的牛皮,在当差的时候偷偷绑在大腿上,俗称“护身佛”,以防止被慈禧下令杖打,对此连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小德张也曾后怕的回忆说:宫中行刑的竹子,是“多年浸饱了血的。”
4
实际上,清宫的太监们不仅是要受主子们的责打,而且还要受上级太监和老太监们的欺负。 由于清宫中太监实行师徒制,因此小太监们经常会被作为师父的老太监责打,有时候老太监们受了怨气,就经常殴打小太监出气,即使是后来人前显贵的小德张也回忆说,他刚进宫的时候,偷偷把被师父扇耳光、打竹竿子的次数记录下来,一年竟有两千余次之多,几乎每天都要多次挨打。 尽管在民间生活艰辛,期待着进入清宫后能飞黄腾达,但实际上,大多数底层太监生活并不如意。 当时,太监们的生活也分成了三六九等,以大总管太监为例,其每月饭银有100两,每顿菜有四十品和两个汤;而最底层的太监们则是每月只有2两银子,并且吃大锅饭菜。而有的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甚至有单人厨房,以小德张为例,小德张混上去以后,就和隆裕太后一样,每顿都有饭菜四十品,并且还有专门的20个太监服侍。 在这种层层的压迫之下,太监们作为人的尊严被摧毁殆尽,清宫老太监赵荣升对此回忆说,宫里有种种规矩,就是培养奴才,让奴才们“别把自己当人看。” 以光绪朝(1875-1908年)为例,当时紫禁城中大概有1900多名太监,但总管太监只有16人,不到百分之一。为了混成太监中的人上人,底层太监们也用尽了浑身解数。 《清稗类钞》就有记载,有一次慈禧生病,光绪在一边伺候,慈禧就说“我病恐怕好不了,俗语常说人肉煎汤吃了便好。”慈禧说完就盯着光绪看他有什么表示,但光绪不吭声,没想到在一旁的李莲英听完后,转身回去就割下了一块大腿肉给慈禧熬汤喝,慈禧后来多次叹息说,还是莲英爱我啊。 由于“行走勤慎,为人诚实”,因此,李莲英年仅18岁时就被破格提升为首领太监,后来又被慈禧提升为大总管,赏加二品顶戴,成为清代太监中的第一人,但李莲英深知“天恩越大,性命越危险”,因此经常只穿着三品的冠服。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莲英奉慈禧之命,陪同光绪皇帝的生父、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前往巡视北洋海军,鉴于清朝严禁宦官干政,因此尽管有慈禧的懿旨,但李莲英仍然故意低调,以二品的身份,故意只戴了一个七品官帽随同奕譞出行。
5
而由于长期身处皇宫,这种单调无聊又精神紧张、压抑的生活,也使得太监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外在的精神补偿,也因此,太监们普遍对美食、赌博、养小动物等形成了一种特殊心态。 由于对自己被阉割始终耿耿于怀,以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的宠幸太监、福建税监高寀为例,高寀由于听信方士说“食小儿脑千余,其阳道可复生如故。”因此命人到处残杀幼童,取食儿童的脑髓进食,以致他所在的福建税署池中白骨累累,而高寀却由于被万历皇帝宠幸免去一死。 清朝时,百无聊赖的太监们为了打发日子,经常喜欢在皇宫中聚集赌博,即使到了民国初年,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大总管太监阮进寿,还因为赌博后欠钱不还,而与二总管太监陆某发生口角,以致互相揭发开设赌局,而被双双革职踢出紫禁城。 而由于生活贫困、以秀才身份自宫进入紫禁城做太监的信修明,也喜欢在宫中养狗,对此信修明说: “其中意味甚多,每日供奉差事于上,提心吊胆,整年整月,不定何时才能出宫洒脱一次,人生亦苦之已极。自己养一犬,下来时先逗逗小犬,说些犬话,一切苦恼皆消释无有。” 晚清太监张修德等人则回忆说: “下层太监,讲活计,倒也没有什么过重的,只是行动处处受限制,同坐牢差不多。服侍上边,无时无刻不提心吊胆。顶头太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不是人做的也得做,一切要看别人的喜怒行事。一旦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事,也许根本没有做错,只是顶头主子或太监讨厌你,就得听凭人家打骂。有的时候还得跪在地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在这‘帝王之家’过久了,我们的思想也自然而然地变坏了。怎样过好寄生生活成了我们的中心思想,把依靠别人过日子当作天经地义。身体毁了,精神也毁了。
6
但满清的覆灭,也成为了太监制度覆灭的前奏。 1912年,清廷宣告退位,但作为满清皇帝退位的交换条件,民国政府仍然允许满清皇室居住在紫禁城,也因此,作为皇权专制的衍生品,太监制度也在清廷覆灭后,仍然得以继续苟延残喘。根据记载,即使到了民国十一年的1922年,紫禁城内仍然保留着多达1137名太监。 当时,由于清廷势力没落,加上民国政府许诺的每年400万两银元的抚恤费经常难以下发,因此紫禁城中从溥仪到各个太监,经常都处于经济困窘局面,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加上贪婪使然,负责守护紫禁城的太监们就开始监守自盗,经常将皇宫中的珍宝偷盗到外面转卖。 溥仪后来回忆说,当时紫禁城中盗窃案件高发:“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给人打开了”,“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到了1923年,恼怒的溥仪下令清查紫禁城中的珍宝丢失情况,在这种情况下,1923年6月26日,紫禁城中突发火灾,储藏珍宝的建福宫,以及400多间宫殿更是被毁于一炬。 据当时参与救火的消防队员回忆说,火灾现场有很浓的煤油味,对此溥仪愤怒地说:“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宫花园毁灭证据!”
7
起初,作为帝制的产物,太监们也对自己的养老有一定的安排。 乾隆时期,北京的太监们开始自发成立太监养老义会,如北京北长街的万寿兴隆寺中的养老义会就规定,太监入会必须要经过别人介绍,然后缴纳180块钱给寺庙主持作为义会经费,三年后就可以到义会所属的寺庙食宿养老,死的时候义会还会出面帮他们买棺材、做法事。当时,北京城中的恩济庄、立马关帝庙等十六座寺庙,都是太监养老义会的下属寺院,有很多寺院的地产物业,甚至都是由太监们捐献所得。 而在1923年被溥仪从紫禁城中驱逐出宫后,除了极少数太监被至亲接纳回家养老外,大多数太监要么根本无家可归,要么就是被亲人排斥根本无法回归;而像李莲英、小德张这类极少数的大太监则有丰厚的产业,根本无需担心养老问题,剩余的太监们,有点余钱的,还能加入到养老义会,而连义会的份子钱也出不起的太监们,最终只能流落街头,甚至冻饥而死。 而今天以“中国硅谷”闻名的北京中关村,其原名本是“中官村”,意思是太监聚集之地。从明清开始,如今的中关村(中官村)一带就不断有太监在此买地盖庙修坟,并在退休后扎堆在此生活,并成为了当时京城远近闻名的太监坟场。
而作为帝制的遗物,本文开头提到的被父亲强行阉割的儿童孙耀庭,也命运坎坷。 1912年满清被推翻后,孙耀庭先是在家中蹉跎了几年,一直到1917年,15岁的孙耀庭才终于有机会得以进入到了紫禁城,此后,他先后伺候过端康皇太妃和“皇后”婉容,尽管在1923年溥仪的驱逐太监行动中幸运地被留存下来,但是在1924年冯玉祥的兵变中,孙耀庭最终也无奈出宫,并一度到了北京著名的太监养老义会所属的万寿兴隆寺居住。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持下成立“伪满洲国”后,孙耀庭还一度前往长春,到溥仪“老主子”那里当差,后来由于得了肝硬变需要隔离,溥仪还特地给孙耀庭批假并给了500元作为治疗费,“那时候500块钱可值钱了。能买110袋美国面粉呢。” 离开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后,孙耀庭四处流浪,“就在各庙住着,有点事做点事。没事就在那住着。” 眼看老太监们流离失所,当初在慈禧手头混得还算不错的秀才太监信修明,则倾尽所有,在1930年牵头成立了恩济慈善保骨会,并收留了400多名太监在北平(北京)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老太监们仍然居住在万寿兴隆寺,1959年,被特赦出狱后的溥仪还曾特地到万寿兴隆寺看望过他们,当时溥仪一进门,还幸存的老太监们惊愕不已,仍然齐声高喊“万岁爷”,溥仪则热泪盈眶、赶紧制止老太监们说: “这可使不得,现在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弄以前那一套,现在我已经不是皇帝了,就是一名普通的公民,下次不要这样称呼了,叫我同志就好”。 而当初由于贫困,被迫以秀才身份自宫做太监,老来又积极为老太监们的养老事业奔走半生的信修明则在1959年去世,临死前他对人说: “我是过来的人,为了过去、为了现在、为了未来,日念陀佛三千声。今生不如人,希望来生脱此苦,并希望穷神爷爷别尽跟这类人开这种不人道的玩笑!”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回忆晚清宫廷生活》,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杜婉言:《佞幸:中国宦官与中国政治》,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张宝贵:《万寿兴隆寺:末代太监“养老院”》
点击此处最爱历史作品集,每满100减50▼
点击此处更多走心内容,值得关注▼
历史
-
-
- 中国最牛外交官:40岁转行,1人征服55国,却低调了2000年
- 作者 l 国馆来源 l 国馆文化(ID:guoguanwenhua)活到39岁,班超只有一份熟人介绍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儿。 父亲、哥哥、妹妹都是出名的史学家,三人完成了畅销全国的《汉书》。 放在当下,他也许会...
- 掌阅读书
-
-
-
- 西方最不愿看到的事发生了!中国强势出手,强盗逻辑末日已至
- 众所周知,外部势力祸乱中国香港的根源依仗,归根结底在于殖民教育遗毒!大快人心!据香港《明报》4月5日报道,已送至香港教育局,计划在今年9月将被用于新学期中学二年级的三本历史教师用书,相较于老版教材,...
- 武酷网
-
-
-
- 闷声发大财的两个欧洲小国,存在感虽然很低,但是一个比一个发达
- 从世界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世界的文化中,其实都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文化传统,强调不显山不漏水,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对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对于国家的发展,更是需要低调,尤其是国家应该闷声发...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为什么战国列强动辄出兵几十万,明朝出兵十几万人都费劲?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924,阅读时间:约8分钟历史提问为什么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答:如果把...
- 朝文社
-
-
-
- “西安事变”中活捉蒋介石的四员干将,后来怎么样了
-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3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达成抗战统一战线,毅然发动“兵谏”,指派白凤翔、孙铭九、刘桂五和王玉瓒等人在临潼华清池扣押了赴陕督...
- 历史D学堂
-
-
-
- 他去世1900年,依旧是史上最牛的外交官
-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活到39岁,班超只有一份熟人介绍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儿。 父亲、哥哥、妹妹都是出名的史学家,三人完成了畅销全国的《汉书》。 放在当下,他也许会像林志颖卖肠粉的哥...
- 古墨社
-
-
-
-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活到了1996年
- 当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太监总管小德张(张兰德)回到故乡天津静海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沸腾了。 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也是31岁的小德张自宫后进宫当太监的第十六年,风光返乡的小德张不仅在村里请戏班唱...
- 最爱历史
-
-
-
- 葛兆光东京读书记︱同文同种?还真不一定——读尾藤正英《日本文化的历史》
- 文︱葛兆光2020年的前八个月,我在东京。此前已经到日本多次,总是想抓紧时间查找研究资料,所以忙着看书和写作,无暇四处参访。这次有八个月时间,不免就动了“日本走透透”的念头,本打算南下萨摩,北上函馆,...
- 上海书评
-
-
-
- 同样不靠谱,为何子午谷奇谋被弃用,而偷渡阴平就能直取蜀汉
- 作者:王金百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6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子午谷奇谋”可能是三国纷争时期,乃至古代战争史上的“最大悬案”之一。说它“悬”,其一就是因为这个“奇谋”未能实施,其二乃是后来曹魏...
- 历史D学堂
-
-
-
- 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张謇有哪些成功之道
- 张謇作为近代杰出民营企业家代表,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率先垂范,以士大夫的身份投身商海,为近代轻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纵观其一生,张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他的成长历程和人格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
- 团结报文史e家
-
-
-
-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流传,真实的历史又是什么样呢?
-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400,阅读时间:约6分钟历史提问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流传,真实的历史又是什么样呢?“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 朝文社
-
-
-
- 古巴人眼中最强大的四个国家,只可惜有一个已经不存在了
- 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上绝大部分都是小国,而且对于小国来说,基本上大部分都没啥存在感。正是因为如此,像古巴这样的国家,才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古巴当年一个导弹危机,那是举世瞩目,差一点就引发了第三次世界...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姚彬彬丨近代新学家的华严思想探析——以康有为、章太炎为视角的考察
- 《齐物论释》与华严哲学专题(一)导言《齐物论释》是太炎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展现,太炎如何吸收佛教的思想资源,对《齐物论》进行创造性的现代阐释?对华严学的吸收是一个关键性角度。相较于对唯识学的注重,这...
- 章黄国学
-
-
-
- 好书榜|谦卑是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的最有用的教训之一
- 晶报·深港书评深港书评为你带来2021年0402期好书周榜本期上榜的《有生》是一本厚重之书。这是一部极具野心的宏篇巨作,作者胡学文秉持着对乡土文化和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以民族寓言、生命史诗的宏阔格局和叙事雄...
- 深港书评
-
-
-
- 这是皇后最烂的一招:不给甄嬛留余地,也送自己入死境
- ● 作者 ╳林宛央 ● 来源公号 ╳宛央女子 ● 配图 ╳ 电视剧截图,如侵权请联系删除___《甄嬛传》里,若论宫斗手段之高明,恐怕无人能及皇后。 一个没有恩宠、子嗣可依傍的女人,凭着对人性的谙熟和对人心...
- 宛央女子
-